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王翊丹2023-04-24  27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白璧三献: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才怀隋和:才:才能;隋:隋侯珠,春秋时代非常名贵的宝珠;和:和氏璧,春秋时极有名的宝玉。形容具有罕见的才能。

楚璧隋珍:指和氏璧与隋侯珠。比喻杰出的人才。

和隋之珍: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像和氏璧和隋侯珠那样的珍贵宝物。形容极其珍贵或极为难得的东西。

荆山之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随珠和璧: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

随珠荆玉: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同“随珠和璧”。

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贤人或珍品。

1、执着献玉的哲学启示

一个人,能至始至终地坚持着一件事,最难得的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念宁愿遭到各各挫败而宁死不屈,更是了不起。卞和为了自己的信念,宁愿被楚王、厉王刖了左右脚,也不甘心失败,因为他坚信着真理的火花总会迸出,胜利的风帆总会扬起。

卞和之所以深信着自己的那块玉是玉而不是石头,就因为他坚信着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和氏璧终为世人所识,说明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人生路上布满荆棘,风风雨雨也免不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卞和为了自己的玉能被人所识,他经历了太多太多,付出的也太多。但新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少数人承认到多数人认可,由不知到有所知,艰辛漫长的人生路,我们总要付出许多。

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仅小事情是如此,许多伟大的事业也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在新事物的成长的过程中,即使旧事物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新事物 的成长,但我们知道,新事物最终要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朋友,如果你还正为你错误的意识而困扰,为你正确的思想理论遭到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那么从今天开始,请回过头来,走完剩下的路程,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为“和氏璧”它本身就是宝玉,无论怎么样,它就是一块稀世珍宝,这一点是任何什么都改变不了。所以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和氏璧”最初送给两位楚王,虽然“和氏璧”本身已具备宝玉的特征,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氏璧”不但没有被认可,而卞和还被削了两条腿。可见,虽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它对事物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也不是决定性作用,因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最后,“和氏璧”还是被人认可,成为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

既然内因与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和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认,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关于和氏献璧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和氏献璧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从《和氏献璧》中获得启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09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