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和语言。而华夏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汉字功不可没。原古时期,人们基于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猎时的路线标识,或者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类的需求,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在岩石或者树干上的刻画线。久而久之,人们刻画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对于某种事物的某种画法,便有了约定成俗的规矩,以便于别人能清楚分辨,这就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说文字其实还有点牵强,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图画。

随着原始部落的继续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直接的交流,开始对间接交流有了需求,比如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系,这种间接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交流的内容和事情都需要记下来,于是出现了很多类似简笔画的象形文,而且开始出现能表达某种具体意思的句子。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宋体、仿宋、黑体、综艺体、彩云体、华文新魏、琥珀体、华文细黑、姚体、舒体、微软雅黑体、幼圆体等。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历史是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

一下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自选!不过个人认为最后一个比较普遍,就是汉字是自然形态(图画)演变而来。

汉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来自八卦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河图洛书说,这是文字神赐的典型代表。

结绳说,《说文解字》:“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刻契说,古人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 仓颉造字说,《说文解字》:“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分理别异”而来。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包含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的民族精神。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交际符号,但是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无法忽视的。汉字的演变规律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汉字从创始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过多次的演变,在不断的演变中汉字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很难通过变化后的汉字理解其古代的含义及想要表达的信息。

每个时代的发展和生成都会随着文字而改变,而对于中国来讲更加如此,因为作为历史的缔造者,文字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

从商朝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甲骨文,到上周时期雕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西周晚年演化出的大篆,继而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文字改革出现的小篆。

后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以及与此同时出现的楷书和草书。至此,中国汉字已经基本定型,它伴随着中国璀璨的文明,一同呈现在世界的眼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

汉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主要特点:

甲骨文: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笔画多放折等。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篆书形状比较细瘦,讲求每个字都横是平的,竖是直的。每个字大小的形状都比较的平均,大小非常的和谐。形状从远处看上去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但是篆书书写起来非常的慢,效率很低。篆书是一种形状非常像所描述事物的字体,即是一种象形字体。篆书包括大篆字体和小篆字体。篆书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的发展和变化,代表人物有秦时的宰相李斯。篆书作为一种古代的汉字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1大篆字体特点

大篆字体是西周时才出现的。大篆字体有两个特点:一大篆字体随着发展和变化逐渐和事物的形状不是很相像了,这为现代汉字奠定了基础;二、大篆字体写起来很简单流畅。

2小篆字体特点

小篆字体是带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使用的汉字形式一直到西汉末年时期 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小篆的特点:小篆字体在远处看呈长方形,每一笔每一画都力求横平竖直。除此之外,小传还很讲究字的对称,包括字的左边和右边的对称和上边和下边的对称,它非常力求运笔的顺滑流畅 。

隶书:隶书的特点主要有:

1字形稍扁,呈现出一种左右分展的趋势。字形由内向左右两边展开。

2笔锋藏匿于字体的结构当中,收燕尾。

3笔画直立,没有小篆的圆润,字形呈现出一种方形的状态。

4在写隶书的过程中,笔画转承起伏比较明显,有粗有细。

楷书:1字体端正2笔画工整3结构之间没有连接,一笔一划都是独立的

4书写起来较慢。楷书不会像草书和行书一样笔画之间会有连笔,而且楷书对提笔和顿笔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写字的速度会放慢来保证其字体的规整。

草书

草书的种类诸多,分别是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草书的主要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书写的草率、简约、自由、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其形态比其他任何字体更活泼灵动。具体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征:

1点画简:化繁为简,点画相连是草书的主要特点之一。草书行笔快捷,主要在于简化和连笔。所以草书点画之简体现在笔画省减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一般两笔以上的笔画往往一笔带过,相邻字之间笔画可以借用,以及对不易处理的点画进行合理化变形等。其次,草书点画之简还表现在草书符号的广泛应用上。草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替代草书偏旁部首或整个字的简单符号,是草书特有的与该字正体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简单写法。草书符号的运用,使草书书写大大减化。此外,对于大草、狂草,往往还表现在对具体笔画书写的简化,如书写时常常省去了藏锋、回锋等修饰性因素。

2结构活:我们并未发现有关草书结构的具体法则,原因就在于草书结体的灵活多变,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定。当然,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穿插避就"、"向背揖让"等规则,但要灵活得多,也丰富得多。特别对于大草,常常多字连绵在一起,单个字的结构部分或完全打破,形成一组字的“结构单元″。可以说,草书结构最不拘一格,完全摆脱了“四平八稳″的楷书结字原则,形成了生动活泼、奇险多变的书体面貌。

3章法:草书相对于其它书体动感更强烈,更鲜明,章法更富于变化。一方面,字距、行距都力避平均单调,打破局部平衡,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一般章法模式。特别对于大草、狂草,忽而密不透风,忽而疏可走马,气势连贯,血脉不断,在变化中求统一,给人以摇曳生姿、气势磅礴的运动之美。另一方面,章法变还表现在墨色的丰富上。通过墨色枯湿浓淡的对比,增加虚实的反差,从而形成气象万千的笔墨效果。其他书体有时也讲究墨色变,远不如草书运用得普遍。

行书:

1笔法多变: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2活泼有神: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如“是”、“能”、“无”、“茂”等。

3书写便捷: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如“老”、“竹”、“流”、“未”等。

4结体多姿: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汉字演变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75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