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历史

唐朝对历史,第1张

1唐朝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 ,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 产生于西汉,第三次 产生于明清,第二次 就产生于唐代。在第二次鼎盛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都超迈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廷帝国,但就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而言,它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西欧的封建城市尚未出现。东罗马帝国除查士丁尼时期的短暂强盛外,社会发展进程很快就为 国家的入侵所打断。西方继起的强国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 国家,但其迟至8世纪时才逐渐形成封建制。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始确立了封建制。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12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只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朝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阶段,是由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折时期。从这一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心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断断续续推行两百余年以后,终于失去生命力,走向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经济基础中的这一变革引起了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系列变化,农民起义也随着提出了新的纲领性口号。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事物主要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迅猛膨胀造成了空前严重的贫富不均,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农民起义提出了平均财富的要求。王仙芝“天补平均大将军”的头衔不仅是一个称号,而且是一个战斗口号。它也是宋代农民起义“均贫富”口号、明代李自成起义“均田”口号及清代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土地纲领的先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且是从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及清代的“摊丁入地”,都是杨炎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 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缓慢变化,而一系列新事物都产生于唐代后期。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即将来临的曙光。

再次,唐朝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但魏晋以后陷于民族大混战,这个过程暂时缓慢下来。隋朝历时较短,还没有来得及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历时较久,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唐帝国卓越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以至部分欧、非国家对之产生了钦羡之情,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中西交往中也起着显著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的中心主要有印度、 和中国,这三个中心,又以中国的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二个 时期。

唐朝在发展经济、文化、密切民族关系和加强国际交往中,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鼎盛局面;唐朝后期的历史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端倪。唐代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2唐朝的历史

618年-907年) 唐朝建国后,继续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制及租庸调等制度,社会迅速发展。

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此后政坛风云多变,并产生武则天改唐建周的历史。

开元时期,唐朝国势登峰造极。安史之乱后,一方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又出现宦官专权与官僚势力激烈斗争的现象,逐渐削弱了唐帝国统治。

黄巢农民大起义涌现后,唐朝很快走向灭亡。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粮食亩产量增加;手工业水平提高,产品更为丰富、精良;商业规模扩大,南北经济交流密切,并产生柜坊、飞钱。同时,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唐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遂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屹立于世界之林。唐朝时期,文化异常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李白、杜甫、玄奘、刘知几、僧一行及孙思邈等等杰出人物。

另外,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象。

3武则天对唐朝有哪些贡献

本人认为武则天对唐朝的贡献有以下几点:1、政治清明武则天提倡科举,能够破格用人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2、经济发展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3、国力强盛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承上启下 中宗懦弱局内、睿宗无心理政,虽然改了国号,但要不是武则天及时担起政治重担,恐怕唐朝等不到“大唐盛世”就会香消玉殒了,直到玄宗长大并能够独当一面时,才功成身退似的归天西去所以说是武则天不小心延续了李唐的香火。

4

(1)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2)唐太宗在政治上,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重视生产,由于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以人为本,为政以德,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唯才是举,不要贪图享乐等”作答故答案为:(1)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2)政治:D;经济:C;民族:A(3)以人为本,为政以德,勤俭节约,励精图治等等。

鄙人认为陌刀被宋朝抛弃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亚丢失,矿石减少

中亚和中国的河西地区,盛产高质量的铁矿石,而在中国中唐之前,唐帝国的势力范围,就在这里经营了多年,所以大量优质的铁矿石,从这里运到“兵工厂”里,成为制作唐陌刀的材料

但是伴随着阿拉伯帝国、吐蕃国的崛起。唐朝在中亚和河西地区势力, 逐渐萎缩。安史之乱后,更是完全退出了这些地区。吐蕃成为在唐帝国在这些地区的继任者,所以优质铁矿石的缺乏,再也无法满足唐刀百炼的要求

2、产出低效、战争消耗

其次,唐帝国内部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是“病怏怏”的。所以包括陌刀在内的唐刀,再难实现中唐前的,超大规模的列装。 到了五代,唐帝国旧日疆域内,更是闹得“乌烟瘴气”,战争一直不断。武器需要大量列装的要求,更加迫切

装备陌刀,此时却变得不现实,因为不但中亚、河西不再被古中国控制,而且战争的消耗,也追赶武器制造,必须更加高产迅捷。唐刀百炼的巨大成本和慢速、必须极为强壮的军人才能使用陌刀的要求,都让五代军阀们,选择了对陌刀的放弃。

