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惠勒泡沫在什么样的物理猜想中它会出现,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惠勒泡沫在什么样的物理猜想中它会出现,作用是什么,第1张

量子泡沫也叫时空泡沫(spacetime foam),是惠勒(John Wheeler)1195年根据量子力学提出的概念。量子泡沫是极小尺度(普朗克长度量级)下量子振荡的定性描述。在这么小的时空尺度下,不确定关系使粒子和能量瞬间产生,然后湮灭。随着我们讨论时空尺度的缩小,虚粒子能量将增加。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能量将使时空弯曲,这意味着足够小尺度下能量的“泡沫”式涨落将大到足以在较大尺度下观测到相对平滑时空的显著偏离。但我们必须有一个量子引力理论才能指出在什么样的尺寸下才能出现这样的量子泡沫,现有的各种量子理论不能精确地描述这么小尺度下的物理。 量子泡沫被认为是由非常高能量的虚粒子产生的。虚粒子概念出现于量子场论中,当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时,虚粒子短暂地产生并湮灭;尽管虚粒子从未被实际观测到,但根据虚粒子概念预言的效应被实际观测到了。虚粒子可被认为在真空中短暂地产生并湮灭,这种真空涨落会影响真空的性质,导致非零能量即真空能的存在;按量子力学概念,这是一种零点能。

因为虚粒子对具有完全相反的运动性质。

假如其中一个朝黑洞运动,另一个必然是背对黑洞运动。

假如虚粒子朝着黑洞运动,他肯定是妥妥的被黑洞吸收了。

但如果它反向运动,是可以逃逸的。

黑洞引力虽大,但没有大到完全无解的地步。

只不过面朝黑洞运动和黑洞内部的物质是肯定跑不掉的,可以理解成“不作死就不会死,作死肯定死”。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我们不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也不能同时知道能量和动量。对其中一个量知道的越精确,另一个就越不精确。量子力学预言,真空世界在微观上是非常混沌的。

真空的微观世界中,能量和动量发生着疯狂的涨落。即使在虚空的空间里,不确定性原理也不得不从虚空中不断的“借”来能量,生成正/反粒子对,和正/反虚粒子对。因为这些能量必须马上归还,所以粒子会在瞬间湮灭,归还生成它们的能量。

(说的啰唆一点,但却是有用的)

不确定性原理还指出,波的振幅和振幅改变的速度也服从一个类似的反比关系:振幅知道的越精确,它改变的速度就越不精确。真空中应该是没有一切场和波,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区域的波,振幅都为零。但我们对振幅知道的那么精确,振幅的改变则完全是不确定的。但振幅改变了,就说明它在下一刻不再是零,即使空间区域还是“空的”。因为某些区域的能量为正,其他区域的能量就为负。

瞬间涨落得到的能量将通过E=mc^2转化为瞬时的粒子和反粒子对,然后它们很快湮灭。结果,能量在平均意义上仍然没有改变。

但问题就在这儿,虽然虚粒子对出现的时间极短,但这已足够它运动大约10^11m,这已经远远超过一个原子核的大小,如果两个实粒子相遇(如正电子和质子),它们有可能在湮灭前结合成物质。

万物最终都会消亡。

而黑洞——巨大的隐藏在黑暗中的虚空——又怎能是例外呢?

首先,黑洞并不如其字面意义那样是全黑的。其次,黑洞确实会消亡,但它们的消亡通常会伴随着辉煌的烈焰。

通过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热辐射,黑洞的质量会逐渐减少,直到什么都不剩。这个热辐射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霍金辐射。

等一等……啥?

黑洞不是应该吸收掉周围所有的物质和电磁辐射吗?为什么会突然放射?它吃撑了吗?

