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不是现在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前者是古代汉语,后者是现代汉语。两者文字发音和用词差别巨大。汉唐时期的汉语是没有翘舌音的,汉唐时期的汉语与现在的北方中原汉语天差地别。现在北方话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过来的,历史上游牧民族数次占领中原地区,占领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介入了古代汉语,改造了原始的古代汉语,使古代汉语发生了断裂式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因为游牧民族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这种胡式汉语就成了中原地区的官话在中原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古代汉语被胡人hu语式的汉语彻底消灭并取代。如果你现场“观看”当时的历史镜头,说不定你会为历史上元朝清朝的新统治者推行的严酷的同化政策而毛骨悚然。比如说,《康熙字典》的光环后面,是每根毛细血管都留着血汗的文字狱。
北方中原地区的胡式汉语就是现在语言学家所说的现代汉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各种北方汉语方言),它们也被称为“金元虏语”(即胡式汉语,是宋朝那时和之后出现的)。而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汉唐时期古代汉语。这些原始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文字读音天差地别。唐诗应该用闽粤汉语念才能还原唐朝那时创作者的原始真实话音,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不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个时候现代汉语还没出生呢!普通话的历史到现在也才几百年!唐朝离现在都1000多年了。
当然不是
唐朝的官话(当时没有普通话一说),最接近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的方言,这是有明确的历史考证的,没有什么争议。最初叫云中县(与现在的大同不是完全重合),后来不断改名,改变行政划分,一直到今天的大同。
此外,不要用现在的逻辑去推理以前,这很没有文化常识,官话从来都不是按都城选的。
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都城”和“官话”基本都集中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三个区域附件,但是并不是今天的西安话、洛阳话、南京话就是当时对应的官话。这很没有常识。因为官话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
至于说粤语是官话的,更没有常识。粤语是唐宋时期形成的方言,也是至今最接近当时广东地区的方言(注意是方言,不是官话),至今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征,但是发音距离历朝历代的官话,相去甚远。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
扩展资料:
最早的官方语言出现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因为商周两朝的主要势力范围就集中在当地,都城或重要城市也经常位于这个区域。所以,基于当地口音的官话就成为各地官吏的标准。但考虑到商周的王室都源自北方,其语言样式自然不可能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
其中,西周还一度将京畿设置在关中,使河南仅仅成为东部占领区的首府。这也给官方语言的设定,加上了不少行政变数。
北京官话在1909年被清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并赐名“国语”。今天的台湾也依然保留了这个称呼,也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政府对清朝传统加以肯定。期间发生的新文化白话运动,也是对这个进程的促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
首先,地方方言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唐朝那时候没有留声机等设别,所以也不知道目前我们所熟悉的陕西方言当时是不是已经形成了。
其次,任何朝代,官话都是首都地区方言,这个是必须的。唐朝首都在长安(现在的西安),所以官话应该是以西安附近地方方言而改变来的。
最后,官话或者说当时普通话是一种以首都地区方言改变来的,不是百分百的首都地区方言。就如现在我们的普通话一样,是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方言改善来的。和北京方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真找出几个老北京说两句北京话你也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的。
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洛阳雅音)一直是各朝代的官方语言。
华、夏两部落融合后,周代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诗经》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周朝800年,周人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洛阳读书音成为全国的官方语言。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但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定以元大都(北平),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称为“天下通语”,元朝汉语语音的标准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
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音。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符合普通话。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北京话里的尖团区分。
扩展资料
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方语言为母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等地。
中国的官话(官方语言)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中国境内人数使用最多的官话方言是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次之。
大多数官话的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有入声外,大体上无入声,新增了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中古汉语中原有的六个辅音韵尾大体上只剩下−n,−ng ,原本连接i,ü韵母的z,c,s声母颚化成j,q,x,即尖团合流。官话未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
福建的“闽南话”为什么说是唐朝的“官话”呢?原来,与唐代的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敏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学,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乱。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军南下,陈元光随之。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使。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 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的河洛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中原官话)。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学唐的日本人的话也残留了一些河洛语音,所以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与日本发音相似的音素,特别是闽南,还有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从中原南迁)等等。现在北方的同学听见宿舍里南方同学打电话回家,都说像是在说日本话。日本发音是最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中古时代的古音,此外,韩语学唐音,也有很多地方与闽南语发音相似。 像“世界”的发音,熟悉刘德华的《世界第一等》的人就知道,闽南语和日语的发音都是seigai。 像“日本”发音,日语和闽南语等南方方言,都是“nippon”(日本人用“nippon” 做日本的英语音译) 日语中的音读汉字都是中国的古音,南方六大方言都不同程度的和古汉语变化不大,所以南方人学日语这方面要有利些。一个汉字如果在普通话中是前鼻音n,在日语中发拨音。后鼻音ng,则在日语发长音。日语中的促音是从汉语中的入声来的,它们以前是没有促音的。南方人和古汉语变化不是很大,是有入声的,就是辅音+元音,后面还加个辅音。这个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只做口形变化。如yad,又如粤语中的“一”“七”“十”,都是如此。这点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的闭音节,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做做样子。 现在的南方方言和古代话变化得不是很大,但是在北方,自北宋亡以后,语音变化很大。以北京话为例: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历经辽金元,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即明朝官话(考证为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利马窦的记录同时也彻底否定了所谓的入声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消失的谎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的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社区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内城说满话(从东北带来的汉语方言,源头是辽金时期以当时的北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外城说明朝官话。