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木偶戏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皮影、木偶戏的特色。
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
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
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的喜爱。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
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
一般纸窗高约1米,长约2米,并固定在柜架上。
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驴皮作为材料,皮影制作工匠依据戏剧故事,雕刻出各种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诸如桌椅板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奇山怪石、龙亭金殿。
军营帅帐等花样繁多而又精美绝伦的场景道具和自然事物。
一般将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并用各种色彩绘制。
这些雕刻物件又称作孝义皮雕。
孝义的皮雕,构图简洁,造型别致,刀法细致,雕工细腻,疏密有别,色泽鲜艳,形神结合,在光亮下能显出立体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孝义皮影是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工艺于一炉的民间艺术,既可表演故事,也可当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孝义皮影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
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线条简练,手法夸张,突出性格,雕镂精巧剔透,造型古朴洗练,线条遒劲有力,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
由于它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布范围较小。
在音乐方面,受外剧种影响少,因此长期发展缓慢,缺少变革,但同时也保留下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
皮影戏是以说唱为主来表达和完成故事的。
基于影人在表演上的局限,所以不采用专门的乐段去表现环境和人物,因而它的曲牌非常简单,常用的只有“走马腔”和“三吹三打”两个曲牌。
皮影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但仍保留着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
唱句系上下句结构,多为七字句、十字句,有时也有五字句。
皮腔
孝义皮腔与孝义皮影的产生与发展相依相伴,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
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皮腔因其演出时以白纸糊窗借光显影,被当地人习称为纸窗腔。
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
皮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上下句结构多为吹奏乐(包括小唢呐、笙及呼胡)和打击乐(包括亮锣、二捂眼、马锣、饶钱、木头等)两大类。
孝义皮腔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清新,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
皮腔的传统剧目有50余个,现存30余个,其内容可分两大类,一类写神怪故事,其代表作品有《诛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一类写道教传说故事,其代表作品有《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随着碗碗腔传入孝义后,皮腔影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以后,境况日下,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孝义市仅留下半个皮腔影班。
碗碗腔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
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戏不成班”之说。
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的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
孝义碗碗腔由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逐渐演变而成。
其旋律优美,柔和婉转,地方特色浓郁,语言诙谐、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很受老百姓的喜爱。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
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碗碗腔的特色乐器是碗碗和节子,碗碗的金属之音质地清脆、明快,和唱腔曲牌的婉转细腻混同一体后,使人觉得清新悦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别有一番特殊的韵味。
碗碗腔音乐为一种特殊的板腔体,有着完整和丰富的声腔体系,其唱腔板式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垫板、二导板、观灯、过关等。
碗碗腔的调式为微调式。
唱白板式主要有平标,流水、介板、滚白四种。
武场乐器同中路梆子基本相同,独以碗碗和节子掌握节奏;文场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和二弦。
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唱腔尾音多用“虚词假声腔”。
假声有两种唱法,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而“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上再翻高形成的。
碗碗腔的假声拖腔,以“咦”、“呀”虚词唱出,加上呼胡、乐琴的滑弦伴奏,委婉缠绵,优雅动听,抒情性很强,听起来有一波三折、柔情似水的特殊韵味,因此碗碗腔音乐很是迷人。
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
前自春秋,后至元明,还有民间传说,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
碗碗腔剧目现在能提名的只有120本,目前孝义市博物馆共收集整理了100本。
这些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抱纱亭》、《三首案》、《大西汉》、《困淮南》、《桃仙洞》等。
这些剧目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很长,最能吸引那些爱听故事的观众。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冀南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极盛于清代的直隶省(河北省)。冀南皮影戏是河北省地区的戏曲艺术之一。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特别是以邯郸市肥乡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肥乡县是冀南皮影的发祥地,肥乡当地将皮影称为“牛皮影”、“皮子戏”、“戳皮戏”、“一只眼戏”。肥乡皮影造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依托,以民间剪纸的样式出现,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浙江皮影
艺人在表演皮影戏
浙江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优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5]
广东皮影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6]
陆丰皮影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6]
湖北皮影
湖北皮影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湖北沔阳皮影
身高二尺二寸左右(70至80厘米)的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江汉平原地处荆楚腹地,北依汉水,南贯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阳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沔阳皮影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我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沔阳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
沔阳皮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等特点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歌腔”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观众百看不厌。有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江汉平原皮影的魅力。
皮影戏
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阳皮影戏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由独特的“十不闲”技艺大师——范正安先生为独特代表任务,继承民族遗产,打造泰山品牌,弘扬泰山文化!泰山皮影表演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为与会代表表演的泰山石敢当故事,受到了一致好评,其皮影艺术先后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走遍中国》《文化访谈录》等专题报道。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小学课堂。
陇东皮影
皮影戏《斩蔡阳》(6张)
陇东皮影的创柞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即阳刻)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山西皮影
沔阳皮影戏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7]
晋南皮影
在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世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含嫣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晋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陇,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孝义皮影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清徐皮影
清徐常丰村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
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夜幕低垂时,二胡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皮影戏形象夸张,人物画稿通常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皮影人物由头、臂、手、身等8个部分组成,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过程极为复杂。
常丰皮影
清徐常丰村皮影戏
常丰村皮影选用小公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把选好的牛皮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后,用刀刮薄,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直到第四次薄至透亮为止。然后将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包裹,加油汁推按,解除皮质的收缩性,使之平展光滑。再根据画稿描绘图样,开始镂刻。镂刻是最难的工序,刀具有数十种,分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花口刀等,使用方法也格外讲究。平直的线条用平口刀的刀尖扎、推,曲折多变的花纹用斜口刀刻、裁,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圆口刀去凿。做成一个皮影,通常要手工雕刻3000余刀。
京西皮影
皮影戏图书
《北京西派皮影遗珍》北京西派皮影,亦称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具有都城特点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
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当时,中原北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记:“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经过抢救性修复整理,下苇甸皮影已经进入博物馆科学保护系列。在保护珍贵文化实物遗产的基础上,同时也存留了难得的皮影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大量专业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安皮影
皮影戏传入成安时间较早。据1975年县文化馆“皮影调查”显示,皮影戏可能在宋朝时就已传入成安,明万历年间在丁庄村已有流传,清乾隆时期丁庄皮影第四代宗师、人称“活猪八戒”的宁老和“北乡义庙会斗神汉”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成安的皮影均采用牛皮刻制(其他地区的皮影大都用驴皮制作),造型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影人高约50公分左右,生、旦、净角高大,小丑、小妖等角色要小一些。除刻人物之外,还要刻制云朵、桌椅、动物、水族、城楼、房屋等道具、背景,造型相当丰富,除净角、丑角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之手法刻脸谱外,生角、旦角用镂空雕刻,显得空灵、爽洁。人物的头像是活的(单独的),能随意拔出与身子分离。众多的角色头像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及文武服装的变化,随时更换不同的身子,而行当相同、服装类似的人物也可任意更换头像。
成安的皮影戏除孙横城皮影剧团配唱“四股弦”外,其他都配唱“淮调”。“淮调”为流传在河南周口地区淮宁县一带的稀有地方剧种,属梆子腔体系。其唱腔高亢粗犷、质朴健朗,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第2期 有删改)
9.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2分)
10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二是 。(4分)
11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12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
9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0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趣味性。
11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
12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
以上就是关于孝义民俗文化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孝义民俗文化有哪些、不同地区的皮影戏的形成受什么影响、阅读 中国皮影戏的答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