名人传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名人传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第1张

1·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

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2·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不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儿时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13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童年》小说1852年;《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青年》中篇小说1857年;《琉森》短篇小说1857年;《阿尔贝特》1858年;《三死》、《家庭幸福》1859年;《哥萨克》中篇小说1863年;《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1865年(第一部)、1869年(全卷出版);《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1877年;《黑暗的势力》1886年;《克莱采奏鸣曲》1889年;《天国在你们心中》1893年;《主人与仆人》1895;《复活》长篇小说1899年;《舞会之后》1903年。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2,

托尔斯泰为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经常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有一天,他与自己的一位同乡阿尔布佐夫拜谒了阿普金沙漠修道院。出发前,他们做了一番化装。他们脚穿树皮鞋,肩挂背囊,在招待朝圣香客的下房和肮脏的小酒馆用餐,接待人员像军官对待士兵那样粗暴:“过来!在这儿坐下!”托尔斯泰不露声色地听凭他们摆布。但阿尔布佐夫终于忍受不了他所崇拜的人受这样粗暴的待遇,无意中露出了真情。于是,接待人员顿时换了一副笑脸:“大人,请进旅馆歇息。”“阁下,您要用点什么?”

他们点头哈腰,毕恭毕敬。这种“变色龙”般的丑恶嘴脸,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若托尔斯泰刚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身份,小旅店的接待人员就表演得不那么充分,他们就了解不到世态炎凉的真实情况了。

托尔斯泰为积累写作素材,经常到公路上与碰见的农民、香客、流浪汉聊天,把他们的生活语言记录到小本子上。他深有体会地说:“跟庄稼汉交谈以后,自己写起来就会简洁、鲜明、富有语言之美。”他喜欢听一个叫阿尼西亚的邻村老人讲故事。他感激地对这位老农妇说:“你真是一个真正的能手,阿尼西亚,谢谢你教我说俄语--用俄语思考。”村里有一个最穷的农民,他叫康斯坦丁,具有非凡的语言天才,托尔斯泰常常向他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请他按自己的理解,以他自己的方式绘声绘色地讲一遍。托尔斯泰很快地记录,每当这位农民的讲述中出现一个生动的措辞,一个恰当的例子,或是换一个巧妙的说法,他就会心地微笑。短篇小说《傻子伊凡》就是按照康斯坦丁的讲话发表的。

托尔斯泰不但深入实际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在修改稿子上也是一丝不苟。他在写《战争与和平》一书时,初名为《皆大欢喜》,后来修改了全部主要人物的发展线索,引进了新的人物,才改为现在的书名。这本书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该书交出版社排版后,他还在校样上反复修改。负责这本书的出版助手不耐烦了,写信给他:“不知道你要做什么,这样,永远不会修改完,也不会有出版的一天。”但托尔斯泰并没有放弃对稿子的修改。这本书,他反复修改了近10遍。

他在写《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时,初名为《两段婚姻》。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开始他把它写成纯粹的家庭小说,带有浓厚的“私生活”色彩。后来,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加进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改变了人物的性格,又把大团圆的结局改为悲剧,使之具有尖锐的暴露色彩,有力地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成为激动人心的不朽之作。当这部小说写好后,我写信催他赶快发表这部作品,托尔斯泰回信说:“发表这部小说中的一章吗?可是我还在不断修改它,而且我对它还不满意……”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创作。”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他的一些处世的方法,大家可能不甚了解。

他虽然出身名门望族,又很有名气,可是却非常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有一次,托尔斯泰在长途旅行过程中经过一个车站。由于车厢内空气比较混浊,他想到月台上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时,另外一列客车启动的汽笛已经拉响,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对正在漫步行走的托尔斯泰喊道:“老头儿!老头儿!我的包忘在候车大厅里了,赶快替我取过来。”

原来,这位女士把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当成了车站上的搬运工。这也不能怪那位女士,因为他简朴的衣着与平和的神态实在不像个大作家。

听到女士的“吩咐”以后,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替女士找提包,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女士就坐的列车旁,将包递给了她。

“谢谢啦!这枚硬币是赏给你的。”女士感激地说着。

托尔斯泰恭敬地接过女士赏赐的硬币,瞧了瞧,装进了衣服的口袋里。

那位女士没有认出托尔斯泰,可是她身边有个旅客却是托尔斯泰作品的爱好者,他大声地对那位女士说:“太太,您可知道您给赏钱的人是谁吗?”女士说:“他不是车站的搬运工吗?”身边的男士不可思议地看着那位女士说:“搬运工?他可是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呀!”