此情此景如果只运用经典物理学来解惑,那么答案很简单——是的,黑洞吃撑了。但从量子层面出发,我们获得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黑体可以吸收所有的射向它们的辐射并将其重新辐射到外界,而这些被重新发射出来的辐射就是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强度和黑体的温度成正比。由于热能在物体上有平均分布的特性,一个物体质量越大,它的整体温度就会越低。

因此,可以说只有小质量的黑体才会有足够高的温度温来释放出可观的辐射。

我们可能都知道,黑洞有着巨大无比的引力。通常来说,黑洞的引力大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脱它的把控,电磁辐射也不行。

而当我们离黑洞越来越远时,引力效应也会越来越弱。这时我们就要用到量子物理学来研究无质量的小粒子,这样引力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黑体辐射就是由于量子效应产生的。

在需要考虑引力的时候,量子理论通常都会被忽略不计,但霍金发现,在黑洞的事件视界(一个一旦越过便无法返回的边界,即大质量物体产生的巨大引力使得逃逸不可能发生),量子波动会产生虚粒子(虚粒子会呈现某些正常粒子的特性,但其存在受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在后文会对此浅析)。而这些虚粒子则会产生霍金辐射。

量子物理学指出真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

这可能很难理解,但由于不确定性原理,粒子与反粒子会成对的在真空中反复出现消失,嗡嗡作响。

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突破性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对于一个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微观粒子,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出它的位置和动量。现代量子物理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这个理论对我们又有什么帮助呢?

当然有。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证实了虚粒子的存在,即使不能被直接观测到,它们完全可以存在于量子物理学的各个方面。

为了维持空间的稳定性,虚粒子以正能量和负能量粒子成对地出现(即粒子与反粒子),它们的以指数级速度出现又消失。

举个例子,当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离事件视界够近并被吸入,而另一个粒子逃逸的时候,这个逃逸的粒子同时也摆脱了其湮灭的命运。此时,这个逃逸的虚粒子就变成了真实粒子。因为逃逸的真实粒子不能拥有负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被吸入的粒子必须是负能量的反粒子。

所以,霍金辐射就是指正粒子的逃逸。当物体表面反射光或它们自身发出辐射时,我们就能感知到物体。同理,黑洞也会因霍金辐射而略微发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黑洞并不是全黑的。

在了解了黑洞并不是全黑的之后,我们来谈谈黑洞的质量是如何减少的。

如果说逃逸的粒子使黑洞变得“不那么黑”,那么黑洞减少的质量必然与它吸入的负粒子有关。

这些负粒子的质量也是负的。尽管听起来很不现实,负质量通过发射光子降低了黑洞的总动能。负质量的表现与经典质量或者说是惯性质量相反,与正质量不同,它们与所有其他形式的质量都相斥。

在知道了黑洞会如何消亡后,请允许我再补充一下,要去证实霍金的假设恐怕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理论上存在于宇宙中的大质量黑洞都具有极低的温度。正如前文所说,黑体的辐射依赖于黑体的温度,而低强度的辐射很难被观测到。黑洞本身是一个大质量小体积的存在,根据天体物理学的推理,小质量的黑洞准确说来应该是不存在的!

天文学家们于4月10日首次公布了这些吞噬恒星的怪物的照片,这些怪物分散在宇宙各处,被无法逾越的重力屏障所遮蔽。图像中,黑色的核心被橙焰色的等离子体和气体光圈包围着,看起来与任何艺术家的效果图都截然不同,令普通群众大为沮丧。但这次是真的。一组射电望远镜将这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永久地记录了下来。它在一个名为M87的星系中,距我们有535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可以装下整个太阳系。

你并不是唯一一个对拍到的照片不满意的人。

但让我来告诉你,要得到这个分辨率的图像,我们需要一架地球大小的望远镜,而这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家们使用了8架遍布全球的望远镜来同时观测黑洞放射的无线电波。在地球旋转的同时将捕获到的图像重叠,就可以模拟出地球大小的望远镜所观测的结果。但M87里的黑洞并不是科学家们观察到的唯一一个黑洞,26000光年之外,身处于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也在被观测。虽然距离更近,但这个黑洞的质量只有太阳的400万倍,也没有那么活跃,因此用望远镜完全地观测它还需要一阵子。

由于黑洞的巨大规模,观测霍金辐射本应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就最近的趋势来看,更多的发现指日可待。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Dev Lunawat- Taroro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Scholarpedia

