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圣贤之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圣贤之志”,第1张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乃是先生在人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先生将此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圣贤之事上,虽然先生非常的孝顺,但他却很少沾染红尘,几乎与世俗完全断隔,随着先生的年龄越来越大,先生对世俗的看待也越来越透澈。

  相较于那个打坐打了三年的老和尚,阳明还是比较有理性的,在阳明五十多岁的时候,主动回到了瑞云楼,看了看自己出生的地方,不禁痛哭流涕。因为杨明的母亲在阳明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阳明的祖母在临近去世的时候,武宗正好让阳明去平定宁王之乱,阳明便没有见到祖母最后一面。母生不及养,祖母死不及殓也。乃是先生最后悔的事,从这时候开始先生便决定要归隐了,在家指导亲朋好友,帮助他们参悟自己的大道,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在这期间先生也收了不少学生,像钱德洪这一类比较清醒的人也不少,可以把自己的大道传下去,先生当然很高兴了。在先生了十一岁的时候遍是励志要成为圣贤,而当我们在十一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疯跑瞎玩,整天沉迷在游戏世界之中,就知道吃喝傻乐。而阳明先生那么小却能有那样的觉悟和志向,这种志向是连孔子都没有的。这就像儒家的君子儒和小人儒一样,阳明先生并不像只为了做官牟利而做官,他希望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很多人都是没有这样的志向的,阳明先生却有,当作圣贤的种子在阳明11岁的时候在他心中埋下的那一刻起。这个人这辈子就注定了不平凡,先生的一生确实过得很坎坷,遭遇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就像唐三藏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的那些磨难一样。虽没有妖魔鬼怪,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也不是什么圣人转世。但先生明确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朝哪个方向进发,这就如先生所说的磨镜,心即里,知行合一一样。阳明先生,便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那么什么才是知行合一呢?当镜子上有污点,你必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我认为人心也是一样的,你需要先发现污点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将污点给一点一点地擦拭打磨尽去。可是发现这个污点很容易,但是想要将污点打磨掉,这无疑是非常难的。先生却能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凭借着那一颗要做圣贤的心,凭借着自己经过的百死千难的磨练……先生凭借着自己各种的人生经历,向着做圣贤的方向一步一步的逼近,当阳明先生能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样的话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是一个圣贤了。

  先生的一生经历过各种磨难,在这期间他悟过很多东西,佛家道家这些也都染指过,而唯独先生没有放下的,便是先生那做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丢的话,阳明也就不能被称之为圣贤了,只能叫了一个运气好的有学问的老人罢了。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没有儿子?

他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美女的陪伴了,而且他还经常吃各种药物来使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常态。因为大量使用药物对身体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在朱厚照这里,就是他没有生育的能力。

扩展资料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又早夭,是孝宗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根据清人编纂的《明史》记载,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有人认为他荒*暴戾、怪诞 ,为世人所诟病;但是也有人认为武宗追求个性解放,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是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去世,死后葬于康陵, 庙号武宗,谥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 是谁当皇帝的

是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

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扩展资料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

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北京。

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

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即位不久,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

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厚熜

朱厚照的下任皇帝是谁

朱厚照之后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

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处,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

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

同时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扩展资料:

朱厚熜的故事: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 年),江西龙虎山来了一位张天师。明世宗与他很谈得来,就封他为正一嗣教真人。以后又有个叫陶仲文的,也时时来装神弄鬼,什么黄白之术。

什么金丹之药,总之只要是得道成仙、念咒驱鬼这一些方术,明世宗最感兴趣。且说这天夜里,有一个名叫张金莲的宫婢,因事走过长廊,隐隐然听见远处有“笃笃笃”的声音。

她心想,眼下的庙宇多有被毁的,如西宫太后住的慈庆宫和慈宁宫就是拆了庙改建的,哪来的木鱼声她素来胆子很大,就摸着黑循声去找。照理找到并不难,但她约莫找了有一顿饭功夫。