经过三百多年来内外城人口结构完全不同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融合,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即现代北京话——普通话的基础。 从语音考证上来看,有语音记录的标准普通话可以考证到清朝末年的爱新觉罗溥仪,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记录片,里面有对溥仪的质问,他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老北京话。那么,普通话设计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在溥仪生活年代之前。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康熙字典》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的成熟。这些说明了普通话是在满人入关到《康熙字典》完成这段时期形成的。“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象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压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不光是语言还有南音(台湾称南管音乐),是隋唐古乐,中国的音乐活化石,被满清康熙皇帝誉为御前清音。满清为灭"明郑"汉民族意识将唐朝时期的中原话称为闽南语,自此闽南语形成。 由此看来,古时候的官话演变的过程大概是:秦汉时期用的是关中话,后来五胡乱华,汉政权南迁,金陵音也就成了正统官话。后隋唐统一中国,定都长安,此时就出现了长安音和金陵音南北两大正统音系。唐末,中国又出现混乱,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北宋定都开封,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中州音”。后来南宋南迁杭州,大量的中原人又南迁至杭州、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后来明朝赶走蒙古人,朱棣迁都北京,也一直用“下江官话”官话做为正统官话,即明朝的北京话。然后满清攻占北京,学说明朝的官话,此时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最后被定为满清官话(mandarian满大人,满清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基础。
意即闽南语是唐时的官话
今日闽南人自称唐人,把家乡称为唐山都源于唐朝这段历史。台湾同胞都喜欢说他们的祖先是,唐山过台湾,世界各地的华侨聚居地都叫唐人街大慨源于此吧,
唐三藏翻译天竺文字,也是用闽南语的。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蕃进藏,每到一个地方,就用唐朝的“官话”问道:“夹系达罗?”(即:这是那里?)。西藏当地人一听尊贵的文成公主一路反复说“夹系达罗?”,便认为这是一句表示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便逐渐流传开来以“扎西德勒”来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也许就是是藏语“扎西德勒”的由来,
阿里布达的名字,在网络文学界也应该是如雷贯耳了,不过甚为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
现在闽南话阿里不达就有无所不知和不三不四的意思了。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
从唐代书写的文章措辞中可以发现,与现在的闽南话里的很多发音有相通之处,先秦的文章和诗,很多诗歌里的韵仄并不适合现在的北方语言,而是与南方广东等地的发音较为和谐默契。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河洛文化,而台湾文化又来自闽南文化,古老的河洛文化经过迁徙和发展,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使闽南话得以留存,从农业文明蜕变成海洋文明,并带动了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活动。
闽南语真的是唐朝官话吗?
福建的“闽南话”为什么说是唐朝的“官话”呢?原来,与唐代的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敏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学,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乱。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军南下,陈元光随之。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使。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
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河洛人现在叫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中原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学唐的日本人的话也残留了一些河洛语音,所以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与日本发音相似的音素,特别是闽南,还有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从中原南迁)等等。现在北方的同学听见宿舍里南方同学打电话回家,都说像是在说日本话。日本发音是最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的古音的,此外,韩语也有很多地方与闽南语发音相似。像“世界”的发音,熟悉刘德华的《世界第一等》的人就知道,闽南语和日语的发音都是seigai。日语中的音读汉字都是中国的古音,南方六大方言都不同程度的和古汉语变化不大,所以南方人学日语这方面要有力些。一个汉字如果在普通话中是前鼻音n,在日语中发拨音。后鼻音ng,则在日语发长音。日语中的促音是从汉语中的入声来的,它们以前是没有促音的。南方人和古汉语变化不是很大,是有入声的,就是辅音+元音,后面还加个辅音。这个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只做口形变化。如yad,又如粤语中的“一”“七”“十”,都是如此。这点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的闭音节,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做做样子。
现在的南方话和古代话变化得不是很大,但是在北方,自北宋亡以后,语音变化很大。以北京话为例: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历经辽金元,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即明朝官话(考证为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利马窦的记录同时也彻底否定了所谓的入声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消失的谎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的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社区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 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 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内城说满话(从东北带来的汉语方言,源头是辽金时期以当时的北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外城说明朝官话。经过三百多年来内外城人口结构完全不同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融合,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即现代北京话——普通话的基础。
从语音考证上来看,有语音记录的标准普通话可以考证到清朝末年的爱新觉罗。溥仪,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记录片,里面有对溥仪的质问,他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老北京话。那么,普通话设计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在溥仪生活年代之前。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康熙字典》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的成熟。这些说明了普通话是在满人入关到《康熙字典》完成这段时期形成的。“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象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压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不光是语言还有南音(台湾称南管音乐),是隋唐古乐,中国的音乐活化石,被满清康熙皇帝誉为御前清音。满清为灭"明郑"汉民族意识将唐朝时期的中原话称为闽南语,自此闽南语形成。
由此看来,古时候的官话演变的过程大概是:秦汉时期用的是关中话,后来五胡乱华,汉政权南迁,金陵音也就成了正统官话。后隋唐统一中国,定都长安,此时就出现了长安音和金陵音南北两大正统音系。唐末,中国又出现混乱,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北宋定都开封,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中州音”。后来南宋南迁杭州,大量的中原人又南迁至杭州、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后来明朝赶走蒙古人,朱棣迁都北京,也一直用“下江官话”官话做为正统官话,即明朝的北京话。然后满清攻占北京,学说明朝的官话,此时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最后被定为满清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麽全部的内容,包括: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麽、唐朝时期的普通话是不是我们现在用的、汉朝和唐朝的官方语言(国语)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