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被谁灭亡的

唐朝是被谁灭亡的,第1张

唐朝灭亡的原因: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安史之乱中“安”、“史”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观点总结:

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9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

一、唐朝灭亡的最终原因是农民起义。

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自此灭亡。

二、唐朝灭亡的其它主要原因

1、直接原因: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2、宦官专权

与东汉和明朝比较,唐朝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前两者严重的多。

东汉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宦官是狐假虎威。而唐朝的宦官,却操纵着皇帝、宰相官员的任免,甚至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

3、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开始,这一设置只存在于边疆地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还垄断了地方的税收。

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大唐的统一。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藩镇割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朋党之争

唐朝的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二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至大中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

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实质上是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仅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国家,在唐朝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宏大的盛世局面,同时唐朝也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的天子也被周边的国家称为“天可汗”。就算到了现代,我们依然受到唐文化的影响,比如唐装、唐人街等等。

然而就算是唐朝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依旧无法摆脱被灭亡的命运,那么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谈到唐王朝的衰亡,自然就要提到唐玄宗晚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不过这不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唐朝的建立是以均田制跟府兵制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唐朝疆域不断扩大,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就导致均田制遭到了破坏,诸多百姓流离失所。而均田制的破坏,也使得府兵制遭到破坏。

没了府兵制,就没有有效的兵源驻守边疆,于是唐玄宗时期就出现了募兵制。这些招募的士兵跟地方官之间关系密切,最终地方军越来越强大,最终获得了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而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土地兼并加速,统治者奢靡无度,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矛盾越来越大,杨国忠长期把持朝政,不断打压边将安禄山。

在公元755年,各类矛盾无法调和,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让唐王朝陷入无尽的战火之中。虽说安史之乱最后被平定,但是安史余部的力量还比较强大,唐王朝为了安抚安史余部,不得不册封他们为新的节度使。

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又分封了许多功臣为新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经济上、政治上享有极大的自主权。

虽说节度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唐王朝政权的延续,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唐王朝权力的分割,成为唐朝后期无法解决的大麻烦,最终推翻唐朝统治的正是宣武军节度使朱温。

二:宦官专权,唐朝政治腐败

唐朝时期的宦官专权同样还是跟安史之乱有着莫大的联系,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导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唐王朝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并且这些节度使还时不时地发动叛乱,这让皇权进一步得到了削弱。

所以唐朝后期但凡有一点雄心壮志的皇帝,都想处理藩镇问题,但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唐朝中后期除了藩镇割据分了皇帝的权力,朝堂之上官员们有各怀鬼胎,相互攻伐,这让唐朝的皇帝心力交瘁。

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皇帝不得不重用自己身边信得过的人,于是跟皇帝关系密切的宦官就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随着皇帝对宦官的重用,宦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后期更是直接掌控了京城的禁军。

由于宦官的军事地位跟政治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们的野心也逐步扩大,在宦官专权的岁月里,他们随心所欲地废立皇帝,官场之上更是贪污腐败盛行,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折扣,反而使得唐朝政府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薄弱。

而宦官专权,又一次加大了社会矛盾,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三:朋党之争,政治日益腐败

在唐朝,想要成为官员主要是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一个是靠祖上的力量成为唐朝的官员。这是两股不同的势力,他们虽然同朝为官,却互相看不起对方。最终双方各自结党,互相攻击,彼此排斥,形成了“朋党之争”。

规模最大的就是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的两股势力。

这两股势力因为出身不同以及政见不同,在朝堂之上互相攻伐,而且他们之间的攻伐纯粹是了攻击对方而攻击,根本没有为国家提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建议,反而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得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朽不堪。

就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唐中央的力量越来越弱,天子的权力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唐王朝就消逝在历史尘烟之中。

唐朝之亡,究其原因来说是很复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出在政治制度上~

自秦朝以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的政治形态尽管已经建立了起来,但并没有得到巩固,其间多有反复。从理论上说,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中央政府对地方上有绝对的调度控制能力,但事实上,自两汉以来,却很少有真正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政

