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从嵇康之死与司马昭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样的道理

现代人从嵇康之死与司马昭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样的道理,第1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谚语让大家对司马昭耳熟能详。但司马昭还杀了一个看似与他毫无瓜葛的文人嵇康,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探明其中的深意,我们应先对两个人物有所了解。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中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人。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而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是当时的文人领袖。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据说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后来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不过嵇康后期隐居不仕,屡拒为官。最后,他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钟会确实是害死嵇康的直接推手。钟会早年极其崇拜嵇康,曾为了让嵇康看看自己的文章而把写好的作品从墙外丢进去。后来钟会带着一大群人再度拜访,专心打铁的嵇康却没好好搭理他。奇行高节的嵇康让钟会颜面扫地,钟会便对嵇康怀恨在心。

钟会紧盯着嵇康,发现一点问题就赶紧抓住机会落井下石。他在司马昭面前大肆罗织嵇康的罪名,最终把嵇康推向屠刀。但这其实不是嵇康被杀的主因,钟会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烟雾弹。嵇康被害的关键还是在司马昭,司马昭要是不起杀心,那钟会说什么也没用。

嵇康属于和司马昭对立的一方。嵇康属于支持正统的文人,而司马昭是意图篡位的乱臣贼子。嵇康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就是表现对司马昭乃至整个司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装虚伪的蔑视。他所有与主流相悖的言行几乎都是在撕扯司马氏假仁假义的外衣。套用现在的一句话说就是:“别人都假装正经,我只好假装不正经了。”

当时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久闻嵇康的大名,于是备厚礼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嵇康听说司马昭要他出仕为官,于是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仔细想来,这和当初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躲避曹操的征辟何其相似呢?可惜司马昭没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便对嵇康怀恨在心。嵇康扯了司马昭的遮羞布还不接受招安,司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而就在这段时期,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好友山涛升了官。山涛好心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但当时司马昭夺权之心人人皆知,嵇康一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说什么也不辅佐司马昭。他还给了好友一封长信,后人称之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作为文人领袖,嵇康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司马氏,实际上给司马氏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领头羊都这样不支持当权者,其他文人多多少少都会对司马氏产生别的想法。这对于急于加强自己控制力进而篡位的司马氏来说,嵇康实在是可恶至极。

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了嵇康被杀的导火索。与嵇康交好的吕巽、吕安兄弟反目,吕安被哥哥指控。嵇康坚信吕安无罪,主动为他作证。结果钟会抓住这点,说嵇康替朋友做伪证。司马昭因此大怒,下令杀了嵇康。事后,司马昭也后悔,可是为时已晚,人死不能复生。

可以说,嵇康最后是死在了小人手上。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这些小人,以自己的度量揣测他人,极尽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最终伤人伤己,钟会是,司马昭也是。

嵇康嵇康(223 年前后-263 年前后)[a],字叔夜嵇康简介,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 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 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 在当时即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 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 权臣司马昭忌惮他 的言论影响力,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 在他死后, 其思想主张在东晋及南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构成理论。 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嵇康本人则被神仙化,包括作为正史的《晋书》在内,关于他的生平 事迹的记述中参杂了相当多神怪、传奇的内容。而他坚持思想与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 利,为追求正义而牺牲的品质,被后世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 物之一。时代背景司马篡魏东汉末年, 因为长年的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 在汉王朝的土地上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 起义——黄巾之乱。紧随而来的政治更迭、军阀割据,最终使得汉王朝四百余年的统治走向 了终点, 也对这个国家的经济以及生活于其上的人的思想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持续数十 [1] 年的战乱、饥荒、瘟疫导致全国人口锐减 90% ,以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2] 的悲惨景象。 公元 220 年, 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后, 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称帝, 建立了曹魏。紧接着,刘备、孙权也先后在西南和东南称帝,建立了蜀汉与东吴 (三国), 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各自推行一定的休养生息政策, 使得社会经济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 一个相对平稳的恢复期。然而即使如此,由于政治上的对立,三国之间仍然不间断地有大小 战争爆发。 公元 239 年,魏明帝曹睿英年早逝,生前没有留下男性子嗣,其认养的继承人魏少帝 曹芳当时也只有 8 岁。曹睿临终时诏令宗室大臣曹爽与重臣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 的皇帝主持政事。辅政初期,两位辅政大臣尚能分享权力,相安无事。后来曹爽重用邓飏、 丁谧等心腹,并听从其建议,一方面架空司马懿独揽大权,另一方面任用主张新思想的官员 改变旧行法令仪制, 造成其与司马懿及以蒋济为代表的保守官员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 公元 249 年(正始十年),潜伏的司马懿势力对当权的曹爽势力发动了史称“高平陵之变”的政 变。政变的结果,司马懿以不杀为条件引诱曹爽主动放弃抵抗,但事后司马懿违背约定将曹 爽及其党羽尽数族灭, 其中包括与嵇康有姻亲关系的何晏等许多有名之士, 加上曹爽共计八 [3] 族,“同日斩戮,名士减半” 。

