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1840—1937》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望洞庭古诗2023-04-23  28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hf6r  

书名: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6

页数:288

内容简介: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37年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战火淬炼,迎来新生。百年之中,中华民族从“中古”状态的“老大帝国”,蹒跚前进、趔趄前行,逐渐转型成为“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这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便记录于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之中。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近代史,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简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作者简介:蒋廷黻,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曾任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等。

身兼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双重身份,使其既具有历史学家的深邃视野,又具有政治学家对局势的深刻洞见。相比于单纯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历史的解读,少了一些书生气,而能深入“历史现场”,对历史事件进行切身而深入的解读,尤为一般史家所不及。

爱情这个让人难以保持冷静的东西,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志士都是在爱情这条路上翻了跟头。即使是有婚姻的保障,但也难保在这光怪陆离,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发生不一样的火花。夫妻同甘共苦,携手相伴25年,丈夫却爱上好友娇妻,她终是气不过,将丈夫告上联合国。

蒋廷黻,1895年出生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家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个略有地产的小康之家。从小热爱学习的他在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奥柏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

因受到良好的教育,蒋廷黻很有个性,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自信自负却不骄傲自满。在面对家中父母给自己安排的包办婚姻时,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要求解除婚事,当时他已与同是留学生的唐玉瑞正在交往。

父母看他态度如此坚决,也尊重了蒋廷黻的意见,解除了这桩婚事。1923年,蒋廷黻与唐玉瑞一起回国,相恋多年的他们在返国的轮船上请船长证婚,结为夫妻。回国后唐玉瑞和蒋廷黻同在天津南开、北平清华任教职。

后蒋廷黻学而优则仕,唐玉瑞也转作了官太太,两人恩爱有加。唐玉瑞还为蒋廷黻生二女志仁、寿仁,后又生两男怀仁、居仁。世事难料,蒋廷黻喜欢打桥牌,而且牌艺精湛,在重庆的桥牌桌上,他认识了沈维泰和沈恩钦夫妇。

沈维泰是清华毕业生,而年轻貌美、风采撩人的沈恩钦让蒋廷黻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而他并没有马上向沈恩钦表达爱意。当时刚好唐玉瑞陪长期患哮喘病的幼子居仁赴美国医病,这让权利极大的蒋廷黻利用自己的权限将沈氏夫妇提拔,让沈维泰很是感动。

而后栽培沈维泰派赴国外时,也没有犹豫,认为这是对他的栽培,留下沈恩钦就走了。沈恩钦对此了然如心,时常陪蒋廷黻一起玩桥牌,而后又跟随蒋廷黻共赴纽约常驻联合国。在美国,得知蒋廷黻爱上沈恩钦后,很是气愤但也无可奈何。

1948年,在美国深知国外法律的蒋廷黻打起擦边球,在墨西哥一单方面理由与唐玉瑞离婚,进而与沈恩钦正式成婚。这让唐玉瑞觉得欺人太甚,于是聘请中外律师起诉,由于当年墨西哥的离婚,中国和美国都是不承认的,中美法院都判决唐玉瑞胜诉。

但即便官司胜了,蒋廷黻的心依旧在沈恩钦那里,律师告知唐玉瑞,蒋廷黻有外交官豁免权,法院对他也没办法。无奈之下唐玉瑞将蒋廷黻告上联合国,但这种家庭纷争,联合国也没有是无可奈何。

随后唐玉瑞根据美国好友提供的消息,凡是蒋廷黻去的地方,唐玉瑞必到,而且与蒋廷黻发生激烈争执。这给蒋廷黻带来很大困扰,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看着在外人面前闹笑话,不过蒋廷黻至死也没有再和唐玉瑞在一起。

——兼评溧水区高中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竞赛

刊载于《溧水教育》2019年第6期“名师视野”栏目。致谢:张映春主编,教研员周红英老师,新同事刘夏亲老师,永远的好助手汪俊老师。

一堂好的历史课标准是什么?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又如何从称职走向优秀?相信这既是许多同行时常追问和思索的话题,也是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外界对中学历史教育界的殷切期望。

在我看来,如此的追问,是一个孟子式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般的生涯追问,包含了一个历史教师通过“术”的练就、提升“基本功”,继而经历“道”的追寻、走进“新境界”。

1962年鲍勃•迪伦21岁,创作了一首歌——《答案在风中飘扬》,此后风靡,这也是他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关键作品。歌中唱道:“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称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 它从某种角度上颠覆了既有的成功定义,阐释了人生是一趟旅程,也可以此来勉励人们的职业生涯其实是学无止境、不断追求变化和提升的过程。

