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常德 孔德 玄德

何为常德 孔德 玄德,第1张

常德是个地方,在湖南省北部,我就是常德的哦~~~

孔德是个人名,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有球星孔德,国籍:瑞士 场上位置:后卫

有养生学家谭大江,“孔德”为其道号

玄德: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

宋元明张三丰之辨

作者:谭大江来源于:武当杂志

张三丰究竟是何朝代的人,历来众说纷纭。因为前代资料有关张三丰的记载中,有说为北宋间人,有说为南宋间人,还有说为元明间人或明人。正因为关于张三丰的朝代问题说法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这就在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有些人在对张三丰其人的考证上,一直持否定态度。理由很简单,很公允,即尘世上不可能有活了几个朝代数百年的人物。所以,张三丰这个跨越几个朝代的人物只会是人为塑造的象征式人物,或者是有意夸张的人物。然而,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文物遗迹,以及口碑,都可足以确凿地认定,张三丰这个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要肯定张三丰的存在,也必须得从这些复杂的历史资料和纷乱的论说中理出头绪,找出个中原因。

张三丰北宋说

…………………………

张三丰南宋说

………………………………

张三丰元明说

………………………………

张三丰二人说

…………………………………

以上四者,显然前两者是根据《王征南墓志铭》及明清有关史料所作的客观陈述,存而不论,李养正先生二人说观点,虽然前者也引用了《王征南墓志铭》,然而对北宋和元明存在两个张三丰却作了考证而肯定。最值得注意的是陈樱宁先生的论辩,既非是专文考证张三丰,又非是参与内家拳源流的学术争鸣,而是从仙学的考评上涉及到这两个人物的论辩。说明陈先生很早就对张三峰与张三丰作过考证,十分清楚二人的区别。

笔者尚不知陈樱宁、李养正两位先生二人说有没有今人所鲜知的充分根据,但有一条并不是想当然的肯定,即陈樱宁、李养正两位先生都是当代研究道教的大学者。尤其是陈樱宁先生,他在1912~1915年间。赴上海白云观用4年时间通读了明版《道藏》5485卷,对道教学术之全体认识极为仔细。显然,他们的结论不会是盲目和轻率无根据的。

笔者是倾向和赞同“二人说”的。我认为,第一,“元明”说所肯定元明张三丰的存在是可靠的。这个最权威的可靠性论证,要属冯祟岩先生在《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笔者是该书作者之一)“张三丰之生平考”中进行得迄今最为全面、最为深入、最为彻底。冯先生为考证武当道教(也包括中国道教),特别是重点考证张三丰这个人物,从1982年开始蹲进湖北省图书馆专职性查史、读史、记史,这一蹲就是10年。除过少数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即使严寒酷暑、风雨雷电,他在图书馆也从未缺过一天席。上至宋元、下止明清,所有中国道教经典、正史、地方志乘、稗史,他都一一流览过。湖北省图书馆为支持他的研究,曾从全国各大图书馆为他借调资料。终于使他得以完成了关于张三丰的研究。使他得出结论:张三丰确有其人,张三丰是元明时期人,张三丰“创拳”于武当之说有其可靠依据。前之“张三丰元明说”对此依据已有大略介绍,笔者在此不多作重复。读者若感兴趣,可以查阅《武当拳之研究》。不过,《武当拳之研究》这本书,由于受种种局限,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料和说理在某些方面仍尚欠火候。例如,像《道藏精华》所披露的明代张三丰与太极拳的重要资料,以及近两年来对于武当拳传承关系的新发现,该书都未能得知。何况我们还可以说,随着对武当拳挖掘整理工作的继续深入,必将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

认定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客观存在,这是中国武术史上重大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和贡献。所以,《武当拳之研究》在1992年作为国家体委下达的科研课题被通过验收,1993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但这个科研课题,实际上基本以冯先生的张三丰元明说考据,不愿再探讨张三丰是否看二人,从而无言地否定了北宋还有个张三峰存在。

