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功名十大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功名十大顺序是什么,第1张

古代科举功名十大顺序是:秀才、亚元、解元、贡士、会元、进士、传胪、探花、榜眼、状元。

1、第一名:状元(一甲)。

状元是一个古今通用的词,都是代指第一名,由皇帝亲自主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

2、第二名:榜眼(一甲)。

在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称呼。

3、第三名:探花(一甲)。

在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三名的称呼。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的高考含金量高得多,古代科举考试又分四个等级,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为县级考试,考上称为秀才。乡试为省级考试,秀才参加,考上称为举人。会试为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称为贡士。而殿试是在皇上金銮殿由皇上主考,贡士参加,考上称为进士。科举制度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殿试又分三甲,第一甲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都有皇榜张贴以示天下,所以又称“金榜题名”。在明代,科举考试内容僵化,被迂腐的四书五经,八股文所束缚。大部分考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功名富贵 ,耀祖光宗。

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范进50多岁才考上举人。往往多少读书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耗在科举上。而进入金銮殿参加殿试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被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那更是难上加难。

在我的认知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先后顺序是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殿试分出三等,前三名是一等,然后进士是二等,其次等同进士是三等。赐给官职,依次到中央或者地方任职。

称呼由来:

状元:元是指第一,状则是指名状,考生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把自己的各类信息以及家庭情况书写上去,相当于今天的准考证。因为是在殿试过后评定出来,亦称殿元。

榜眼:刚开始榜眼并不特指第二名,因为古代写金榜,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名字是写在第一名左右两边,统称为是“榜眼”。

探花:最初探花也并不是指第三名,而是所有的考生在前几名里面考得比较好的就统称为是探花。

后来为了便于区分,就约定榜眼为第二名,探花为第三名。

状元最早又被称为“状头”,古代学生考试需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准考证,然后依级别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会元、状元,若三门考试皆为第一,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又名三元及第,历史上一共21人获得这个成就,可谓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古人读书求取功名,必须要通过寒窗十年苦读,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考试资格有明确的规定,殿试是最高等级的考试,需要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才能获得资格。其次还有初试、乡试、院试、会试,分别对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

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不再有全国状元,但各省都有各自的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每年也会吸引全省人的目光。仍然称考试第一名为状元,如高考状元,物理状元、数学状元、语文状元。而且状元一词还被用于其它领域,如:果树种植状元、养殖状元、销售状元等等。

其实我们现在的高考和科举其归本溯源是一样的性质,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材方式,因此“只要学不死,就要拼命学”是至理名言,尤其对于中下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孩子而言。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味。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查到北宋科举时探花作为一甲三名的美称,不知出典何处,待考。

古龙小说里有名的小李飞刀又叫小李探花,不知道古先生是不是暗蕴古义,一夸李寻欢文才好,二夸长得漂亮,三夸性子风流。因为唐宋时人召妓并不犯禁,政府还大力提倡。所以当新科进士选出的探花郎外出寻花时,杏花簪满头的同时,也多半会邀上几朵人面桃花吧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风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20 弱冠 30 而立 50 半百 60 花甲 70 古稀 100 期颐

是榜眼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科举功名十大顺序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科举功名十大顺序是什么、状元、榜眼、探花的先后顺序、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__________,第二名叫_________,第三名_________。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56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