一、术的练就:提升基本功

关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思考,对于我而言,二十多年萦绕在心。时断时续的,有意无意间,或心中反思一回,或对话中追问一番,总未释怀。

读迈克尔•富兰系列教育著作,笔记中依然记着他引用的如下一段建议教师的自我追问 :“我当初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教师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能给我的工作带来什么?我希望自己能够留下什么?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忘记自己的良知,我能够做些什么?” 时时追问和反思,这正是历史学的专业特质,因此,也成了历史教师的职业思维特质。

在中青年教师——主动担当公开课教学或愿意接受听课的——多为学校骨干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听者,我有时思绪游离,有时陷入沉思,感慨他们相比“曾经的我”,要优秀得多,而且更成熟和理性。而在同行的眼中:他们的课堂重视自身形象和亲和力,语言表达清晰,几乎没有知识性或科学性的错误,教学环节完整,课件精美,课堂驾驭能力强。于是,一个词语,不时地跳进我的脑海,频现我眼前:基本功。而对于这些教师的印象,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基本功扎实。

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功?抑或,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哪些?带着这个时常萦绕脑海的问题,我翻捡了近年的学术期刊,有的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初步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生活文化视野”; 有的建议中学历史老师需要开展“校本研究、专业学习、教师合作互动、参与校本历史课程开发和经常性反思”; 有的提倡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进行“有思想的阅读和有内涵的备课”; 有的倡导中学历史教师应当“通过教材分析专题报告、通过试题分析研究、开展与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参加教学比赛和组织读书沙龙” 。

基于基本功和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我也曾数次追问,大体包含如下领域:专业知识结构要“深”、阅读面要“宽”、教学方法要“活”、史学前沿要“观”、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要“熟”等。

受众多当代教育理念的启发,抱有引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殷切期望,区中学历史教研员周红英老师从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在区高中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是笔试,主要考查选手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命题和评题;二是通用技能展示,包括粉笔字(板书)、即兴演讲和课件制作,三是专业技能,即教学设计和模拟课堂教学。

“模拟课堂教学”的课题是“罗斯福新政”。这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经典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高中教材各版本均给予高度重视和肯定,并以浓墨重彩呈现之。大体在于,罗斯福“新政”有效化解了威胁美国甚至全球治理的“经济大危机”,是20世纪资本主义改革道路上的成功典范,客观上也使得美国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同时,这一篇章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一线教师对此章节向来关注有加,因而以此来考查“备”与“教”的基本功,顺理成章。

现行课程标准,对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内容、特点和作用,即:哪些“政”、“新”在哪和“效”如何?教学中,若以“教教材”立论,围绕三个关键词,次第展开即可。若从“用教材教”计,也即“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设计的立意上,就应当提升到罗斯福“其人其事”(人以励志,事在政新),并置之于历史的纵横大背景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新”、认知其“政”、体会其“果”和领略其“伟”。纵,就是要把新政置于美国、甚至世界历史的时间框架中,从其理念看,前有自由放任,后有干预主义;从其背景看,恰恰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且与其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横,就是要把新政置于与苏联、德国和日本对比的空间框架中,如此的新政则是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探索和不断改革中的一环,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对危机、基于本国传统等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值得后世赞许的选择。如此“纵”“横”的把握,正切合了历史学科关于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此次竞赛不乏如下亮点:

搭框架,是高手上课的绝活。 就框架设计的纲目之精巧而论,二高中的谢艳老师以“由”、“要”、“新”和“果”等四字统领,即:寻新政之“由”、举新政之“要”、析新政之“新”和论新政之“果”,清晰的线条感,反映出惊人的条理性。

巧预设,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惯用的“伎俩”。 多位参赛教师在“新政”一课的模拟教学中,埋下伏笔,追问“谁”的新政、“谁”在主导、“谁”加强干预,引出主角是美国政府,方法是通过立法,从而揭示美国政府从自由主义理论出发,政府从“看不见的手”转化为“或隐或现”的一只手。

打比方,是教师在教学中化解抽象理论或概念问题惯用的招数,但往往也有一个是否贴切的分别。 三高中的金晓影老师借用一套医学常用语言,把“经济大危机”比喻为“美国病了”,把新政比喻为“处方”,评价时将其喻为“良方”,可谓神形俱到。