这才听得真切,好像声音来自石阶之下。走近了细听,又杳无声息了,离开几步,恰又传出声音来。她灵机一动,就捡了一粒小石子放在这石阶上,然后蹑手蹑脚地离开了。

离开时口头望望,淡淡的月光下,似乎有一缕黑烟冉冉丹起。回到后宫,王妃问她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回来,她就将这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宫中除了几个太监,只有皇上一个是男人。

女人们本来就胆小,听说有鬼,如何不怕当夜就将张金莲的所见所闻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宫中传得沸沸扬扬,大家吓得连觉都睡不踏实。

明世宗既然相信可以成仙,也就自然相信有鬼。第二天他听说这事,也不问一声这是不是宫婢耳昏眼花所致还是别有原因,立即召来了这个陶仲文。

陶仲文即日来到宫中驱鬼。他为了扩大影响,自然要大张其事。别的不说,光是一个坛场就十分有气势。上下共有5 层:下一层按照五方位置,四下里竖了红黄蓝皂白五色旗。

第二层全是苍松翠柏扎成的亭台曲槛;第三层由81 名小太监各穿法衣,手执氏幡,按方位排立;第四层陈列些钟鼓鼎这一类的东两;第五层才是正坛,上供三清神像,边上列着青狮白象的塑像。

于是香烟袅绕,清馨悠扬。陶仲文头戴御赐金冠,腰系玉带,身着道服,手执拂尘,虔诚祈祷。只见他又是烧符咒,又是念念有词地念咒,一直搞了3天3夜。这才面奏世宗,请求掘地三尺除妖。

当时就召来不少民工,在当夜宫婢张金莲放小石子的地方,移开石阶,通力深掘,一直掘了4 天,这才好歹掘出一段烂木头来。陶仲文一口咬定说正是这个木鱼精在作祟,于是丢入烈火之中。

烂木头在地底下腐烂多年烧起来浓烟阵阵,恶臭难闻。陶仲文趁势道:“这妖精已被消灭,从此宫内平安,诸位放心就是了!”对陶仲文的装模作样,明世宗竟十分相信。

说他法力无边,灵效异常,重重奖了他一笔。宫中端妃手下有个恃婢,名叫杨金英,本来对张金莲动不动就大惊小怪已很看不惯,现在见陶仲文一口咬定将一截烂木头说成是木鱼。

心里很不以为然,说了句:“我看这明明是截烂木头,哪里是什么木鱼精偏让这个破道士骗去了许多财帛去!”这话明里在说道士骗人,实质上是说皇上迷信荒谬。

不知哪个多嘴的宫女,将这话传到了明世宗的耳朵里。明世宗大怒,要将杨金英拖出去用乱棒打死。幸而当时端妃正得宠于明世宗,百般为她说情,好话讲了一大箩,这才饶了她的命,

但是一顿毒打是在所难免的了。杨金英为了轻轻一句话,几乎丧命,一直养了3 个月伤才痊愈;加上平日里皇上还因几件小事说她恃奉欠周处分过她,直叫她时这个皇帝恨得牙痒痒的。

换了别人,皇帝虽可恨,也只好恨在心头,可是杨金英是个刚烈女子,却付诸行动了。再说这天供雷神的雷坛造好了,明世宗兴致很高,亲自前去祭祷,回宫时已是天黑。

就直接来到西宫中,与端妃一起喝了几杯酒,不由瞌睡上来。他脑中昏昏沉沉,一阵昏眩,顿时觉得周身绵软,动弹不得,由端妃搀扶着滚倒在床,马上呼噜呼噜进入了梦乡。

端妃替皇上盖好被子,放下罗帐,深恐惊醒了他,蹑手蹑脚地带上门,自己到侧厢去了。杨金英原在边上侍候,所有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想这时不下手更待何时

