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亲王的官有多大

清朝亲王的官有多大,第1张

清朝的亲王只是一种爵位,并不是一种官称,具体的官职大小要看皇帝临时赋予给亲王的官职。

亲王虽然不是官但是身份比任何的一个官员都要高,因为亲王这个爵位只有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才可以获得,在身份上任何一个官员见到了亲王都要行礼。

亲王这个爵位开始于汉朝时期,是王爵中的第一等。到了清朝时期大多是根据皇帝儿子或者兄弟在战场上面所立的军功来封赏。

在清朝时期的亲王的爵位称呼分别是: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庄亲王、肃亲王、怡亲王、恭亲王和醇亲王。

扩展资料:

清朝的王爷在康熙年间除掉了几个藩王之后,就只剩下亲王和郡王了。亲王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郡王仅次于亲王,在大清来说是第二等的爵位。

只有皇子和皇室宗亲可以封,顺治年间就规定了亲王一年的俸禄白银1万两,米粮1万斛,郡王年薪白银5千两,米粮5千斛。

到了乾隆时期,亲王年薪数量没有改变,一年所发的米粮为五千石。而清朝一品大员的年俸为180两白银,禄米180斛。一石相当于一斛,清代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30斤左右,也就是说亲王一年所得米粮为六十五万斤。

清朝的米价从康熙年间的每石九钱至一两一钱,一直到咸丰同治年间的米价涨到了每石二两四五钱至五两。亲王的年俸可以购买的白米数量从康熙朝的可以购买一万石,到了同治年间只能购买一半为五千旦。

在康熙朝,亲王一年所得米粮的总数为195万斤。按照现在普通的大米零售价格3元来计算,亲王的年薪为585万人民币,郡王的年薪减半也有将近三百万人民币。

就是到了同治年间,亲王年俸折合起来换算成人民币也有390万。在现在来说也是名副其实的高薪了。而且从顺治入关之后,满清贵族就开始大量的圈地,基本上王爷们都会有数万亩的田地用来收租。按照当时田租的平均价格每亩两石来计算,一万亩田地所收的租金又是390万人民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王

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顺治五年(1648)去世。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 豫亲王多铎 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清入关后率大军平定江南,居功至伟。顺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尔衮案牵连降爵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爵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旧时沈阳俗称“十王府”,据清末民初地图标示及现存遗址,应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与睿王府相望。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称“十王府胡同”。 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极去世后,他被推举为辅政王,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但屡受排挤,直到多尔衮去世后才略为得志。顺治十二年(1655)去世。他虽为努尔哈赤之侄,但却是清开国时期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孙世袭。后曾一度改王号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复郑亲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路西、怀远(大西)门内大街路南。于民国年间为一德姓满族人居住,俗称“德家大院”。 肃亲王豪格 太宗皇太极长子。早年便以军功著名。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顺治初年,受到多尔衮排挤含冤入狱,顺治五年(1648)死于狱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原有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位于怀远(大西)门内大街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西北,与沈阳故宫西红墙南端隔路(鼓楼南大街)相望。 庄亲王硕塞 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到康熙年间,硕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将自己第十六子允禄过继到硕塞支系承袭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庄亲王就变成允禄后人。清入关前建府时,硕塞年龄尚小(至皇太极去世时他仅16岁),并未封王爵,庄亲王府原位于沈阳故宫宫殿西墙外街东,约在后来的沈阳故宫文溯阁处。但在允禄成为庄亲王后,又在沈阳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抚近(大东)门内路北,民国以后虽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胡同、庄王府后胡同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其袭爵者称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克勤郡王号,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萨哈廉因与长兄岳托共同拥戴皇太极继位而受器重,晋封贝勒,并于后来掌管礼部事务,在当时诸王中以聪颖智慧著称,但其命运不济,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勒克德浑袭爵后,改降王号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初称“颖亲王府”。位于内治(小东)门内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铁帽子王 除了以上讲到的这八位,清朝还有四位“铁帽子王”,这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他们都是谁呢? 怡亲王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 真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赐死 恭亲王奕忻 奕忻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言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亲王奕儇 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匡 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奏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摄政王指的是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恭亲王是清朝皇室的一种特殊爵位,属于铁帽子王。

