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移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不久的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分别放在东北和华东战场,而五大主力中,74师首屈一指,被认为是第一等主力中的第一个主力。而74师师长,便是“杀身成仁”的张灵甫。抗战期间,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团长而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然而,这样一位民族的英雄,国家的功臣,他没有死在倭寇的屠刀下,却倒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枪口上,1947年国共两党内战的孟良固战役,张将军身陷重围,解放军动用了15万人,经过三昼夜奋战,终于全歼了张将军的七十四师,张将军壮烈殉职。
小水生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的角色。他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从小就在唐老爷家做工,因此就姓唐。有一天他发现唐老爷杀害了同伴小金宝的爹娘,知道唐老爷心狠手辣,就和小金宝一起逃离了唐家,他俩无依无靠四处流浪。不巧有一天他俩被一支国民党的队伍抓壮丁抓走了,这支部队的师长就是杜聿明。
约瑟夫·史迪威和丹尼尔·索尔登。
1、约瑟夫·史迪威
1941年6月,出任第3军军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1942年3月,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2、丹尼尔·索尔登
1943年赴中印缅战区,任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副将,主要负责建立对 中国的补给线,著名的滇缅公路。1944年9月提升为陆军中将,接替和蒋介石闹翻了的史迪威,出任中国驻印郡军的第二任总指挥,受阿尔伯特·魏德迈直接领导。
扩展资料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进抵云南中缅边境,杜聿明司令部驻大理,先头部队戴安澜200师驻保山。期间,英方在观望日军情况,未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
1942年1月,远征军先头部队第六军第一部开抵滇缅边界,因英国政府心存疑虑,没有跨越国境。同时加紧了远征军的动员。
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1942年2月,英国依照协定求助远征军协防缅甸。
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应英方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后由司令长官罗卓英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率领第5、第6、第66军共10个师10万余人入缅援英作战。
1942年2月25日,蒋介石下令,入缅作战的第5军、第6军,由第5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而杜聿明则由时任英缅军总司令赫顿指挥。
1942年3月1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至腊戍,4日到达平满纳占领阵地掩护师主力的集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瑟夫·史迪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尼尔·索尔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远征军
是杜律明另两人的经历不符合你看他的经历就知道啦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4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谢谢采纳
孙立人缺乏独立指挥一场战役的记录,简单的说就是缺乏历练,这点和张灵甫很像,入缅作战期间他是直接接受美国顾问团的指挥,当时美国顾问安插到营一级,直接接受上级美国军事顾问的命令指挥部队作战,孙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一个参谋而不是军事主官。
卫立煌缺少直系下属,指挥作战时很多人指挥不动,要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协调上,无法做到军令的通畅下达和被执行。这一点上最可惜的是薛岳,卫好歹还有嫡系的大招牌,薛确是彻底的地方杂牌,薛岳在他自己原本的粤军还在的时候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他自己的部队拼光后迅速归于平庸,乃至无声无息。
杜聿明也有类似的问题,他的能力应该说还是相当出色的,否则不至于老是被当做救火队员。他在国军中应该划入远征军系统,归于黔军系列,虽然是黄埔学生,但是指挥的时候难免有掣肘,同时杜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处事较为犹豫,不够果决,他并不缺乏预见力,但是缺乏决断的勇气,这点打顺风仗的时候没有问题,一旦到了生死关头就致命了,这点当年杜在野人山兜圈子的时候体现的最为彻底,不敢临机决断撤往印度,白白葬送四万多人的生命。