就悄没声儿挨近寝室门口,侧耳细听,只听见帐内明世宗鼾声如雷,睡得正香。她一时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杀心陡起,放着胆子,解下自己腰间的一根丝带,作了一个套结,揭开御帐。

将结轻轻套入明世宗的脖子,用力一收。正在生死关头,只听见门外脚步声响。她毕竟是个年轻姑娘,没经历过大场面,顿时慌了手脚,丢下带子,拔腿就逃。

明世宗在梦中被人一勒,手脚乱颤,眼看要送命,现在她一松手,便缓过气来,只是头昏目眩,兀自晕死了过去。

回头来说,门外走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宫婢张金莲,这天她正路过此地,远远看见杨金英手拿丝带,神情鬼祟,一时不知道她去干什么,待掩过来偷偷往房里一张,不禁吓得个手酸脚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厚熜

朱厚照的真实死因?和江彬有关系吗?

明武宗朱厚照死于肺炎;和江彬没有关系。

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的回程路上,武宗游镇江,登金山,自瓜洲过长江。八月,经清江浦,武宗见水上风景优美,鱼翔浅底,顿起渔夫之兴,便自驾小船捕鱼玩耍。结果,提网时见鱼多,武宗大乐,尽力拖拉,使船体失去平衡,他本人也跌落水中。

明武宗在北京长大,不懂游水,入水后手忙脚乱,一阵乱扑腾,亲侍们虽然把他救起,但水呛入肺,加之惶恐惊悸,身体便每况愈下了。也可能他是受惊之后,加上秋日着凉,引发了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武宗仍旧强撑,在南郊主持大祀礼。行初献礼时,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大礼不得不终止。三月,武宗已处于弥留状态,崩驾于豹房,时年三十一岁。

扩展资料

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

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

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暴戾,怪诞 ,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厚照

朱厚照为什么被称为最奇葩的皇帝?

不奇葩,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在一夫一妻制度下成长的好男儿。

我觉得朱厚照真的是个内心健康,有着我们现代男性思维的皇帝。说真的,朱厚照的人生经历我觉得不算丰富,丰富的是朱厚照的老爹。他的老爹一夫一妻制,而且也不再皇宫里享受生活,和自己亲爱的皇后娘娘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说真的,我真的觉得在古时候的社会中,能有如此痴情男儿,真是让我震惊。感觉这就是言情小说啊,痴情皇帝恋上我。

朱厚照的老爹年轻的时候真的挺惨的,因为朱厚照的爷爷实在是个奇葩。把朱厚照老爹的亲娘逼得自杀了,所以,他老爹从小经历坎坷,也更懂得珍惜生活。对于自己最 生的儿子当然宠爱有加,根本没有帝王家的尔虞我诈。

这也养成了朱厚照纯洁的性格,可以说这是个被宠着长大的男孩。要知道朱厚照可是明武宗,武这个意思就是武力哦。其实朱厚照还是很厉害的。虽然朱厚照的想法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朱厚照是比较人道的,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不残忍也不暴戾。

历史对于明朝的帝王们总是评价的比较难听,书作狠的,我觉得真的没有那么的不堪。我觉得后世对于他的污蔑,更像是因为他的做法触怒了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权贵们的一些利益。所以后世的人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向其学习,只能给他塑造一个不好的奇葩形象。

我们不可能穿越回去看看朱厚照当时的情况,我们再多的猜测也没有用,我觉得历史上肯定有奇葩的皇帝存在,但是不一定就是朱厚照。如果他真的是个奇葩的话,明朝不是七零八落了吗?

明武宗朱厚照死因?