1、摄政王

摄政王(prince regent),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

一般情况下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一种称呼。如中国西周时期周公摄政,汉朝时王莽摄政,清世祖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宣统中醇亲王载沣摄政。

2、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

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扩展资料:

一、摄政王影响

摄政王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摄政王的问题在于,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而不是还政于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

所以纵观古代历史,摄政王能够善始善终的没有几个,往往是入主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比如周公、多尔衮勉强算一个“向使当初身便死”,反过来说,豪格就是多尔衮的管叔鲜、蔡叔度。

至于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儿子摄政的,就属于特例了。 摄政则大多在国主年幼,无力理政时出现,摄政的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称呼

1.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贝勒的女儿。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她与多尔衮成婚时,多尔衮只有13岁。顺治六年博尔济吉特氏逝世。他们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尔衮对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多尔衮去世,博尔济吉特氏又被追封为敬孝忠恭义皇后。次年追封被夺。 2.皇太极的康惠淑妃抚养的蒙古女,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女。崇德元年,封衍庆宫淑妃。抚蒙古女,上命睿亲王多尔衮娶焉。[6] 3. 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索诺布台吉的女儿。原是肃亲王豪格的福晋。豪格被幽禁而死,多尔衮把她迎进王府,成为自己的王妃。[12] 4. 妃李氏,朝鲜人,朝鲜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即朝鲜义顺公主。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在迎娶豪格遗孀的同时,又派亲信去朝鲜选美,结果16岁的李氏被选中。多尔衮亲自前往迎娶,未举行任何仪式,就迫不及待地与李氏在连山成婚。不久,多尔衮就撒手尘寰。[17]

礼亲王世铎:

1911年,礼亲王世铎已经被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廷“少壮派”赶到弼德院当顾问去了,对醇亲王一系一肚子意见,什么都没说,他说了也不算,就这么看着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统帝退位。

郑亲王昭煦:

自从郑亲王端华和胞弟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后,郑亲王一系虽然“铁帽子”没有丢,但是已经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亲王,除了领亲王俸禄什么差使也没有。

1911年时,第十代郑亲王昭煦只有11岁,他能有什么意见?他就算有意见,又有谁会听他的呢?

睿亲王魁斌:

睿亲王这一系承袭的是多尔衮的血脉,大家也都知道多尔衮和顺治帝的关系,所以多尔衮死后他儿子(多铎之子过继)就被革除了睿亲王爵位,降为贝勒。

之后睿亲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帝觉得多尔衮毕竟有大功于清朝,于是就恢复了多尔衮这一支睿亲王的爵位,依旧是世袭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亲王这一系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关系不亲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了睿亲王世职,睿亲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担任礼仪性质的职务。

比如魁斌在光绪二年袭爵后一直担任什么管宴大臣、镶白旗都统这样的职务,后来干脆做了资政院议员,睿亲王这一系本来和皇室主脉仁宣系就不亲密,辛亥时更不可能找睿亲王来商量,睿亲王也就是听从旨意的份儿。

豫亲王懋林:

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在顺治帝亲政后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世职。

所以豫亲王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亲密,豫亲王懋林于1892年才袭爵,基本上和睿亲王魁斌、郑亲王昭煦一样,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爷,除了王爷俸禄以外,没有什么实际职务。自然,溥仪退位这件事情上,豫亲王懋林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肃亲王善耆:

肃亲王和睿亲王、豫亲王不一样,是皇太极长子豪格血脉,而且豪格又被多尔衮整的“自尽”,所以肃亲王这一支很受皇室重视。

肃亲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壮派”一支,而且也比较开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伟、铁良等人还组织了“宗社党”,属于满清强硬派。在隆裕太后召开宗室会议上,善耆也极力表示要和同盟会战斗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1912年2月,善耆带着子女离开京师,发誓要恢复“清朝”。