此一残酷的行为, 拉开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序幕, 也引起了忠于曹魏势力的不满与 警觉。上位后的司马氏开始逐步架空曹魏皇室的势力,铲除异己。一些忠于曹魏以及恐惧司 马氏暴行的人不甘坐以待毙, 屡次展开权力争夺的反击战。 在中央有着嘉平之变与甘露之变 等政变活动,在地方上有着名为淮南三叛的军事反抗。每一次对抗都以司马氏的胜利告终,伴随而来的则是又一轮的杀戮与清洗。 同时代的诸多名士, 如李丰、 许允、 夏侯玄、 诸葛诞、 王经等都因介入或卷入这些争斗之中被杀。 多变的政治天气, 使得一部分士人选择居家不仕以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中遇害。 而另一方 面,在一次次的平叛后,司马氏逐一扫清了曹魏的残存势力,稳固了手中的权力,其篡夺帝 位的野心也逐渐显露, 一部分不承认司马氏政权合法性的士人, 也选择以不出仕的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不满。作为应对,也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司马氏往往以高压的手段逼迫疑似心 怀不满的人出仕为官,以表明政治态度。同时对于坚决抵抗的人,以残酷的手段予以抹杀, 嵇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杀害的。魏晋玄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来,儒家思想被确定为官方所推崇的主流思想,经过两汉数百 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社会伦理与人们精神信仰上绝对主导者。

然而东汉末年的大丧乱,却对 其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冲击。 残酷的现实与极端的生存环境, 使得两汉以来基于儒家理论所 构建的社会秩序濒临崩溃,涌现出如曹操“唯才是举”,孔融“父母于子女无恩”等反传统 想法。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道教思想也开始萌芽兴盛,他们大多以法术、符水等形式替人治 病,很快信徒遍及全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开始自觉与不自觉地探求从更高的角度来审 视生与死、人与社会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期重新建立起新的思想秩序。 发生于魏少帝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等人积极倡导的玄学,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 生。 最初何晏等人采用援引道家观点解释儒家经典的方式, 试图调和儒家与道家两大思想的 矛盾,构建出新的以儒道合流为主体的伦理道德体系。由于权威大学者的积极倡导,一时间 哲学研究辩论的风气大盛,学术活动异常活跃,被后世誉为正始之音。然而随着高平陵事变 的发生,何晏等主导人物纷纷被杀,正始玄学戛然而止。 紧随其后的便是以嵇康、阮籍等人为首的竹林七贤所引领的“竹林玄学”。与这一时期 政治上的黑暗高压相呼应,竹林玄学一反正始玄学儒道合流的态度,大力推崇道家“自然” 的思想,激烈排斥儒家及司马氏官方所主张的“名教”的思想。

主张避世,主张不为世俗教 条拘束,回归人自然的本性与良知。他们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奠定了后来玄学 的主命题——“名教”与“自然”之争。 在嵇康因言论获罪被杀后,玄学的研究曾经一度停止,但在西晋乐广、郭象等人的活动 下再次焕发出生机。东晋南迁后又与方士、神仙等神秘学说结合,乃至后期引入佛教思想, 为后世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门阀士族的兴起, 玄学成为一门显学乃至社 会流行受到上流阶层追捧。至南朝宋时玄学正式设立官学,成为与儒学、文学、史学并立的 四学,对中国三世纪至四世纪的思想与社会风貌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平简介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后为躲避仇家,迁徙 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为嵇。[b]有文献记载嵇氏家族是一个儒学 世家[6],因此嵇氏家族被认为属于社会上层的士族。但是也有观点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本来 没有改姓一事,嵇氏本为贱姓,谎称是由贵姓奚氏改姓,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嵇氏因与 魏武帝曹操同乡, 在东汉末年战乱时参与到曹魏政权中, 实际上是在嵇康父亲那一辈才开始 发迹的。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8]他在嵇康年幼时便已 经去世,嵇康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

嵇康有资料可考的兄弟有两个。其中兄长嵇喜在历史 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9]他与嵇康之间作有 《赠兄喜秀才入军诗》 等组诗互相赠答。 在赠答中嵇喜表现出了与嵇康截然不同的积极入世 的态度,使得后世有猜测这种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分歧对二人的兄弟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10] 。嵇康的另一位兄长,即抚养嵇康的那位兄长,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姓名和事迹,曾经 一度被认为就是嵇喜[11]。然而学者们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这位抚养嵇康的兄长应该 比嵇喜更为年长,而且更早去世,因而确认了他的存在。[12][13]他与母亲一同抚养嵇康,对 嵇康影响巨大。 嵇康也对他感情深厚, 曾在 《答二郭诗》 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 后来他与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深 的悲痛。早年生活嵇康的父亲早在他还是婴儿时就去世了, 母亲与哥哥在抚养他时偏于娇惯而缺乏严格管 [14] 束,使他养成了桀骜不驯的自由性格。 根据记载嵇康在年少时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他 并没有通过拜师或者进入学校来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而是通过自学来完成早期教育的[15], 这被认为与其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有关[16]。

嵇康的所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历史、音 乐以及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庄学说等各个方面, 令他在后来的日子里赢得了多才多艺的赞 [17] 誉 。 因为家族的财产和兄长的照顾,嵇康的早年过着优裕的生活[18]。虽然容姿俊美,才华出众, 但他却不愿修饰仪表培植声誉, 为谋求仕进做准备, 而是过着自由自在特立独行的生活[19]。 成年后的嵇康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c]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22]。[d]这 些官职都是清净闲散的职务,嵇康并没有留下在官的活动记录。隐居与养生虽然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并不热衷于当官谋富贵,没有留下任何官场事迹。 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隐居于河内郡山阳县 (今河南省焦作市)嵇康简介, 与阮籍、 山涛、 刘伶、 向秀、 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创作了大量表达通脱放达思想的作品,受到当时人的瞩目,被称作 “竹林七贤”。 后又与吕安、向秀为邻,以锻铁为生[23],不肯出仕为官。亦有说法称嵇康锻铁并非为 谋生。[24]当时担任大将军的司马昭要聘用嵇康成为他大将军幕府的属官,他逃到河东郡去 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锺会准备了盛大的排场前去拜访他,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涛举荐他代 替自己的职务,他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 不愿为官的态度。