而笔者所要持“二人说“的观点,却恰恰在于第二:这里,北宋张三峰也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王渔洋、《宁波府志》、《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金一明、凌善清、华曹元、陈撄宁、李养正的“北宋说”和“二人说”必有考据、必有出处。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找到除此之外的其他更多文献线索,但面对这些异口同声的认定性文献,轻易否定显然是极无道理的。

再一个观点是,按元明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也即南宋淳祐7年,公元1247)这个年代确定,那么,这个年代离北宋徽宗还晚140多年。这就为在北宋徽宗年间早有一个张三峰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可能。

至于有人会说,元朝时武当道士刘道明撰有《武当福地总真集》,如果武当山在北宋时有个著名道士张三峰,那么出名,他怎么会不予收录呢这样说,实在是未分析刘道明当时的难处。在《武当福地总真集》“古今明达”前言中刘道明这样写道;“《图经》: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计!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今考之传记,询诸前辈,间得一二,录之于此,以备山中胜慨云。”可见当时前代留下来的史料是极其有限的。又加上高士的深隐,一个人想搜集很详细的史料显然是很困难的。再一个可能是,如果北宋的武当丹士张三峰是以精于武技而闻名于世的,那么,估计刘道明即是知道也不会将其载入其书的。因为,道家怎么会去宣扬武事呢所以,果真如此,宁可舍去此人不记,也不能记下他的武事。这个情况也正好为元明间的武当道士张三丰作了注脚。元明张三丰在武当山本来创造性的中兴了太极拳,但明代山志、正史都不记他这些。只有一些地方志、记事碑等才记他“膂力过人”、“善骑射”、“剑光研”等事。同时也只有在道门秘传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和部分传入民间的太极拳谱中,才秘密流传着他的关于拳法武技的资料。这也反映出一个客观现象:即只有清朝初期人,才能根据他的后世弟子所掌握的资料把他的拳法、拳诀、拳经搜集整理出来。这些,也从元、明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说的“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话里得到验证。

另外可以推断,元明张三丰并不是要步北宋张三峰的名,而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名字口音相同(据载,元明张三丰67岁入终南山访道,也即在1314年前后,曾在陕西宝鸡山中短期隐居,以山中有三峰峙立,自号三峰居士。后知与前人并外道邪术名同,即更改。此事在《三丰全书》有记)可能完全出于偶然。然而正因为元明张三丰在武当山从当时道人那里学到了北宋张三峰的武技,很可能还是为主学习的,然而又学到了许宣平、李道子、冯一元、达摩、华佗的一些东西,也研究过少林外家功夫,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承前启后创兴起武术的一大流派——武当派。正因为有了一个北宋张三峰在他的前头,“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贪天之功的道家谦逊为本思想,就使得元明张三丰并不以为自己是内家武技的开派祖师,更不欲使人宣扬自己的武技。加之他集大成中兴内家武技,本意在“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所以,凡公开的场合、公开的著作都是讲道、讲丹法,牵扯拳技之事一律予以隐秘。这一切都符合元明张三丰的人物背景、人物特征、人物性格。而由于元明张三丰的功绩影响所在,后来——当然主要在清代,他的门派传人以内家武技的开创祖师这一荣誉来推祟他,这是很必然的。

谈到这里,就不能不再回头讨论北宋张三峰的问题。

这里首先应该提请注意的是,《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张三丰,是首先把“张三丰”以通称列于前。而在作为宋代张三丰介绍时,均以“亦作张三峰”云之。两者有关宋张三丰的资料不出《王征南墓志铭》。而《王征南墓志铭》所言的张三丰是“张三峰”,这很关键。再就是《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所用的也是“张三峰”。二者相同,这也很关键。说明二者如实所记北宋的就是“张三峰”。而辞书采用的方法,是后人因为把“张三峰”和“张三丰”混用,才把一个通称列于前。实际上,宋的“亦作张三峰”应当是“本作张三峰”的。而最关键的,是陈撄宁、李养正的论证,不容置疑地认定了北宋为张三峰,元明时期为张三丰。还把二人的关系作了交代。