两汉四百多年里,外戚一直是最大的政治势力,其次是从东汉中期才兴起的宦官势力,同时,士大夫也在逐渐得到一部分政权,这些其实严重的影响了君主专政制度。在地方上,两汉时代尽管尽可能的削减封国的力量,但是封国还是有着一定的势力基础,更别说地方上的将领有割据一方的潜在危险。在东汉末年,这些矛盾有过一次集中的爆发,就是因为黄巾民变而引起的连锁反应,于是天下大乱。而后几百年的大分裂时期,地方上的将领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兵力和权势,这在两晋表现的最为突出~

同时,在魏晋时代,随着门第世家的兴起,士大夫集团逐渐走向堕落,而外戚和宦官却始终没有真正的退出政治舞台,只是在表现上大有差别,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建立。应该说,尽管从政府机构和行政制度上唐朝在此前历朝历代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完善和修正,但在立国方针策略上,唐朝并没有什么突破,以前的矛盾根源不但继续还在,而且甚至更加表象化

唐朝的辉煌,主要体现在其文治武功上,但其内在的隐患是很剧烈的。武则天称帝,这是至汉以来外戚政治发展到极至的一个体现;中唐以后的宦官逐渐掌权甚至掌握军权,这是自秦汉以来宦官政治发展到极至的有个体现,中唐时的牛李党争,这是士族与庶族斗争的一个集中体现,显示出士大夫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而最致命的矛盾还是在地方上,自安史之乱后,以河朔四镇为首的地方藩镇们逐渐取得了割据的地位,这也是因为自两汉以来,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基本上都没有完全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的行政控制,所以还谈不上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唐朝建立之初,以其生龙活虎的活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但一旦上层建筑出现了动摇,所有的潜在矛盾难免不一并爆发,而安史之乱就是这样的一个导火索。最终,老态龙钟的李唐又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以后,终于被藩镇之一的朱温所推翻。

到了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李唐和五代的经验教训,废除门第世家,空前强化君权,并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等大权完全收归国有,于是才彻底的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宋朝也没有重蹈李唐败亡的覆辙,当然,这是以牺牲军事力量为代价的!

唐朝的覆亡,是个漫长的过程。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没有安定过,不过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在“黄巢之乱”前后,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及农民叛乱,通常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

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前面我们讲到汉朝统治结构的中央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的对应关系,唐朝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吸收了大批民间的才智之士进入政府,但是唐朝终究还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

唐朝的制度并不是一条鞭到底的中央集权,对于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治理方法,甚至于不同的容忍方式。同时,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唐初似乎是统一了,但是实质上“南北朝”的划分并没有完全消失,“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南北都在一个政府的法理统治之下,但南北之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其实相当不同。这个南北的差异,在中国的后世历史上延续不断,只是程度的强弱不同而已。我们一直以唐代和汉代相比,我个人曾经说过,汉代厚重,唐代宏大,“厚重”可以说是充实的一块,“宏大”却是松弛的一片,汉唐的发展,终究是不一样的。

唐朝是士族大家复辟建立的国家。随着城市的兴起,士族大家的农庄经济走向解体,依附于农庄的奴隶们变身为自由民。大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有与之对应的上层建筑。唐朝的科举,本来就是倾向于士族的,不是士族大家,那是基本上不能考中的,勉强考中,那也是做不了大官的。似乎终唐一代,都没有平民出身的宰相。当广大的普通人民,有了经济条件,就会去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了。先富起来的那些庶族,逐渐有了政治诉求,又没有上升的途径。矛盾必然产生。黄巢应该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没有黄巢也会有黑巢白巢绿巢蓝巢。确实是黄巢起义直接导致的唐王朝灭亡,但是导致黄巢起义的根本原因却是唐王朝朝廷的积弱,还有各方节度使的做大,对于朝廷听宣不听调。但是造成朝廷变弱的根源还是安史之乱,所以说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安史之乱引发的隐患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是被谁灭亡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唐朝是被谁灭亡的、唐朝灭亡的最终原因!、唐朝为何灭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怎样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25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