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2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毫米。
3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等。
4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5身体不具鳞片。
6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7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
8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
9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
10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
11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
12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13黄褐色至黑褐色。
14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
15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
16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
17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18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
19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20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
21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
22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如下:
蟋蟀的特点: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蟋蟀安好家后,会在洞内产卵。他把卵产在自己家的土里,深约20厘米,排列成群,总数大约有500~600个。
蟋蟀的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
蟋蟀的外形描写:
全身呈褐色,有很长的触角。后足大,善于跳跃。雄虫体长20~25毫米,有2根尾须,俗称“二尾子”。雌虫有4根尾须,两长两短,中间还有一个产卵管。蟋蟀头顶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纵纹。
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也有少数雄虫有后翅,并能飞翔。雄虫发音镜略呈长方形,鸣声洪亮。音节匀称,略有施音。发音时,两个前翅竖立起来,因摩擦而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能连续鸣叫不已。
主要内容:灯下,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手拖着下巴,一手握着一支钢笔。桌上放着已经翻阅了无数遍的《昆虫记》。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昆虫记》使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我的思绪飞扬,飞到山青水秀的乡下外婆家。
扩展资料昆虫记蟋蟀的特点:
1、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3、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
昆虫记蟋蟀概括如下:
1、蟋蟀像黑螽斯一样,只把卵产在土里,深约四分之三寸,它把它们排列成群,总数大约有五百到六百个。
2、蟋蟀和螽斯的乐器很相像,根据同样的原理,它不过是一只弓,弓上有一只钩子,以及一种振动膜。
3、右翼鞘遮盖着左翼鞘,差不多完全遮盖着,只除去后面和转折包在体侧的一部分,这种样式和我们原先看到的蚱蜢、螽斯,及其同类相反。蟋蟀是右边的盖着左边的,而蚱蜢等,是左边的盖着右边的。两个翼鞘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
以上就是关于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昆虫记蟋蟀的特点概括全部的内容,包括: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昆虫记蟋蟀的特点概括、《昆虫记》中对蟋蟀的生活习性有怎样的表述、昆虫记田野地头的蟋蟀梗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