历史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死于肺炎。

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的回程路上,武宗游镇江,登金山,自瓜洲过长江。八月,经清江浦,武宗见水上风景优美,鱼翔浅底,顿起渔夫之兴,便自驾小船捕鱼玩耍。结果,提网时见鱼多,武宗大乐,尽力拖拉,使船体失去平衡,他本人也跌落水中。

明武宗在北京长大,不懂游水,入水后手忙脚乱,一阵乱扑腾,亲侍们虽然把他救起,但水呛入肺,加之惶恐惊悸,身体便每况愈下了。也可能他是受惊之后,加上秋日着凉,引发了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武宗仍旧强撑,在南郊主持大祀礼。行初献礼时,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大礼不得不终止。三月,武宗已处于弥留状态,崩驾于豹房,时年三十一岁。

扩展资料

朱厚照的轶事:浙江钱塘发生命案,死者身中五刀,刀刀致命,钱塘县令断定此人系自杀身亡,在上报刑部后,刑部认为案理不通,驳回重审。事后,杭州府重审后仍以自杀身亡上报,刑部再次驳回并报送大理寺。

朱厚照即正德皇帝,世人谓之荒唐暴戾,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此君了解案情后勃然大怒:“岂有身中五刀自毙者?欲将朕比晋惠乎?”于是严旨彻查杭州知府及钱塘县令,最终查明凶手乃钱塘县令妻侄也。

清朝时,皇子们如读书不认真,师傅往往训斥:“你想学朱厚照吗?!”诚然,正德皇帝的一生名声不佳,他贪杯、好色、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然此君虽荒唐但并不糊涂,他尚知不能做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因为晋惠帝的逻辑比他还要荒诞不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厚照

明朝朱厚照墓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因为斗不过文官,带着武将和太监们做出过很多过激的事情,其中包括修建了豹房,自己荒*无度。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有所建树,最终死在温柔乡里。

历史上朱厚照 后人是怎样评价他的?

明武宗朱厚照在后世人眼中之所以是十足的坏人一个,只是因为继位为帝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明世宗。世宗对武宗既没好感,也没直接的血统关系,在此前提下,后朝贬抑前朝以凸显继位天子之圣明,实是理之当然。

因此,明世宗在《明实录》的编撰中令史臣多录其恶,丝毫不“为尊者讳”,甚或添油加醋,无中生有,把“八虎”及江彬等鱼肉乡里之行径,一古脑都写在武宗账上,使得武宗皇帝之荒唐天下人皆知。

扩展资料

朱厚照,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献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演出和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

年幼的武宗不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沉溺其中,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建豹房沉迷其中,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那位叫朱寿的明朝皇帝真实姓名是朱厚照。

朱寿,即明武宗朱厚照,在夜奔时给自己起的名字。在应州大捷中使用此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一天晚上,朱厚照骑马跑出了居庸关外,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起名朱寿。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 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

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不至于朝廷亡乱,如果有孝宗的制节谨度,则为明君。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当一个人遵循本心,不隐瞒不虚伪不逢迎不屈从,秉持独立和自主意识,不惧成为不入俗流的“局外人”。

没有什么戏码比“坐山观虎斗”更让人闲情逸致,没有什么自豪感比“站着说话不腰疼”更让人意气风发,没有什么镇静比“稳坐钓鱼台”更让人有的放矢。

所有的快乐、豁达、安全感等,均来自一个特别的人,那就是“局外人”。

提升境界的局外智慧。

时间绝对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你有多愚笨,它总是能让你的境界、心智在岁月的沉淀里得到提升。

你现在回头看小时候,原来一个阶段的成绩不好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时候你会畏惧,生怕受到父母、老师的责备。原来上课迟到十分钟、与老师顶嘴简直小儿科,因为它决定不了你的将来,但是在那个时候你诚惶诚恐,你畏惧来自家长的责骂,畏惧这样下去自己是不是会变成坏学生。

这一切将伴随着时间的洗礼变成过去,变得无足轻重。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它已经变成的过去。我们知道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是经常停留在眼前的忧愁和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意识到如果放弃即将到手的蝇头小利,可能会换来别人的信任、尊敬,甚至是将来的人脉资源,但是我们选择了即将到手的利益。因为对于不太容易看到的无形价值,我们更倾向于让口袋有点东西来得实在。