庄亲王载功:

庄亲王这一系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血脉,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庄亲王博果铎无嫡子为借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

从此,庄亲王这一支就从皇太极第五子血脉传承变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脉传承。庄亲王这一系在雍正、乾隆两朝都非常显赫。

1900年庚子国变时,慈禧重用几个载字辈皇亲,其中就有庄亲王载勋,慈禧还任命他为九门提督,主管京师治安,但是他却非常信服义和团,极端排外,结果八国联军事变后,列强把载勋列为“祸首”,一定要惩办,慈禧只能让载勋自尽。

庄亲王爵位也由载勋弟弟载功继承,因为庄亲王这一脉和义和团牵涉太深,又是列强点名要杀的“祸首”,所以庄亲王载功在1900—1911这最后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他也毫无发言权。

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的血脉。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称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亲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女儿。

1910年的时候,十四岁的晏森承袭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计他有什么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会有人听他的。

顺承郡王讷勒赫:

顺郡王传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血脉。

1911年时顺郡王是讷勒赫,讷勒赫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禁烟大臣、镶黄旗都统这些闲职,并不是清廷“少壮派”核心,虽然比之前几个“空桶子”王爷要强,但是强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估计也是“随大流”,顺便说一句,顺郡王王府是现在全国政协办公地点。

怡亲王毓麒:

(左六·怡亲王毓麒)

怡亲王就不说了,实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爷”胤祥的血脉。

可能是因为胤祥实在太显赫了,乾隆帝继位后比较忌惮怡亲王这一支,所以很快就借着收拾康熙帝废太子长子弘晳的机会,把弘晓也捎带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晓的俸禄,还让他担任乾清门侍卫。就这样,怡亲王这一支在乾隆帝时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丰时期,第六任怡亲王载垣深得咸丰帝信任,最后竟然成了顾命大臣,可倒霉催的遇到了辛酉政变,被慈禧赐死了。

到了1900年,怡亲王溥静又跟着端郡王、庄亲王等勋贵支持义和团,结果事后被革爵。怡亲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岁的毓麒头上。

1911年毓麒才13岁,宣统帝退位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见重要吗?

恭亲王溥伟:

恭亲王溥伟当时和肃亲王善耆一样,是宗室里的强硬派,但是悲剧的是从载沣开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备着溥伟,所以溥伟虽然是恭亲王,但是没有什么实权。他虽然极力反对宣统帝退位的决定,但没有任何作用。

不过1911年后,溥伟和善耆一样,成了一心想复辟清朝的“强硬派”。

溥伟最好玩的事情是张勋复辟时,溥伟根本不管张勋手握重兵,而且才复辟了清朝,居然公开责怪张勋一个“直隶总督”居然敢不和他这个铁帽子王商量就仓促复辟,擅断国事,结果直接被张勋扇了两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溥伟很长一段时间被日本人当做了溥仪的备胎,日本人在鼓动溥仪逃去关外时经常拿溥伟吓唬他,说溥仪要是不去关外,他们就拥立溥伟

庆亲王奕劻:

庆王一脉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脉,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才奖赏庆亲王奕劻听话,而授予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的殊荣。

在1911年的时候,庆亲王奕劻正和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斗的不可开交,在庆亲王奕劻看来,只要能打击到载沣,哪怕是拖着整个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庆亲王奕劻强烈要求袁世凯复出主持大局,并且要求隆裕太后赶走载沣。

如果不是庆亲王奕劻有宁愿便宜袁世凯,也不愿意载沣兄弟得势的心态,袁世凯还没那么容易出山。

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庆亲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凯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统帝复辟。

醇亲王载沣:

载沣这个人,很复杂,他的生平经历我就不介绍了,在1911年的时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凯斗争中输得干干净净,被迫“归政太后”,辞掉了摄政王的职务。所以,在宣统帝退位与否的问题上,就算他持反对意见,也不好意思明说了。

以上就是宣统帝退位时清朝铁帽子王们的反应。

1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多铎,清太祖第十五子。封豫亲王,谥通。 顺治九年三月,睿亲王多尔衮既削爵,其同母弟豫亲王多铎追降郡王。康熙十年,追谥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复封豫亲王,即豫通亲王,诏配享太庙。

2 信郡王(追封豫宣和亲王) 爱新觉罗·多尼

多尼,多铎次子。崇德元年丙子十月十八日卯时生。母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初封郡王;顺治六年(1649)袭豫亲王爵;八年,改封信亲王;九年,降信郡王。顺治十五年,任安元靖寇大将军,偕平郡王罗科铎率军南下,与明将白文选、李定国等战于云南永昌、腾越,有军功。还师后不久病死。顺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四日辰时薨,年二十六。 谥宣和,为信宣和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豫亲王。

3 信郡王(追封豫亲王)爱新觉罗·鄂紥

鄂紥,多尼次子。袭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豫亲王。康熙十四年,命为抚远大将军,讨察哈尔布尔尼。师次岐尔哈台,诇知布尔尼屯达禄。鄂紥令留辎重,偕副将军图海及梅勒额真吴丹轻骑进。布尔尼设伏待,命分军搜山涧,伏发,师与土默特兵合击破之。布尔尼督兵列火器以拒,师奋击,布尔尼大败;复收溃卒再战,又击歼之,获马械无算。布尔尼以三十骑遁,中途为科尔沁部长沙津射死。察哈尔平,抚馀党一千三百馀户。师还,上迎劳南苑,诏褒功,赐金百、银五千。寻掌宗人府事。二十九年,副恭亲王常宁备噶尔丹。三十五年,从上北征,领正白旗营。三十八年,以惰,解宗人府。康熙四十一年卒。

4 信郡王(追封豫亲王)爱新觉罗·董额

董额,多铎第七子。顺治四年丁亥正月初五日申时生。母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泰之女。初封贝勒。康熙十三年,命为定西大将军,讨叛将王辅臣。董额遣将梅勒额真赫业等守凤翔,而率师驻西安。诏令进驻兰州,董额未即行,上复命严守栈道。辅臣遣兵毁偏桥,断栈道。诏责董额迁延,仍趣攻下平凉、秦州诸路。董额进克秦州礼县,逐敌至西和,克清水、伏羌。复遣安西将军穆占取巩昌,兰州亦下。寻与将军毕力克图、阿密达会师攻平凉,久未下。康熙十五年,命大学士图海视师,改授董额固山额真,听图海节制。康熙十六年二月,削贝勒;三十一年,授正蓝旗固山额真;四十二年,袭信郡王。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六月二十五日寅时卒,年六十。仍坐前罪,不赐恤。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豫亲王。

5 信悫郡王(追封豫悫亲王) 爱新觉罗·德昭

德昭,鄂紥第五子。康熙四十五年袭信郡王。雍正间,历左、右宗正。乾隆二十七年(1762)卒。谥悫。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豫亲王。

6 信恪郡王(追封睿恪亲王) 爱新觉罗·如松

乾隆二十七年德昭去世后,高宗让多铎的五世孙如松袭信郡王。如松,是多铎之第五子多尔博之次子苏尔发之长子塞勒之第五子功宜布之第三子。并追封其诸先祖多尔博、苏尔发、塞勒、功宜布为信郡王。乾隆乾隆三十五年,如松卒。谥恪。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如松为睿亲王,即为睿恪亲王。并追封其诸先祖多尔博、苏尔发、塞勒、功宜布为睿亲王。并令如松第三子淳颖袭睿亲王。