关于不愿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曾经说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懒 以及志在长生而不愿追求功名。 嵇康不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 也相信道教服食长寿的主张。 在隐居期间,他曾亲身实践前往山中采药,并且意欲将养生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不愿选 择出仕为官。文献中记载有他与孙登、王烈等隐者道士的交游。他还著有《养生论》,在炼 丹服食之外主张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养生方式,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 后世学者大多肯定了这方面的原因, 然而许多人仍然认为在这之外也有着政治上的因素 使得嵇康选择不仕。 一种观点认为是处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的自保。 另一种观点认为多少有出于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 通过不仕来表达出与司马氏的不合作, 还有观点进一步认为他是 因忠于曹魏而选择不与司马氏合作。绝响与身后嵇康好友吕安的妻子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将其灌醉并奸污[25]。吕安愤恨之下想要 告发吕巽,而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嵇康。嵇康与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有交情,结识吕巽尚在吕 安之前,故劝吕安不要揭发这桩家丑,以全门第清誉。吕巽当即立下重誓,吕安也出于对嵇 康担保的信任而打消了告发吕巽的想法。然而事后吕巽仍感不安,于是先发制人,暗地里诬 告吕安不孝。

而吕安因为相信吕巽之前的誓言,没有揭发吕巽的恶行,而被判处有罪[26], 流徙至偏远的边郡。吕安写信给嵇康诉说自己的冤屈[25][e],嵇康得知后写下《与吕长悌绝交 书》与吕巽绝交[f],并毅然出面为吕安作证申冤,也因此与吕安一同下狱。 嵇康入狱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许多豪杰名士纷纷表示愿与之一同入狱, 以此来 [29] 要求释放嵇康,有关部门出面劝解他们才遣散开来 。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为他请 命,请求让他去太学执教。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成果,当时正受到权臣司马昭宠信的司隶校 尉锺会向司马昭进言, 嵇康这个人具有相当强的政治影响力, 可能会对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计 划产生威胁,劝司马昭当趁此机会将嵇康铲除。于是援引“孔子戮少正卯”的春秋案例判决 了嵇康和吕安死刑[30]。 嵇康在狱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幽愤诗》,并为告诫儿子嵇绍写下了《家诫》。临 到行刑那天, 嵇康于刑场上顾视日影, 向兄长嵇喜要来了一把琴, 从容弹奏一曲 《广陵散》 , 曲罢叹道: 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学习弹奏 《广陵散》 , 我总是吝惜而不愿意传授, “ 《广陵散》 于今绝矣!”随后被处死在洛阳东市,时年四十[31]。

嵇康死后,他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于景元四年冬季过世。而竹林七贤中的向 秀则接受司马昭的征召出仕。 嵇康之子嵇绍, 后来由山涛举荐出仕为官, 后成为晋朝之侍中, 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成为晋朝著名忠臣,然而其父之死,成为对其个人评价的 最大争议。[32]。 方东树说:“中散以龙性被诛,阮公为司马所保,其迹不同,而人品无异,”[33]。后世影响艺术成就嵇康热爱音乐,尤其喜爱古琴。他临刑前顾视日影,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 道“广陵散于今绝矣”,给后人留下了广陵绝响的典故。他创作了古琴曲《风入松》,又作 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东汉蔡邕 创作的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34]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 的重要音乐理论著作。 根据文献记载,嵇康还擅长绘画与书法。唐代张怀在《书议》中记载曾见过其草书《与 山巨源绝交书》一纸,推崇备至,评价其为古今草书第二,仅次于有“草圣”之誉的东汉书 法家张芝。又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收藏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二图。 但是这些作品未能流传至今。[35]。文学成就嵇康与阮籍是魏末晋初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二人思想相近,是以并称“嵇阮”。

相较 于阮籍以诗见长,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上, 故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概括地评价二人:“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 嵇康传世诗歌有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诗居多,《送秀才入军诗》组诗为其代表。嵇康 的诗常集用 《诗经》 中的句子, 内容多崇尚淡泊自然的精神状态与阐述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其尚古的艺术风格传承自曹魏初期的建安风骨, 对后世的玄言诗与游仙诗的成熟与盛行也具 有重要影响, 在诗歌发展史上处于着承上启下的位置。 但是这种在诗歌中夹杂议论的形式也 [36] 受到批评,被认为对诗歌艺术性有负面影响。 。 嵇康诗歌感 彩强烈,感染力强,受刘勰赞赏为“兴高而采烈”,许多诗歌都激愤感 慨,直言峻切,不作掩饰,如〈答二郭〉、狱中所写的〈幽愤诗〉[37]。嵇康诗歌富有气势, 如〈赠秀才入军〉其九,描写将士驰骋的英姿,擅用对偶,语气劲健有力[38]。嵇康亦有作 品境界美妙高远,启发读者,如〈赠秀才入军〉其十四[39]。 嵇康的文章流传至今保存完整且没有争议的有 15 篇,其中有 9 篇是论。他文章随性自 然,文采飞扬,代表作为《琴赋》《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一方面,他的论文富于思想性, 鲁迅称赞他:“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代表作《养生论》与《声无哀乐论》在 东晋、南朝受到高度推崇。[40]宗教影响虽然在嵇康的时代并没有成熟的道教及入教仪式, 然而嵇康本人被认为是具有道教信仰 的。他在著作《养生论》中提出的“神仙存在”及“长生可学”等思想被后世道教学者葛洪 继承并发扬,成为神仙道教的基础理论。在他死后,被认为并未死去而是假托死亡,实则成 仙脱离人间世俗,是一位被道教承认的尸解仙。[41]著作以下篇目参照《嵇康集校注》(戴明扬著)及《全三国文》(严可均撰)。 诗 《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 《幽愤诗》一首 《叙志诗》二首 《游仙诗》一首 《六言诗》十首 《重作四言诗》七首 《思亲诗》一首 《答二郭诗》三首 《与阮德如诗》一首 《酒会诗》七首 《杂诗》一首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 赋 《琴赋》 《酒赋》 《蚕赋》 《怀香赋》 论 《声无哀乐论》 《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 《释私论》 《管蔡论》 《明胆论》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 《难自然好学论》 其他 《琴赞》 《灯铭》 《卜疑》 《太师箴》 《家诫》 《圣贤高士传赞》 《春秋左氏传音》