《三国》中常出现这样一个词语,“见识”,比如:“此人见识远在我之上。”

我们通常认为见识就是见到的人、物,在革命年代,谁出过国就说明谁见识更多,谁见过更多稀奇玩意就说明谁见识更广。但实际上,“见识”并非单纯地指见到东西的多少、宽广,而是指见到东西的深度。

从看到一种东西到十种东西,甚至上百种东西,这只能算是“见识”的宽度,从一件东西看到其形成背后的规律,通过规律推算其将来的演变发展,这是“见识”的深度,然而见识的高低之分正缘于此。

所以诸葛亮百般维护孙刘联盟,因为他能看到只有孙刘联盟稳固,曹操才能束手无策,三国鼎立态势才能继续保持,自己才有时间和空间韬光养晦、厉兵秣马。这叫见识,一种从长远利益为出发点的战略思想。

人们所称某人的格局太小,实质上只是这个人所站的立场所决定,然而因为文化、性格、格局等差异,他们会选择属于他们认为合理的立场。

通常来说,越是让你感觉不适、失去、惋惜等的选择,常常是最科学的选择。这是因为能让你舒服、有获得感的选择正好迎合了你的贪欲。

以此为戒,去反思我们作出抉择所站立场的形成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把视角放到未来、局外观照事情本身,不以个人好恶、主观臆断得出的判断更接近客观需求。

一个善良的建议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常常被人们所排斥。因为建议意味着改变,然而改变对一个人来说是痛苦的。但如果此刻我们把视角放到未来,看到此刻的改变将造就未来生活、工作的大改观,我们还会计较这苦口良药吗!我们把视角放到除了这个缺点的其他方面,会发现除了这个缺点,其他方面优点很多,我们还会纠结这个缺点而郁郁寡欢吗!

如果有人问提升层次有没有最快的办法,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那就是具备局外智慧。

只有把看待事物的眼光放到局外,我们境界才能得到空前的提升。

常言道:“当官要学曾国藩,为商要做胡雪岩”。

胡雪岩可以担着被老板炒鱿鱼的风险,把刚收回来的500两纹银(钱庄的钱)借给当时落魄的王有龄,这是胡雪岩看到王有龄的过人之处,事实证明胡雪岩押对了宝,王有龄进京混出了点名堂,回来把钱还给了胡雪岩,并且大力支持胡雪岩经商,胡雪岩的官商生涯从此起步。

当时那么多钱庄都拒绝了落魄潦倒的王有龄,但唯独胡雪岩敢冒着倾家荡产甚至可能被钱庄老板报官的风险把钱给王有龄,这是思考所站角度的不同,也就是“见识”。当时的人们都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计算着钱庄的盈利亏损、个人利益得失,谁会去想到投资一个遥不可及、很大可能倾家荡产的“潜力股”,不是敢不敢去投资,是连想都没想过,这就是差异。胡雪岩敢这样做,事实证明他也做对了,因为他站的位置更远,而不是停留在眼前,这是置身局外看局内的智慧。但同时要有魄力,也就是押错宝的后果,没有人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胡雪岩就有这种魄力。

牛人很多举动不为人所认同,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他们与牛人思考所站位置不同罢了,牛人常常把位置放到几年后、甚至更长远来思考问题。

曾国藩虽说是为晚清服务,并且服务得鞠躬尽瘁,但依然不能磨灭他的功绩,不能磨灭他“半个圣人”的称号。当时对战太平天国的时候,很多人对曾国藩的战术不解,因为曾国藩很少主动出击,常常是“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湘军每到一个地方,无论寒暑,立即挖壕沟,筑高垒,安营扎寨,等着敌人来攻。这种战法与其他将军相差甚远,甚至被人们认为是消极避战、偏安一隅的做法,这是因为他们置身局中,认为此刻的任务就是要想尽千万百计主动攻击太平军,杀他个万儿八千头颅,扬我军威。

