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摘录之基本刀法

篆刻摘录之基本刀法,第1张

执刀如同执笔。在篆刻家手中,刀有“铁笔”之称。正确的执刀方法,能冲切任意,轻便灵活,游刃有余。常见的执刀方法有两种,即: 三指法 ;也称指捏式, 拳握法 ,也叫整握式。

三指法 是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刀杆,成三指鼎立之势,无名指、小指辅贴于中指,中指端离刀刃约1厘米左右,刀杆与印面约成30°夹角,似执钢笔式。执钢笔,三指法已足能书写。执刀,由于石质有一定硬度,为防失控,中指端须顶住石章顶侧,以控制运刀速度,无名指、小指紧贴中指,做到五指齐力,由右向左推进,如下图

拳握法 虎口朝上,整把握住刀杆,刀杆略向前侧(向身外),与印面成60°左右夹角(如下图)。掌、腕、指、臂同时发力,向身内犁进。拳握法由于整把握刀,用臂、腕带动手,力强势足,运刀长驱直入,长冲短切均可。

两种执刀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三指法灵活轻便,运刀变化丰富,然而刻较大的印章力量不足。拳握法力强势足,刻大印、巨印,线条雄强浑厚,但灵活性较差,不易表现细微变化。其他还有正刀法、五指斜执法等执刀方法。正刀法刀杆与印面垂直,古人有“执刀如执笔”的比喻,故此法与执毛笔相同。运刀时虽然用腕带动指,但指力毕竟有限,所刻线条软弱,运刀也不够灵活。五指斜执法其实是三指法的变化执法,用于冲刀。此法执刀比三指法平些,五指辅刀杆疾冲,所刻线条迅猛酣畅,具霸悍之气。

运刀法 是刀刃在印面上的切割运动之法。古人在印论中所述名目繁多,十分混乱,有的甚至故弄玄虚,使初学者读后不知所云。其实运刀的基本方法主要的只有两种,即 冲刀法 和 切刀法 。

冲刀法 是沿着笔画向前推进的犁割方法。三指法和拳握法均能使用。三指法,左手执石,右手五指齐力,以刀的一角入石,以腕发力,刀杆横于胸前,与印面成30°夹角,无名指顶住印石上侧端,用力从右至左推进,犁出一条“V”形沟(如图6-6)。 拳握法 ,刀杆竖斜于印面,左手执石,右手紧握刀杆,以刀的外侧角入石,由外向里犁进如(图6-7)。

冲刀法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 三指竖冲法 。执刀方法与三指法相同,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执石,掌竖于胸前,拇指翘起,顶住刀杆后下侧,两手配合一起发力,由内向外推进。左右两手的分工为:左手除执石外,拇指顶住刀杆负责向前推进,也起杠杆的支点作用,右手只需执稳刻刀,掌握运行方向、刀杆斜度和刻入深浅(图6-8)。这种竖向冲刀法,优点是两手合力,运刀轻松自如,刻直线长驱直入,但圆转和精微处不及三指法灵活。

<b>

冲刀法运刀,应注意起刀刀角入石不能太深,深则运刀不畅。初习冲刀线条不要一冲到底,要一段一段地冲,否则易走偏和线条缺乏凝重之感,待腕下有一定功力后,再习长冲。长冲与短冲相结合,能出现不同质感变化的线条。

切刀法 是刀刃在印面一刀接一刀切割运行的方法。执刀方法与冲刀相同,但刀杆与印面的角度有所改变,约成65°角。切割方法:起刀刀锋以一角入石,运刀方向为三指法向左,拳握法向内(怀里),以入石的后刀角作支点,用力往所刻方向推杆,刀刃徐徐入石,直至前刀角全部入石,再前移接第二刀。重复第一刀的运动过程,刀刀相接,直至完成所需切割的线条(图6-9)。另一种切刀方法是以刀刃的一部分依靠刀角一起一伏运动切割,这种切法被称为 细碎切刀 。

以上两种运刀方法,都有优缺点,所以也就诞生了让两种刀法混合使用的技术,即 冲切混合法 ; 冲切混合法 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

除以上两种运刀方法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刀法,如 披刀法 、 旋刀法 、 平刀法 等

