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什么是危险源三要素

什么是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什么是危险源三要素,第1张

1危险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正式发布,标准号为GB/T 45001-2020,原GB/T 28001-2011标准、GB/T 28002-2011标准同时废止。

3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5 危险源辨识方法:国内外已经开发出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6 危险源辨识步骤: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险源。

问题一:危险源识别的方法有哪些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

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这几种

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辨识危险源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往往还不能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可以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问题二:危险源辨识方法lec法中l代表什么含义 L代表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EC评价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问题三: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概念: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问题四:危险源辨识常用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ETA)、事故树(FTA)等。美国拉氏姆逊教授曾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大规模、有效地使用了FTA,ETA方法,分析了核电站的危险、危害因素,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

直接经验法-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OHSA)制定、发行了各种用于辨识危险、危害因素的检查表,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借鉴。

直接经验法-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职业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多用于危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险因素的辨识过程。

问题五: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危险源辨别方法

(1)危险源的分类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源载体)

第二类危险源:可能导致能量/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失效的各种因素

广义划分法: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

(2)可能产生偏差的五个方面

人(培训不够、防护不当、个人身体原因、精神原因)

机(正常、异常、紧急三状态下的噪声、失控等)

料(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感染性)

法(方法不当、操作不当)

环(过分拥挤、通风不好、光线太暗或过强、温度太高或太低等)

(3)危险源辩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主要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记录、事故树、事件树,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当前现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生产工艺过程辨识法。

(4)风险评价的方法:LEC法

D =LEC

D―风险值

危险源风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无任何管理措施或防护手段

10

最近3年发生过4次以上的类似事件或事故

6

最近3年发生过4次以下的类似事件或事故

3

最近3年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或事故,但存在这种可能性

1

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或防护措施,并发生可能性极小

01

2)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连续暴露

10

每天暴露

6

每周一次

3

每月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的暴露

05

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10人以上死亡或100000元以上财产损失

100

2~9人以上死亡或100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45

1人以上死亡或50000元以上财产损失

15

伤残或30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7

重伤或10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3

轻伤或1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1

危险源风险分值(D)计算方法: D=L×E×C。

分数值(D)

危险程度

风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连续作业 1级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2级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级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级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级>>

问题六:危险源辨识的步骤是什么?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注意以下步骤: 1.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 对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确定企业中有哪些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等综合资料。 2.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内容 为了便于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 3.确定伤害(危害)方式 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例如,机械伤害(危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如,黏膜糜烂、植物神经紊乱、窒息等),粉尘在肺泡内阻留、肺组织纤维化、肺组织癌变等。 4.确定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 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如,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5.确定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基础。 6.确定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是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问题七:危险源识别方法lecd指的是什么 LEC评价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超过 320 非常高的风险,要停止作业 A

160 至 320 高风险,需要立即整改 B

70 至 160 中等风险,需要整改 C

20 至 70 可能的风险, 需要注意 D

20 以下 可接受的风险, 容忍 E

问题八:危险源辨识的种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和贮存区两种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2005-07-26发布,2005-11-01实施)代替GB 12268-1990,其下表格均引用旧标准GB 12268-1990,具体更新详见《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a)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1。表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1 雷(酸)汞 01 1 2 硝化丙三醇 01 1 3 二硝基重氮酚 01 1 4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 01 1 5 脒基亚硝氨基脒基四氮烯 01 1 6 迭氮(化)钡 01 1 7 迭氮(化)铅 01 1 8 三硝基间苯二酚铅 01 1 9 六硝基二苯胺 5 50 10 2,4,6-三硝基苯酚 5 50 11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5 50 12 2,4,6-三硝基苯胺 5 50 13 三硝基苯甲醚 5 50 14 2,4,6-三硝基苯甲酸 5 50 15 二硝基(苯)酚 5 50 16 环三次甲基三硝胺 5 50 17 2,4,6- 5 50 18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5 50 19 硝化纤维素 10 100 20 硝酸铵 25 250 21 1,3,5-三硝基苯 5 50 22 2,4,6-三硝基氯(化)苯 5 50 23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5 50 24 环四次甲基四硝胺 5 50 25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5 50 26 硝酸乙酯 5 5 b)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2。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 质 名 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类型 1 乙烷 2 20 闪点>

问题九:辩识危险源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以作业单元或作业空间划分,第一步,危险源辨识; 第二步,风险评价; 第三步,风险辨识; 第四步,风险控制,包括要制定的管理方案。

问题十:危险源辨识的介绍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主要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对其性质加以判断,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进行提前进行预防,以确保生产的安全、稳定。

1、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哪些因素。

2、危险源辨识中考虑哪三种状态。

3、危险源辨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4、危险源辨识考虑哪些方面因素。

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2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3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和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4 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6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7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8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9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10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危险源的辨识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其它各要素都是以危险源辨识、评价的结果为依据的。 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进行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应收集与本组织的活动、人员、设施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2组建好辨识小组 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还应组建好辨识小组。辨识小组可由体系管理办公室牵头组成,但各专业人员都应有人参与。如安全、消防、动力、电气、设备、化工、建筑等专业。这样,识别时可以尽量将各专业中存在的危险源识别完全。 3正确选用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如现场访谈/观察、头脑风暴、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危险源辨识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物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动;

(3)作业环境的缺陷;

(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生产场所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

《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2005-07-26发布,2005-11-01实施)代替GB 12268-1990,其下表格均引用旧标准GB 12268-1990,具体更新详见《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危险因素的产生:

(1)、能量、有害物质

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

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

B、人员失误。

C、管理缺陷。

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什么是危险源三要素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危险源和危险源辨识,什么是危险源三要素、危险源辨识方法是什么、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哪些因素(危险源辨识时应充分考虑哪些因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449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