清概念,则是“功夫到家”的把关教师的绝活。 省溧中的王莉老师强调,面对危机,前任胡佛是“恪守传统”,现任罗斯福倡导“新政”则是从传统出发,虽是“急就章”,其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讲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展现出她头脑清楚,思路敏捷的特质。而新政使美国“走出”低谷,“渡过”危机,却不是“解决”危机的强调,折射出她是一位杰出的把关教师。而对以“没事找事”这样的家常话来形容新政措施中的“以工代赈”,则反映出她幽默的语言风格。相信这样的教师,正是课堂中学生喜欢的类型。

重反思,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 教而不思则浅,思而不教则空。好教师一定善于思考,一定是位反思者。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省溧中的刘夏亲老师在课后写道:“与传统的自由放任相比,‘新政’‘新’在加强国家干预,突出‘加强’一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新阶段,强调资本主义民主秩序的新运用,从而抓住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结尾环节,渗透了当下提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教科书对‘新政’评价主要持肯定态度,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尽量接受历史真实,还适当补充了批评‘新政’的材料。”省溧中的王莉老师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三年可以熟悉一套教材,六年可以操作一套教材,九年可以驾驭一套教材,十年以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吧。无他,唯手熟尔!而我便是常常满足于这种‘手熟’。历史深邃而广博,仅仅是历史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也浩如烟海,自己知道的可能连沧海一粟都够不上,所以所谓的‘手熟’不过是可笑的夜郎自大,每一次的参赛经历都印证了这一点。不出错的教学充其量是‘手熟’的匠人作品,而有意味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的灵魂碰撞,是大师的‘艺术’!所以我珍惜每一次的参赛机会,它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并有机会聆听真诚的忠告、见识闪光的智慧。”

一个历史教师,在最“原始”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最基本素养应当是什么?这是在接到基本功竞赛“即兴演讲”的命题任务后,回想在我脑海的一个追问。多年以前,教育中人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来简要回答什么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当你离开了学校,忘记了知识,剩下的就是素质。正所谓,大道至简。作为命题者,我坚持认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涉及诸多领域,但假使抛开一切辅助的技术和外在工具,在最短的时间里即兴地展现出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的“基本功”,我觉得最简而言之的衡量是: 知人、论事和读书 。于是,参加基本功竞赛的选手根据抽签,分别收到三个“即兴演讲”的题目:请你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推荐一本历史专著或介绍一位历史人物。

省溧中的谈娟老师推出了一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这是一位从智者学派的思想中突围的大师,一位影响了柏拉图并促使其形成“理想国”主张的引领者,一位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智者和勇者,一位在“言必称希腊”的历史回溯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也是在雅斯贝尔斯眼中身处“轴心时代”并与孔子以及释迦牟尼齐名的思想家。

省溧中的刘珩老师介绍了一本奇书:《金枝》,作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1854—1941年)。一本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据他介绍,本书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二高中的谢艳老师向大家推介:《中国近代史》,此为蒋廷黻(1895—1965年)所著。在介绍中,她特别点明蒋廷黻在此著中不仅论史清晰,而且字里行间呈现出作者对于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溢出深厚的家国情怀,蒋廷黻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稍显意外的是,有三位选手抽中并呈现的讲一则历史故事,大概是由于题旨过于宽泛,反而没有能够充分展示历史教师会讲故事这一最具底色的基本功,也未能提炼和贡献出独到的启示,故引为憾。

二、道的追问:寻找新境界

“术”,一般指方法、路径,属器物和技术层面,大致可以理解为“基本功”。“道”,则指轨道、规律,万物的根本原理。由“术”而“道”,也就是从方法论到世界观,一个历史教师在掌握了“术”或“基本功”并可游刃有余之时,“道”的追寻自在眼前。此时历史课堂的追求,正是一个历史教师从称职迈向优秀和卓越之路,这就需要从价值观层面思考和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了。

一个历史教师,通过后天自我加压和反复训练,掌握“基本功”,也即教学之“术”,至多可以达到“匠”的层面,可以制造出一节又一节没有毛病的课。那么,一堂没有缺点的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呢?一堂没有争议的课,是不是一堂示范课呢?一堂没有问题的课,是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呢?有时发现,在教师出色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学生所有的疑问都在课堂上迎刃而解,赞叹之余,却往往会让听课者产生一种莫名的、怅然的失落感。

多年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曾经就“一堂好课的标准”约了不少同仁撰写稿件,其用意不在于讨论出好课的“标配”,而是引发大家关注一节好课的元素有哪些?一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简而言之,主题在于“发现更好的课堂,发现更好的教师”。专治教育哲学思考的教育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更上位的思考。