后人为什么会把“张三峰”与“张三丰”混用呢这原因较为复杂,大致有两方面:一、北宋张三峰精于武技,而元明张三丰也精于武技,并且都是武当丹士。后人误以为北宋的张三峰和元明的张三丰同是一人,便以误传误了。二、元明的张三丰确实曾有过“三峰”之号。史载张三丰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之前,入陕西宝鸡山留居,因见该处有三座山峰十分挺秀,便借山象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来大约因有刘宋时”三峰采战术”之嫌,可能还因为知道北宋时有个武当丹士张三峰,他便取消了“三峰”其号。《三丰全书》记述,张三丰一生的名号非常之多,但是,凡发觉与人相重即予更换。正因为他曾有过“三峰”这个号,自然就更容易被后人将其与北宋张三峰混淆了。其实,我们从冯崇岩先生所查明清两代大约近80种史志资料中关于元明张三丰的记载,几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使用“三丰”或“三仹”,“三丰”的使用量占绝对多数,这都可以说明:北宋的武当丹士叫张三峰,别无号,元明时期的武当丹士叫张三丰,有过众多名号,“三峰”曾为其一,后改去不用。

证实张三峰、张三丰为二人而非一人,把《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和《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以及《王征南墓志铭》联系起来加以辨析,更是不难窥其端倪的。

首先要讲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作者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宋远桥。他的《论》中,明确地介绍了他是唐代许宜平“三世七”太极功的第14代传人,又介绍江南泾县俞莲舟家传俞氏太极功(又名先天拳、长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此段证实太极拳功由来已久。接着,宋远桥介绍,他偕俞莲舟同游武当山,在武当山遇见了李道子。李道子又传授了俞莲舟一些功夫。“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嗣后,“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另有俞岱岩——笔者注)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张松溪、张翠山之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这一段介绍的史实特别重要:一是说明当时武当道门太极拳法高人很多,张三丰只是其一。而这时张三丰虽很有名气,但其“武当派”在武当道门乃至在社会尚未形成全面影响,二是确证了张松溪乃是张三丰(而不是北宋张三峰)的亲传弟子。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张松溪是明代张三丰的亲传弟子,为什么《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却有张松溪“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之说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矛盾,其实细加研究,它是不存在矛盾的。

为什么说呢我们再看看《王征南墓志铭》的一段介绍:“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这段介绍无疑和《宁波府志》相吻合。

以上三者贯串起来,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以前曾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史实。即:

北宋有武当丹士张三峰,曾以内家武技名于世。活动时期是宋徽宗时代(公元1100~1124)。百年之后,也就是宋末元初时期,北宋张三峰的内家武技传到了陕西长安,以王宗为最著名。后来,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学艺,这当应在元朝中期。陈州同将此艺带回温州,教其乡人,颇为盛行。但陈州同并未直接传张松溪,因为这时张松溪还未出生。陈州同约经弟子隔代教了孙十三老。孙十三老精艺当在明初。而张松溪可能是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出生的人,少年到青年时,最先得到孙十三老的传授,因此得知此技起于北宋之张三峰。正因为张三峰是武当丹士,张松溪就想到武当山必有内家绝技真传,并决心追本溯源,这就与武友张翠山有了武当访师之行。大约在弘治末间(公元1497—1505),张松溪、张翠山在武当山拜访到了张三丰。张三丰曾师承过北宋张三峰的内家绝技,但这时他已创造了“太极丹功”体系,发明了行功太极拳十三式。由于张三丰的师承和张松溪原来的师承都与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有渊源关系,所以,张三丰尽管收了张松溪为弟子,遵照道门“言祖不言师”的规训,张三丰当然不会让张松溪标榜自己,只准其标榜原先的老师孙十三老和祖师——北宋张三峰。所以,在张松溪的毕生中,公开场合,他只能自言“师孙十三老”,“自言”内家武技“起于宋之张三峰”。然而,宋远桥却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把他直接受张三丰传授的真相披露了。

其实,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这句话,一方面是对北宋张三峰的肯定,而另一方面,也为肯定亲受于明张三丰留有余地。因为,其法只是“起于”,而不是“受于”、“学于”、“师于”。“起于”一词,明显是源流的交待,并不表示直接师承,这与“受于”、“学于”、“师于”的直接师承是不同的。而“起于”的是“张三峰”,受于的却是张三丰。“起于”的为“盲祖”,可以讲:“受于”的,因为师训“不言师”而不许讲。这情况是很明白的。