Science

The Review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黑洞也会衰老。黑洞也是有寿命的,除了吸收物质以外,还会向外辐射粒子,这种现象称之为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讲述的是:黑洞视界外产生的虚粒子对,其中一个被黑洞吞噬,另一个则不再需要跟其反粒子湮灭。由于虚粒子的能量是向真空借的,黑洞吸收了其中一个虚粒子,另一个虚粒子获得能量并转变为了实粒子,黑洞的质量也因此变小。在外界看就像黑洞向外界发射了一个粒子一样。

黑洞会通过霍金辐射的形式蒸发掉,质量越大的黑洞蒸发速度越慢,其寿命也就越长。质量越小的黑洞寿命越短。也就是说,那些超大质量的黑洞,其寿命可能与宇宙的寿命一样长。

“人造黑洞会成为人类和地球的终结者吗?”,虽然人造黑洞有其理论基础,但是科学家认为以现在的 科技 水平,即使可以制造出黑洞也不会对地球产生威胁的。

黑洞是宇宙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天体,通常认为黑洞的中心是一种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奇点产生的引力场强度足以使经过它附近的光被俘获,从而形成包裹奇点的事件视界。人造黑洞的理论基础其实就在于如何产生密度无限大的奇点,随着高能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人造黑洞理论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两束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对撞,构成粒子的物质由于碰撞效果会持续向碰撞中心塌缩,从而使制造密度无限大的奇点称为可能。

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建造时,由于“人造黑洞”理论被众多媒体广泛传播,一时引发了全球性的恐慌,许多人担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会产生黑洞从而吞噬地球。而实际情况是,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自北京时间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正式开始运作以来,进行过无数次的碰撞试验,但人造黑洞却从未被检测到。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质子束会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1%,然后迎头相撞,从而产生上亿度的高温,但是如此高的能量为什么依然检测不到人造黑洞的存在?目前来看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人造黑洞太小

我们知道黑洞奇点处于密度极高的状态,如果用质量非常小的质子去“堆砌”奇点,那么奇点产生的事件视界就非常小了。目前测的质子的质量约为16726231 × 10^-27 kg,已知史瓦西半径公式为Rs=2GM/Vc^2,其中Rs为事件视界半径,G为引力常量,M为质子质量,Vc为光速,我们假设在对撞机中有一万个质子实现了完全的碰撞,从而产生出一个迷你黑洞,经过计算可知,这个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大约为25× 10^-5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比普朗克尺度(16x10^-35米)还要小十多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即使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够产生人造黑洞,我们也是无法检测到它的,因为它太小了,在这个尺寸下经典的引力与时空开始失效,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存在这么小的黑洞,即使它穿过整个地球,也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碰撞或者其他作用。

2、大型强子对撞机能量太小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粒子束的能量可以被提升到70000亿电子伏特,对于我们来说这确实是非常惊人的能量,但是在宇宙中由于各种天体事件产生的高能射线可以达到10^20eV,这些高能射线和粒子猛烈的轰击着地球的高层大气,但是依然没有创造出黑洞。由此可见,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粒子束的能量肯定是无法制造出黑洞的,而且在实际的碰撞试验中,对撞机主要是来“撞碎”粒子,从而分析粒子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组成。

3、霍金辐射

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看似空无一物的真空其实在不停的诞生着虚粒子对,这些虚粒子一起诞生又瞬间互相湮灭,这就产生了一种可能,如果这些虚粒子对产生在黑洞附近,那么诞生的虚粒子对中,可能就有一个虚粒子会被吸进黑洞,而另一个虚粒子会转化为实粒子逃离黑洞,从而使黑洞损失质量,这个过程就是“霍金辐射”猜想。霍金辐射表明黑洞自身并非“只吃不吐”,随着时间的流逝黑洞也在不断的蒸发自身,已知霍金辐射表达式为T=(hc^3)/(8πkGM),式中T为黑洞温度,M为黑洞质量,二者为反比关系,也就是说黑洞质量越小则黑洞温度越高,而温度越高又会加剧质量的损失,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非常微小的“粒子黑洞”在诞生的瞬间就被蒸发殆尽。

虽然高能粒子对撞机有可能制造出黑洞,但是对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即使能制造出黑洞,这种黑洞也是非常微小的,由于“霍金辐射”效应,这些迷你黑洞在诞生的瞬间可能就蒸发爆炸了,并不会对地球产生威胁。

