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与科技

老庄哲学与科技,第1张

老庄哲学我认为叫老庄道理更为恰当。

因为我国没有形而上学的本质,只有大象与无形。

若说到科技我们叫技术更妥当。因为中医学与炼丹术火药和炼身术都是技术功夫。

“有无相生”相互依存,这里是一个生存道路上的循环圈(我常约定为静观事态的矛盾观,或者和谐辩证法)。

道家有两条线即理解这个“有无相生”相互依存。(用今天的话说)

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老庄学派。(重视意象,文学,道理,境界,养生)代表人物,庄子,列子,道教

物质文明建设为主的黄老学派。(重视语言,政治,道德,法律,经济)代表人物,文子,管子,到后来的韩非子。

如若谈科技我不得不讲数学

因为科技实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得的科学和巴门尼德的“存在”抽化而来,所涉及对象就是普遍而抽象的东西。它们同生活中的实物有关,但是又不来自于这些具体的事物,因此学习几何被认为是寻求真理的最有效的途径。 柏拉图甚至声称:“上帝就是几何学家。”。

至始至终把自然语言中的形式与数学的演算与实在性相结合,造成现代意义的数理逻辑。

在模式化,呆板化,机械化中,从来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

至终忘却了人本身的生活情趣,生存而生存的人的生机性存在。

从非欧几里德几何学诠释中华科技的存在。

第一,第五公设不能被证明。

第二,在新的公理体系中展开的一连串推理,得到了一系列在逻辑上无矛盾的新的定理,并形成了新的理论。这个理论像欧式几何一样是完善的、严密的几何学。

这种几何学被称为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简称罗氏几何。这是第一个被提出的非欧几何学。

从罗巴切夫斯基创立的非欧几何学中,可以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逻辑上互不矛盾的一组假设都有可能提供一种几何学。

中华文化则不然,是天人合一,心身合一,“有无相生”“自知知明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的生活放在一切模式化,呆板化,机械化之上的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华科技的存在。

鹿志锋

道家哲学,是轴心文明时代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唯一一家基于天人思辨、超越世俗生活、具有形上思考的哲学。

道家哲学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来阐释生命的奥妙,其中“道法自然”生存之道,“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贵生养生”的生命哲学,充满了哲学智慧,为我们认识生命、思考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定位生命,为我们建立认识宇宙、和谐自然、万物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为我们建立现代社会人的“心灵说”的哲学信仰,提供了传统的思想、哲学、文化的宝贵资源。

道家哲学具有超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庸俗主义的精神价值,犹如一轮高悬天空的明亮的月亮,照耀着生命世界。

时空慢慢,天地浑然,世界茫茫,生命何来,生命何在,生命何去?哦,谁是自然、世界、生命以及万物万有的最高主宰?

老子站在山尖,仰视、遥望、俯视,一道智慧的亮光在心灵与眼前闪现,啊!他忽然明白了,原来存于天地之间的无形的“道”,才是生命的本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提出了“道”作为最高的形而上存在,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统御、产生、支配天地万物的总法则。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顺从“道”的安排,这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生命法则、社会法则与生活法则。

老子的哲学,站在自然的最高枝头,通达天地,观照万物,定位人类,超越诸子百家的世俗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也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人类应该遵循天道法则,与天地精神长相往来,涵养生命。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意思是说,“道”虽然无形无像,却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精神本体,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存在,人类应该顺应这永恒的“道”。

庄子与老子一样,用“道”这个抽象的理念来解释天地万物、生命本源、存在规律,并且主张与天地精神同在。

在老子与庄子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原始精神的认同、理解与超越,因此,要重视人类生命,珍惜个人生命,懂得享受生活。

在谈到生与死的问题的时候,老子与庄子都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认为死生不过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现象,一种规律,一首旋律,人应该无所畏惧。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说,宠与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庄子也提出了“齐生死,顺自然”理论。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分为前生命和后生命,生与死皆属自然过程,生是死的复活,死是生的回归,所以不需要怕死。