由此,笔者可以初步下个结论:元代时,陕西王宗、温州陈州同等一派的内家拳(亦称太极拳)来源于北宋张三峰,与元明的张三丰无丝毫关系。而自张松溪开始,北宋张三峰的内家绝技和元明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在他这里得到了汇合。这也就是说,由张松溪开创的南派太极拳门户,有着北宋张三峰的承前和元明张三丰的启后双重渊源。

这些年来,有些太极拳源流考证文章,将北宋张三峰百年之后传到陕西的王宗,与元明张三丰之后,云游道人传到山西太谷县的王宗岳混为一谈,显然是没有认真考证这么一段历史及内情。特别是将陕西与山西、王宗与王宗岳这两者仅存在谐音和名字有相同字,而明显毫不相干的地名、人名、时代硬拉在一起,实显牵强而无法自圆其说。

因此,在这里我们又可看到,由王宗岳开始所形成的北派太极拳,与北宋张三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杨澄甫先大父杨露禅“更诏之曰:太极拳(这里实指北派太极拳——笔者注)创自宋末张三丰(实指张三丰的出生年代——笔者注)”无疑是很正确的。然而,“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其中陈州同的承传关系,因为其间有张松溪的双重汇合,所以在这里被搞混淆了。在清朝一代,武当拳法的承传情况非常隐秘而神圣,传人们得到一鳞半爪的谱诀、一两个正宗招式都极不容易。“言祖不言师”的宗教风气又很浓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一些混淆也是自然之事,而不能责难某一位传人。

总而言之,由上我们可以初步结论,历史上,北宋张三峰和元明张三丰是两个不能混淆的客观历史人物。而清代以来,由于元明的武当张三丰开创的丹派、拳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后来惯指的实际上皆是元明之张三丰。本书后面所要论述的也是元明的这个张三丰。当然,关于张三丰的二人说问题,我认为在现有基础上还可深入研究论证。无论怎样讲,这样拥有大量文献可以证实的历史人物是抹煞不掉的。

中间四行省略号的文字是文章重要组成部分

但说超出最大字数

武当太和拳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历代仅在武当道门秘传,从未公诸于世。

古来,由于受武当道门戒律之约束,武当太和拳从不外传,内传也须择徒而教。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也仅为师父身教为主,言传为次,从不留图谱文字。

后经湖北省体委挖掘,由武汉周忠明献出。周忠明幼年从外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叶青原籍山东,因家贫漂泊江湖学得拳艺。洁操自守,亦不授徒,后落籍锦西,1969年89岁时老终。据称太和拳有六路:即小青、大青、穿手、行门、云扑、炼掌。周忠明所学为第四路“行门”,而行门乃六路之总要。全套动作有45势。

这是百科的内容。

既然轻易不会传授,我猜网上的都不正宗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承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参考资料:

>

我从小练气功,对修炼的层次有所体验。真正的气功修炼,应该从得“气”算起。也就是说练功者要感觉到身体某些经络或者丹田有发热、电麻等感觉。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气聚丹田,通“小周天”。“小周天”是气功修炼的第一层次,古人也叫“炼精化气”。功夫至此,练功者每次静练,一般都能感觉到下丹田发热、发重,接着就有气循督、任两脉流转。继续修炼,就会出现气通“大周天”。气通“大周天”的时候反应比较大,有所谓的“六根震动”。之后,每次静练都能感觉气在全身自动运行,入静程度比前更深,中、下丹田合为一体,“元神”开始出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炼气化神”。练功者会感觉到这个大得不能再大的气场从天边慢慢地回拢,天地好像越来越小(感觉),同时体会到本人和周围(包括上下)一切人、事、物都融化在这个气场中,功夫至此,就属于比较深度的“合道”与“见性”。 以上是我多年练功的体验,限于篇幅,只作略说。

