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秋爽斋指的是谁

红楼梦中秋爽斋指的是谁,第1张

一、怡红院:宝玉(怡红公子)

怡红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主景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住所。试才题对额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植。元宵省亲时,元春不喜“香玉”二字(因暗指黛玉),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宝玉因号“怡红公子”。

怡红院是宝玉的温柔富贵乡,也是他的主要活动空间。除了那四首四季即事诗外,还有许多比较经典的故事和画面。例如:第25回隔花人远天涯近,第26回黛玉独立花阴悲泣,第31回晴雯撕扇。

二、潇湘馆:黛玉(潇湘妃子)

潇湘馆,《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贾宝玉曾提匾额:“有凤来仪”,后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

三、蘅芜苑:宝钗(蘅芜君)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一处建筑物,匾额题为“蘅芷清芬”,为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

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暗喻了宝钗外表藏愚守拙,内在天然可爱,并且亲近佛道的思想性格。

曹雪芹作《红楼梦》用了诸多文学艺术手法,其中谐音法是整本书的亮点之一。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等等。“蘅芜苑”三字连音是跟“恒无怨”相同的,表示宝钗对于和宝玉同甘共苦以及最后劝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等事,无一后悔。

四、秋爽斋:探春(蕉下客)

秋爽斋出自《红楼梦》,在《红楼梦》中对于秋爽斋外景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提到院中种植芭蕉和梧桐,有月夜听雨的意境,这组建筑中有一较大的厅堂名“晓翠堂”。晓翠堂四面出廊,流角飞檐,临沁芳溪。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

东南方土山上有八角亭一座,是园内至高点之一。秋爽斋其中的三间房子没有隔断,这是探春的意思,具有闲云野鹤般的风格。其屋内所布置的陈设突出一个“大”字。陈设典雅,华丽中透着大方。

五、稻香村:李纨(稻香老农)

稻香村,又名浣葛山庄(元春赐名)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为李纨的居所。李纨因此处得诗号稻香老农。

为迎接元妃归省,贾府修建了省亲别院——大观园,园中景致众多,稻香村,就是其中一处。和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曾引得贾政有“归农之意”。

在归省之后,未免园中景致“寥落”,元妃命家中姊妹入园居住,李纨便“住了稻香村”。后来探春起海棠诗社,定了稻香村做社,李纨也因其住处,自号“稻香老农”。

海棠社原本是由探春提议作诗而聚在一起,只是后由李纨任社长,第一次作诗是以海棠为题,就此众人皆说由海棠为社名

李纨的雅号是“稻香老农”

探春的雅号是“蕉下客”

林黛玉的雅号是“潇湘妃子”

薛宝钗的雅号是“蘅芜君”

迎春的雅号是“菱洲”

惜春的雅号是“藕榭”

宝玉的雅号是“怡红公子“

史湘云的雅号是“枕霞旧友”

1、第一次是海棠社,发起人是探春,社长是李纨。见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成员:李纨、迎春、探春、惜春、黛玉、宝钗、宝玉、湘云。

别称:李纨(稻香老农)、迎春(菱洲)、探春(蕉下客)、惜春(藕榭)、黛玉(潇湘妃子)、宝钗(蘅芜君)、宝玉(绛洞花主、怡红公子、富贵闲人)、湘云(枕霞旧友)。

2、第二次桃花社,由林黛玉重起。见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成员不变。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红楼梦第45回故事梗概:

话说,这天凤姐儿正抚恤平儿,忽见众姊妹进来。原来姐妹们来找她,不光邀请她入诗社作监社御史,还有其他事儿找她帮忙,凤姐精明得很,明白她们实则想要自己捐钱,于是就答应下她们的请求,还捐出了五十两银子。

入秋后,黛玉的病情又加重了,整日只在屋里养病。正觉无聊之时,恰逢薛宝钗前来探望。于是,二人开始谈心。于谈话中,黛玉承认了以前对宝钗的误解,宝钗则笑言她并不介意,二人终冰释前嫌,互为金兰。

黄昏后风雨交加,黛玉于当夜作《秋窗风雨夕》词。宝玉冒雨前来探望,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后又失语说自己不戴这东西,不然成“渔婆”了,说完感觉才发现自己失言了,虽知那宝玉却未察觉。

后来,宝钗派下人给黛玉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十分感激并打赏了来人。黛玉羡慕宝钗有母有兄,而悲叹自己孤苦无依,又思及与宝玉的相处,终有嫌隙。听着雨声,她又暗自垂泪了一番,直到四更才睡。

说完了总的,下面我们就几个关键点,再展开详细聊一聊:

从本回的回目来看,本回主要是讲宝钗和黛玉之间的故事。但是,在说她们俩之前,我们依旧先把上回没交待完的事情,先交待一番。

上回遗留的事情,一个是贾琏偷欢和凤姐吃醋闹出来的,所以开始作者就以凤姐正在“抚恤”平儿为开场白。不过,她这边还没抚恤完,这不一众姐妹就来找她了,众人在一起又说又闹的,好不热闹!