嵇康之死

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怜“竹林七贤”

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

公元262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英国思想家培根写过一篇《论死亡》的文章,作者在缅怀了几个死得让他心动的古罗马皇帝和英雄之后,这样评述死亡的意境:“死亡不能改变伟大的灵魂,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直到最后一刻仍然不会失其本色。”嵇康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他的生让人想起日出的喷薄,他的死让人想起日落的辉煌。遗憾的是,这位英国哲人写这篇文章时不知道古老的东方有这么一个生与死都极富魅力的嵇康。

嵇康生得很美。《晋书》很严肃,极少在人物的相貌上花费笔墨,对嵇康却破例作了详尽描述:“身长七尺八十,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美男子。

嵇康的朋友山涛这样形容嵇康:“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嵇康伟岸正直清峻卓立,冰清玉洁通体透明,超凡脱俗高远飘逸。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挺如松,劲如竹,坚如石,傲如山,洁如玉,清如冰。

嵇康活得很美。《魏氏春秋》说嵇康“学不师授,博洽多闻”,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自然,怡悦山林,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气峻辞清,立意高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嵇康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鼓吹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晋书》说他“性绝巧而好锻”;又说“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嵇康在锻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司马昭的宠儿钟会突然来访。这个公子哥儿派头十足,“乘肥衣轻,宾从如云”(《魏氏春秋》)。嵇康懒得理他,连头都没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嵇康问话了,很幽默:“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很机巧:“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晋书》说“会以此憾之”。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鲁迅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嵇康因思想而死。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它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和被统治者当作幌子的虚伪的礼教。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天下私亲,宁济四海蒸民”。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这就把唐虞之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人,他的乌托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浪漫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嵇康因拒绝做官而死。《晋书》记载:“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怀涛书告绝。”山涛为人敦厚,他推荐嵇康做官是一片好意,却惹得嵇康怒不可遏。嵇康彻底地厌恶官场。嵇康又是性情中人,1400多字的《与山涛绝交书》写得十分痛苦,但嵇康认为这对双方都是痛苦的解脱。嵇康在信中对山涛说:“您提议我替代您的职务,由此知道你原本就不了解我。”嵇康说山涛要他做官是把直木变曲成车轮,是用死老鼠喂神鸟,是要把他推到沟里把他逼疯,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的。信中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说套着民服正襟危坐,搔挠虱子很不方便,真让人难受!嵇康这封绝交书无疑是一篇与当权者决裂的宣言,难怪“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魏氏春秋》)。

嵇康因替朋友鸣不平讲真话而死。这个朋友叫吕安,史书上说他“才俊、妻美”。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给他生了个衣冠禽兽的哥哥吕巽。《魏氏春秋》记载:“巽*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吕巽告得很绝,司马昭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可以定死罪,难断的家事与难容的国法缠在一起,既狠毒又方便。嵇康怎么也想不到朋友圈子里冒出这么一个阴险的无赖,当即宣布与之绝交,绝交书每个字都气得发抖。嵇康拍案而起为吕安出庭作证。他不知道他走进的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法庭,而是一个等他等了很久的卑鄙的陷阱。嵇康被打入死牢,罪名是“不孝者的同党”。

嵇康入狱后,人们奔走呼号竞相营救。《世说新语》说“豪俊皆随康入狱”,许多人把和嵇康一起坐牢当作一件荣幸的事。司马昭有点犯傻,他想不通,已是死囚的嵇康怎么还有心思在狱中写诗?更想不通还有那么多人无意于他的官场却很乐意陪嵇康蹲牢房。司马昭有点心慌有点犹豫,还有点酸溜溜的嫉妒。就在这时钟会开口了:“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容。宜除之,以淳风俗。”钟会对司马昭的心思摸得很透,短短几句话就结果了曾怠慢过他的打铁佬———嵇康。

据《晋书》记载:“康将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三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在中国杀戮史上还是破天荒。这一天司马昭肯定非常恼怒,他本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嵇康吓唬吓唬不听话的读书人,结果却使自己尴尬,不如找一个阴暗的角落悄悄宰了完事。

司马昭双手沾满了鲜血,最令人切齿的莫过于杀害嵇康。《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人们对嵇康的怀念心祭成为两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滑稽的是,司马昭也居然悔恨起来,《晋书》说“帝寻悟而恨焉”。我不知道司马昭是不是想用假惺惺的悔恨来冲淡一下让他心慌令他汗颜的嵇康情结,我只知道从向秀直至顾恺之、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都在怀念嵇康,就连还在司马昭身边做官被嵇康绝了交的山涛也写文章盛赞嵇康。

《广陵散》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不过,青少年朋友知道其名,多半来自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讲述的是正派和魔教间仇杀争斗的江湖故事。

正派大侠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都是音乐发烧友,这共同的爱好,让他们的心走到了一起,结成莫逆,终日以抚琴吹箫为乐。