综上所述,除了将领的个人能力外,国军中派系林立,大派系邻这小派系,大系统套着小系统,各派系只求保存实力,团队间互不合作,相互掣肘,甚至不乏故意给队友背后一刀的情况,极大的抵消了国军的战力。这里几个著名的战例,一个是台儿庄会战,这点由于那部**大家都知道了,在前线抵抗的生死关头,作为事先安排好的用于侧击的机动兵力汤恩伯部,却抗命不遵,最后李宗仁跑去要了蒋介石的手令才最后得以调动,险些导致台儿庄战役功亏一篑。另一个著名的战役就是抗战中最大的一场会战武汉战役,原本武汉会战在郭如瑰的策划下按部就班进行,取得了雪峰山等系列的胜利,中日双方打成了僵持,战线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结果又是汤恩伯,为了回避和日军作战,擅自放弃信阳一线防区,直接导致整条防线崩溃,武汉会战流产,整个华中地区沦陷。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出来徐向前,左权,杜律明等众多优秀的军事将领。其中名将基本在黄埔前六期,后来的名将很少。
前六期
一期有:徐向前,左权,杜律明,关林征,陈明仁,周士第,黄维等。
二期有:郑介民,邱清泉等。
三期有:王耀武,戴安澜等。
四期有: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
五期有:许光达,赵尚志等。
六期有:罗瑞卿,戴笠等。
后十七期
后面的17期基本上没出几个名将,勉强有点名气的,大概只有张学思、熊向晖这几个人,顶级名将一个也没有。
扩展资料:
前期名将多而后17期名将少的原因
1、前六期的素质较高
最初黄埔军校的学制只有半年,只是培养基层连排级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性质,却在前几期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将军,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教官大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还不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海归精英,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带兵的经验。学生都是八方英杰,完全是抱着“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报国热忱来到黄埔。就以第一期为例,报告就有3000人之多,而实际录取的还不到500人(后来还并入了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
报考黄埔军校至少要经过三关,先是各省初试,合格后再到大地区(如上海、重庆)进行复试,最后是在黄埔军校进行总考试。在军队中也是如此,先在各自部队进行初试,合格者才送到军校进行复试。
2、大时代的背景不同
黄埔军校前6期的招生时间是在1924到1926年之间,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使得黄埔军校的这几期毕业生拥有非常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
在军阀混战时期,军阀的战斗力其实是很差的,基本上是乌合之众,因此当训练有素的国民革命军一出,很容易就建功立业,像胡宗南、杜聿明、陈明仁等名将,都是因为在北伐时期的英勇表现,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一路飞黄腾达。
而到了抗战时期,面对的是更加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之下,黄埔军校的那些毕业生们,战斗素养就差一些,上了战场很多人都当场殉国,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据统计,在1937年抗战爆发初期,国军中下级军官共134万人,但因损失太快,每年都需要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很多黄埔学生,还没来得及上几天课,就被推上了战场,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反观前6期的黄埔学生,到了抗战时期,大多都升到了高级军官,负责坐镇指挥,不再亲自上前线厮杀,自然就牺牲得少了。这样一升一降,就很容易理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国民党时期一样大,都是国民党的二级上将,杜聿明是抗日名将,而傅作义是北平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成解放军俘虏,一个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建国后,杜聿明是全国政协委员、文史研究专员,傅作义任中国第一任水利电力部长长达22年。
没用,老杜的想法属于理论上正确,但实际上很难完成
他的想法就是:黄百韬继续坚守碾庄,吸引粟裕;孙元良守徐州;集中邱、李两个兵团向西和黄维会和,然后击破刘伯承部
想法不错,他的思路实际上就是约米尼所说的,利用内线交通线的优势,对分兵合击的敌人进行各个击破
但在实际实施时有这么几个问题
1、能否捕捉刘伯承部?12兵团属于典型的结硬寨、打私仗的作风,前进速度比较迟缓;2兵团虽然喜欢快速机动作战,但淮海战役时下属部队的素质层次不齐,只有5军和70军素质较好,其他部队的行军能力普遍不足;李弥的13兵团也有类似问题。如果机动性不行,如何捕捉飘忽不定的刘伯承?
2、捕捉住了,刘伯承是否会停下来硬拼?刘伯承部固然人数不多,战斗力弱,但相比之下机动性强,善于利用厉害变更线挑出保卫,这在之前的太行山和大别山都有明证
3、对孙元良守徐州是否放心?孙的部队是原来的川军,战斗力一般,且孙又是有名的飞将军。如果主力去打刘伯承,那么原先华野负责阻援的10纵、7纵、2纵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西顾徐州,到时候徐州怎么办?
所以说老杜的方案对当时的GJ而言不适用
另外多说一句,冯志安的部队已经在两位佩剑将军的带领下起义了
李延年的部队已经退到海州一线,而且人数不多,重组结束已经是战役中期了,他还要负责两淮区域的治安战
郭汝奎当时是作战部的副部长,不是部队主管
以上就是关于谁能给我详细的张灵甫和杜律明的抗日资料吗全部的内容,包括:谁能给我详细的张灵甫和杜律明的抗日资料吗、唐水生是杜律明什么人、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