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几月到几月

温州动车2023-04-24  254

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9月到次年的3月

南极洲的气候并非总是那样(酷寒干燥烈风)恶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我学地理的,你也可以找找初中课本,那也有有关南极的介绍)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南极是位于地球一偶的孤僻独立的白色大陆,与我们生活的绿色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似乎没有必要开展全球合作式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其实不然,人类经过20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随着对南极考察的深入,越来越认识到南极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极地迷恋,想揭开南极和北极之迷的目的有许多,其中包括个人的,科学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的等等。为了进行地球、生物、物理和海洋科学方面的考察,南极吸引着许多探险家、科学家和各国政府。

早期,一些探险家、科学家是在各国政府、团体、个人的资助下从事南极探险活动的。而现代的南极考察则主要由各国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进行,中国也不例外。我国进行南极考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南极洲的存在和演变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科学家研究南极洲及古冈纳大陆的演变对于认识中国的地壳演化、动植物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成矿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气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气候学家研究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更是不能不考虑南极;南极洲生态系统比较独立而且基本上保持其原生状态,为研究生物学家生物环境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南极洲作为受人类干扰最少的大陆,它不仅提供了全球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信息,并且还是研究目前全球环境变化最有价值的“参照区”;由于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成为研究空间物理和宇宙学的良好场所;保留在冰雪中的陨石是南极奉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对南极陨石的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探索星空的奥秘,也许还能揭开宇宙间生物起源的奥秘;南极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一直对人类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也许若干年后,南极洲将作为人类最后的矿藏基地被开发利用。当然,神秘的南极对科学家的吸引力还有很多很多,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还将有更多的重大课题等待人们的发现。

南极大路考察的最佳时间是随每一年南极气候而定。 一般来讲是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三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不同,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南半球和北半球为春季或秋季,而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南极属于南半球,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较暖和,而此时我国正值冬季我国属于北半球,因此在冬季时去南极考察较为合适。

世界第1个南极考察站是在1903年建立的,当时苏格兰有一个探险队来到了南极地区,这个探险队的成员一共33人,他们原本想在南极勘探更多,但是由于厚重的冰层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以至于他们后来不得不先找一个地方扎营。

探险队成员用简易的木板以及石头围成了一个小屋子,这个看上去非常简陋的小屋,就是历史上第1个南极考察站。实际上,这个南极考察站的使用价值非常有限,因为探险队队员基本上很少会停留在这里过夜,简单的石头与木板没有办法达到防风保暖的效果,毕竟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探险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要面临着8级以上的寒风以及零下30度的天气,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大家都会选择回到船上过夜。从1903年到2020年已经是过了100多年的时间,但是这个简陋无比的南极勘探站点却已经成为了南极考察的一个标志,直到今天,它依旧顽强的存在着。

在当年那批探险家撤走之后,这栋小屋子就被阿根廷所管理,阿根廷的人觉得它很有纪念价值与历史意义,所以直到今天依旧在为其做定期维护。

扩展资料:

中国南极考察站: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于2004年11月中旬启动,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测量。科考队员将分乘雪龙号科考船及飞机奔赴南极。

其中,由国家测绘局派出的来自黑龙江测绘局和武汉大学的8名测绘队员,在南极内陆冰穹A区域、长城站及周边地区以及中山站地区开展相关基础测绘。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将启动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前期工作。

南极地区自然环境严酷在南极地区考察要克服许多的困难。南极地区气候非常寒冷,风力很强,空气干燥。南极地区恶劣天气多,并且天气多变;南极地区地表面积雪厚度大,不利于考察队员行走,体力消耗很大,并且容易迷失。冰雪下面可能存在裂缝,威胁考察队员安全,考察队员需要有专业装备。

我国在南极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即以中国万里长城命名的南极长城科学考版察站和以孙权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

20日,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地理座标是南纬62°12′59〃,西径58°57′52〃,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7501.9公里,可容纳约40人度夏、20人越冬;中山站建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洲拉兹曼丘陵地区,地理座标是南纬69°22′24〃,东径76°22′

40〃,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2553公里,可容纳约60人度夏、20人越冬。两站主要进行电离层、气象、地磁、高层大气物理、环境等学科的常年观测,同时开展地质、冰川、地貌、生物、人体医学等学科的考察和研究。

伯德首次飞越南极点

20世纪初以前的南极探险活动,尽管听起来非常惊险,但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取得的成果上,都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存艰苦的环境中,只能靠人的冒险精神和无比的毅力。

20世纪2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南极开始使用飞机。它不仅改善了探险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使考察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人们这才渐渐地认识了南极的真实面貌。

第一次用飞机和其他新设备对南极进行考察的,是1928~1930年期间的美国南极探险队,参加人员有60多人,为首的是美国海军上将里查德·E伯德。

伯德曾在1926年5月9日,与驾驶员弗洛伊德·贝内特一起,成功地飞越过北极点。尔后,在一次宴会上,他对阿蒙森说,他要飞越南极点。阿蒙森说:“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完成的。你的想法很对。”

1928年的晚些时候,伯德正式宣布飞越南极洲的计划。10月11日,伯德率领一支由2艘远洋舰、4架飞机、雪上运输车和50名队员组成的庞大的美国探险队,从旧金山出发,经过赤道,驶向南大洋,于年底到达罗斯冰障。这次探险的任务,包括探测毛德皇后山脉的地质情况,弄清现在的玛丽伯德地以东的地形地貌,精确测定鲸湾和飞越南极点的空中探险。

