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情节)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情节),第1张

您好。

思维比较细心,对人分析比较到位,但在面对诸葛亮时总是棋差一招,因此对诸葛亮存在顾虑才出现糊涂的情况,为人也比较圆滑、谨慎、有心计。

细心,多疑,稳重,沉着,富有谋略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司马懿的三大性格特征:1他打败马谡,准备进攻诸葛亮当时所在的城时,诸葛亮因城内每有很多兵,就在城楼上弹琴,他就起疑,认为城里必有重兵埋伏,就命令军队不再前进,而撤兵。

他太小心谨慎了,要不然,只要他立刻进兵,孔明的命就不保

2他被孔明打败多次,但还是不断的施计,挑战孔明。

他不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

3他被封为太傅,表面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被卸下兵权,来管政治。他想夺回兵权,就有李胜被调到荆州,作荆州太守,就先到司马懿家〔曹爽要他去打探司马懿消息。〕司马懿装作耳朵不好,把荆州听成并州,又再喝汤时假装吐出,和李胜说:「我已经不行了,还剩两个不成材的儿子,要你多多照顾。」刚好曹爽得知消息,就要和曹芳出城打猎〔他以为司马懿不会造反〕就被司马懿夺回兵权,又诛杀曹爽,其兄弟、何晏三族。

他很奸诈

诸葛亮:知己知彼,胆识过人,智勇双全,沉着冷静,运筹帷幄, 临危不乱 。

司马懿:小心多疑,怯懦。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得胜,原因为以下几点:

1: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以及用兵之道

2:司马懿的用兵之道及性格特点

3:深喑兵法的马谡犯了一个大错误

4:司马懿行军太过匆忙而缺少调查

5:司马懿对蜀国的兵力物力人力缺少

司马懿不仅仅是性格沉稳,而且是低调隐忍、厚黑无敌,这样的人非常善于抓住机会,并且雷霆一击,比如司马懿杀曹爽就是如此,隐忍了很多年,然后抓住了曹爽出城的机会,一击而中,逼得曹爽投降,然后诛杀曹爽三族及同党三千多人。

虽然如此,不代表司马懿不会犯错,司马懿一生至少有三个错误:

一、与诸葛亮在卤城对峙时犯了错误被打得大败。

诸葛亮第四北伐时,出祁山,进上邽,并抢收了魏军的麦子,然后与司马懿大军对峙,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对峙,诸葛亮刚开始一直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很谨慎,一直紧紧跟随诸葛亮大军,就是不战,因此还被魏军称为畏虎如畏虎。

司马懿并不计较,但诸葛亮不惜自断退路引诱司马懿出战,终于在卤城,司马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让张郃攻打南围的王平,自己率领魏军主力攻打诸葛亮主力,这一战之后,司马懿被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根据史书记载,司马懿被斩首甲士三千人。

这一战,司马懿显然没看清诸葛亮的套路,犯了错误,被诸葛亮狠打一顿,这就是著名的卤城之战,从此之后,司马懿再也不敢正面迎战诸葛亮了,只以拒而不战来消耗诸葛亮。

二、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错失攻打蜀汉的机会。

公元234年,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好几个月的诸葛亮终于一病不起而去世,诸葛亮在临死前安排了蜀军大部分后撤,并将兵权交给了杨仪,结果蜀军内部起了内讧,魏延不服从杨仪,反而与杨仪互相争斗,最终杨仪杀了魏延,诛灭魏延三族。

这一次机会对于司马懿来说,是攻打蜀汉最好机会,司马懿错失了这个最好的机会,如果司马懿追击,就算不能灭亡蜀汉,但至少可以威胁汉中。

三、司马懿平辽东时,屠城,迁边民到内地,这是一个严重错误。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公孙渊政权,司马懿打败了公孙渊,并在当时屠城,把15岁以上的辽东男子全部斩杀,这些人全部是汉人啊,然后拿尸体筑成京观,展示战绩,最后再把辽东百姓全部迁往内地,好好一个辽东政权,被司马懿消灭一空。

原本公孙氏在的时候,打得周边的少数民族臣服,比如鲜卑、乌桓、高句丽、扶余全部臣服辽东,辽东政权一灭亡,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占据辽东这块肥沃的土地,这里就成为胡人的地盘,然后到了西晋时期,胡人继续向中原移民,辽东这块土地就不再属于晋朝,包括后来的五胡乱华,就有一部分胡人是从这里进入中原的,司马懿得承担这个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把辽东变成曹魏的一个郡,设置官员和军队管理,司马懿把百姓全移走了,就留下了真空,这个错误是司马懿造成的,而且非常严重。

司马的最大特点就是隐忍。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

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在曹操意欲迁都之时,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

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

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与诸葛的较量可能是人们最爱看的段子了。

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

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

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

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

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

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

”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由此可见司马对于人心的掌控和把握。

而司马也牢牢的抓住了诸葛的命门,难以持久。

当然,在诸葛死后,司马赞扬过诸葛,“乃天下奇才也。

”可见司马的心胸也算宽阔,对于老对手也有着足够的敬重(大概吧,呵呵)。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

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邦国之贵,元首为先。

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

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

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 。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古人对于司马的评价都相当之高。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

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大概,司马的哥唯一爱好就是算计他人了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残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因为《三国志》出自晋朝,陈寿出于政治需要必须要使司马氏成为正义的一方,所以单凭《三国志》不能得出司马懿忠心的结论,以上的资料仅供参考,并非结论。按:陈寿的作品属于私人撰写,在当时也被认为比官方的《魏书》更真实,书中没有以晋朝和司马氏为主体,不存在为司马氏歌功颂德的内容,许多司马氏活动的重要内容都没有记载,甚至有对司马氏误解和歪曲的内容。陈寿是被当时社会普遍公认的杰出史学家,张华、杜预等优秀人士都推崇他的才学。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古人评语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情节)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情节)、《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性格如可我发现我有点象他~、短文表现了司马懿和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20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