老子与庄子告诉人们,要理性认识“道”的存在,心与道一致时就参透了生与死,就能过上顺其自然、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老子与庄子创造的道家哲学,认为如果说“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基、生命之源,那么“真”就是生命的存在本质。

在老子看来,人是从自然那里来的,纯真质朴,天真烂漫,没有人为造作,如婴儿一般,就是人性的本来状态了。因而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本真的生命状态。老子强调人的宁静和超脱之境,因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法则,是人生的惟一指导,因此,人生修养应该“惟道是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老子强调退而自保、完心尽性,来消除社会的种种恶习。为了与自然为一,庄子提出了“心斋”与“坐忘”的休养手段。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需。需者,心斋也。”能使心虚,无存一物,就是“忘”却一切,从而达到与道德融为一体的境界。

老子与庄子讲究内在修养,要人们去掉世俗气与小聪明,生活得飘逸洒脱逍遥自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完善人格是必要的。

今天,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容易让人对待生命的态度陷入昏聩迷惘苦苦挣扎的困境之中。

老子将生命的完美人格称之为“圣人”或者“真人”,圣人要完全符合道的本质特性,真实无伪,虚静无为,自然而然,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是最本真、最平凡、最朴素的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与“至人”,在庄子看来,所谓“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工夫,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与超脱、自由与自在、无穷与无限的境界。

老子与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是本真、完美、自由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俗世中的人,应该追求生命的本真,保持内心的纯净。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和精神,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会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美的欣赏与修养。

道家以顺自然为德,以合自然为美,认为人为的礼乐是违反自然的,因而也谈不上美。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意思是说,对欲望的奢求会蒙蔽人的五官,污染人的心灵,损害人的生命,因此,反对牺牲个体生命自由的美,相反,肯定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美,追求个体生命的独立的、素朴的、自由的美。庄子否定了世俗通行的美丑标准,认为从道的视觉来看,毛嫱丽姬与东施无盐的美丑并无两样,因为美是一种超越功利得失的个体自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最后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人与自然、社会、别人的和谐统一,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对美的理解极为深刻,给人以回味与启迪。

一个人只有欣赏外在美、追求内在美、形成精神美,才能生活在真与美与高雅、爱与欢乐之中,享受生命、精神、智慧的自由。

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哲学,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认识与定义,尽管具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我们把握生命具有有益的启示。

生命具有存在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一切,因而首先我们应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追求人生的崇高思想、精神与境界,不要让金钱、名利、权势、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妨害了我们对生命的本真、自由、美丽、逍遥、超越的崇高境界的追求与实现。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在父母在悉心照顾下成长,沥尽了父母的心血,我们应该怀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自然、天地、父母、家人、社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懂得爱惜别人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在展现自己生命的精神、活力、美丽的同时,并且为别人胡生命的存在、生活与幸福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符合天道、世道与人道的本源、哲学与意愿。

生命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天灾、人祸、事故、疾病都可以把人带向死亡,我们应该为生命的存在、安康与幸福而作为。

老庄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哲人的哲学思想具有相同之处,都是站在自然枝头进行天人思辨的结果,是生命智慧的花朵。

中国社会走到现在,由于专制政治思想、文化精神的禁锢,由于人们未能建立起人格精神、主体精神、尊严精神,由于人们未能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美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人们未能形成人性精神、道德精神与信仰精神,一下子陷入权利名的世俗的、邪恶的、黑暗的陷阱之中,你争我夺,苦苦挣扎,疲惫不堪。因而我以为人们应该从老庄的生命智慧、思想智慧、生活智慧中受到启示,从滔滔欲望与滚滚红尘中解脱出来,追求思想净化、情感的回归于精神的超越,而最可宝贵的是,应该以老庄的哲学为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寻求与建立中华民族“心灵说”的哲学信仰。

老庄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唯一一家基于天人思辨、超越世俗生活、具有形上思考的哲学,让我们从中采摘生命智慧的花朵吧!