<b>

披刀法 是在一边刻出的线条较宽,已基本够所需宽度,然后再在另一边用刀披削而过,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略有锯齿状。这一刀法与两边同等着刀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旋刀法刻白文,线条的两端呈“∑”形棱角,一般用刀角点切割平。用旋刀法能使线条两端产生圆起圆收的浑厚感。方法为:刀角顶住线条顶端一侧,刃口向笔画内转动,便有圆笔之势。

<b>

平刀法 是有时用来刻阳文印清底的刀法。刀刃平着印面,铲入石中,清去线条以外的多余部分,使线条凸起。也有用此法刻线条的,但过于呆板。

1、刻直线练习。在印面用笔画出数道直线,以冲、切刀法镌刻。线条力求直,从中体会直线的运刀、力量和刀锋角度与方向的关系(见图6—11)。 

2、刻圆弧练习。三指法为逆时针方向;拳握法为顺时针方向。运刀时刀石配合,同时发力,以刀就石,以石凑刀(见图6—12)。

基本刻法是刻出笔画的阴(白文)、阳(朱文)线条。方法有 双刀法 、 复刀法 、 单刀法 。

双刀法 是指一个笔画需要用两刀,一去一返才能完成。以刻白文横画为例,沿墨线一侧端起刀,侧锋,刀刃切割墨线边缘,刀角激石在墨线中,似锯齿形,边缘光洁,刻至墨线另一端。将石章调转 180°,用第一刀同样的方法起刀,再刻去线条的另一半。最后刻去两端不齐的燕尾(∑),双刀白文横画即完成(见图6—13)。刻朱文与白文相反,白文是刻去墨线,朱文是保留墨线,刻去线条以外的石面。以刻横画为例,从墨线一端起刀切割墨线边缘,刀锋侧向与白文相反,刀角激去线条外的石面,行至另一端。调转石章180°,用相同的方法刻去线条的另一边。按墨线长度,两端用点切刀断开,朱文横画即完成,笔画呈凸形(见图6—14)。

复刀法 也是两刀完成一个笔画。第一刀从墨线的中心线侧锋入刀,刀角激石刻去墨线的一半,石章不作调转,再以同一方向刻第二刀,刻去另一半。复刀法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形,与单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图6—15)。

单刀法 是一刀完成一个笔画。从线条的一端起刀,视笔画的粗细,控制刀锋的正侧角度,腕指同时发力,运至尾端,墨线全部激掉。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状(见图6—16)。齐白石的白文印便用此法。单刀比双刀难度要大些,可在腕下有一定功夫后再尝试。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推荐博客:篆刻刀法与临摹

尤克里里新手入门指法:左手拇指的位置垂直于指板、与中指相对、手掌和指板平行,且离开一只笔的距离;右手可采取一指弹,即用大拇指来弹琴,弹4、3、2、1弦。

此外右手还可使用二指法,即大拇指负责弹4弦和3弦,食指负责弹2弦和1弦;三指法,即大拇指负责弹4弦和3弦,食指负责弹2弦,中指负责弹1弦;四指法,即每根手指负责一根琴弦,大拇指负责弹4弦,食指负责弹3弦,中指负责弹2弦,无名指负责弹1弦。

通常情况下,抒情缓慢的歌曲,用一指法来进行弹奏;如果出现十六分音符比较多或者是歌曲速度比较快,又很少的琶音的情况呢,尽可能地用二指法和三指法进行弹奏;没有特殊情况,尤克里里基本上不用到四指法。

尤克里里简介:

中文名称:夏威夷小吉他。

音译名称:尤克里里,乌克丽丽。

十九世纪时,来自葡萄牙的移民带着Ukulele来到了夏威夷,成为当地类似小型吉他的乐器。二十世纪初时,Ukulele在美国各地获得关注,并渐渐传到了国际间。

与吉他的区别:尤克里里只有四根弦,吉他有六根。

与吉他相同之处:都属于拨弦乐器,定音方式相同(四弦三弦二弦一弦的空弦音都间隔为四度、三度、四度)。

以上就是关于篆刻摘录之基本刀法全部的内容,包括:篆刻摘录之基本刀法、尤克里里新手入门指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485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