虽然太阳这种黄矮星晚年并不会坍塌成黑洞, 但在距离太阳15亿公里的地球上生存的人类,目前却有办法来“人造黑洞” ,具体方法就是建造功率更大的加速器,将两个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后让它们相撞,严重质增效应下的两个粒子在撞击瞬间可能会形成微小的“人造黑洞”

但霍金辐射毕竟还是一个没被证明的理论,所以我们不排除微型黑洞诞生后吞噬周围物质而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如果未来人类世界的超级对撞机达到“黑洞功率”的话, 新产生的黑洞将会在短时间内吞噬整个对撞机然后开始“蚕食”地球本身。

整个过程中黑洞质量会不断增加,其吞噬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人造黑洞”是目前最有可能短时间内灭绝人类文明的灾难, 其速度要比小行星撞击或者核战争快得多。

刘慈欣在《三体》中曾经描述过一个人造黑洞”,这个黑洞在被环日加速器制造出来后并没有完全蒸发, 而是被导入了一颗小行星中央 ,吸收了小行星质量的黑洞开始趋于稳定,人类也开始在安全距离外研究它。

其实人类已经制造出不少黑洞了,丝毫没有对地球甚至周边环境产生任何威胁。

人造黑洞的设想最早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昂鲁教授提出,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采用流体方法制造黑洞,加速流体超过音速时,会在中心生成一个黑洞,这种黑洞没有足够的引力,只能吞下声音,对周围所有东西毫无作用力,但演示了黑洞的某些性质。

2005年3月18日,美国布朗大学物理教授霍拉蒂·纳斯塔西制造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黑洞,他在重子对撞机中让两个接近光速的大原子核(如金原子核)相撞,产生了3亿倍太阳表面的温度,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炽热的火球。这个火球看起来并不像黑洞,但具备了黑洞的某些性质,可以把周围10倍于自身质量的粒子吸收。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说明黑洞是可以认为制造出来的。

中国南京东南大学的崔铁军团队也做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是电磁黑洞,通过电磁波的传播轨迹类比引力场下弯曲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揭示了真实黑洞的部分性质。

这套大型强子对撞机坐落在欧洲瑞士日内瓦近郊,全称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地下的环形隧道长2736公里,可以将粒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粒子碰撞点温度可以达到太阳中心温度的10万倍,而粒子运行加速腔的工作温度则可以低到19K(-2713摄氏度),腔内气压可低达10^-13地球海平面气压,也就是比月球极度真空还低10倍。

在这人造极端环境下,可以制造出宇宙大爆炸刚开始那一瞬间的状态,当然也可以制造出一个人造黑洞。

但这种环境和状态都是极其微观的,粒子级的,这种粒子级的黑洞是很难捕捉到的,因为它们即便穿透相当地月距离厚度的钢板,也可能不碰到一个原子,而且瞬间就会蒸发掉,对周边环境没有任何损害性影响。

专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利用粒子碰撞产生的黑洞所释放出的射线,远远大于其吸收的物质,因此这种黑洞在吸收物质之前就蒸发殆尽了。

事实上,我们宇宙就是一个超大型的碰撞机加速器,每时每刻都有无数地高能粒子撞击地球大气表层,这些撞击可能产生了无数个微型黑洞,但地球安然无恙,我们毫无察觉。

事实上真是这样,虽然科学家们在这台大型强子对撞机里制造了很多奇迹,观察到了宇宙大爆炸瞬间的极端状态,但没有捕捉到一个真正的黑洞。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极端状态下,黑洞时出现过的,这种粒子级的微型黑洞稍纵即逝,像鬼魅般的存在。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黑洞即便要吞噬一个质子,也需要100个小时,因此其吞噬1毫克物质,要花比宇宙寿命还要长的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辐射对质量的丢失,在它还没有吞噬掉一个质子时,这个黑洞早就被蒸发掉了。

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制造更大一点的微型黑洞,因此所谓人造黑洞会终结人类的担忧,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多余的。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

