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

釜山天气2023-04-24  1.4K+

;     万里长城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

      万里长城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原则,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

      万里长城城墙内部比较低,外部比较高,这是为了更好地阻止敌人来犯,充分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

      万里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艺术特点:

1.不同地段长城城墙的构造:

①平原与丘陵地段如八达岭长城段,城墙是以沙土为内填充物,青砖包砌的方式筑成,能承载较大负荷。青砖制造简易,价廉且坚固,是平原与丘陵段长城的首选用料。

②干旱与半干旱地段如嘉峪关长城段,城墙是以黏土做胶结材,一层层敷筑成城墙的,最后再抹一层黄土作为保护层由于土坯垒砌的城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所以这种城墙最适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③高山地段如司马台长城段,城墙是以沙砾为内填充物,用条石包筑而成。高山地区岩石随处可见,将岩石雕凿成条石用于建筑长城,这种因地取材的建筑方式即简便又实用。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长城虽绵亘万里,但其城墙的构造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长城城墙的构造与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变化性,不难看出先人在长城实用性的基础上又考虑到了长城的艺术性。

2.长城的排水系统:

(一) 长城的排水系统大体上分为排水沟与土水嘴两大部分,排水沟修建于城墙走道两侧,是一条狭长的凹地,当下雨时,雨水顺方砖流入凹地(排水沟),再由吐水嘴排出墙外。吐水嘴由石匠雕凿成兽头状,这再次说明古人不仅考虑到长城的实用性,对其建筑艺术性也十分重视。任何一座建筑,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毫无变化就根本谈不上有艺术价值。

(二)、规模宏大,绵延万里,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外国也有长城,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却很小。例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它全长仅为我国长城的数百分之一,其视觉的冲击无法与我国长城相提并论。其次,其质量也不高,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是罗马国王用军队在山谷中仓促建成,而我国长城是动用了数百万民工,经数十年筑成。 中国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所以说中国长城在规模上是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

(三)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不仅有着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屹立与中华大地已数千年,我们从现在的长城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古老的文化价值。其中又流传着多少有关长城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会给人一很多想象的空间,此时人们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墙,看到的是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沧桑。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

这段长城始建于1505年,是明代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修建完成的,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80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八达岭长城,遵循秦时筑城依山就势。因险阻敌的原则,走最高的山脊,随山脊转折而弯曲,不求取直拉平,以减少切上填方,做到省工省料,坚固实用。

八达岭长城的墙体,是万里长城中最雄伟壮观的地段。建造者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在险峻的高山上筑成。

八达岭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以适应战斗的需要。而在北峰至青龙桥一段城墙,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两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

八达岭长城墙体两面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较高的花岗岩石条包砌。石条宽05米,高04米,长一米不等,最长石条达31米,重一吨半多。

石条一层层垒砌起来,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

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体上面铺三四层城砖,用石灰膏或者是糯米汁粘接灌缝。这样,使得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八达岭长城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垛墙为迎敌面,显示着“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构筑思想。

墙高互17米至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是砌到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

垛口的砖是特制的,头部呈尖形,码在口上,内外都呈扇面,外宽内窄,观察面大,不易被敌箭射中。

挡垛上部留有03米大小的方洞,呈外扇面形,这叫“瞭望孔”,备以观察敌情。墙下部隔不远处就砌有宽03米,高035米的方洞,外口呈扇面形,这叫“射孔”。在敌方兵临城下或搭云梯登城时,通过射孔用石块。火球、刀矛阻击敌人。

内侧的宇墙,高约一米,主要是保护城上人马行走安全,防止在紧急时刻掉落城下。

垛墙和宇墙用的是特制大砖,长036米,宽02米,厚01米。墙顶一层用脊砖。脊砖两边底中间高,或内侧高外侧低,便于排除积水。

城墙顶部形成两边有墙的巷道,在两边砖墙根,特意砌有小水槽,积水沿水槽而流,至较低处的宇墙下部,经流水孔把水引到墙外的吐水嘴上,泄流城墙之外。

长城的防守是分段的,“班组”各负其责。平时,守城军士驻扎城下,遇有烽烟报警,登城上岗。

长城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城墙下部就开有一个登城口,登城兵士各行其道,临阵不乱。

这种小型登城口,叫券门,“后勤”人员运送军械器具、饮水和干粮,也都从这里登城。券门是圆拱形小门,高18米,宽08米,门框用4块规格一致的石料组装。门内有石阶,通向城墙顶上。

修长城用的大砖和石料,多是就地取材,分派当地政府专门监制。古砖上写有标记,标明州府及制作者,出了问题,便于追查。

砌墙的石条有的长达两米,重1000多千克。在山岭起伏、坡度陡峭没有道路的山峰上施工,把大量的土方、条石和砖运上山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据说,垒墙所用的黄土和砖,都是用排队传递的办法,一筐一筐,一块一块传递或挑抬上去的。民间也有“用山羊背砖上山”的传说。至于搬运大石条,那就要运用斜面和滚木、杠木等办法来运输了。

可以说,长城上的每一撮土、每一块砖和石头,都浸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同时,也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

修筑长城采用分段包干的办法,每段修成后,都要立碑,记载主持官员和工头的名字,及所修长度和工期。

蜿蜒曲折的八达岭长城

历史悠久:我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便在各自管辖的境内筑起了防卫墙,这便是长城的雏形。据_《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楚国便修筑起连绵数百里的长城。

2、长度惊人: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我国从春秋战国到明朝(包括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内),历代对长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维修与增建。长城遍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既有东西走向,也有南北走向,总长度达108000华里(计五万四千公里)。

3、工程浩大:据科学家粗略计算,如果把明长城的土、砖、石方用来修筑一~条3尺宽,15 尺高的城墙,那么可环绕地球一周; 假如用来铺筑- -条厚一尺,宽15尺的公路,则可绕环地球三周。

4、建筑高超:万里长城所经之地,或高山深谷,或江海湖岸,或沙漠草原等等,地质地形极其复杂险峻,施工作业尤为艰难。要把长城修筑起来,是必须懂得和应用数学、力学、几何学、测量学、地质学、建筑学以及组织、运输等多种科学技术知识。

扩展资料:

1、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2、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1、长城的外观宛如一条人工建造而成的巨龙,跨过群山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在一片片地形中相互连接。

2、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3、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以上就是关于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长城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八达岭长城有什么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546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