两人对嵇康的《广陵散》不能流传于世而耿耿于怀,费尽心机,穷索天下。

嵇康是魏晋名士,不肯与篡魏者司马昭合作,被司马昭杀了。

嵇康临刑前,抚琴一曲,曲毕,长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

曲洋对语大为不满,认为嵇康把后世之人都看得小了,心想,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晋时人,此曲就算西晋之后失传,难道在西晋之前也没有了吗?因此不服,疯狂发掘西汉、东汉两朝皇帝和大臣的坟墓,一连掘二十九座古墓,终于在蔡邕的墓中,觅到了《广陵散》的曲谱。

刘正风和曲洋根据曲谱改编成《笑傲江湖曲》,箫琴合奏,传授给了令狐冲和任盈盈。

……

实际上,嵇康虽然在引颈待戮前叹息过“《广陵散》从此绝矣”的话,但《广陵散》并未失传,并流传至今——当然,和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里的虚构人物刘正风、曲洋无关,也与盗墓无关。

在音乐界,说《广陵散》就不得不说嵇康,《广陵散》得以声名大噪,全因嵇康的死。

嵇康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

这七人之中,嵇康风度最为出彩,为一世之标。

《世说新语容止》对嵇康的描述是:“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晋书嵇康传》的评语则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还描写“康尝采药游山泽……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一句话,嵇康气度翩翩,丰神秀朗,飘然宛若画中仙人。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有模制嵇康画像砖,画像中的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

嵇康一代奇才,“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极富音乐天赋,精于笛,尤妙于琴,其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成就之高。

在生命终结前一刻,嵇康最牵挂不舍的还是自己的琴,他端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送行人,“神气不变”,从容奏响最后的《广陵散》,琴声铮铮,曲调悦耳,铺天盖地,直击人心。

他所弹的琴,是他的一生至爱。

为了买到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专门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还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琴囊,藏匿若珍,秘不示人。

在他的心里,这张琴万金不换。

曾经,好友山涛想乘醉剖琴,嵇康立即以生命相胁。

但是,这次,在刑台上,已是最后一次弹奏这张琴,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

曲终,嵇康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之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从此,嵇康的名字就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但是,嵇康所慨叹的“《广陵散》于今绝矣”,并不是说《广陵散》的曲谱已经绝传,而是叹息由自己弹奏《广陵散》的技法没能传承。

正如《笑傲江湖》里的魔教长老曲洋所说“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怎么可能因他死了曲子就失传了呢?

那么,《广陵散》的来由是怎么样的呢?嵇康是怎么学会它的呢?

有三个流传极广的传说。

其一,据《晋书》记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是先有七贤的名声,之后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之死

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

公元263 年的一个中午,嵇康临刑东市,刑场早被围得水泄不通。

嵇康神气不变,回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距离死亡,他还有一点时间。在这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里,我们都能干些什么呢?电视上经常看到人喊“冤枉啊”!然后带着冤屈悔恨死了;还有的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充满豪情壮志地走了。

而嵇康,将刑东市,平静如常,“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嵇康说:“袁孝尼曾想学这个曲子,我没有教给他。《广陵散》,从此绝矣!”

嵇康,让死亡变得凄美而绚丽。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却让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琴曲《广陵散》的来历,也充满了谜一样的传奇色彩。

据《晋书》记载,嵇康早年曾游历洛西,到了晚上投宿在一个叫“华阳亭”的地方。万籁俱静,一天星沉,嵇康引琴而弹。突然,听到黑暗处有个声音夸赞他弹得好,嵇康就请其出身相见。这神秘人自称是古人——所谓古人,那就不是现在的人,言下之意,要么是鬼魂,要么是神仙。嵇康也不畏惧,两人探讨音律十分投机。聊到最后,神秘人要过琴来,弹了一首曲子。这首琴曲风格迥异、声调绝伦,慷慨悲昂、世间罕有。然后他把这首琴曲教给了嵇康,并要求嵇康发誓,不能再教给第二个人。这首曲子,就是《广陵散》。

这段故事本身已经很传奇了,《太平广记》《神奇秘谱》等,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神怪诡异。有的说嵇康碰到了一堆鬼,嵇康嘴里念还念着“元亨利贞”咒,把鬼镇住,鬼才教给他曲子;有的说嵇康碰到的是黄帝时候的乐官伶伦,总之更加像聊斋故事。

嵇康学了曲子之后,只自己弹,从不教人。他的外甥袁孝尼夜里趴在窗下听,记住了曲调,《广陵散》这才得以流传。

《广陵散》,又名《刺韩》《止息》,是古代一套非常大的叙事曲。曲子的内容,讲的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刺韩的故事。

春秋末期,韩国的大臣严仲子与丞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为防报复,严仲子打算请刺客刺杀侠累。但是侠累位高权重,常人不能近身,于是严仲子只好请聂政相助。

聂政本是市井之辈,但是身怀绝技,又义胆忠肝。严仲子花重金和聂政交往,聂政因为有老母在堂而拒绝了他的请求。3年后,他的母亲去世,聂政找到严仲子,对他说:“足下知遇之恩,没齿难忘。先前只是因为要奉养老母,所以不能前来。现在已经了无牵挂,可以帮你完成心愿了。”

于是聂政手持利剑,只身闯入相府,杀了侠累。为怕连累姐姐,他剜眼、割鼻、毁容,然后自杀身亡。

侠累被杀,韩国大乱。韩王下令把聂政尸体挂在街头,悬赏百金以寻找线索。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后,知道这个面目血肉模糊的人一定是自己的亲弟弟,伏尸痛哭,说:“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因为怕死,使聂政的声名无以流传后世啊!”