科学家们早就有了这种设想,造一个黑洞来进行科学研究。于是就有了许多传言,认为如果造出一个黑洞,人类和地球都会被自己造的黑洞吞噬,其实是多虑了。

人造黑洞的起因是弦理论,为了证明弦理论,科学家曾经设想,需要在实验室里建立一个宇宙,但这是不可能的。进而就设想,如果在距我们一毫米的地方有一个平行宇宙,可能大型强子对撞机有可能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造一个“微型黑洞”。

后来科学家们又有了理论支持,爱因斯坦在1935年首次提出,黑洞可能会以亚原子粒子的形态出现。“微型黑洞”后来又被霍金再次提出,他证明黑洞会蒸发,并发出微弱能量。在亿万年间黑洞不断散发能量,以至于逐渐缩小,最终变得像亚原子粒那么大。

有了这两个理论的基础,科学家们的胆子就大了,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有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就有可能制造出一个微型黑洞,物理学家们对此兴奋不已。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黑洞是在大量物质被压缩到史瓦西半径时形成的,因此黑洞也可以通过压缩能量来制造。大型强子对撞机是否可以在14万亿电子伏特的能量下,将两个质子对撞从由此产生的碎块中制造出微型黑洞,人们非常期待。科学家指出,这些黑洞非常小,可能只有一个电子质量的1000倍那么重,而且只能维持10﹣²³秒。但是所创造出来的亚原子粒子轨迹可以清晰可辫,我们就可以对黑洞的特性进行直观的研究。

实际人类已经制造出了人工黑洞。2005年3月18日,美国布朗大学物理教授霍拉蒂·纳斯塔西在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个人造黑洞。2009年,中国东南大学也造出了人工黑洞。它们都在瞬间就蒸发了。

由此可见,人造黑洞是有可能的,它绝对不会对人类带来任何危险。

自然界的黑洞都是来源于大质量的天体发生重力坍缩。在大质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时,由于其内部的元素都聚变成了铁,铁的核聚变反应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出来的,这使得恒星内核冷却。没有了辐射压支撑起恒星质量带来的巨大重力,恒星就会发生极速的收缩。大量的恒星物质会撞击在内核上,引起超新星爆发。

图: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会形成铁以后的元素,并向太空中抛洒出大量的物质。如果剩下的内核质量大于32倍太阳质量(奥本海默极限),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其坍缩了。它会坍缩成为一个奇点。奇点巨大的密度会扭曲周围的时空,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这个范围被称为黑洞“视界”。

图:黑洞

这个视界范围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的。在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物理学家史瓦西就通过广义相对论得到一个特殊的解,这个解就是著名的史瓦西半径:

由于G(万有引力常数)、c(光速)都是常数,这个式子可以写成这样:

从上式可以看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有“视界”,也就是说,它们都能够成为黑洞。或者说,只要将一定质量的物质压缩到它的史瓦西半径以内就能够成为黑洞。

人类文明还达不到收集32个太阳质量的能力。实际上整个太阳系的质量只有10014个太阳质量,太阳的质量就占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

但史瓦西半径公式提示我们,只要有质量就可以形成黑洞。这样,我们就可以采用其他办法来制造黑洞,例如用粒子对撞机撞出来。

在欧洲的强子对撞机刚投入运行时,就有人担心会撞出一个黑洞来毁灭地球。实际上,虽然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最强大的对撞机,但它还远远达不到撞出黑洞需要的能量。但相信量子黑洞是人类可以制造出来的。

图:大型强子对撞机

量子黑洞撞出来了会毁灭地球吗?不用担心,因为有霍金辐射存在。霍金预言了黑洞的质量越大,其蒸发速度越慢,越小蒸发速度越快。量子黑洞表面温度会高达几百万到上千万度,几乎在量子黑洞诞生的一瞬间就会被霍金辐射所蒸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用“黑洞”来形容事物的深不见底,那是因为我们对黑洞的认识就是引力无限大的一个神秘天体, 黑洞可以将任何出现在它视界的物质都“吞噬”掉,包括光,正是因为黑洞没有反射光线出来。所以我们也看不到黑洞的真实面目。

在严格意义上,黑洞是一种奇异的天体,我们是无法直接观测到它的存在,所以才被称为“黑洞”。黑洞被称为宇宙中最可怕的天体,可以吞噬任何物质,于是黑洞是目前宇宙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

