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这里的和,如果从现代的哲学思想来说,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成相济,求得平衡,并以之产生新事物,是一种质变。
同是指相同事物的重复或者说是简单的相加,所以仍保持原来事物的特性,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是一种无为的量变,这种无为的简单叠加,只会窒息事物的生机。因此,所谓的和实生物,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诸多事物按照一定的结构秩序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个具有新质的事物(整体)。
当这种“和”哲学思想应用于古代各种实用性的技术领域时,便转化为一种有机论的“和”技术观。作为中国古代一个以制造器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礼器等为基本出发点和能事的技术部门——冶金技术,受这种“和”哲学思想或技术观的影响尤为深切。
扩展资料: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的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 ”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
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
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
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觉与顿悟。中国古代哲学重直觉而忽视了逻辑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知识论贫乏和道德哲学发达的根本原因
博大精深的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对有中国社会特点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道家、儒家与法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儒家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法家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该奖该罚,要把丑话说在前面。这三种哲学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应用的管理哲学,应该有所不同。
古代哲学流派-阴阳家哲学 阴阳家 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 齐人邹衍是代表人物 《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 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 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 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 用来建构宇宙图式 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一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黑格尔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叔本华属于唯意志主义的开山者,尼采也是 赫拉克利特 爱弗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是爱弗斯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难以研究的哲学家,甚至对他的同时代的人都以“晦涩者”著称他宣称始物是火,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他认为万物就“像火的燃烧和熄灭一样是不断变化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最有名的格言是“一个人从来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赫拉克利特也相信,虽然变化是万物唯一的常性,但它不是反复无常而是合乎规律的他称这个规律是“逻各斯”(Logos)因此,他认为人的智慧和世界变化的规律是一气相通的,唯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逻各斯”,说出真理所以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认识论的开始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人的身体是土,而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是人体中最热烈的部分灵魂受潮人就入睡或失去知觉,灵魂全部潮湿,人就死亡;反过来,最干燥的灵魂最有智慧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古典刑事学派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它发展成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还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刑事学派 黑格尔 黑格尔学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黑格尔晚年的讲课,吸引了许多学生,逐渐形成黑格尔学派 黑格尔 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柏拉图 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P1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一个名门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柏拉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曾跟随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学习哲学,受到逻辑思想影响,尔后成为雅典举世瞩目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吸收了许多数学观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学说中,因此,柏拉图的哲学提高了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他充分认识到数学对研究哲学和宇宙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鼓励自己的朋友,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和学园,据说在他的学园门口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柏拉图学派重视数学的严谨性,在教学中,坚持准确地定义数学概念,强调清晰地阐述逻辑证明,系统地运用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例如,推理中,假设已知所求未知数,再以这个假设为基础,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应当存在的关系式的结论,归根到底是化求未知量.柏拉图学派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作几何图形上. 柏拉图学派,主张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自然的结构,首次提出了应该把严格推理法则系统化,从而为数学走向新的阶段起到前导作用. 在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下,学派中出现了一些对数学发展作出贡献的数学家.例如,欧多克斯,曾是柏拉图的学生,创造性地排除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只能适用于可通约量的算术方法,用公理法建立比例论,欧几里得《几可原本》第五卷《比例论》的大部分内容是欧多克斯的工作成果. 柏拉图的另一名学生是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形式逻辑的鼻祖,其思想影响西方数千年,他也非常重视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他所给出的点线面的定义,广为传播.他还应用演绎逻辑的方法对许多数学问题作出了证明.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学术界大致有如下观点:
1) 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重视现实的人生,着眼人际关系的处理;
2) 以人为思考中心,现实生活与道德思想相统一,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识;
3) 具有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传统,强调对立统一,阴阳五行和宇宙生成论是古代辩证思维理论的骨架;
4) 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有以气一元论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相统一;
5) 具有博大的系统观,把世界既看作整体又看作过程,有求统一的思维方式;
6) 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入学的奴婢,经学态度,述而不作;
7) 天人合一思想是发展的主线;
8) 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
9) 哲学与宗教浑然同体;
10) 形式逻辑和认识论不发达,思维以直觉为主;
11) 轻视生产和自然科学;
12) 重和合,主张向内凝聚,强调对里面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
13)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保守性和封闭性;
14) 有始终如一的先王观念。
以上就是关于那么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哲学家所阐述的“和”哲学都包括哪些内容呢全部的内容,包括:那么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哲学家所阐述的“和”哲学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古代哲学讲了些什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确立的代表人物是谁啊具体思想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