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出处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示例

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 ,'乐不思 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 ,晚于春秋。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解释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相关人物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

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词语解释

(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以,认为。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约束,规矩。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

(13)卒:步兵,士兵。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5)佯:假装。

(16)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翻译句子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乐不思蜀,原本指刘婵被司马昭俘虏后,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回蜀国,但是刘婵丝毫没有想要回国复兴蜀国的意思。现在常用作指某人在新环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乐不思蜀出自清朝王韬的《淞隐漫录》。

近义词有乐而忘返,流连忘返,留连忘返。

反义词有归心似箭,安不忘危,一刀两断,饮水思源。

扩展资料: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大意是至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汉语成语)

1、乐不思蜀历史人物指的是刘备之子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2、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编号 53 成语 乐不思蜀 注音 ㄌㄜˋ ㄅㄨˋ ㄙ ㄕㄨˇ 汉语拼音 lè bù sī shǔ 释义 快乐到一点也不想回去蜀国。

典出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后用「乐不思蜀」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或形容快乐得忘了归去。

「流遯忘反」、「乐而忘返」 典源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据《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司马文王1>与禅2>宴,为之作故蜀3>技,旁人皆为之感怆4>,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5>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6>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7>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8>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9>,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解〕(1)司马文王:司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国魏温县人。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之弟。

曹髦在位时,继其兄司马师之后为大将军,专擅国政,自为丞相,后封为晋公,加九锡。

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

(2)禅:刘禅(西元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

性平庸,无治国之才。

即位后,得诸葛亮辅佐,惜诸葛亮死后,国势渐衰,后降于三国魏。

(3)蜀:三国蜀汉(西元221∼264),刘备以宗室称帝于蜀,继承汉统,为三国之一,史称为「蜀汉」。

凡二主,四十三年。

有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后为魏所灭。

(4)感怆:感伤。

(5)贾充:西元217∼282,字公闾,晋襄陵人,初仕魏,官任廷尉。

后仕晋,历任尚书令等职位。

(6)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

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曾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

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諡号忠武。

有《诸葛武侯集》。

(7)姜维:西元202∼264,字伯约,三国蜀汉天水冀县人。

本为魏将,后归附蜀,为诸葛亮重用,任征西将军。

诸葛亮死后,继领其军。

魏军攻蜀,后主刘禅降魏,姜维被迫投降。

后欲谋复国,事败被杀。

(8)郤正:三国蜀汉偃师人,生卒年不详。

本名纂,字令先。

博学能文,为蜀汉秘书令。

蜀亡,郤正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

位终巴西郡太守。

郤,音ㄒ|ˋ。

(9)陇、蜀:旧时蜀汉领地,即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典故说明 三国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挟持到魏都洛阳。

刘禅非但不知亡国恨,反而每天只知吃喝玩乐。

据《汉晋春秋》载,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并故意派人演出蜀国的歌舞杂耍,刘禅的随从看到家乡戏,就想到亡国的羞辱和哀痛,都不禁伤心流泪,而刘禅却依然嘻笑自若。

司马昭看了之后就对旁人说:「这个人竟然无情到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有办法长久扶持这样的人。」

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你会不会想念故乡呢?」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不会想念故乡。」

后来郤正跟刘禅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故乡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就哭着说:『先人陵墓,远在蜀地,没有一天不想念。

』」之后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还想不想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建议说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故意说:「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大吃一惊,张大眼睛说:「没错,正是郤正教我说的。」

司马昭和旁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乐不思蜀」的成语,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或形容快乐得忘了归去。

书证 01清.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所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

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闲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

02清.王韬《淞隐漫录.卷八.海底奇境》:「余固未知身之已死也。

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用法说明 一、语义说明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使用类别用在「弃源忘本」的表述上。

例句<01>你到了国外,可别乐不思蜀,忘了我们。

<02>我们身负重任,来此办正事,怎能乐不思蜀?<03>想不到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怎么也不肯回来了。

<04>哪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回来了。

<05>我不会忘记责任,更不会乐不思蜀,一旦学成,就会返国。

<06>有的人一到城里,很快沉迷于五光十色中,乐不思蜀,早忘故乡事了。

二、语义说明形容快乐得忘了归去。

使用类别用在「喜悦欢乐」的表述上。

例句<01>眼前景色如此优美,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回去了。

<02>这里一到秋天枫红染遍群山,你休怪我滞留良久,乐不思蜀。

<03>他们已经出国玩了几天,竟然一点都不想家,简直乐不思蜀呢! 近义词: 乐而忘返

反义词: 辨识 请参考『辨识53』 参考语词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近义词:乐而忘返。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析“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5]成语示例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清·王韬《淞隐漫录》)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乐不思蜀 古文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节选自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乐思不蜀的意思是、乐不思蜀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02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