他在鲸湾附近建立了基地,取名为小美国。

在1929年11月29日,伯德率领驾驶员巴尔肯、副驾驶员哈罗德·琼、摄影师阿什利·麦金利一行从小美国基地起飞,开始时,能够拍摄下面山脉的照片,但不久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飞机只有升高到3000米以上的高度,才可以避免撞到极地高原前面的山峰上的危险。于是,伯德命令随行人员扔下110千克的食品,以便减轻飞机的重量,结果飞机爬到超过山峰120米的高度,才安全进入极地高原上空,不久就到达南极点。

伯德回忆说:“我们在阿蒙森于1911年12月14日停留过的地方,也就是34天后斯科特呆过和读阿蒙森留给他的便条的地方的上空,停留了几秒钟……那里现在没有那种场面的任何标志;只有荒凉寂寞的雪野,回荡着我们飞机发动机的声音。”

伯德的第二次南极考察

1933~1935年,伯德组织领导了第二次南极考察,其目的在于扩大第一次考察的成果。

这次考察队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全队成员共计120人,包括各学科专家、学者,配备了4架飞机,加上第一次考察时留在小美国基地的2架,共有6架,其中一架是直升飞机,另外,还有6台拖拉机、150只爱斯基摩狗和够用15个月的食品及燃料。

1934年伯德重返鲸湾,重建了小美国基地。从这里出发,往东和往西的考察飞行,测绘和扩大了早期发现的区域。这次考察发现了罗斯冰架上隐藏一冰高地,把它命名为罗斯福岛。伯德第二次飞机考察飞行航程共计31万千米,测绘面积达116万平方千米。在地面上,靠拖拉机牵引,一共行进了2100千米。科学家们观测了宇宙射线和高空气象现象,用回声测深法勘测了冰层厚度,从而断定大陆冰盖和罗斯冰障的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上,罗斯海与威德尔海并不连通。

伯德这次考察的目标之一,是在南极内陆连续进行整个南极冬季的气象观测。因为以前在岸边考察的每支考察队,都深受内陆发生的恶劣天气折磨之苦。

1934年3月,陆上拖拉机拖着伯德建立“前进基地”的队员向内陆挺进。南于天气条件和其他问题,迫使他们仅在离小美国基地160千米处,建立了他们的营地。由于冬天逼近,营建时间短,结果新建的前进基地比原计划要小得多。因此,伯德决定独自一人在地面以下建的27米宽、39米长的冰屋里过冬。

伯德独自一人在“冰晶宫”中住了6周后,开始感到有些不舒服,两眼发疼,看不清字样,头也有点晕。起初,他并不大介意,但后来就有些吃不消了。他反复找原因,可能是煤气在作怪。他仔细地检查了炉子,发现烟筒接头不严,而且烟囱出口被雪堵塞,经过修理之后,情况有些好转,但是,来自发电机的烟(含有一氧化碳)一再与他作对,几经修理,都无济于事。他开始周期性地失去知觉,也吃不下东西。但是,伯德是一位意志顽强的人,尽管他随时都可以与小美国基地进行无线电联系,可他始终没把自己危险的处境告诉他们,而且还坚持着进行气象记录。因为他不想叫人们冒南极极夜的危险来援救他。最后,是他那发给小美国基地的莫名其妙的电报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于是,马上派出3人救护队,乘拖拉机摸黑行走了一个多月,在8月10日才找到伯德住的地下冰屋。一见到他,他们都惊呆了。他那凹陷的面颊,憔悴的表情,显然是经历了一场难以忍受的折磨。在3名救护人员的护理下,伯德逐渐地恢复了健康,他们3人和伯德一起在这个小屋里住了2个月,待南极极夜过去才离开这里的小美国基地。这种惊人的忍耐力,比得上沙克尔顿在1909年奔向南极点的艰苦努力,也比得上斯科特的决心。

伯德的第三次南极考察

在1939~1941年期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伯德领导了第三次南极考察。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考察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科学考察机械,名叫“雪上旅行者”,它长1675米,宽6米,高45米,满载时重335吨,安装有直径3米的轮子,每个重3吨。该机械用柴油发电,顶上装一架小型的用于侦察的飞机。里面有生活住处、实验室、机械间,甚至暗室。它可携带行走8000千米用的燃料,飞机用的汽油和4人够用一年的食品。它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可移动的营地。用它到达南极点抱有很大希望。波尔特负责把它从“北星”号辅助船运到罗斯冰架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雪上旅行者”向南极点只前进了5千米,因遇到16米高的雪脊,轮子就陷入雪中不动了,只得把它和飞机留在西基地。

尽管这样,伯德的第三次考察还是成功的。他使用了两个基地,一个是赛普尔领导的小美国三号(西基地),另一个是布莱克领导的斯托宁顿岛(东基地)。他直接或间接负责的测绘区域,比任何其他南极探险家都大。考察队从东西基地进行了远距离的航空测量,三次飞过阿蒙森海中的大块浮冰,从而确定了埃尔斯沃思高地和沃尔格林海岸的位置。雪橇队到达了西南面的乔治六世海峡和威德尔海西南沿岸,进行了科学考察。在两个基地上,均进行了综合学科的科学考察。

以上就是关于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几月到几月全部的内容,包括: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几月到几月、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机是几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583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