3、科技发展、百花齐放

再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武器的研发,让武器更加高产高效。而宋朝对河西、中亚的控制,依然没有恢复再加上,它和辽、金、夏、蒙的纷争中,大量的适合列装,杀戮高效的武器,因为需要而被发明。所以宋朝军人对武器的选择更多了

故此此时高冷的陌刀,不再是军人的上佳之选。相反百花齐放的武器,更让高冷的陌刀逐渐成为小众武器

唐朝前期与各地诸侯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大唐王朝如果毁灭了,其下面的诸侯还有什么用呢,唐朝作为一个国家,一旦与它国开战,也需要地方诸侯的支援,等到了后期这种依赖关系就变得不明显了。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建立大唐以后,为了防止大唐像汉朝一样发生七国之乱,所以他就没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到封地成为诸侯王。李渊老了以后,他的子嗣越来越多,每天看着那么多皇子,在自己眼前晃悠,弄的他很心烦,所以干脆把自己的孩子弄到封地去,让他们自己玩自己的,但是并没有给他们兵权。

等到了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他是非常疼爱自己儿子的,不仅封自己的孩子为王爷,还给予他们兵权,反正都是自家人,给谁不是给呢。等到了李治当皇帝的时候,他发现这些诸侯王,无论有没有兵权,在朝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没给兵权的时候,有的诸侯王还自己培养了一些军队,这让李治感到有些后怕。

李治利用自己的皇权,一步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等到了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他跟早年李渊想的一样,担心诸侯王兵权太大,对皇权造成影响,所以他干脆下令,把所有诸侯王放在自己眼皮底下,让他们尽情的吃喝玩乐。

唐朝前期诸侯王和唐朝的关系可以说是依赖的关系。唐朝统治者们希望这些诸侯王帮助皇帝管理唐朝,但是到了后期这些诸侯王也只是一种象征而已,没有实际兵权,唐朝后期的皇帝们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管理天下。

历代皇帝{ 28位皇帝 }

唐皇帝唐高祖 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隋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李渊(公元566—635年)父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唐朝。唐朝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以后,总结了隋朝迅速败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从而使社会很快稳定下来,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

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

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2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睿宗(为武后所废) 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中宗(重祚) 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5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

少帝(殇帝) 李重茂(694年~?)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1个月后,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睿宗(重祚) 李旦(见684年)(662年—716年),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玄宗 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共44年。

肃宗 李亨(711年~762年),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

代宗 李豫(726年~779年),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

德宗 李适kuò(742年~805年),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

顺宗 李诵(761年~806年),805年—806年在位,1年。唐德宗长子。

宪宗 李纯(778年~820年),806年—820年在位,共15年。

穆宗 李恒(795年~-824年),821年—824年在位,共4年。

敬宗 李湛(809~827年),824年—826年在位,共2年。

文宗 李昂(809年~840年),826年—840年在位,共14年。

武宗 李炎(814年~846年),840年—846年在位,共6年。

宣宗 李忱(810年~859年)847年—859年在位,共13年。

懿宗 李漼(833年~873年),859年—873年在位,共14年。

僖宗 李儇xuān(862年~888年),873年—888年在位,共15年。

昭宗 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共16年。

废帝 李裕(?~905),900年—901年在位昭宗光华元年(898)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后被朱温杀害。

哀帝 李柷(892年~908年),904年—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907年被废。908年被朱温毒死,时年17岁,谥号:昭宣光烈哀孝皇帝,葬于温陵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

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统治措施;

注重“与民休息”,扩大统治基础,重视法制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史称“贞观之治”,以后的几任唐皇朝的统治者遵循这些基本方针。

3统治者思想: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而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作为中是一个农业的大国,“三农”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的富强、安居乐业。以至吧我国建设车位一个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扮演着推动历史前进的角色。 整理出来很幸苦的 采纳吧~

鄙人所知唐朝在在科技方面有很多的成就,非常粗略的来说:

1、造纸术外传, 其利千秋万代

首先,众所周知,造纸术是中国先人发明的,在东汉得以改良后,因为地理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造纸术一直没有大范围的被推广开,同时代欧洲、西亚、南亚的各个人类文明一直在受制于纸张的材料局限,没有办法用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办法。保存和记录自己的文明成果,只到那一年高仙芝带着唐军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怛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一仗。唐军被葛逻禄 阵前出卖,几乎全军尽殁。

可是由此大量的唐军工程,技术等多方面人才也由此,被带到了当时顶级阿拉伯帝国,并在那里生根发芽,融合发展。所以,自此欧洲也逐渐告别了羊皮纸时代。尽管造纸术的外传,不是唐帝国的科技成就,但是外传的造纸术,却因此改变了世界。其利千秋万代!从广义上说,造纸术外传,勉强的讲,也是唐朝的一种科技成就啊!

