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成像原理
相机
数码
发展史
组成
成像原理
一、发展史
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
1839
年至
1924
年:
曝光时间长图像不清晰。
其中比较重大的事件有:
1861
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
色照片;
1866
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
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
1888
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
--柔软、可卷绕的“胶卷”
;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
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第二阶段:从
1925
年至
1938
年: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
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其中比较重大的事件有:
1935
年,
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
为
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
1938
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第三个阶段:从
1939
至今:小巧化、自动化、电子化。其中比较重大的
事件有:
1956
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
1960
年以后
,
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
快门;
1975
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二、数码相机的组成
以前一般相机的基本组成:
1
)镜头
镜头使景物成倒象聚焦在胶片上。为使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成象清晰,
除镜头本身需要校正。
2
)取景器
为了确定被摄景物的范围和便于进行拍摄构图,
照相机都应装有取景器。
现代照相机的取景器还带有测距、对焦功能。
3
)快门和光圈
为了适应亮暗不同的拍摄对象,以期在胶片上获得正确的感光量,必须
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和进入镜头光线的强弱。于是照相机必须设置快门以控
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并设置光圈通过光孔大小的调节来控制光量。
4
)输片计数机构
为了准备第二次拍摄,
曝光后的胶片需要拉走,
本曝光的胶片要拉过来,
因此现代照相机需要有输片机构。为了指示胶片已拍摄的张数,就需要有计
数机构。
5
)机身
它既是照相机的暗箱,又是照相机各组成部分的结合体。可用框图表示
照相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当今的数码相机是由镜头、
CCD
、
A/D
(模
/
数转换器)
、
MPU
(微处理器)
、
内置存储器、
LCD
(液晶显示器)
、
PC
卡(可移动存储器)和接口(计算机
接口、电视机接口)等部分组成,通常它们都安装在数码相机的内部,当然
也有一些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器与相机机身分离。
三、成像原理
对胶片相机而言,景物的反射光线经过镜头的会聚,在胶片上形成潜应
影,
这个潜影是光和胶片上的乳剂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再经过显影和定影
处理就形成了影像。数码相机是通过光学系统将影像聚焦在成像元件
CCD/
CMOS
上,通过
A/D
转换器将每个像素上光电信号转变成数码信号,再经
DSP
处理成数码图像,存储到存储介质当中。
四、总结
相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图像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从可以想到控制某些
因素来控制图像的各种特征。
(补充一下 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在我们初中物理所学的知识 凸透镜 凹透镜 )
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成像原理,将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处微小物体对眼睛的张角(视角大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们的放大本领。
因同一件物体对眼睛的张角与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所以一般规定像离眼睛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处的放大率为仪器的放大率。显微镜观察物体时通常视角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
显微镜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扩展资料:
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父子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其中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显微镜
传统相机成像
1.镜头把景物影象聚焦在胶片上
2、片上的感光剂随光发生变化
3.片上受光后变化了的感光剂经显影液显影和定影
4 形成和景物相反或色彩互补的影象
5 所形成的像是实像
结构和元件
通常,照相机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质与成像控制结构。
成像元件可以进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小孔、电磁线圈等在特定的设备上都起到了“镜头”的作用。
成像介质则负责捕捉和记录影像。包括底片、CCD、CMOS等。
暗室为镜头与成像介质之间提供一个连接并保护成像介质不受干扰。
控制结构可以改变成像或记录影像的方式以影像最终的成像效果。光圈、快门、聚焦控制等。
(1)光学镜头:将景物的光汇聚,(这部分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原理),到达感光器件;\x0d\(2)感光器件:通常是CCD或CMOS,将景物的光信号变成电信号;\x0d\(3)微处理器:将电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变成以像素为单元的数字信号,一个像素通常由3个或更多的字节存储),再进行一定的压缩和编码,成为不同格式的数字文件(Raw,或Jpg等);\x0d\(4)外存储器:将数字文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
照相机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补充知识:
照相机是如何成像并得到相片的?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以上就是关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照相机成像原理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