这些气功书籍大概一千多册,你初学气功可以选择的看看其中的几本

注意看回答中两张气功书籍截图的右下角,气功书籍非常的多,均出自于那里,

推荐你可以看下这些气功书籍:

[中国气功史]李志庸扫描版

[中国气功思维学]叶眺新扫描版

[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郑光路扫描版

[中国气功学概论]赵宝峰扫描版

[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周世荣扫描版

[中国气功与念力]刘正扫描版

[伍柳仙宗及要旨](明)伍冲虚扫描版

[伍柳正宗]伍义江扫描版

[伍守阳内丹思想研究]丁常春扫描版

[武当保健医疗气功]孙海云扫描版

[武当弄丸健身总图]古都子藏扫描版

[武当气功]刘玉增扫描版

[武当气功]谭大江扫描版

[武当神功]陆国柱扫描版

[中国气功咨询大全]李成银扫描版

[中国清净布气门气功]徐新俊扫描版

[中国上乘内功]志超扫描版

[中国上古文化与气功起源]章方松扫描版

[中国少林禅密功]齐飞龙扫描版

[中国神功揭秘]纪一扫描版

[大成拳:科学站桩功]曾广骅扫描版

[大气功师秘法]志超扫描版

[气功健身]刘晓梅扫描版

[气功健身法]胡耀贞扫描版

[气功健身指南]沉福道扫描版

[气功教程]傅静义扫描版

[气功金玉集]宋国臣扫描版

[气功锦方捷要]孔繁义扫描版

[气功经典译注]乌恩溥扫描版

[气功精短功法集萃]宁爱明扫描版

[五禽气功]佚名扫描版

[五禽图]项扬惠扫描版

[五禽戏]胡耀贞扫描版

[伍柳法脉]徐兆仁扫描版

[伍柳仙宗]伍冲虚扫描版

[武当太乙混元球内功]刘铁成扫描版

[武当悟性气功]陆国柱扫描版

[武当修真密笈]关亨九扫描版

[武林秘传强身功法]陈唯健扫描版

[武林气功之华佗五禽戏]佚名扫描版

[武术健身功法精选]佚名扫描版

[气功精华集]李远国扫描版

[气功精选]阎海扫描版

[气功精选第三辑]阎海扫描版

[气功精选续篇]阎海扫描版

[气功静坐漫谈]陈泽人扫描版

[气功纠偏全书]安邦扫描版

[气功康复养生精要]周稔丰扫描版

[气功抗寒与服气辟谷]郭善儒扫描版

[气功理法一点通]山中道人扫描版

[气功疗法(第1集)]蒋维乔扫描版

[气功疗法100问]赵宝峰扫描版

[气功疗法和保健]秦重三扫描版

[气功疗法集锦]陶秉福扫描版

[气功疗法讲义]佚名扫描版

[气功疗法趣谈]张惠民扫描版

[气功疗法实践]刘贵珍扫描版

[气功疗疾奇法秘诀]伍重光扫描版

[气功疗养汇编]米伯让扫描版

[气功灵源发微]李仲愚扫描版

[气功流向]晚立扫描版

[气功谚语手册]张青扫描版

[气功养身10分钟]刘浙伟扫描版

[气功养生]顾一煌扫描版

[气功养生]金宏柱扫描版

[气功养生法]焦国瑞扫描版

[气功养生精髓]王英峙扫描版

[气功养生五千年]马孟昌扫描版

[气功养生与练功者膳食]杨志如扫描版

[气功养生之道]杜明通扫描版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周潜川扫描版

[气功医镜]黄润田扫描版

[气功医疗保健技术]孔国鉴扫描版

[气功医疗经验录]李志如扫描版

[气功医术知识揭秘]陆锦川扫描版

[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吕嘉戈扫描版

[气功阴阳界]纪一扫描版

[气功与八卦]杨肇均扫描版

[气功与保健气功]胡耀贞扫描版

[气功与耳聋复聪]邵康立扫描版

[气功与疾病的防治]王奇章扫描版

[气功与骗术]刘正扫描版

[气功与手诊]张延生扫描版

[气功美容法]吴真谛扫描版

[气功冥想健康法]悟真扫描版

[气功偏差的防治]傅余堃扫描版

[气功千金方]秦潮扫描版

[气功强身法]邝安堃扫描版

[气功强身治百病]麦如松扫描版

[气功热点面面观]汪卫东扫描版

[气功入静之门]刘天君扫描版

[气功入门]张六通扫描版

[气功入门教程]佚名扫描版