2、卫公兵法,曲辕犁、千金方、雕版

再次,卫公李靖是唐朝初期,难得的军事家,他不光打下唐帝国的半壁江山,难得的是还有大量军事理论,军事科技等的阐述,留给了后人,并对后世军事可以将,军事科技、理论影响很大。

再有就是对于农耕者来说,曲辕犁,这种高效的工具,也在这一个时刻,被发明。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在这一个时期,被创造。并影响后世千年,让今人依旧受益,还有就是雕版《金刚经》被发明。要知道,那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而这雕版印刷,却是让中古时代西方人,羡慕的高端技术。它的外传和造纸术外传,更是让人类的文明传播,进入快速道。

唐朝是我国 历史 上一个极其雄壮威武且幅员辽阔的王朝。其疆域之辽阔、国力之昌盛、文化之灿烂,延及后世都鲜有可与匹敌者。

威武雄壮的唐王朝不仅代表了当时时代最为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等多领域生产体系,更利用其对外开放的宽容政策和强悍的国力构建了一个联通世界的交通体系。

唐帝国完善密布的交通体系,不仅让唐朝拥有了快速便捷的道路和信息传递渠道,也让唐朝这个史书歌泣的恢宏帝国创造了一个极其强悍的大唐时代。

1唐朝的文化灿烂促使着唐王朝对文化流通渠道的搭建。

唐代自立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招纳和精神文化的构建,不仅对外采取开放态度的包容政策,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吸纳士子儒生的方法。

例如、唐代规定凡外地进京的学士都免费报销路费和吃住问题。而这一举措的实施,营造了唐王朝儒士云集、典籍堆积、诗文歌赋流传天下的盛况。而相应的,这些文人士子的散播,不断拓展着唐王朝的交通视野和体系建设进度。

唐朝文化领域的灿烂不仅影响着国内的文化事业和经济民生、也影响了唐朝以外的其他国家和海外国家对唐朝文化的钦慕。

因为唐朝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所以海外国家在膜拜唐帝国昌盛的国家实力的同时,纷纷派出本国的考察队伍不辞万里漂洋过海的来唐朝考察学习,其中以阿拉伯帝国、日本、新罗、波斯、越南等国最为频繁殷切。

而这样庞大的海外国家团队的造访交流,促使着唐王朝急需构建一个完善便捷宽阔的道路交通体系,以便于交流文化经济的同时、展现唐朝的国威国力。

2唐朝的统治者具备高瞻远瞩的心胸和气度,影响着唐朝交通道路的建设。

唐朝的创建是在一系列金戈铁马、硝烟战乱中创建。而这样的王朝也就具备了其他王朝所不具备的气质,一种气吞万里如虎的强势气质。而领导这样国家的统治者也注定具备着高格局的远见卓识。

唐朝是 历史 上唯一一个不修建边疆长城抵御外患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这并不是因为唐王朝不重视边疆安稳或国力不支。

相反,唐朝的强盛国力让唐帝国产生了极其威武的影响力和实力,以至于长城以外也是唐朝的土地,形成了达1237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国土面积。而这样辽阔的疆域如果没有一个便捷、全面、完善的交通体系是不足以维持的。

唐朝统治者重视与帝国之外的国家交流,积极开展文化、军事、经济、民生等领域的互动联系。从而使唐朝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帝国,而连接支撑帝国的核心便是道路交通的构建搭设。

所以,唐朝的交通建设是得到统治者和政府机构的重视和积极推动的。

3经济是一切成就背后的主导诱因和关键点。

从实质上来看,唐代交通体系的构建与其经贸繁荣的局面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由于生产力强盛,经济水平和 物质 文化水平高,加上唐朝采取开放的国家政策,积极与各个国家友好通商交流。形成了陆路、水路、海陆等多层次、多频率、多结构的经济贸易交流,为唐朝繁荣昌盛提供了经济来源和基础。

而经济贸易交流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态度支持外,最主要的还是看交流渠道和道路设施的便捷完善与否。唐朝当时交通道路建设正是在经贸交流频繁的背景下逐步构建完善的。