曾国藩能够抽身局外,站在更高、更远的位置思考这一盘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呈一时之英雄,享一朝之豪气,从国家层面来思考,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军事成本,开源节流才能为后面可能到来的苦仗积累胜利基础。从湘军未来层面讲,只要保证不败,才能有赢的可能。

深沟高垒,等着敌人来攻,达到了《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层次,敌人千里迢迢来攻,必然是人困马乏,我先到此地,占据有利地方,养精蓄锐,严阵以待,战局未开,高下立判。

把视角放到未来,放到更高位置,这是着眼大局、着眼长远,因为站的位置不同,思考作出的行为、抉择也常常让人望尘莫及。因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也就变得不拘小节,不计个人得失荣辱,自然心胸豁达,胸怀万物。

境界、格局,至此油然而生。

操纵心理的局外智慧。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面临着问题,又能抽身而出站在旁边冷静地思考问题,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解决“当局”和“旁观”不同一但又必须唯一的矛盾。在面临着问题时,我们能不能冷静地思考,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事情的后果上!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心能否“未发之中”。

当一个人经常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长时间的磨砺会迫使他养成一种心态的“自我调剂”,不管事情的后果如何,他们首先会这样认为:一是事情如果能掌控,那么就完全没必要担心;二是事情如果不能掌控,那担心又有何意义。一旦把这种思维融入骨髓,他自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事情后果上,而是如何解决问题上。实际上,能够抱着这样心态,往往能够扭转不利局面。对于初次遇到问题或者没什么经验的人,“不动心”的功夫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了,不动的是你本应镇定自如的“心”,不静的是你对“心定”的用功。

所以,对于厚积薄发的人,遇到问题时,他们已经过了需要去除杂念的阶段,而是直接能够条件反射到镇定自若的心态上。而对于初学者,一开始必然需要不断去稳定自己急促的内心,甚至不断用上述“一、二”思维来催眠自己,时间一长,自然能够达到“不动心”境界。所以在这里当局者是你自己,但是旁观者其实也是自己,就是那颗不停地让你急促的心归于相对平衡的看不见的“心”,让心跳到局外约束局内,以此达到心如明镜、静如湖水的境界,映照万物,以不变应万变。

可能会有人认为以上的分析可以更简单,那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条件反射似开始紧张、茫然无措,那只是身体的生理反应,我们只要学会用意识来调节情绪,不断去暗示自己可以,这不就是意识对行动的支配调节吗?没必要弄得局内局外、分身术一般。如果这样认为的话!才是真正的误区,因为如果简单地认为只是意识对身体的支配和调节,那样我们下功夫往往会适得其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投篮的时候,当你告诉自己‘我一定投进,我一定要投进’时,基本上你不可能投进篮圈,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当你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投进’时,你的注意力不是在向外投篮上,而是在‘我’身上,记住,你要投的是篮球,而不是自己。”

回到上面的话题,假如我们面临着一场很重要的面试,面试之前我们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不能紧张,不能紧张”,很明显,我们会更加紧张。所以,这里我们试图用意志来调节我们的行为,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意识控制力,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如果我们从心上去用功,让自己内心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接受即将来的紧张,紧张让我变得更谨慎和细致,感谢这种紧张,让我更有可能脱颖而出,但如果超出本应有的‘度’,我会失败的很惨。”这样以抽身出“局”的心来平衡置身局内的“心”,胜算更大。