[气功入门重德本]乐道扫描版

[气功三百问]林厚省扫描版

[气功神髓大观]李兆生扫描版

[气功十六讲]曲祖贻扫描版

[气功使人健康]林厚省扫描版

[气功书法及养生]林少明扫描版

[气功探邃]庞明扫描版

[气功探索]陆祖萌扫描版

[气功特殊诊病法]王寅扫描版

[气功天地]龚启莘扫描版

[气功推拿医学指南]张志高扫描版

[气功外气探诊]颜真源扫描版

[气功效率手册]庚芜扫描版

[气功心法]孔宪德扫描版

[气功心态奥秘]王米渠扫描版

[气功新十三式]吴兆祥扫描版

[气功修炼秘要]李安纲扫描版

[气功学概述]陈伟扫描版

[气功学基础]吕光荣扫描版

[气功学与人体意念力]刘新中扫描版

你的那个视频是岳武大师教的吧?我把谭大江先生整理的贴出来你参考参考,至于具体的呼吸和意念的运用可能根本没有,道法自然就行,当然也可能有,假如真的有那他们是不会公开的。

第一式 无极式(预备式) 面东,两脚平行与肩等宽,自然站立,脚趾有抓地之感,脚掌心空虚,双膝微曲,以膝尖不超过脚尖为度。身体保持中正,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此二者皆是为调其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颈中空,并微拉脖颈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若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一气相融之感。微拉脖颈时,下颏须内收)。舌尖微卷,轻抵上牙根,上下齿微叩闭,口中津液沁溢,能显示身法达要,气血畅通,此时须分数口轻轻咽下。双目平视远方,保持心意纯静,不被外物所牵。双手抱太极式自然放于腹前(左手食指与中指环状相掐,右手食指从环中插入,顶在左手无名指根节处,余四指并拢覆于左手背上)。左手无名指根节为子诀,中指尖为午诀,此乃子午诀是也。所以为形合太极,可调节人体阴阳水火,使血气周流畅通。

无极预备式亦为武当道门站桩功法。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初学者必有不得其法之处,对此不可焦急,当循序渐进,领会理法,一次纠一个错,十次便纠十个错,久而久之,自会得其奥妙,渐入佳境。

第二式 运动太极

右手从左手抽出变空心掌(五指并拢,掌心凹进,掌心向下)向体右侧微上提。然后,向下沿圆弧线提至近于头平,转掌心向外,向左落于左肩前上四五寸高,贴头前向右

划至与右肩同高。正当右手从环中抽出向右时,左手亦稍向右,至体右侧时,遂向下向左划圆弧,左手也为空心掌,掌心向上,与右掌呈抱球式转动。待右掌在右肩前时,左手也落在左肩前,与右掌相抱相照。然后,两掌向中间合拢,右掌在外,左掌在内,呈交叉状。当右手从左手抽出无极式时,随着右手向右外旋,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侧微摆;待右掌自头前向左划圆,与左掌形成抱球运动时,左脚亦随之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左微摆,两脚呈外八字步;当两掌向中间合拢交叉时,先左脚,后右脚,均向内摆成原步形。双掌在做抱球运动时,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仅随两臂运转,自然的上升下沉。

第三式 分开两仪

十字交叉手随身体向右转90度,右转时交叉手变两掌并列,两手大拇指内收的同时,右脚跟为轴原地旋转,脚尖向右外摆90度,摆动时须与上体转动保持一致;右脚落位后,左脚后跟抬起,以脚前掌为轴稍向左摆即落位,与右脚形成丁字步。此时,双掌从左右体侧向后摆,身体重心随摆掌后移至右腿,右腿稍微屈蹲,左脚随摆掌,脚尖向上向后跷起,以脚跟撑地面。两掌后摆,有旋砍拦抱之势,摆至体后不能再摆为限。然后,以拇指缩掌内,左右内旋变内钩掌,掌心向上,贴于腰间。本式左右向后摆掌,如同木匠拉大锯,所以也称拉锯式。