首先,探春为代表先说明了她们找凤姐的理由:“我们有两件事:一件是我的,一件是四妹妹的,还夹着老太太的话。”这里就提到我上面说到的,第二个遗留的事情了。

探春真是聪明,她这句话虽言简意赅,却又戳中要害。下面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这句话:

一、探春这里说第一件事儿是自己的,其实说的是诗社的事儿,这事儿可不是她自己的,只不过这个诗社是她提议的,由她打头揽下的事儿,所以她才这样说。

而这第一个找凤姐的理由是:我们诗社头一社人就不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二、这第二件事儿,探春说是四妹妹的,还夹着老太太的话。这句话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了。

软的是:四妹妹为画园子,用的东西不全,要找你帮忙找,不够的还需要你这边帮着买。硬的是:这事儿我们已经回了老太太,老太太说:“只怕后头楼底下还有当年剩下的,找一找,若有呢拿出来,若没有,叫人买去。”也就是说,这也是老太太的意思,你是这府里管家婆,我们自然来找你解决了。

探春故意把这两个事儿混在一起说,软硬兼施,仿佛也在说:这件事,可不是我们自下而上发起的“群众活动”,而是“自上而下”的领导的意思,我们不过是具体执行而已。

用李纨的话,这凤姐“真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也就是说,什么都逃不了王熙凤的眼睛和她那会算计的脑袋,这不她当即就反应过来了,一语道破:“你们别哄我,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看来,这点真是古今相似,这种没有收益的文学活动,向来都是要靠“拉赞助”的方式才能举办下去,王熙凤也因此做了一回“赞助商”。

另外,从李纨和凤姐的对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之处,不光体现在她能为自己的利益算计上;还体现在,她也能把别人的事情给算得一清二楚上面。

这不她趁机就褒贬上李纨了:“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

数落完大嫂子,还不忘了替她算了一回账:“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也就是说,李纨每月有20两的月例,再加上园子地、收租、年终分年例,所以李纨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的固定收入。你看,这凤姐虽没文化,可是脑子里却仿佛有着一个“金算盘”,算起账来果然比谁都精明。

然而,李纨的这些钱,跟姑娘们比确实算多的,可是跟王熙凤可就没法儿比了,毕竟李纨这钱是死钱,王熙凤那边的可是活钱,再加上孤儿寡母的,过日子也确实不容易。所以李纨回驳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你瞧,稻香老农一开口,就把凤姐的俗气之处给暴露无遗了,还杀了她的锐气,真是嘴上不饶人啊!

而且,李纨不光在钱上把面子给找回来了,还替平儿讨了一个公道:“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我们看着也是有趣,那天凤姐正是因为听到鲍二家的和贾琏说盼着凤姐早点死,再扶正了平儿,才气得闹了那么一出儿,可是今天李纨也说了类似的话,她却不恼了,还陪着笑道歉,并且求饶道:“好嫂子,赏我一点空儿。你是最疼我的,怎么今儿为平儿就不疼我了?往常你还劝我说,事情虽多,也该保养身子,捡点着偷空儿歇歇,你今儿反倒逼我的命了。”

没想到,李纨竟然在本来不利的情况下,从气势上占得了上风,一贯少言寡语,老实稳重的“稻香老农”,原来口头辩论能力竟如此厉害,此刻让巧舌如簧的凤姐也甘拜下风了。于是凤姐马上服软,监社和其它要求她都一一应了下来,还答应拿出50两银子赞助诗社,姐妹们这才“饶”过了她,各自回家去了。

话说凤姐这院子今天是真热闹,刚才来了一帮姐姐妹妹,这会儿又来了个赖嬷嬷。凤姐忙让座,接着又给赖嬷嬷道喜。

原来,这赖嬷嬷是早年服侍过贾府老主子的老嬷嬷。按照贾府的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赖家因此也受益颇多。赖嬷嬷的两个儿子都是大管家。赖家正是依赖贾府的势力,一步一步成了二等的财主。

而现在更不得了了,赖大的儿子(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受贾家的恩典,又花钱捐了一个县太爷。就这样,一个奴才的孙子,摇身一变,登堂入室,成了县官,从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里,“赖”可能有“依赖”的意思,也就是赖家的发达还是依赖于贾家的。好在赖嬷嬷不是忘本的人,她知道这里的辛酸苦辣,所以经常教训孙子:“你哪里知道这‘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个前程在身上……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因为孙子的出人头地,自然要大摆酒席庆贺一番。赖嬷嬷和她儿媳妇这次来,是专门来请贾府的老太太、太太和奶奶们的。连贾母都答应要去,其他人自然也会给面子前去捧场。