聂政刺杀侠累,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纷纷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到了蔡邕笔下,聂政刺杀的对象从韩相变成了韩王,刺杀的原因和过程也变为“聂父为韩王铸剑被杀,聂政学琴替父报仇”。故事不断被传诵、演绎,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糅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列异传》《搜神记》等书的相关故事,把它改写为《铸剑》(原名《眉间尺》),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据今人考证,《广陵散》在汉末已经在民间流传,即《聂政刺韩王》这首曲子。可是为什么又叫《广陵散》呢?它和“广陵”又有什么联系呢?

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市。在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时,曹魏大臣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兵变起义。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义,被司马懿所平;第二次,是毌丘俭起义,被司马师所平;第三次,是诸葛诞起义,被司马昭所平。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三次起义的地点都是相同的,都是寿春——而寿春,在当时属扬州管辖。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在起义前,身上的职务都是“扬州牧”。聂政刺韩王,象征着王凌等人对司马氏父子的反抗,所以,把《刺韩》称为《广陵散》,背后深意便在于此。

也难怪嵇康临刑前别的曲子都不弹,偏偏就挑《广陵散》来弹。一方面,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当时悲壮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死前都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便我死,我依旧桀骜不驯,我依旧独立反叛!

《广陵散》因为嵇康得以闻名天下,嵇康也因为《广陵散》平添无数魅力。他们已经融为一体,谈及嵇康,必然谈及《广陵散》;提及《广陵散》,也必然离不开嵇康。

他们都是反抗暴力的载体,他们都是独立自由的象征。

嵇康临刑前的潇洒,让钟会、司马昭等人显得如此龌龊、如此狭小!

《广陵散》真的绝迹了吗?不!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听到《广陵散》的古声。可是,后人却在不断怀念《广陵散》,不断怀念嵇康。他们怀念的,何止只是一首曲子、一位名士?

《广陵散》又或许真的成了绝唱。嵇康之死,象征着独立反抗的知识分子精神,从此绝迹。

竹林集团解散,很快进入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隋唐科举取士,士人彻底沦为权力的附庸,皇权一步步集中。此后一千五百多年中,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慷慨激烈的声音,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潇洒自由的身影。自《广陵》绝唱后,知识分子的那颗头,至今,都跪在地上!

我们难道不需要怀念那个午后的《广陵散》吗?

《广陵散》,从此绝矣!

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就是说做人做事,要能不怨不尤,因为你怨天尤人,反过来就会人尤天怨,那么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志向的人,要能立能达,是指什么?能立要有人生的原则,要有志向,能达就是做事情的智慧了。所以他解释,达者圆融也。什么最圆融啊?什么最圆融。太极最圆融,太极这个东西最圆融,最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家训下部第一集《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曾国藩家书》逆来顺受之法。有人听了奇怪了,逆来顺受不是什么好词啊,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说这个人逆来顺受,说明怎么样?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很胆小、很怕事。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这个逆来顺受,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它就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他那个逆来顺受里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那么最懂得立身处世的曾国藩,为什么说在困难挫折面前,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呢?那么我们还是看一件事特别能说明,曾国藩这个“逆来顺受之法的智慧和内涵。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曾国藩家书》逆来顺受之法。

有人听了奇怪了,逆来顺受不是什么好词啊,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说这个人逆来顺受,说明怎么样?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很胆小、很怕事。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这个逆来顺受,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它就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

他那个逆来顺受里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那么最懂得立身处世的曾国藩,为什么说在困难挫折面前,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呢?那么我们还是看一件事特别能说明,曾国藩这个“逆来顺受之法的智慧和内涵。

2

在1860年10月份的时候。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这时候咸丰皇帝没辙了,惊恐万急之中怎么办呢?带着他的三宫六院大小嫔妃,文武大臣开始逃,落荒而逃,逃哪儿去了呢?大家都知道,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去了,现在你看京城不保皇帝危险。这在古代就有一个说法了,各地驻守的部队要紧急到北京去救皇上,保卫首都保卫皇上。这叫什么呢?古代有一个词叫“勤王”,所以现在一看咸丰皇帝危机了,北京危急了。然后咸丰皇帝赶快下旨,让各地部队到北京勤王。但问题是当时这个政府军,主要是八旗和绿营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咸丰皇帝第一个就想起了曾国藩来,赶快在逃难的过程中。下了一道圣旨给曾国藩,让他赶快北上勤王。

曾国藩这个时候,拿到这个圣旨的时候,马上眉头就皱了,为什么呢?眉头之所以皱起来,是觉得让他北上勤王德圣旨,有点古怪,古怪在哪呢?按道理咸丰让曾国藩带兵北上勤王,他应该是主帅。应该让他带兵啊,没有。没提这茬儿,而是直接点兵点将,这个圣旨就要求曾国藩手下的鲍超带霆军,五千霆军北上勤王,这个鲍超啊挺有名,字春霆。他原来手下的部队叫“霆字营”。但是他特别能打仗,打仗特别凶,后来也是曾国藩手下一员悍将。然后成为曾国藩的心腹,所以他所带的这个部队,号称霆军,特别厉害。这个咸丰让曾国藩北上勤王,不让曾国藩带兵,而且只点鲍超,只点鲍超这手下五千霆军,这实在太奇特了。