按照“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理念,更应该把心出离身体,只身云空,再俯瞰芸芸众生,个中名利虚荣到头来不过是一堆黄土,为何让一叶障目,让那些虚幻的物质条件来阻挡自己,没有谁是谁的必须,也没有谁是永恒的尊贵,所有终将归于寂静。就应该拥有万物虚空的思想境界来对待这件事,让所有自己编织的障碍无所遁形,再以如实观照的手法做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所有技术都是境界的过渡!佛家谈三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在懵懂时,你会自然地看待周边事物,你的心灵未受过世间浸染,所以对你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到了一定时候,随着环境的影响,你对周边事物充满了怀疑,你学会了思考,当然“疑问”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你会思考“一为什么是一?有可能不是一,二为什么是二?有可能不是二。”最后到了第三阶段,随着你思考能力的加强,阅历的丰富,你会恍然大悟,所有的思考、疑问徒增无益。你心如明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为什么”,这就是天道,自然天成。对方法的依赖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以心制心、跳出局外看局内,都是修心的法门,种种技术都是下器,我们一心在技术上下功夫,岂不是永远停留在佛家第二阶段,看什么都不是什么,万物变心跟着变,所以急求各种解决问题的器具。而只有真正从技术中解放出来,从心上下功夫,让心“不动”,才能以明镜之心应万物,无往而不利。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政治游戏中体现得更为深刻。

古时候,但凡一个山头推翻另一个山头后,都会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洗脑,告诉他的子民,前一个山头是如何地败坏、欺诈,然后再树立自己山头的先进典型,释放自己的执政理念,以便于不让麾下的子民生异心,更加巩固自己的政权。

司马懿深知政治游戏的门道,在他未看清局势之前,他不惜装病骗过曹操,为的就是不提前表明政治态度,他深得《孙子兵法》要领,知道先胜后战的道理。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天下三分,明眼人看来曹操大败势力削减,刘备、孙权才是潜力股,但是司马懿知道曹操势力仍在,只需要韬光养晦几年必然兵强马壮,孙刘两家必然生出裂痕,那时就是曹操率百万之师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在司马懿看来,曹操不仅未败,正是等待成功的开始,这是具备优势的,不过对司马懿来说最具备优势的是他具备扭转局势的能力,此刻的曹操更需要他,所以赤壁大战后他站了出来。

不过司马懿真是老练坚韧,装病骗曹操的时候可能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病了,这也算是欺骗伪装技术的最高境界。有天晚上,他发觉门外有丫鬟在监视他,不过好在他一直摆出一副嘴歪眼斜中风的样子,才骗过了曹操。

司马懿在军阀混乱之时选择跳出局外,能静观其变,更能在自己身价达到顶峰的时候选择将自己抛出,着实是一步妙棋。

当一个群体内部势力开始分裂时,有一种人是最吃香又最吃瘪的,那就是中间者。因为当两股势力在进行博弈时,中间者常常会成为他们希望争取的一方,这时,中间者就会享受到更多选择权,但一旦两股势力任何一方胜利或者和好,中间者就开始要被排挤了。

所以说,“选择”是一种风险,他意味着你开始站位置了,你的结果好坏取决于站的位置好坏。而居中,“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这样同样面临着风险。像司马懿这种牛人当然会把风险降到最低,通过装病减少自己的存在感,把自己彻底抽身出去,真正做到跳出局外。相比,同时期的徐庶,就有点惋惜了,虽然选择了刘备,但可惜的是刚打出点名气就被曹操以母要挟进了曹营,最后落得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可惜了满腹经纶才学。

关于局外的智慧,还有心学圣人王阳明先生的故事。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的时候,年仅31岁,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古代皇位继承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父死子及”,就是父亲死了,儿子“接班”;另一个就是“兄终弟及”,就是如果没有儿子,可以让他弟弟来继承。这两个方案都没有可能的话,只能到藩王皇族里寻找了。

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最后决定,选择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继位,朱厚熜也就是正德皇帝的堂弟。

朱厚熜继承皇位,成了嘉靖皇帝。

杨廷和等大臣们认为,嘉靖是继承了正德皇帝的皇位,那就应该认正德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为父亲。这就相当于,把嘉靖过继给了明孝宗朱祐樘当儿子,以后叫自己的父母不能叫爹妈了,只能叫叔叔和叔母!