关于课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早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就发表题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至今依然影响深远并不失其现实意义。在文中,她明确提出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关于良师。他的弟子,李政涛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一书中,将教师分成匠师、艺师、儒师和哲师等四个类型 。“一是匠师。如果教学被视为一种技术的话,他的技术无缝是圆熟,甚至是高超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本身,在他那里都是施展手艺的原料和舞台。他要做的工作是日夜打磨自己的技术,并为自己的作品而心醉神迷,如同泥瓦匠面对着他的房子,铁匠面对着自己手中的刀剑。中规中矩的教学策略、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和各种教学大奖赛的奖状,就是匠师的作品。当人们把鲜花献给他的时候,时常还会在内心发出遗憾的叹息,在匠师身上,始终缺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匠师的技术是没有思想的技术,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更要命的还在于他没有那种永无止境地向上的生命激情,他时常会在自己的作品前微笑,继而甜蜜地安眠。”“二是艺师。他不仅充满激情,而且有着丰富的艺术细胞。通过优美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表情、姿态和动作,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了。艺师的课堂始终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受到了强烈感染,听起课来兴致盎然。但匠师之所长,恰恰是艺师之所短,艺师的课堂可以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教学效果不见得比匠师好。”“三是儒师。具备传统知识分子风范是其基本特征。他很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在所任教的学科上,他具有精深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本学科的专家。但他的局限也在于此,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他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四是哲师。他力图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的是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更是一个创造者和超越者。永不停留在任何既定的成就面前,永无止境地追求受教育者生命和教育者自我生命的完善,永远在理性和情感的相互交融中进行教育活动和实现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重建。”

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秀走向卓越。那么,如何走向优秀,继而从优秀走向卓越,一个历史教师的教学,甚至一些课堂的记忆,除了应试和知识教学之外,如何溢出其无形的记忆、印象和影响呢?又或者说,超越了寻常意义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精彩在哪里呢?什么样的课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对学生有可能产生终身、不可磨灭的影响呢?至此,“境界”一词,自然地跃在眼帘。那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优秀教师的新境界,在哪里?

方孝孺诗云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王国维认为, 词以境界论高下 。境界,有些玄妙的美好,既是自我修炼的体现,又是思想觉悟的反映,仿佛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万水千山,遇到了世事沧桑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意境和外在修为。省溧中的刘珩老师在“基本功”竞赛后,写下题为“五味杂陈”的感慨:“酸,奔四十的人了,还要参加基本功竞赛。甜,每年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做完,跟学生一起成长,笔试成绩很好。苦,准备基本功竞赛时,作为高三班主任和教师,还要待妻教子,陪伴父母,忙得透不过气来,只能相信功夫在平时。辣,即兴演讲不知所云,模拟课堂,想法与理想落差太大。”省溧中的谈娟老师也反思:“教与学,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因素,要想教的更精彩更高明,就必须让素养更深邃,当穷毕生精力去探索和钻研。好比三五年教学,收获了一些业绩,你以为已到达‘山峰’,这个看法太肤浅。其实这‘山峰’是活的,随着年龄和阅历,高度在上升。而接近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和积累。只顾攀登莫问高,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作家麦家说:“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线!”这正是以上书写出颇有焦虑和反省之感的优秀青年教师心态的一种注解。

此次参赛的中青年历史教师,业已是单位的骨干,学生的依赖,事业的中坚,家庭的梁柱,一切顺其自然,也无可厚非。然而,若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突破职业发展的舒适圈,探寻“道”的新境界,就必然寻找到新的支点,重新出发,再起飞。

“术”的练就功德圆满之后,“道”的追寻油然而生,在中学历史教师群体走向优秀、步入新境界的路上,相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本质要求,窃以为,应当: 一是多读,读专业之书,读教育之书,读经典之著,读大家之著;二是勤写,写教育叙事,写教学反思,写读书心得,写教学论文;三是常悟,悟课堂本质,悟教育本源,悟历史本来,悟人生意义;四是留白,留课堂时空之白,留疑难答案之白,留对话交锋之白,留未来期待之白。