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昂鲁教授首次提出了“人造黑洞”的设想,他认为 声波在流体中的表现和光在黑洞中的极其类似,于是他就想出了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音速,那么就能在流体中建立一个人造黑洞的现象。

事实上我们是完全不用担心人造黑洞不会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任何威胁, 这是由于人类制造出的微型黑洞可以吸收的物质远远小于其本身所释放的物质,于是人造黑洞会在人类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蒸发完了。

退一万步来讲,如果这种微型黑洞不会蒸发,那么让这种黑洞吞噬一个质子也要需要4天的时间,如果吞噬1mg的物质,那恐怕我们人类根本都等不到那天。

而且美国物理学家还出来辟谣说 :人造黑洞可以毁灭地球的理论只会出现在小说和**里,真正的粒子碰撞所制造出来的人造黑洞是不具有毁灭地球的力量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人造黑洞。

黑洞是根据理论和观察推测的一种密度巨大的天体,通常存在于宇宙各星系中。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威廉·昂鲁教授提出: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就可以在该流体中建立一个人造黑洞。但这种人造黑洞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力,除了声音外,无法像真正的黑洞那样“吞下周围的所有东西”,即只对声现象表现出黑洞的性质。从此“人造黑洞”一次就开始在科学界出现。

后来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发明,物理学家认为这些加速器很可能产生类似黑洞的高密度物质,“人造黑洞”甚至可能威胁地球安全。

有很多科学家担心这种人造黑洞的技术被恐怖分子利用,成为继原子弹和氢弹之后人类最具有毁灭性的武器。

但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史蒂夫·吉汀斯在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利用粒子碰撞产生的黑洞是无害的。因为,所有的黑洞都要释放出宇宙射线,小的黑洞所释放的物质要远远多于其吸收的物质,因此,在它们吸收物质之前自己就早已瞬间蒸发了。

事实上整个宇宙原本就是一个类似的粒子对撞机器,具有高能量的宇宙射线和粒子会经常碰撞在地球的大气表层、太阳或者是其它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表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的粒子碰撞。如果这些粒子碰撞会产生危险的话,天文学家很早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并对其展开研究。

就像2009年的时候中国南京市东南大学的科学家崔铁军和程强将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的理论应用为实践,建造了一个微波频率的“人造黑洞”,每个同轴环是以不同结构的电路板形式形成,同轴环之间彼此相连接,因此其介电常数非常平滑。外部的40个同轴环构成外壳,内部的20个同轴环构成吸收体。当入射的电磁波打击该设备时,电磁波将被诱导进入内部的同轴环,然后被吸收。在同轴环将把吸收的光线转变成为热量。”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但是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实体)物质。”

所以不需要担心人造黑洞会成为人类和地球的终结者。甚至还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还能在未来用于收集太阳能。

在这方面,“人造黑洞”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都更高效。一些物理爱好者甚至为这种全新的装置设计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将它装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阳帆上,或者用来吸收空气中游散的电磁波——因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这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据说侵害了我们的 健康 ,成为一种新的污染。

所谓的人类想象出来的黑洞是不存在的

现在的黑洞都是宇宙初始就形成的,人不可能造黑洞。

我可以很明确告诉你就现在来说不可能人造黑洞 未来几百年也不可能

电磁波对应的粒子是光子,光子的能量不同,对应的波长就不同

准确地说,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波的性质,另一些情况下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但绝不会同时表现出波和粒子的性质一般在波长较长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波的性质,而波长很短的时候表现出粒子的性质

电磁波是构成空间的磁场粒子;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也就是比夸克还小的电子。电磁波现象与声波现象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声波是声源产生振动,使相邻空气粒子之间像接力赛似的,即一波一波形成声波。同样电磁波,是电磁波源的电子在跳槽时产生振动,使相邻磁场粒子产生像接力赛似的,即一波一波的形成电磁波。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惠勒泡沫在什么样的物理猜想中它会出现,作用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惠勒泡沫在什么样的物理猜想中它会出现,作用是什么、虚粒子对中的一个粒子落入黑洞时为什么另一个可以逃逸、实粒子和虚粒子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湮灭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13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