曾国藩就觉得纳闷啊,不合常理啊,然后赶快动用他的情报机构,过不了两天打探结果来了,为什么咸丰皇帝会下一道。特别奇特的圣旨呢?原来是有人给他出了主意,谁呢?僧格林沁手下的胜保,胜保这个人啊,曾国藩一想起来恨得牙都痒,为什么呢?胜保原来是满族镶白旗的统领,满族人出身也是贵族,他原来啊,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才能,但是这个人的机遇比较好,胜保参加过围剿北伐军,所以因功受到提拔,但是一提拔,这家伙就得意忘形了,结果犯了很多错,结果被皇帝一家伙贬到新疆去了,发配新疆,回来以后痛定思痛引以为戒,拼命的拍咸丰的马屁,后来咸丰又重新启用他,就让他到安徽战场,跑曾国藩地盘来了。所以这个胜保啊,他因为戴罪立功跑到这来的,他手上没兵啊。所以他就想尽了办法挖曾国藩的墙角,不是拉曾国藩的部队,然后就是搜降一些叛军啊,然后跟曾国藩抢地盘,跟曾国藩斗的恨厉害,曾国藩特别讨厌这个人,这个人本事没有,每次打仗都败,但是心眼特坏,特喜欢玩小动作,所以当时人,因为他每次打仗都败吗,又因为他的名字叫胜保,胜利的胜,所以大家都给他起个外号叫败保,刚好是个反义词。

所以这个主意是胜保给咸丰提的,曾国藩一看就明白了,这小子憋着坏,现在要勤王别的不说,现在要求把自己的霆军挖过去,这是什么?这个霆军调到北京之后,就归属胜保指挥,虽然名义上说是借的,但借人东西容易,还人东西就不容易了,是不是?什么时候还是我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我就一直借着,我就一直占着,你曾国藩拿我没办法,鲍军号称生力军啊,精兵啊对不对,这叫什么,这叫“鸠占鹊巢”,让曾国藩特气的是,这个鲍超啊他还是个二愣子,他除了打仗凶,他没什么政治眼光,他一看皇上下的圣旨。皇帝亲自点我,啊呀,这个心里极度膨胀,天天高兴的走路就跟飘一样,恨不得曾国藩立刻下令,带领五千霆军北上勤王。这家伙是个二愣子,嘴上又没把门的,曾国藩又不能给他说明其中的要害,是不是啊。所以费了老鼻子劲才把他劝慰下来,说你等着,然后曾国藩就琢磨,你看这事明显是胜保下的套,不能往里头跳,是不是,但问题是皇帝让你北上勤王,你要敢拒绝的话,你要知道,曾国藩当时是文坛领袖,儒家知识分子的领袖,是不是,儒家最讲究什么?忠孝节义啊,现在君上又危险,让你去救你还不去救,你这就万古骂名,对不对,你这个忠孝节义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个名义上又说不过去。——进退为难,有时候是自己不慎,有时是小人纠缠,楞人莽撞

曾国藩非常为难,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加急快信送往湖北,交给湘军的第二大***胡林翼,问他怎么办?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写信给胡林翼,也就是让胡林翼帮自己承担一下这个责任,他打定主意肯定不想去,明摆着是个套还往里面钻,把脖子往里头伸,拿不是傻瓜吗,但是这个罪名太大,所以写信给胡林翼,看看咱们这个领导班子一起来担这个责任,不说是不是啊,结果胡林翼很快回信。大出曾国藩的意料之外,胡林翼怎么说呢,胡林翼说:“疆吏争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发为歌谣,稗史游谈,诬为方册,吾为此惧。”就是说朝廷上这些纷争没什么可怕的,问题是咱们不去勤王,是不是,老百姓的嘴巴和那个史官史笔下面怎么写,这种事那是遗臭万年的事,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啊,对不对,老领导老朋友这种事咱不能做,就算里头有套,就算是个陷阱咱也得往下跳,知识分子都爱惜自己的羽毛,都爱惜自己的名声,咱们这样的人能办这种事吗?所以胡林翼也劝他,要往套里头跳,要往陷阱里跳。

甚至一向飞扬跋扈,一向脾气非常拧的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这个时候也写信劝他要慎重,不要一意孤行,但是曾国藩这个人啊拧起来,比他的那几个弟弟还拧,曾国藩就打定主意先死托死扛,但这个死扛,和明着拒绝是一回事啊,是不是啊,好在曾国藩这个人啊,经常能不耻下问,集思广益,胸怀若谷这一点了不得,所以他百般无奈的时候,就向手底下的幕僚征求意见,曾国藩手底下的幕僚都是他的朋友,一般是他的朋友,甚至是学生下级,一听老师为难个个都献计献策,但这帮知识分子,都是很迂腐的知识分子,大家都主张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北上勤王是不是,这是原则问题,有的人就跟着瞎起哄瞎嚷嚷。曾国藩听了半天突然发现有个家伙一直没说话,他一看这人没说话就觉得这人一定有话说,但不能当着这么多人面说,一定要私底下跟他说,所以当时就退堂了回到屋,皱着眉头就等着这人来,果然过了几分钟这人来敲门了,这个是谁呢?