一堂好的历史课,没有标准,但若课堂中有这样一些元素,哪怕呈现一二,都将有助于追寻历史课堂的最高境界:有思想的张力,有情感的渲泻,有思维的碰撞,有理性的追问,有诗意的流淌,有对话的渴望。美妙还在于,下课之后,师生犹有余音绕梁之感,并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如此的课堂,即使有些瑕疵或缺憾,又有何妨!如此的师者,哪怕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也无愧于魅力教师。我期待遇见这样的课堂,享受其间,则为学生所喜,为同行欣慰,为历史教育而幸甚。我期待相逢这样的教师,与其为友,则宁请其为师,共同为中华而教,为文明传承而行,为教育创造而为。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 :“教育应该向学生揭示伟大的真谛。” 负有历史和文明传承之重要使命的历史教育,则更应如此。从术而道的追寻虽任重而道远,从优秀而卓越的路途虽漫长,但已觉醒,尽管启程,因为过程即是教育的全部意义。

曾经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上,听到一位教师绘声绘色地讲一篇课文,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的莫顿•亨特),有如下片段,至今不忘 :“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如此问道,仅是序章。

教育名家、华南师大附中原校长吴颖民曾在一次论坛中告诫教育同仁 :“优秀是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碍!” 这句话,曾给我很大的警醒,相信也能引起同仁反省,激励大家共同寻找教育的新境界。

引用文献

1帕克•帕尔墨语,转引自《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迈克尔•富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2章国好:《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刍议——近几年高考试题引发的思索》,《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

3侯雁飞:《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教师发展》2010年第4期。

4朱可:《浅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途径:阅读与备课》,《历史教学》2010年第21期。

5刘洪生:《探中学历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与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5期。

6 叶澜:《新课程评论》2018年第11期。

刘浦江,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1961年生于上海,籍贯重庆垫江。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助教、讲师。1988年4月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义宁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王永兴 ,1934年至194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40年至194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52年至1955年,任清华工农中学常务副校长;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任教,曾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调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教,1980年评为教授,1986年离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任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1《鲁迅是一种力量》

作者从艺术、宗教、风俗传统文化建设等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对鲁迅笔下的文字以及鲁迅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展开了深厚历史眼光关照下的探索与总结

作者系郑欣淼,1970年以来曾先后任陕西省委研究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及副局长、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等职。此外,还曾担任多项社会文化事务与学术研究职务,如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等等。

前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孙郁作序。

2《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

胡福明、袁隆平、杨利伟、钟南山、邓丽君、金庸、厉以宁、赵启正、林毅夫、柳传志、张瑞敏、宗庆后、马云、李书福、王石、李宁、袁隆平、屠呦呦、贾平凹、郎平、张艺谋、基辛格、傅高义、大平正芳……

40年的时间长河中,40人的遴选可以说非常艰难,比如10位思想家,10位创业者、10位突破者、10位来自国际的见证者。40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而今天,我们可以用“巨变”来陈述这40年的飞跃。每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这是不可复制的40年。中国不仅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再一次显示了自信,显示了智慧,显示了能力,更在累累伤痛中果毅前行,在积极探索中走向复兴。中国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为中国40年正因为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中国第二次革命,才有了中国的崛起。

—— 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3《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

通过汪民安笔下的艺术与哲学

寻找生命的力量

作者最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

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

我们就此接触到了德勒兹的真正核心: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越是充满强度,就越是有力,就越是能够克服障碍;越是克服障碍,就越是能够不停地运动;越是运动,就越是丰富、扩大、自满、爽朗;最终是真正的喜悦。

——汪民安

本书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

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当代性是贯穿其中的线索,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4《领导学导论:人人都可习得的领导力》

(第3版)

美国西点军校采用的领导学教材

被译成12种语言

一本专为普通人写的领导力教材

随手翻随用随练

帮助你快速掌握领导力理论

应用到实践中

学习领导力或许不能把你变成伟大的人,但一定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相信他人的智慧,改善带领团队的方法,或者改善与领导相处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党领导,每个人的领导力都有提升的空间!花点时间研究一下《领导学导论》,你会得到你能得到的。

《中国近代史常识:一本引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蒋廷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NJCH           

书名:中国近代史常识:一本引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

豆瓣评分:84

作者:蒋廷黻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副标题: 一本引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

出版年: 2019-5

页数: 320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常识》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前的,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史。作者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总结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阐述在面对世界大变局时,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自强不息的改变,并分析这些改变失败的原因。本书引领着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民国外交家,湖南邵阳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共同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后聘入清华大学,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以“知外交”闻名于世。1965年病逝于纽约,享年70岁。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近代史:1840—1937》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1840—1937》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夫妻相爱25年,丈夫却爱上好友妻子,她是谁呢、[寻常道] 术与道的追问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91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