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如何二次削藩的

朱棣是如何二次削藩的,第1张

简单来说就是削兵权不削待遇。其实如果不是真实发生很难想到朱棣称帝之后的头几件事就是开始削藩,可能正是因为朱棣经历过所以才不想要自己的后代也经历这样的事情,不过说来有意思的是性格相对柔软的朱允炆削藩手段比性格暴躁的朱棣要强烈的多,但是反倒是朱棣的柔和政策成功了。

一、示好给自己的兄弟们

而且朱棣一开始的行为还是恢复被朱允炆废的几位王爷,所以削藩这件事咱们想不到朱棣的兄弟更是想不到,而且不得不承认朱棣这样做是真的很聪明,因为这样即否定了朱允炆削藩的政策还让自己称帝更合理了些,然后进一步的到了这些王爷忠心,所以朱棣开始削藩的时候这些王爷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二、开始找理由削兵权

但是和朱允炆直接要杀人的政策不同朱棣大多是削弱的兵权,周王朱橚、岷王朱楩、辽王朱植等人直接被朱棣削去了三护卫,没了护卫的王爷就相当于被拔了牙的老虎,所以朱棣不用担心这些人了,剩下一部分威胁较大的王爷朱棣的处理手法是直接将其贬为庶人。不过在朱棣时期明朝的削藩还没有彻底结束,还有部分有兵权藩王存在,直到他的孙子朱瞻基的时候因为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又走起了他爷爷的老路继续削藩。

三、被“豢养”起来的王爷

朱瞻基的这次削藩把他爷爷留下的漏网之鱼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人的护卫也给夺走了,但是朱瞻基还是对这些人不放心所以又开始了对藩王的整理,首先就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在后来又设定了他们不许经商、涉证的规矩,就这样明朝的王爷变成了被明朝豢养的牲畜。

汉武帝削藩的治理技巧

作者简介:爱新觉罗·启翊,盛华永道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顾问

如果说,“变革祖宗之法”属组织路线变革的话,那么历史上的“削藩”则是公司治理上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权力的重组,组织架构的变革,稍有不慎,则腥风血雨,兵祸连年。

在古中国时代,夏商周朝基本上属于联盟组织,类似于现在的代理商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了秦国集团,下设事业部、分公司以及办事处(郡县制)。只有集团有法人资格,其他机构则没有,财权、人权全部收归到总公司,实现了高度集权化,这是当时的一个重大制度变革。

之后是汉朝集团,继续实施之前的代理商制还是事业部制,是集团CEO刘邦伤脑筋的问题。最后,他采取了一朝两制:对总部附近即京畿地区的势力范围按照子公司的模式运行(它不同于秦国集团的分公司制),而偏远的地方则采取代理商制度,让其他人去开拓,给足优惠政策。

这些子公司掌握着属地地方赋税和官员的任免权力,有法人资格,被称为“藩国”。“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这些子公司像篱笆一样,在京师周围保卫中央总部。这些子公司老总都称之为“藩王”,刘邦规定必须是刘姓子弟才能当子公司老总。

但当这些子公司老总势力坐大、不听总公司话的时候,就需要抑制他们。为何叫“削”呢?就是慢慢来,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一点点把他的势力切小,这就叫“削藩”。如果变成了“砍藩”,挥起大刀猛砍,那就有可能被子公司反噬,两败俱伤。

汉景帝就是因为听信了智囊晁错的建议而“砍藩”,引发了八位子公司老总的造反,差点连CEO的宝座都坐不稳了。

汉景帝的莽撞

汉朝集团自刘邦创立,后被其妻吕氏夺取大权,任用自己娘家人搞得总公司鸡飞狗跳。最后被主管销售的高级副总裁、元老周勃拨乱反正,迎接刘氏后人刘恒重掌大权,史称汉文帝。

当刘家、吕家内讧的时候,各子公司的发展却蓬勃向上。当汉文帝坐上CEO的宝座后,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弱总部强地方”的格局,子公司的强大使他们对总公司的政令阳奉阴违。虽然有不少朝臣不断建议削藩,但汉文帝深知时候未到,多次驳回了此类条陈。

等到汉景帝继位,总部的势力已经开始有所恢复,但仍不具备削藩的实力。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晁错出现了。此人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时任CEO高级助理。他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后,向汉景帝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削藩策》,建议马上削藩。比起自己的父亲,汉景帝对大势的把握要差得多,他糊里糊涂地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任用晁错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上面要削藩,下面的子公司老总肯定不愿意。在子公司里,这些老总就是皇帝,说一不二。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谁愿意把自己的权力白白交上去?所以,发生冲突和矛盾是必然的。

可这时候,作为削藩项目负责人的晁错就认一个死理:不削藩国家就会乱,这些人势力大了迟早都要反。最后说得犹疑不定的汉景帝也同意了。不过这君臣二人却没有想到万一如果这些人真的造反了,他们该怎么办?