7 豫良亲王 爱新觉罗·修龄

修龄,德昭第十五子。功宜布刚去世时,以修龄袭其爵为辅国公,授左宗正。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袭豫亲王。乾隆五十二年卒。谥良。

8 已革豫亲王 爱新觉罗·裕丰

裕丰,修龄长子。乾隆五十二年袭豫亲王。嘉庆十八年,林清之变,所属有从乱者,坐夺爵。

9 已革豫亲王 爱新觉罗·裕兴

裕兴,修龄次子。嘉庆十八年袭豫亲王。嘉庆二十五年,奸婢,婢自杀。仁宗谕曰:“国家法令,王公与庶民共之。裕兴不自爱惜,恣意干纪,且亲丧未满,国服未除,罪孰大焉!”坐夺爵,幽禁。三年后释之。

10 豫厚亲王 爱新觉罗·裕全

裕全,修龄第五子。嘉庆二十五年袭豫亲王。道光二十年卒。谥厚。

11 豫慎亲王 爱新觉罗·义道

义道,裕全次子。道光二十年袭豫亲王。历内大臣、左宗正。同治七年卒。谥慎。

12 豫诚亲王 爱新觉罗·本格

本格,义道长子。同治七年袭豫亲王。亦历内大臣、左宗正。德宗大婚,赐四团正龙补服。光绪二十四年卒。谥诚。

13 豫亲王 爱新觉罗·懋林

懋林,本格之嗣子。光绪二十四年袭豫亲王。

14 豫亲王 爱新觉罗·端镇

懋林子,民国二年袭豫亲王。

以清朝为例,皇帝的儿子被称为皇子、阿哥。

不同朝代有不同称呼,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是清朝,在清朝,对于皇子的称呼有几种,不同身份的人对皇子的称呼是有区别的。

皇帝或者皇帝的妃子或者老佛爷在称呼皇子时可以称几阿哥,或者直接叫皇子的名字。

同时"阿哥"也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在书面上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皇儿子"。

扩展资料:

皇室女宗亲的称谓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或者太主。这是个辈分问题,随着不同的皇帝登基,公主们也会有不同的封号。

皇室宗亲的女儿的封号根据她们父亲的封号来定。朝廷封的藩王的女儿叫郡主,这些王一般是皇帝的儿子,那么郡主,一般是在任皇帝或先皇帝的孙女辈份。

也有年长的郡主,那是因为皇帝的变换,但是郡主的封号不变。离皇室较远的宗亲封的郡王也较小,他们的女儿称为县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子

作者:延安大学闫红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朝的爵位是世袭之号,分宗室和功臣两种。

一品武官的补服

宗室爵位:

1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

2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

3多罗贝勒。(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人关以后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罗贝勒列长子下、固山贝子上,为第五等。)

4固山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以上为入八分,即准许使用“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9一至三等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一至三等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一至三等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共十四级。因世子、长子候袭亲王、郡王,实际上只有12等。

铁帽子王

受封者在下一代承继时降一级,即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且只限于一人承继。例外的只有所谓的“铁帽子王”,即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肃亲王、顺承郡王与克勤郡王,基本为努尔哈赤的近支子孙并在打江山时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的爵位为世袭罔替,世代均为亲王,并不降袭(但只限一人)。后来.雍正朝的怡亲王(十三阿哥允祥)及慈禧太后时期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也加入了世袭罔替的行列,即12家“铁帽子王”。

自顺治七年(1650年)起,清廷实行王公贵族食俸制度,历经演化,宗室俸给共分21等,最高者亲王岁支俸银1万两,最低者奉恩将军岁支俸银1 10两,每俸银1两,兼支俸米1斛。

顶戴官翎

功臣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参考文献:

1诸葛文著,《三天读懂中国文化畅销4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05,第221页

2张政烺著,《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11页

3金满楼著,《天命所终 晚清皇朝的崩溃》,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第123页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亲王的官有多大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亲王的官有多大、清朝八大世袭亲王详细资料,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主要功绩。、太监怎么叫摄政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31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