在当今如此浮躁繁闹的社会了里,你不觉得老庄哲学如一股清新脱俗的春风沐浴在你我心间。

中国思辫哲学的建立,肇始于老子,而博大精深于庄子。老庄哲学下启魏晋玄学,涵容消化及于佛教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一个视野开阔、境界高远、观念众多的思想体系,它多方探求和表述了作为主体的人渴求从自然、社会及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理性思辨。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儒家思想留下的精神空间。老庄哲学的思辨特质,在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吸引和滋养了后代的无数作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培育了他们的悟性智慧,使得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精品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思辨魅力。

就思维方式来看,儒道两家是迥然异趣的。儒家用肯定的方法,确认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理想;道家则用否定的方法,通过对现实社会种种丑恶的揭露和对人生诸多烦恼的排遣来保全自身,抒发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正言若反”(见《老子》第七十八章),“这是老子对自己思维模式和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的总结式语言。他的思维模式就是从相反的方面、否定的方面、负的方面来表达他所要肯定和建立的。”〔见汤一介《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研究》l986年第1期〕历来注家很重视“正言若反”这句话,认为此语“发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强坚”等等,都是说相反而相成,即正言反说。纵观《老子》全篇,像这样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自己所要肯定的,俯仰皆是,诸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这些都是要通过对仁、义、礼的否定,来肯定自己所向往的社会和人生境界。小说中贾宝玉对封建社会大丈夫“死名死节”的蔑弃,简直套用了老子式的否定法,以为“文死谏,武死战”是沽名钓誉,“必定有昏君,他方谏”,“必定有刀兵,他方战”。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庄子也用否定式的方法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们熟知的贾宝玉翻阅《南华经》感到意趣洋洋的段落,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胠箧》第十)“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第二十)。此类激愤之言都出以否定式的方法和语言,具有“正言若反”的性质。

《老子》和《庄子》的作者,都是阅世很深又极富文化教养的人,面对苦难恶浊的社会,现存一切事物的矛盾性,相对性,有限性都充分暴露了出来,他们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理性思辨贯穿着正言若反,以反求正的特征,有其深刻的穿透力和尖锐性。

一、老子哲学思想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共同点:崇尚自然,有质疑宗教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二、老子哲学思想与庄子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实际老子思想有据可考的只有一本道德经,而传世的道德经与马王堆出土的古本道德经还有些差异,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其哲学思想简单说是崇尚自然,没有超自然的“神”的概念,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具有辩证思维,有质疑宗教的倾向。庄子的思想也大致如此,是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并带有自己个性的解读,相对来说是,庄子的思想更加丰富主要原因应是留下的史料更丰富的原因。

有政治上,相对来说,老子更积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而庄子则有避世的思想。但抛开政治,二者的哲学思想都是积极的,其宇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积极意义。

三、补充:

老子的著作只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而《庄子》成书于先秦,《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流传下来的有三十三篇,约六万五千多字。

认同。

老子政治思想的主旨即无为政治。老子认为“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纯粹的按照自然来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消极观望。相反,老子企图用无为这种更加迂回的手段,来实现治世的目的,更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权力,因此,无为是一种政治策略和治国策略,用作实际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为无为”。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老庄道论哲学所关注的人类存在的真正本性是作为“存在的同一性起源”。老子道论表达了人生价值论上对于人伦道德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本体性关注,从而表现出天道与人道相关联的运思特征,而庄子则以其体道的心灵境界观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内在德性的深刻关注。在老庄道德论宇宙生命哲学中,“道”偏重于宇宙生命的实现法则,而“德”则偏重于宇宙生命的成就法则。老子道论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纯粹的自然化运思,而其“德”则更表现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亲和关系。

庄子认为人性之“德”全然内在地禀自天道,因此与道乃是完全内在一致的。正是由于这一存在论上的内在一体化关系。老子充分肯定了人在天地宇宙间的地位与价值,从自然的真实到生命的真实。

然而生命的真实是否就是伦理的真实,这是老子道论哲学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由老子道论哲学运思所展开的伦理倾向中表现出某种将天地存在之道的超越性转归人类内在德性的实践特征。

以上就是关于老庄哲学与科技全部的内容,包括:老庄哲学与科技、通过《老庄哲学》章节的学习,你得到哪些人 生哲理的启示、老庄哲学的现实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48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