由于估计不足,当子公司老总纷纷发难的时候,该项目负责人晁错就只有作为替罪羊,被汉景帝骗到刑场处死,将矛盾暂时缓解下来。

宋朝的苏东坡写了一篇《晁错论》,指出了这次削藩的失败原因。他认为,削藩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否则非常不利于整体的长治久安。但是,汉景帝的削藩却犯了三个错误:一、选错了削藩的时间;二、选错了削藩的人;三、选错了削藩的方法。他认为要想此事成功,必须“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知其当然。就是事先把这个事情想得清清楚楚,把握厉害关系,我如果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晁错没有想清楚。他提出的就是一个口号:“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这八个字,没有做什么可行性研究,没有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仅此而已。

事至不惧。就是事情来了以后不害怕,因为你做的事情,是非常难做的,一旦发动以后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做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然后还要“徐为之图”。

徐为之图。就是你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事缓则圆。要逐步一点点去实施。

对苏东坡的思想领会最深的要数清朝帝国的康熙。他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这三条策略,和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太后筹划了五年左右,想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从最弱的藩王尚可喜打开突破口,徐徐图之。最后面临吴三桂势如破竹的造反,不慌不忙,御驾亲征,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汉武帝的渐进法

自己的父亲因为削藩郁郁而终,汉武帝刘彻却牢记这个教训。

当16岁的刘彻坐上CEO宝座的时候,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集团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社会安定,人心思安。但子公司日益做大,总部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总部的高管们却醉心于表面的太平盛世,开始奢华。

对此,刘彻充分吸取了父亲的失败经验,集聚了足够民心和人才后,才开始破局的第一步——推出推恩令。

在当时藩国,藩王去世后,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继承他父亲的所有领土和权势,其他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汉武帝的高级助理主父偃提出了一个新政策,内容是经过报请皇帝同意,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封立他的子弟为侯。这些侯国的名分要由中央确定,而侯国的领土来自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这些侯国一旦确立,就不再隶属于原来的王国所有,而转属附近的郡,也就是说改属中央直辖领导。起名为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泽推广开来——在这样一个好听的名义下,各藩王名义上没有任何损失,但却使他们的绝对领土很快由大变小,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股独大的问题。

随着第一步的顺利实施,刘彻又逐步颁发了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等新的规定,进一步收回了地方权力。所谓阿党法是指“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阿党是重罪,由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在诸侯王国出任傅和相的高级官员,如果诸侯王有任何的不轨行为没有事先发现,或没有向中央朝廷举报,就要被按照阿党之罪处置。

通过推恩令分化各子公司内部势力,然后通过阿党法让下面的高管彼此监督,使他们面对“囚徒困境”不得不选择抢先告发,最后将子公司的财权和人事权归置中央,把子公司变成分公司,甚至有些子公司改为办事处。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削藩的最终目的。

可惜的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却没有这么幸运,与汉景帝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自己刚继位不久,朝局不稳的情况下,采用了大儒方孝孺的削藩建议,最后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赶得不知所踪。藩没削成,却把自己的皇位给削没了。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各地的藩王,做得到了真正的“家天下”。然而到了明朝第二代继承人建文帝上台,他又搞起了削藩。那么,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建文帝削藩带来什么后果?

1398年朱元璋死,由皇太孙朱元炆即位,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

1399年8月6日(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协助下削废五王。

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打着“请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攻,这次战役号为“靖难”。

经过3年多战争,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建文帝去向不明,朱棣称明成祖。

虽然建文帝下令削藩直接逼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但削藩之举正好体现了建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有所作为的决心。因为削藩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却是要保持建文帝自己的权力和影响。

|

藩 指的是藩镇,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驻军,也就像是唐朝的节度使,或者异姓王。一种是君主的亲人,也就像是朱元璋把儿子分派到地方。藩镇形成后,地方最高者享有地方的官吏任免,经济赋税,军事等大权,实力强大时可以直接威胁中央。所以“削藩”就是要消除藩王的权利 ,维护中央的统治。