嘉靖皇帝不但不干,还要给自己已经去世的藩王父亲追加皇帝称号,尊自己尚在人世的母亲为太后。

围绕这个问题,嘉靖皇帝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史称“大礼议”。

在当时,这是个有关“政治正确”的事情,不好表态,容易两头不讨好,要么得罪皇帝,要么得罪权臣。

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嘉靖取得了胜利,但是嘉靖也不完全是胡来,他也有一些正当的理由,其中之一是如果他算是明孝宗的继子,那么他的生父兴献王将无后。

争议的双方都有礼法上的依据,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难题,甚至到了今天,谁是谁非,仍然还有争议。

王阳明的学生相应地分成支持杨廷和与支持嘉靖两派,但是王阳明没有直接参与这件事,甚至也没有明确的态度。

学生询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时,王阳明不回答。

处两难乱局,要跳出事外。

正德皇帝时,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建立了不世之功,并没有得到赏赐,而嘉靖刚即位不久,就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很显然小皇帝想拉拢王阳明。

当时把持朝政的首辅杨廷和,与王阳明关系不好,虽然封了新建伯,但是杨廷和借口正德刚去世,因此不宜进行赏赐,不让王阳明入朝受封。

如果是别人,很可能立即支持皇帝,趁机打击自己的对头,或者认为小皇帝根基未稳,支持杨廷和,趁机讨好、修复关系。

处在乱局之中,王阳明却选择了跳出事外,做个旁观者。

如果认为王阳明采取的是谁也不得罪的“和事佬”态度,那可就大大误解了他!

王阳明之所以是圣人,并不完全是他深刻的“心学”思想,也不完全是他的德行,更不是他每次都打胜仗的军事才能,而是他永远比同时代人看得深远!

王阳明对于“大礼议”是有态度的,并且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

他在嘉靖三年的一首诗中说,“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表达了他对“大礼议”之争会带来危害的忧虑。

世间的争斗往往是利益之争、意气之争,否则完全可以通过讲道理来沟通、来解决,大家都持公平之心,无私心,则没有什么可争的。

嘉靖皇帝虽然年纪小,但是很有政治权斗的天赋,作为毫无根基的藩王之子来做皇帝,他需要拉一部分人来打击把持朝政的旧内阁,而杨廷和需要维护把持朝政的旧力量。

这些想法当事人不会说出来,而王阳明清楚地看到了双方都有不易觉察的私心,正所谓看透不说透。

他敏锐的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参与他们,而是看透他们的本心、欲望,找到动机则一目了然。

这种无解的纷争,参与的人越多,越会留下无穷后患。

嘉靖最初是出于不要让生父失去“父亲”这个名分的孝心,慢慢演变成私心,想让生父以“皇帝”的身份入太庙,虽然取得了胜利,仍然是徒劳。

到他的儿子隆庆皇帝继位后,还是废掉了兴献王的“皇帝”身份,把他的牌位移出太庙。

由于“大礼议”之争,造成群臣分裂,延续为后来党争的风暴,两派互相攻击,不顾国家利益,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

王阳明能够跳出局外看问题,这是大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同样会遇到一些面临抉择的问题,比如女朋友对你说:“我和你母亲同时落在水中,你先救谁?”

其实,这种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问题错,答即错。一些男士就陷入了问题的陷阱中,但如果我们跳出局外看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就会见到另一扇窗。比如我们可以思考女生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居心何在!人为何要致良知,只是因为人丢了良知而一味追逐私欲。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心。

如何看人?有人提出多读书,这其实是向外求理,如果心体不明,又如何能在这个满是乱局的世界里看到问题的本质呢?

处乱局之中,别忙着参与纷争,要跳出事外,先做旁观者。

以上就是关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圣贤之志”全部的内容,包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与“圣贤之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没有儿子、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那位叫朱寿的明朝皇帝真实姓名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52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