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第1张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形成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主体精神,所有的教育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主动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为直接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主体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活动当中,也体现在管理活动当中,在我们活动过程当中,以及其他的活动与日常生活当中,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努力为重点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能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是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重任。既然如此,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转变陈旧观念

学校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要使教师真正从思想上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11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素质教育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形势下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l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2要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能否培养出一代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应试教育”无法实现的,惟有素质教育才能担此重任。

13其次,教师要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依赖于科技进步,又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学校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做好育人工作,这就需要把二者统一在素质教育之中。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1教师的素质不仅反映教师个人学识水平、知识结构、创造才能和教育质量上,而且也时刻反映在个人的敬业爱岗、爱生爱校、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和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上。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教育科研素质等。

2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使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之既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也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既重视学生的成绩又重视人格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3素质教育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独立的人格,进取的精神、民主的意识、信息的观念、顽强的意志,要有创新竞争的卓越目标,有意接受新事物,发表和接受各种意见,自信而并不盲从。尊重他人,尊重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身体强健、知识渊博、勇于创造的活生生的人才。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全面发展

要走素质教育之路,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就必须树立“面向21世纪,培养未来人”的大人才观,全面和谐与主动发展的质量观,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观和全方位育人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主动和谐和地发展,以实现群体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寿长。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统一要求下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抓“两头”促“中间”,对“学困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对象给予心理和智能上的辅导,使他们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发展他们的各种潜能。

世界银行在《促进发展的知识》报告中,形象地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的形势称为“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何才能“搭上车”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国民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要适应这个转变。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推进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否把握好这个核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中小学必修科课程门类过多,与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修科过窄,教学内容过难,且缺乏综合性和实用性,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值得欣喜的是近两年国家正在进行教材改革,力求使课程设置综合化、人文化。教材内容更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当然课程与教材的修改还要与教育教学评估制度的改革挂钩。不要出现教材的内容难度较低,需要掌握的程度一般,但对学生的考核考查却上升了一定的难度。

五、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自主合作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泛进、滥讲,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持主宰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状况,就要解放学生的双眼、双手、大脑、嘴巴和身心,让他们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和自我实现。只要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己看懂的内容,教师不要再讲述只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合作、探究、掌握的内容和方法,教师不要再讲解,教师应该要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各抒已见,表现自我,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堂讨论,能确保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的交流。

例如,小学第十册《语文》的《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关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内容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就不要反复陈述,而对于这次战争东吴为什么采用火攻为什么文中多次强调东南风双方胜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就应该交给学生讨论,研究。老师在必要的时机给予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开拓思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拓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

说实在的,这些年内地中小学搞的所谓素质教育,一窝蜂起哄,一窝蜂散去,真的有些莫名其妙。到底素质教育指的是哪些内容,它有何作用,相信很多老师说不太清楚。也难怪:你就是让他们主管部门来解释,官员们也还说不出个一二三--反正上面喊减负,就不妨搞些活动应付应付吧。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素质教育可能就是指的特长教育吧,君不见这股风掀起后,学校到处都在学弹琴,到处都在练画画,到处都在搞各种竞赛?似乎中国的教育真的进入了一个素质“高潮”期。

但潮退过后,更多的鱼儿却是裸露在沙滩,作嗷嗷待哺状。大家回过头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问:什么是素质教育?文化课难道没有包含素质的内容吗?结果越问越糊涂,越问越失落,才明白素质教育搞的那套东西有点飘飘然,摸不着边际。

