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有什么著名的作品..简介

白灼虾的做法2023-04-23  19

1<<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语

--------------------------------------------------------------------------------

2 <<中国之旅>>(彩色插图本)

从遗址看,这个被称为上京龙泉府的渤海国首都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外城周长30余里。全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10余条主要街道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

3 <<非亚之旅>>(彩色插图本)

旅馆号称四星级,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被告知街上的饮食千万不可随意吃,但旅馆的饮食也很难入口。凡肉类都炸成极硬的焦黑色,又炸得很慢,一等好半天,等出来了刚一尝便愁云满面。选来选去,只能吃一种被我们称作“埃食”的面饼充饥。

4<< 欧洲之旅>>(彩色插图本)

“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相关。”

——余秋雨

5 <<心中之旅>>(彩色插图本)

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从而交织形成了一系列以独特人文情怀,“导游”人类文明大空间大历史的睿智而优美的文字,由此开了“文化大散文”之先河。

6<< 笛声何处>>(黑白插图本)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7<<艺术创造论>>

本书向我们详细地讲述了:艺术本性:培根的定义;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创造的说服力;艺术眼光:不是历史眼光;不是政治眼光;不是道德眼光;人生意识:人生况味;人生命题;哲理品格;未知和两难;集体深层心理;直觉;造型;象征:符号免征;寓言象征;实体象征;氛围象征;接受和参考:空筐结构;仪式结构;宏观的创造:创造适应;创造传统;创造未来

8<<文中国文库——文化苦旅 >>

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9<<文化名人纵横谈——开坛>>(余秋雨总顾问)

几乎所有走进《开坛》的嘉宾,都不反对通俗,也不反对市场,更不反对大众化,其中不少人就直接高擎“为大众写作”的旗帜。他们忧虑的是精神生活已经被遵循为一种消费原则而成批量地生产,精神的高度和厚度被层层消解。没有了思考,只有消遣;没有了欣赏,只有宣泄;没有了阅读,只有影像,内心的感动和深度体验越来越少

10<<余秋雨简要读本>>

本书是余秋雨目前为止选篇容量最大,题材最广最齐全的选集,由余秋雨亲自选订,并作前言。大洋书城网上首发!

11<<行者无疆>>(珍藏版)

新版由原来的32开本改为正度16开,因为版本改大,阅读起来更清晰。正文用特种工艺蒙肯纸,双层封面,设计别致,书中还赠送余秋雨写的明信片,录杜甫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新版装帧更为典雅庄重,为华艺珍藏版图书。

12<<出走十五年>>

这本书收录了我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小部分文章。我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

13<<行者无疆>>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君子之道》、《何谓文化》、《冰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1、《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2、《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

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

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3、《何谓文化》

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在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

用最动情的散文化语言回忆了与自己有过不寻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章培恒,以及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并特别回忆了四十年前亲自参与文化重建的周恩来总理。回忆文革往事,从这些大家身上找寻文化的奥秘。

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在书中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驳斥了历年来媒体和个人针对他的各种质疑和诽谤。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结合了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从古典中提炼文化涵养,谈古论今。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何谓文化》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4、《冰河》

本书是余秋雨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南方,具备惊人美丽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装,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寻找生父的路途。

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不仅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众人也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

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中了状元,引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也让她找到了情之所属,留下一段沉香般的爱情传说。

5、《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2000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秋雨

写作风格: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特点:

1、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利用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 引起读者反思、追问。

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

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余秋雨先生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

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白先勇评)

2、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评)

3、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金庸评)

4、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评)

5、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秋雨

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2、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3、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典藏于“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作家简介:

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但近来其文其人颇受攻讦,斥其卖弄学问以及充任“学者明星”,其后续的散文集《文明的碎片》与《霜冷长河》似乎也失去了以前的轰动效应。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但在文化界,余秋雨似乎并不得人望,因此有人称他“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著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宇慧)

散文 阳关雪 柳侯祠 这里真安静 洞庭一角 夜航船

道士塔 贵池傩 可怜的正本 狼山脚下 莫高窟

酒公墓 十万进士 庙宇 西湖梦 流放者的土地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 一个王朝的背影 抱愧山西 小人

千年庭院 遥远的绝响 书海茫茫 苏东坡突围 上海人

信客 关于友情 长者 千年巡拜——「千禧之旅」日记 中年当家的滋味

中国牛的眼神

相关资料 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余杰 余秋雨与批评者余杰心平气和在四川对话 看二余/yudongge 《文化苦旅》"七气"/黄敏

甜蜜的行旅:论余秋雨现象/朱大可

《文化突围》为余秋雨辩护 余秋雨-文化界太缺少法律 余秋雨-埋头《自传》诉说爱情

1、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晨雨初听》 《借我一生》 《笛声何处》《寻觅中华》《摩挲大地》《问学余秋雨》《历史的暗角》《我等不到了》。

2、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3、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本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

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作者介绍: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

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

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

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

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苦旅

李敖(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作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曾于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等三所高校演讲。有《李敖大全集》、《李敖五十年》、《李敖智慧书》等多部著作。近年来与凤凰卫视做了《李敖笑傲江湖》和《李敖有话说》等节目,深受两岸三地华人朋友的喜爱,李敖也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以上就是关于余秋雨有什么著名的作品..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余秋雨有什么著名的作品..简介、余秋雨的主要作品及介绍、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47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