第四式 产生阴阳

左掌拇指内收,紧贴食指根侧,以平掌向前推出的同时,右掌在腰间翻掌向下,变阴平掌向前推出;推双掌时,以腰带动上体重心前移,实为以腰助推;身体重心前移,落右脚,右脚尖随推势落地成弓步,左脚成蹬步;定式时�两掌阴阳掌并列。

第五式 天地合一

身体姿势不动,左掌阳掌为天,右掌阴掌为地,左掌翻起变阴掌,右掌随即翻起变阳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两掌相合。左膀随腕微收呈弧形,右肘顶贴右肋处。此天地合一式成。要点在于两手腕旋转,两肘轻微旋动。

第六式 翻天覆地

双合掌随左转体180度向上翻起,由体前向左划大圆弧,随身体定位下落,左肘顶贴左肋处,右膀臂呈弧形。在自右向左转体时,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向左旋移90度落位;右脚随后也以脚跟为轴,脚尖左移90度,身体重心倾向左脚,双脚即成左方向的弓蹬步。当双脚向左移动时,与身体须有一个马步形的过渡。在形成马步的一瞬间,双掌正好在头前位置。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掌心相合,左掌指向右,右掌指向左,呈平面交叉式。

第七式 雷火炼殿(闪电手)

右脚向左擦地前扫跨一大步,落于左脚前,距左脚尺余成弓步;右掌同时从左掌面摩擦而下,向身后呈削砍状扫去;左掌同时以掤式向左前上方右侧发出,膀臂呈弧形,掌呈半阴半阳式;左脚随身体重心前移,后跟抬起成踮步。头微向右摆,双目向右后方顾视。

第八式 左开玄门

左手收回,掌根贴于右胁处,右手向体前上方挥起,以腰为轴左转体,左脚不动,以右脚跟为轴向左旋转90度的同时,双手似抱大圆球云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掌心相照。随后,左掌沿弧线向上,与鼻尖相照;右掌下落,再向左上划弧落于左腋下,掌背贴于左大臂外侧根部;左掌下落同腕、肘、肩呈一平面半圆;此时,左踮步落实地面,以脚跟为轴,由身体带动左臂左脚向左旋转90度,目随掌转。

第九式 右开玄门

左手向上挥起,右手向右下挥落,两掌以逆时针方向作抱大球式反云手动作。此式与正云手式同而形反,左掌作云手后,贴于右大臂外侧根部,右掌与腕、肘、肩平位圆

撑,然后以身体带动向右旋转180度。转体时,先右脚,后左脚,各以脚跟为轴向右转90度,目随掌转。

第十式 一柱擎天

以左腿为柱,身体向左拔起的同时,右腿向左收提,大腿面呈水平,膝盖以下则向左倾斜,脚面绷直,右脚后跟照于左膝前。伴同身体左拔挺立,左掌从右腋下退出并上扬,以左肘为轴,使掌面内翻成正侧掌,劲由肩送上提;右掌向下再向左顺时针划弧落于左腋下,掌背紧贴左大臂外侧根部。

第十一式 狮子峰

右脚下落,向右大跨一步,身体随右腿右移,右腿呈弓步,左腿呈蹬步的同时,右手变钩手(即拇指插于中指中节,余指向中指合拢)向下再向右前方划弧前举,肩肘腕上抬,拳背并手指呈鹰爪式下钩;左手也变钩手,由体前中线向体后划弧,与臀部呈平行线落位,钩手翻上。前钩手为狮头,后钩手为狮尾;伴随前后钩手划弧,身体下沉。

第十二式 绣球峰

左转体180度,再以左脚跟为轴,左转体90度,右脚随后也以脚跟为轴左转90度,成左弓右蹬步;同时,左钩手变空心掌向右翻旋直伸,右钩手也变空心掌扣于右肋上,右脚向前大跨一步成弓步,身体重心向右腿前移,左腿成蹬步。此时,左脚须以脚前掌为轴,后跟右摆45度。伴随着右脚前跨,右掌前伸,与左掌合拢成空心绣球状,定式时两肘在下,肩肘腕指呈三角形,空心掌与心窝对照。