因此,绝大多数师生,又不得不快快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面:那里有几本书,有几道题,有几篇文章,一切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年年讲什么,怎样讲,可以依样画葫芦。不算得心应手,也算成竹在胸。说应试教育有市场,其实这是多年的惯性惰性造成的;说应试教育是老师们和学校生存的根根,一点也不夸张。我在内地中小学任教30年,没有看见哪个老师把成绩教差了受人尊敬过,没有看见哪所学校升学率差了在当地抬起过头,没有看见哪个领导评价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不是讲的分数。分数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命根,也是老师们和学校们的命根,更是当地领导们的命根。老师们教差了一届学生,下一届还可以重新来过,而领导们可能就没有这样反反复复划船渡人般的机会了。所以,学校与学校之间,同年级学科老师之间,哪学期没有比过分数?哪时哪刻没有争过分数?哪一次争得面红耳赤、反目为仇不是为了分数?大家心里明白,素质教育是空的,应试教育是实的,分数是实实在在能够给你带来好处的东西,你能不重视吗?你能够听人家随便鼓动吗?若大一个国家,若大一群人,喊了多年的教育改革,耗不尽的人力物力,居然把应试教育没有任何办法,居然在素质教育方面一事无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咄咄怪事!大家都说好,就是不愿意认真去做,这其中没有猫腻才怪!因此,这么多年来,真正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老是没有进展,老是推行不下去,一来你没有把概念讲清楚,或者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系统;二来你把他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了,人们情感上面转不过弯;三来从国家实行高考开始,至今也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改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相信素质教育能够结出硕果吗?可以断定,这样的“改革”从一开始注定就会夭折。相反地,倒是那些应试教育“高手”们,先进得了,职称评了,奖金分了,群众赞了,一切皆大欢喜。

最后我得出结论:我们的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仓促上阵的,就是走过场和不动真格的,他们从磨枪的时候开始就决定了不是应试教育的对手!因此,没有自上而下的教育根本性改革,一切尝试都是徒劳。也许许多年后,我们仍然会在素质教育的争论中折腾,或者在应试教育的漩涡里徜徉。

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定义如下: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新世纪初,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素质。素质:一方面指心理学上的人的某些先天性特点,另一方面指的是失误本来的性质以及品质、质量等。现在更多的人讲素质包括了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身体条件,心理健康等等方面的综合衡量但尚未标准的概念。也就是说,素质本义主要指的是先天条件,与身俱来的特点。而后天素养和对先天已成条件的优化提升,就应该是素质教育。

二、我们应该怎样去所谓的素质教育

我们应该在对孩子任何一方面提升的时候,要兼顾孩子的其他方面,就像营养均衡一样。但是营养均衡,也得有主食作为支撑,否则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素质教育也一样。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身体健康指标,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道德秩序的培养,习惯习性的塑造,心理和态度对处事能力、缓解压力及表达情绪的心境优化。素质教育关乎孩子的应试能力、奋斗能力,其实更重要事是生活能力。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往往单一倾向于特长教育,其实特长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存在必要并应该重视,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特长去发掘、去引导、去培养、去专业化提高。因为是特长,就应该是领先于别的孩子的东西,而不是乱学,瞎学,学孩子不擅长和不喜欢的。让孩子因特长而感到优越感,使得孩子更加自信,这对孩子学习和其他方面更加有用。而且让孩子懂得,世界万物,世间万人,各有所长,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使得他在其他方面也将更加自信。而不仅仅是特长科目本身。

三、我们不能因素质教育而更加迷茫

我们不能被所谓的素质教育冲昏了头脑,对孩子成长引导更加迷茫。不能曲解素质教育,不能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让孩子拼命地学习各种艺术班,搞得家庭支出倍增不说,弄得孩子精疲力尽,家长也舟车劳顿。搞得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路上迷失了方向。素质教育既然是均衡教育,所以,你更不能放弃其他方面,有一种“反正俺孩子学习不好,干脆学体育算了”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孩子可以不去强求优秀,但是必须掌握文化基础,这在孩子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必须的条件,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是没有办法取得更高的素养、更好的前途的。所以,放弃一切,也不能放弃一个孩子的文化知识和爱好特长,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身体健康。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教育减负也不等于素质教育,减负也不是越减越好。承压能力,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也是素质!

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应试能力也是孩子能力的一部分,应试素质也是素质。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正确的面对考试,也就不能正确的面对人生。如果学龄孩子不能正确的专心去学习,就不能自制自己以后专心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龄孩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是荒废。学习知识,应试教育本身就是锻炼考核孩子的接收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精益求精和专心细致能力。这一切何尝不是孩子的素质?像做好素质教育,先做好应试教育,二者并不冲突。要说均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要均衡,否定素质应试教育完美化素质教育的命题都是伪命题。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教育的事,家庭的影响和家长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奋斗、学会生活,从真正意义上去明白素质教育,去让孩子更加优秀,让民族的未来更加精彩!

素质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于这一点需要注意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学生素质。

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这句话重点在“全体”。一说全体那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而不再是只关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

全面发展的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基本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以上内容来源:百度百科-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3、转变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

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4、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5、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定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09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