3

这就是曾国藩唯一认可的私淑弟子,他寄予重大期望,也是刻意培养的政治接班人李鸿章。李鸿章当时只不过是曾国藩幕府中的一个文字秘书,说这个李鸿章开门进来未说话先一笑,曾国藩是他老师吗,说老师我有一计,可让老师既不违心又不为难,曾国藩一听年轻人啊口出狂言,直接就问他,你说勤王一事改不改去啊,李鸿章的回答出乎曾国藩意料之外,李鸿章一笑说勤王之说老师明鉴,这个勤王之说根本就是一句空话,曾国藩一愣,此话何讲,这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李鸿章说,老师你看这个勤王是为了什么,是因为皇上危急了,所以咱们得去勤王,但是皇上到底有没有危险呢?根本没危险,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英法联军他打进北京啊,他不是为了要皇上的命,他是为了要杀皇上占江山占土地吗?不是,洋人的特点是什么?他是为了追求利益来的,他是为了要白银要东西,他要东西,他要利益,只要他能得到利益的满足,他就会退兵的,况且咸丰临跑的时候,留一个人在北京这个人很关键,谁呢?奕,奕有个外号啊,他叫什么呢,他叫鬼子六啊,奕跟洋人的关系向来很好,而且擅长和洋人和谈,有奕在英法联军肯定最后能和谈成,所以勤王之说他是一句空话没必要,这个倒是出乎曾国藩意料之外,他没想到这一层。觉得眼前一亮,那就是说勤王没必要去了,李鸿章一听一摇头,老师你怎么能这么想,勤王不去那不是给天下骂名吗,咱们做人做到丢人丢到份了。

曾国藩一听,勤王没意义还非得去,你这不是白说么,等于没说。曾国藩也是老谋深算啊,然后不说话,等着看李鸿章有什么想法,李鸿章也不说话很得意卖关子,后曾国藩一瞪他,他看老师一瞪他,微微一笑站起身来,也不说话到书案上拿起笔来写了八个大字,哪八个大字呢叫“按兵请旨,切勿稍动”哎呀,曾国藩一看豁然开朗,这李鸿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事过不了多久,北京那边鬼子六奕肯定和英法联军有个和谈,估计这会和谈都快差不多要成了,现在圣旨不是要调鲍超的霆军吗,直接去勤王吗这不太合常理,是不是。你应该赶快给咸丰请旨说勤王事关重大,一个鲍超只不过是我手下一员将领,恐怕不足以应命,我觉得应该湘军两大统领或者我曾国藩。或者胡林翼必须有一个人亲自带兵北上,来解救皇上您,那应该是我们做的事情对不对,至于是我曾国藩去呢?还是胡林翼去呢?这个的皇上您定夺,我们不好自己决定,所以赶快八百里加急公文请旨,李鸿章说这一请旨,然后旨意一回复,这一来一去他路上它得耗时间啊,所以这个时间,等到皇帝那边的旨意来了,我估计北京那边已经和谈了,这事就没意义了对不对,然后你看,咱们湘军的忠心也表了,到最后这个胜保的套子,你也不用跳进去了,其实你不用动。

呀呀曾国藩一听,这孩子太聪明了,这小子太贼了,所以曾国藩特别喜欢李鸿章,李鸿章后来就是我们以前讲过是不是,反出师门好几次,背叛过老师,但是曾国藩都原谅他了,重点扶持他,把他扶上马还送一程,一直到帮他开辟了晚晴的李鸿章时代,然后就按李鸿章的说法,八百里加急公文赶快请旨,然后曾国藩还紧急调动了上万人马,随时整军待发做出一副随时北上勤王德样子,果然请旨公文才去还没批复回来,鬼子六奕不负李鸿章的重望,已经在北京和谈成功了,英法联军就是为了利益在火烧圆明园,大肆劫掠一番之后推出北京,然后朝廷下旨不用勤王乐,原地歇着就行了。

从这件事以后曾国藩感慨啊,感慨万千所以他在日记里写过一段话:“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己呼。”就是说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这不是事情为难你,就是别人刁难你,从古至今要办一些大事,总要面临这种困难艰苦,甚至是别人的蓄意刁难,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曾国藩说的很冠冕堂皇,他说是借这种事磨砺我的品性啊,说的很冠冕堂皇其实是什么?

要训练自己,训练自己办事情的智慧,智慧说到底其实是什么呢?“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就是遇到困难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要多动脑,多化解少拒绝的一种智慧。但是曾国藩理解这个多化解少拒绝,还不止这件事情。——李鸿章分析的通透,当真是聪明绝顶。

4

关于这个多化解少拒绝主要有三点,特别重要的内涵。首先第一个就是从那个系统的角度来看,简单的拒绝,往往会对一个系统造成破坏。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也太夸大了,曾国藩哪懂什么系统论啊。他那个时候还没有体系论,曾国藩不知道这个概念,但不代表他没有这个意识,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窃不通,则处处绑窒矣。”就是说办事的时候,这里头有许多环节他是一个整体,这里头就是一个矛盾汇集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处不通,一地方解决不好,满盘皆输,这个地方特别讲究做事的智慧方法得讲方法,不可凭意气,不能简单的拒绝了事。

简单的拒绝激化矛盾。不仅不会解决矛盾,很多时候还会激化矛盾,现在我们生活里头,很多人推崇一句话,要敢于说不,要敢于敢于拒绝,很多人推崇这句话,但我觉得过犹不及为什么呢?形式大于内容,胡林翼都劝他不能拒绝勤王。像嵇康怎么死的正是简单的拒绝导致的。。。。嵇康弹琴《广陵散》,从容赴难。嵇康之死本因道不同不相与谋,而阮籍讲究得多,装傻。遇到这样的清况,就喝醉,司马昭也没办法了。嵇康是陕意思仇,为此送了生命,却不值得,这种拒绝难日角受。

第三,逆来顺受不早屈从,是化解。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大约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争圆融,行得通也。”一个聪明人要有志向,能达就是做事的智慧,圆融,像打太板一样。讲究四两拨千斤,踢皮球不解决问题,但太板却能解决问题。太极划动四两拨千斤,是化劲。这不是避让,退缩,为哭局境界的智慧。

以上就是关于现代人从嵇康之死与司马昭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样的道理全部的内容,包括:现代人从嵇康之死与司马昭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样的道理、嵇康简介_嵇康之死_嵇康的人物简介不超过100字、嵇康之死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474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