女士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惊叫道:“噢!上帝,我这是做了些什么呀!”她大声地叫回刚要离去的托尔斯泰,急忙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请看在上帝面儿上,别和我计较!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可以付小费给您呢?实在是不好意思,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

托尔斯泰平静地说:“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枚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

发车的汽笛再次响起,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

托尔斯泰拿出衣袋里的硬币,紧紧地握在手里,微笑着目送列车渐渐远去。

宽容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宽容是一种完好的心理素质,宽容是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具备这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就意味着事业将走向顶峰,家庭会被幸福围绕;具备了这种完好的心理素质,对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就不会反唇相讥,争吵不休,伤了和气,毁了形象;具备了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就能够体会到那些“患难之交”、“亲朋好友”、“金玉良缘”、“模范夫妻”等的相对性。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苦恼全都化解在宽容之中。

不必艳羡他人,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只要你能以宽容的胸怀容纳世界万物,就能打造一条牢固的船来承载事业、家庭和友谊。

列夫托尔斯泰教子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他写作的时间非常宝贵,但是从没忘记将部分时间奉献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并不是花时间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时期,孩子们对科幼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孩子们听。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本这本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值得。

一天,当列夫先生帮别人把土豆装到袋子里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个小男孩正贪婪地盯着一篮新摘下来的豌豆。男孩身体瘦削,穿着打补丁但很干净的衣服。他付了土豆的钱,但也被新鲜的豌豆吸引,因为他非常喜欢奶油豌豆加土豆的滋味。在那人考虑是否买豆子时,听到了列夫先生和男孩的谈话。

"你好,列夫,今天过得怎么样?"

"很好,米勒先生,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棒。"

"确实很好,列夫,你妈妈好吗?"

"还好,比过去精神多了。"

"你不想带回点豆子吗?"

"不了,先生,我没有钱。"

"嗯,那你有什么东西做交换吗?"

"只有一颗赢来的玻璃球。"

"是吗?让我看看。"

"给你,它很漂亮。"

"嗯,只是我想要一颗红色的玻璃球,而不是蓝色的。你有红色的吗?"

"好像没有……不过,下次很可能会赢一个。"

"这样吧,你把这包豌豆带回家,等你下次来的时候给我带一颗红色的玻璃球来。"

"好,谢谢你,先生。"

米勒太太走过来帮他装豌豆。她笑着对小列夫说:"在这个社区里还有两个这样的孩子,他们家境都非常贫寒。吉米(米勒的昵称)愿意送给他们豌豆、苹果、西红柿这样的果蔬。当孩子们下次带着红色玻璃球来时,他又会说其实他不喜欢红色的,然后给他们一包蔬菜让他们下次带绿色的或橘红色的球来。"

"米勒真是个好人!"小列夫听了非常感动。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搬到科罗拉多居住,但他从没有忘记米勒先生和男孩们换玻璃球的事。时光飞逝,很多年后,小列夫才有机会回那个小社区拜访老朋友,也是在这时,米勒先生去世了。

他们在晚上为他举行告别仪式,因为朋友们都去参加,我也一同跟随前往。当他们快到太平间的时候,碰到了死者的很多亲属,我们就尽量说些安慰的话。走在小列夫前边的是三个年轻人,一个穿着军装,另外两个西装革履穿着职业装。米勒太太尽量克制着悲痛,温和地站在丈夫的棺材旁边。三个年轻人走到她的面前,每一个人都和她拥抱,亲吻她的面颊,简短说几句话,然后就走向米勒先生的棺木。米勒太太泪眼蒙目龙地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地来到棺材旁边,用他们温暖的手握一下死者冰冷的手,然后他们流着眼泪,慢慢地走出太平间。

轮到他们走到米勒太太面前的时候,小列夫告诉她他是谁,又和她提起了有关玻璃球的往事。米勒太太拉着我的手来到棺材旁边,说:"那三个离开的年轻人就是当年我跟你说起过的三个男孩。他们刚才告诉我自己是多么感激吉米和他们做的'交换'。现在,因为吉米已经不能再改变主意不要不喜欢的玻璃球了---他们就来'还债'了。"

"我们从来没有发过财,"她接着说,"但现在,吉米可以自豪地说他是这个社区里最富有的人。"然后她轻轻抬起丈夫的右手。我吃惊地发现手里握着三颗精致的闪着亮光的红色玻璃球!

列夫托尔斯泰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列夫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列夫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列夫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列夫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其实那人就是列夫

参考资料:

>

以上就是关于名人传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名人传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名人传中托尔斯泰传的故事情节、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37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