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亲的称呼38种

对母亲的称呼38种,第1张

一、不同历史时期对母亲的称呼

杨佳丽翻阅了大量文献,整理出不同时期对“妈妈”的称呼,暂且整理借用如下:

先秦:母、妣、媪两汉:媪、妪、母、姥、姐(方言)魏晋南北朝:母、媪、家、你、姊、婆、姥隋唐:媪、娘宋元:娘、妈、姐、母、娴明清:媪、妈、娘、母

1、母亲的称法用得最为普遍

从中可以看出把妈妈叫“母亲”历史最久,只奇怪隋唐不这样称呼,如果这些史料没错,以后我们看隋唐的影视剧时注意一下,他们叫的是“母亲”还是“娘”?但我一直认为历史不该学死了,不该太较真儿。

2、什么时候开始把妈妈叫“娘”?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妈妈”、“妈”?

“娘”倒是隋唐时首次出现的叫法。 “妈妈”这个叫法最早出现于宋朝,学界一般认为“妈妈”由来于南宋洪迈《夷志坚》,书中记载了:

“见去岁亡过所生妈妈指我泣曰:‘此是阴府,汝何为亦来’”。

根据字典辞书记载,“妈”这个字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但无法判断和今天“妈”这个字的含义一样。

宋元时期,“妈妈”一般是对老年妇女的统称、尊称,我们现在看京剧里公子**们尊称老妇人时往往也是“哎呀妈妈!”口语中则确实是母亲的称呼,《续传灯录》中有“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

3、把“妈妈”称为“姐”有点意外

现在年轻人和妈妈关系特别亲密,妈妈又年轻美丽的,有时也开玩笑叫“姐”,其实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历史上真的把妈妈称为“姐”过。

两汉时期有些方言中把妈妈称为“姐”,而且“姐”这个字也是两汉时期蜀人所制。

《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广雅·释亲》:“姐,母也。”

汉朝时,“姐”还用于羌人的一种称呼或某个部落的姓氏。而和今天“姐”的含义一样的叫法,则是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五代史平话》中有这样的记载:

“那人向朱温道:咱是您的姊夫,登州孔目官燕守志也。您恁时幼小,认我不得。我将你去探你姐姐。”

而《五代史平话》是宋人所著,所以也可能宋朝时“姐”的含义和今天一样。

4、“媪”竟然是妈妈的常用称呼?

印象里“媪”这个字就是中老年妇女的代称,类似今天的“大妈”这一特定指代,却原来自先秦到明清,除了宋元,各个时期都有用“媪”来作为母亲、妈妈的叫法。

二、不同方言对妈妈的叫法

以上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妈妈的一些叫法,就算是今天,不同方言对妈妈的叫法又有不同。比如蒙古族把妈妈叫“额吉”,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把母亲称为“娅”,维吾尔族称母亲“阿娜”。客家方言称“阿姆”,大部分的闽地方言和粤地方言区称“阿母”、“老母”、“母仔”,湖南娄底有 “娘老子”的称呼,广西南宁平话中至今把妈妈称“阿媪”,海口方言中则有把妈妈称“阿姐”和“阿嫂”的,真是令人惊讶!不过从中也发现了一些历史遗存的叫法。

我曾经阅读过一篇文章,湖北天门人把爷爷称为“爹爹”,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不是差辈儿了吗?但人家就这么叫。湖北武汉把外婆叫“家家”,这些对亲人的称呼一再突破我们的认知,只能慨叹祖国之大、文化之深!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北齐时期的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都称呼父亲为“兄兄”,称呼母亲为“家家”,称呼奶娘为“姊姊”,称呼妻子为“妹妹”。

如果结合我们看过的清宫戏更可笑了,慈禧太后让光绪帝叫她“皇爸爸”,一般情况都是叫“皇额娘”,清朝王族把父亲叫“皇阿玛”,这发言多像阿妈呀。

笔者祖籍河南省方城县,即使一个县的不同地方,即使同一村的不同家族也可能有自己称呼亲眷的方式,比如我几个舅舅家,大舅、二舅和其他的舅舅,统一规定,他们所有的孩子叫大舅“伯”,叫二舅“爹”,其他的舅舅是“叔”,而舅母从大到小分别叫“母”、“娘”、“婶”,实际上我其他舅舅的孩子叫大舅妈叫“母”,她自己的孩子却叫她“妈”,而叫二舅妈“娘”,其他的叫“婶”。同样的,其他舅妈的孩子也叫自己妈妈是“妈”。但若在以前,也许得按规定的叫法。

三、国内国外对妈妈的叫法

有时候觉得古人礼仪、文化太繁琐,如果现在恢复孔子竭力倡导的周礼,估计大多人都要崩溃。同样,就是对生育我们的那个伟大女性的称呼,咋就这么多花样呢?仔细推敲,就是“妈妈”这个叫法最贴切、最国际化,因为所有的婴儿第一次发音基本都是“mamama”,在拉丁语当中,mamama有乳房的意思。其实笔者长大的河南某地,小孩要吃母乳时的确也是说的“吃妈儿妈儿”,带有非常明显的儿化音,专指母亲的乳房。

在英语里也有“mama”、“mather”,和我们的“妈妈”、“母亲”相对应,有轻松点的,也有正式点的,我们现在有人叫的“妈咪”,则是来源于英语的“mami”的音译了,而“mama”、“mather”, “妈妈”、“母亲”则是各成体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母,或谓家慈,是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语词。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萱堂 古代人们对母亲的称呼。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石林》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杯。

高堂 指父母亲。古时高堂指父母居处,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慈闱,亦作慈帏,亦作慈帷。古时母亲的代称,封建时代以皇后母仪天下,故亦以称皇后。

慈亲,特指母亲。

家家,六朝时对嫡母的称呼。

嫡母,父之正妻为嫡母,相对庶母而言。

庶母,宗法制度下,子女对父亲的妾的称呼。

令堂,也称令寿堂,古汉语对别人母亲的尊称,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先慈,即亡母。古时自称去世的母亲。

显妣:对亡母的美称。

;     中国古代对自己母亲的尊称一般有“娘亲”;“阿娘”;“娘”;“家母”等。但是细化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场合或不同的年代中,又有着繁多的尊称。例如,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後,称呼通常为妈等;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

      如果从不同朝代来看,母亲在汉朝被称为:“姐”和“社”;

      在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家家”和“阿家”;

      在唐朝时期,在非正式场合称为“阿娘”和“娘娘”。在正式场合称为“母亲”;

      在宋朝时期,称亲生母亲为“姐姐”,称庶母为“叔婆”,称父亲的小妾为“妾母”;

      在元朝时期,称为“母亲”;

      在明朝时期,一般称呼“妈妈”、“娘”或者“母亲”;

      在清朝时期,一般为称呼为“额娘”。

一、称谓: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二、父母简介:

父母 fù mǔ

(1) parents

(2) 父亲和母亲的总称 父母者,人之本也。“士庶有人善,本诸父母。”

(3) 具有父亲和母亲作用的人。

(4) 我们的第一位老师

(5) 我们的最好的朋友

中国各地口语中,母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包括妈、妈妈、妈咪(来自英语“Mummy”的粤语发音)或阿妈,阿家妈,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又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满语称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

以上就是关于对母亲的称呼38种全部的内容,包括:对母亲的称呼38种、古人称母亲叫什么、古代母亲的称呼尊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16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