通过赖嬷嬷的口,我们还知道贾政,甚至贾珍的爷爷小时候都没少挨打。还说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话里话外似乎在劝宝玉收敛一些,不要叫大人太操心了。

赖嬷嬷不光什么话都敢说,还喜欢管“闲事儿”,这不她又帮周嫂子的儿子求了个人情,凤姐见她说的有理,也给了面子。可赖嬷嬷面子之大,不光是由于过去服侍老主子有功,更是因为孙子有出息的缘故。

这正是儿子沾了老子的光,孙子又给祖宗添了彩,也许过去的小家小户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吧,就连曹雪芹的祖上也不例外,这段让我们感觉作者似乎是在写实,这仿佛就是他自己家族的真实写照。

我们再来说说这“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上次我们说到,宝钗和黛玉自那次说漏嘴的“金瓶梅”事件之后,两个人冰释前嫌,好的跟亲姐妹一样。

这回黛玉的病更重了,宝钗总是忙里偷闲地常常来潇湘馆看黛玉,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我们知道宝钗是个博学多识的主儿,你看她一开口说话就如同内行的大夫一般:“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也知道燕窝是滋补的,可惜寄人篱下,每月还在这里领着月例,而且体弱多病的,常年服药本就已经讨人嫌了,不敢再上上下下地去麻烦人了。她把自己心中的苦向宝钗姐姐倾诉了一番,宝钗说自己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说咱们俩虽然都住在大观园,情况还不一样,你不用花他们府上的钱,还有老娘和哥哥做靠山,可是我不光体弱多病,还孤苦无依。

宝钗姐姐安慰了黛玉妹妹一番,说我虽有个哥哥却是那样的,不给家里惹事儿就不错了,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你不必做“司马牛之叹”。这里的“司马牛之叹”出自《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来用于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宝钗不仅会安慰人,还从实际行动上给予了帮助,她跟黛玉说燕窝算什么,我回头跟母亲说了送你几两,每日叫丫头们熬好了给你送来。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你瞧,这是多么和谐的画面,真得如同亲姐妹一般!姐姐体贴周到、无微不至;妹妹说话也不再尖酸刻薄,反倒是懂事了许多。

黛玉送走宝钗时本来邀请宝姐姐晚上再来陪自己说说话的,可是晚上下雨了,宝钗没来,黛玉倒也能理解。

不过,宝钗虽没来,到是有个“不速之客”,这便是“渔翁”宝玉了。原来宝玉戴着北静王送的斗笠,披着蓑衣来的,被黛玉取笑叫他做“渔翁”。

宝玉没听出调侃他的意思,却一个劲儿地向黛玉炫耀那斗笠,还说也要送黛玉一个,谁知黛玉却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她刚说完这话,又想起刚才把宝玉说成“渔翁”来着,马上又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于是趴在桌子上假装咳嗽。

谁知道宝玉那个呆子,根本没有看出来,更没听出那“弦外之音”,他只看到案子上放着黛玉仿照《春江花月夜》写的那首《秋窗风雨夕》,不禁叫好了起来。

黛玉赶紧抢了诗过来,在灯下给烧掉了,宝玉可能是因为太了解林妹妹了,这看了一眼的功夫居然把诗都给背了下来,笑道:“我已背熟了,烧也无碍。”

这里我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黛玉总是烧诗、毁诗呢?难道是被心上人看到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是怕写得不好被别人嘲笑吗?

我突然想起来《随园诗话》里的一句话:“诗有来得、去得、存得之分。来得者,下笔便有也;去得者,平正稳妥也;存得者,新鲜出色也。”黛玉的诗,明明是该“存得者”,却偏偏要给毁了;再想想我自己写的那些诗,大部分都是该“去得者”,却又都好好地在保存着,真是讽刺啊!如果能穿越到小说中去,我真想跟黛玉说:“好姐姐,既然你不想要了,不如送给我好不好啊?”

呵呵,不说玩笑话了,咱们还是书归正传。话说黛玉见天色也不早了,就拿来玻璃绣球灯让宝玉提着,跟他说自己好多了,劝他赶紧回去休息。

宝玉刚走,宝钗派来的婆子又到了,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给黛玉。

按理说,今夜的黛玉应该是个幸福的女子,有心上人冒着雨专门过来瞧她,还有好姐妹在惦记着,可是她偏偏过于多愁善感,又是个不知足的,要是换成我,那还不的乐得合不上嘴了。

你看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林妹妹,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着雨声,不知不觉又掉了不少眼泪。

本回的故事就是这样了,原谅我又啰啰嗦嗦地说了一大通,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咱们还是下回见啦!

以上就是关于红楼梦中秋爽斋指的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红楼梦中秋爽斋指的是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海棠社如何而来有哪些成员她们的雅号分别是什么、红楼梦中谁起社 红楼梦诗社成员都有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11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