第十三式 青龙搅海(青龙摆尾)

右掌从左掌抽回,变拇指掐于掌心,置于右肋间;左空心掌变平掌,左肘抬起,使臂平呈圆弧状,掌指稍向上。是为左划圆弧。当划至臂膀伸直时向身后斜下,遂变拇指掐于掌心内,向上翻掌置于左肋间。此时两腿成马步。

第十四式 黑虎巡山

右掌从右肋间抽出,向左前方阳掌推出,右脚不动,在右掌推出之时,以左脚为轴左转体45度,右掌内翻,掌面向外,右臂膀呈圆弧状,掌指稍斜上,挥掌向右划弧的同时,以左脚跟为轴右转至原位。当右掌挥至臂膀伸直时,遂向身后斜下变拇指掐于掌心内翻向上置于右肋间,两腿仍回复为马步。

第十五式 天鹅展翅

两掌变鹰爪拳从两肋间抽出,两臂高高扬起,两拳下钩;正当两臂扬起之际,右脚提起,脚尖向右斜45度,超出原脚位约一步,下落形成右弓左蹬步。

第十六式 打金钟

弓蹬步不动,右拳下落变空心拳,顺时针划圆,经胸前举至右上方落位,拳面朝天,拳与右耳相照。

第十七式 五龙捧圣

左钩拳变八字拳(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即成)向右下经腹前逆时针划弧,向右上方推出;随即推左掌,身体略向右转,使胸部平面朝右;当左掌推出之时,左脚向右前擦进半步,是为右弓左蹬步。

第十八式 白蛇吐信

步型不变,右拳下收至右肋间,变平掌(拇指收曲)平直向前推出。

第十九式 金龟摆头

两掌距离不变,变抱球式向上向左在体前划大圆。在划圆过程中,两掌距离逐渐拉近,到体左侧落位时两掌合拢。此时,身体随臂左旋也向左转动,先以左脚为轴向左旋转90度,随后,右脚也以脚跟为轴向左旋转90度。定式时,左肘顶贴左肋,两掌心相合,两掌指呈交叉状,两腿呈轻松的左弓右蹬步。

第二十式 天柱峰

身体向右拔起,右腿挺立如天柱,使身体直立;左腿提起变钩腿,大腿面平直,小腿自膝下向右下斜,脚面绷直,脚后跟与右膝尖相照;右掌变拳逆时针划弧高举,拳面朝天;左掌同时逆时针划弧落贴于右肩缝处。

第二十一式 八卦转运殿

上式定式时正好面向东方,这时可以假设面前地下有一个大圆圈,可以八步走完这一圆圈而落原位。此时,上体与拳式不动,左脚落地,两脚循圆走圈。左一右二,左三右四,左五右六,左前右八,当右脚为第八步落于原位时,以横脚落地,左脚遂以脚前掌为轴旋转,与右脚相平。双脚定位时,间距与肩等宽,呈不外不内的八字直脚。

第二十二式 收还无极式

右拳变掌,与左掌同时作抱球大云手动作。当云手至两掌在胸前如抱大球时,两掌转掌面朝内,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再变左掌背平放于右掌面上,两臂平端于上腹前。此时,身体中正下沉,两掌亦随之下沉而向两边分开,如展翅般扬起,双臂与肩持平,两掌心相照如抱大球,再向上向中间靠拢,前下落于胸前,两掌抱成太极式,落位置于腹前。此时,由于内气收回入丹田,身体仍有轻微下沉之意。

注意事项:行拳时要一直保持舌抵上腭,呼吸自然,心意清净。

以上就是关于何为常德 孔德 玄德全部的内容,包括:何为常德 孔德 玄德、武当山道士是什么生肖、武当太和拳我看到网上有两种,一种是视频形式,有较详的讲解,另一种是潭大江整理的文字版本.哪种才是正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82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