强大的经济流量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和商品生产输出能力,更需要一个便于产品流通和文化输出的渠道交通,经济规律的运转成就了唐朝繁盛雄浑的国家面貌、也造就了唐代完善便捷广泛的交通领域建设。

1交通是一个王朝联系疆域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

唐朝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构成复杂。呈现出错落有致包罗万象的丰富局面,而为了维持这样的广阔丰富的国家疆域,就需要唐朝建立一个层次化、覆盖化、迅捷化的交通体系。

史载唐朝的交通体系主要由陆路、水路、海陆三大部分组成。各自应对和负责不同的需求、体现不同的价值。

陆路上的交通主要为驿路,作用类似现在的高速公路。唐代的驿路不同于宋代驿路的有名无实。由于国力昌盛和国土面积的缘故,唐代的驿路规模和马匹人员的配备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

基本每隔三十里就设置一路,每驿因情况配备马匹数十到数百不等,如有特殊地理需求则路程上设置 更多。驿路的建设面覆盖全境,满足了唐帝国对军事、文化、经济、信息传递在陆地上的需求。

而在水上,唐朝除了普通的水运建设之外,还在关节要路处增设了政府主导的水驿,模式仿照陆地驿路建设,按照位置职责的需要而配备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船只和人员。以便满足唐朝对水上交通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了唐朝统治者对交通体系需求的建设和构想。

唐朝的海运是区别于水运的另外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其主要承担的道路职责是联系沟通海外国家的经贸交流和文化输出,是以满足国家意志和经济文化需求而开设的特殊交通环节。

总而言之,唐朝的三种交通体系完善了国家权力和职责对辽阔疆域的输送,完美的体现了唐朝国力昌盛下对交通体系的需求搭建,为唐帝国的繁荣夯实了道路基础。

2唐代的交通体系为唐朝输送了大量的异域珍宝和文化交流。

唐朝的路上交通体系最大的成就就是西域丝绸之路的搭建,它是以当时唐朝以长安为中心的七大交通线路的河西走廊线路。经过新疆、安息、西亚并最终达到大秦。

为唐朝的商品输出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另一方面,来自西域的珍稀异宝和外来的文化工艺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朝,促进唐朝文化工艺技术的完善和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

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涵和感官,影响着唐朝政策的不断转变,尤其是对外来文化工艺的扶持和包容。

而其他几条以长安为中心的道路,分别通往俄罗斯、东北、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地,为唐朝的文化输出和经济商品的交流置换带来了便捷条件。且稳固了唐朝对漫长国境的管控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强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交通不仅是连接疆域的基本设施,也是文化认同的方式。

交通设施为唐朝带来国力昌盛国力的同时,也为中原王朝赋予了对漫长国境的文化认同。尤其是边远疆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唐朝便捷交通的修建,使唐朝文化和影响力深入人心,加深各地区对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唐朝涵盖广泛的交通体系不仅仅是维持疆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利器。更是唐代汉文化传播影响的交通网络,这张网络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给后来的朝代提供了疆域和领土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唐代的交通体系的完善是唐代艺术、文化、经济等成就繁荣昌盛的完美象征,代表了唐朝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态度,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国力发展的重视和开放环境的雄浑气度。

历史 证明,唐朝作为封建王朝中最具有雄浑气度的朝代,其无与伦比的国家影响力和昌盛国力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

而作为其繁荣表象下的核心产物,唐朝的交通体系第一次达成了在古代交通史的最高成就。无论是从覆盖层次、规模数量还是人员、物质的配备管理,都可以看出唐帝国强盛甚至强悍的国家实力。

作为唐朝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隐含象征,唐朝的交通在完成它基础职责的同时,也赋予它本身跨越时代的非凡成就意义。为后来的五国十代和宋代的交通体系留下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框架。

唐代的交通体系是唐朝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高度发达后的结合产物。是为了满足 社会 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而特别构建的交通体系,在满足基本职责的同时也兼顾对辽阔疆域的影响和控制。

更别具匠心的突出了中原文化以长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输出功能。增进了边远地区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加强了我国疆域的框架构成,影响了后来宋元对外开放的政治策略和商品经济文化输出的概念,以及对基础道路建设的国家理念。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对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唐朝对历史、唐朝靠陌刀打的天下,为什么会被宋朝给抛弃、微妙的共同体,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有什么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84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