简单来说就是削兵权不削待遇。其实如果不是真实发生很难想到朱棣称帝之后的头几件事就是开始削藩,可能正是因为朱棣经历过所以才不想要自己的后代也经历这样的事情,不过说来有意思的是性格相对柔软的朱允炆削藩手段比性格暴躁的朱棣要强烈的多,但是反倒是朱棣的柔和政策成功了。

一、示好给自己的兄弟们

而且朱棣一开始的行为还是恢复被朱允炆废的几位王爷,所以削藩这件事咱们想不到朱棣的兄弟更是想不到,而且不得不承认朱棣这样做是真的很聪明,因为这样即否定了朱允炆削藩的政策还让自己称帝更合理了些,然后进一步的到了这些王爷忠心,所以朱棣开始削藩的时候这些王爷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二、开始找理由削兵权

但是和朱允炆直接要杀人的政策不同朱棣大多是削弱的兵权,周王朱橚、岷王朱楩、辽王朱植等人直接被朱棣削去了三护卫,没了护卫的王爷就相当于被拔了牙的老虎,所以朱棣不用担心这些人了,剩下一部分威胁较大的王爷朱棣的处理手法是直接将其贬为庶人。不过在朱棣时期明朝的削藩还没有彻底结束,还有部分有兵权藩王存在,直到他的孙子朱瞻基的时候因为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又走起了他爷爷的老路继续削藩。

三、被“豢养”起来的王爷

朱瞻基的这次削藩把他爷爷留下的漏网之鱼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人的护卫也给夺走了,但是朱瞻基还是对这些人不放心所以又开始了对藩王的整理,首先就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在后来又设定了他们不许经商、涉证的规矩,就这样明朝的王爷变成了被明朝豢养的牲畜。

藩王在各朝各代都存在!能当上藩王的不在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立下大功的,另一种是皇帝的直系亲属,一般都是皇帝的兄弟。藩王都是割据一方,有自己的封地领土,可以说都是权势滔天的人。当然,随着他们势力一天天的壮大,有些人就会有野心,从而对朝廷形成了威胁,那么也就有了消藩事件,历史上消藩事件不少,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今天分别说一个比较著名的。

成功的:康熙平定三藩。

这恐怕是历史上最出名的消藩运动了。不但是康熙皇帝知名度高,而且对手知名度也不低,这里的藩王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三桂!

吴三桂本是明朝驻守山海关的大将,李自成攻破明朝,崇祯皇帝上吊,吴三桂本来是要投靠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绑了吴三桂的家人和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自成反目,投靠清朝,并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清兵很快灭了李自成,建立了大清朝。由于吴三桂有功,所以被清庭封为平西王,受封的还有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这里已吴三桂势力最大。

到了康熙继位。吴三桂的势力已经很大,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王。康熙不会眼睁睁放任一个这么大的威胁,于是决定消藩,吴三桂也不会坐以待毙,开始与大清朝对抗。

当时,吴三桂以绝对的优势能压倒大清朝,只是吴三桂没有一统天下的心。打到长江对岸突然停止进攻,要与康熙划江而治。如今看来实在可笑,但是也证明吴三桂没有反的心。这给了康熙养精蓄锐的机会,当康熙缓过劲来,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的: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第一任当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后,为了巩固大明江山,他效仿刘邦,封了许多藩王。不过刘邦封的是异姓王,而朱元璋封的都是自己的兄弟。

朱元璋的传位也颇具戏剧性,驾崩后,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听信谗言开始消藩,而且他对自己的这些叔叔们下手极其狠,没有顾及一点血缘亲情,搞得他这些藩王叔叔人人自危。当他准备对燕王朱棣下手时,朱棣不得不反,最终建文帝的皇位被自己叔叔朱棣篡夺,而建文帝趁乱逃离了皇宫,而这位皇帝的下落,至今历史上也没有个明确的说法!总之他的消藩运动失败了,而且败的特别凄惨!

“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无论谁胜谁败,他们都自己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何况是那个年代呢!

题库内容:

削藩的解释

削夺藩王封地。 汉 晁错 有 《削藩策》 。 《明史·齐泰传》 :“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词语分解

削的解释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发()。刮削。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小鞋,喻迁就或 勉强 凑合 )。 减少 ,删除:削剔。削职。削损。 像刀削过似的,一般 形容 陡峭 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 瘦削 。 藩的解释 藩 ā 篱笆 : 藩篱 。 屏障,保卫:藩翰(喻保卫 国家 的重臣)。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称藩( 自称 属国)。 部首 :艹。

以上就是关于朱棣是如何二次削藩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朱棣是如何二次削藩的、汉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么、明朝建文帝开始“削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17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