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知州,知府的区别它们的由来它们的全称是什么

知县,知州,知府的区别它们的由来它们的全称是什么,第1张

知有主管的意思。

所以管理一个县的叫知县,管理一个州的叫知州,管理一个府的叫知府

知县: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

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知州: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知府: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扩展资料:

知州的特别之处:

明清两朝,知州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官制,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知州是从五品,月俸十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此处特别说明,州有二种,即属州和直隶州。

属州的待遇与县同等,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但品秩相同。这是明官制和清官制的不同,无论是

属州和直隶州都是从五品,不同的是俸禄。

明以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明清有直隶州、散州之别,前者直隶于省,可以辖县,后者隶属于府、道,不辖县,长官均称知州。知州一般是从五品文职官员

著名知府

清朝康熙年间的长沙知府陈鹏年。这位知府很体恤百姓,当时康熙南巡,总督阿山主张增加摊派用作南巡之资,陈鹏年坚决反对。为着这件事,陈鹏年得罪了阿山。后来,因为建讲堂,陈鹏年让阿山抓住了把柄,差点被整得杀头。

清末台北知府陈星聚,出身贫寒,母亲守寡含辛茹苦供他上学,从小就受“好好学习,长大要做好官、清官”的启蒙教育;在当官后遇灾年,他“减粮减税”助民众度过灾年。百姓称他是好官;遇恶霸横行乡里,能嫉恶如仇,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百姓称他为清官。

在法军侵略台北的危急时刻,又带领人民抗击侵略,带头拉石筑城,动员全城10万军民筑城守城;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上山劝说对他有深仇大恨的山大王山妹下山共同保卫台北,群众又称他为“孤胆英雄”知府。他以身作则,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刚正不阿,一心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县

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听到知州和知府这两个官职,很多人总认为知州和知府是一样的官,没有大小区分,其实,在古代官制中知府是比知州大的官。

知府是从四品官衔,知州是从五品,按照我们现在级别,知府就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一把手兼任市委书记的级别,知州就相当于市委书记了。

知府

知府在古代又被称为太守,是个地方官。从唐朝时期开始流传,直到宋朝盛行。知府跟京城的官员比就属于芝麻绿豆的小官,但是在地方上的权力却是很高的。

《水浒传》里的有关知府的描写中有一段就是写知府派人去取证据,又叫仵作验尸……就能看出宋朝时期的知府还有缉拿破案的权力。

清朝时期,联系省级机构的行政单位就是知府,在中央工作的知府又被称为府伊,地方上任职的知府还有了发布皇帝旨意,管理地方百姓等事宜,但是清朝又加设了同知一职来协助知府主持工作,就相当于现在副市长。

清朝时期的知府属于四品官衔,年俸相当于现在的四万多块钱,平均一个月也有四千块钱工资。

知州

知州最早出现在宋朝,因为赵匡胤想要削弱藩王的势力,不想日后造成藩王割据的局面才设立的,全称叫“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宋朝时期的知州是朝廷直接任命的,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他的存在的意义更多的起到朝廷为了更好的控制一方而派遣的钦差官员,所以宋朝,元朝的知州官阶都比较高,属于二品以上的官员。

清朝时期,知州的官职就逐渐正式化了,加上清朝的行政设置按照省,府和县以及省直隶州和县这样规划的,这个时期的知州的权利等同于知府,但是又比知府低一级,但是如果是直隶州担任的知州就与知府的俸禄是一样的了。

一个州的知州,是该州的行政长官,只设一人,在明清时期为从五品(清乾隆以后直隶州知州改正五品)

一个州的同知(清代改称州同),是该州知州的佐官,无定员无常职,从六品

同时一个府的知府的佐官之中,也有同知,正五品,同样是无定员无常职。

简单点说,就好比现在的市长和副市长的区别,前者总责一方,后者分领诸事。

古代各朝的官制变化较大,这里就说说明清时期的知县、知州和知府。明清时期的知府是从四品官员,低于四品的道台。道台俗称蓝顶子,是专门监察以下知府知州知县的官员,简单说,就是管官的官。

知府品级低于道台,如果和现在比拟的话,基本相当于一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如江西之上饶、山东之聊城等等。当然,和现在的行政区划比,明清时期的知府管理范围要小得多,因为现在各省下的地区都比较大,往往一个地区专员要管理十几个县市。

而在明清时期,各省下设立的知府大约是目前地区的两到三倍,每个知府管理的州县多不过十,少的只有四五个县,管辖范围比现在的地区专员要小得多。

当然,从职责或者权利上来说,古代行政、司法、财政乃至军事等方面都是一体的,一个知府负责全区域的所有事务,这是目前地区专员所不能比的。知府如此,知州、知县也是如此,都是统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大权,这是明清时期官员和目前体制的重大区别。

说完了知府,再说说明清事情的知州和知县在古代,州县官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民官,到了知府以上,基本就不再和老百姓亲自打交道而都是公文治理模式了。

但知县和知州是不行的,每个州县衙门都有登闻鼓,只要老百姓击鼓鸣冤,州县官就必须升堂收下状子,必须亲自讯问案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权虽然不下县,但州县官却是整个中华帝国治理的根基所在。

据统计,在清朝时期,州县官有接近一千五百多位(明朝少于此数),这些基层官员的好坏,基本决定了整个帝国的治理生态。

那么,明清时期的知州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说,都是县级,但级别略有不同,即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而知县就是现在的普通县。

当然,在知州里面,也略有区别,有些州因为是省直隶州,所以级别又比一般的知州要高一些。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知县是正七品官员,而知州通常是正六品,比知县高一品,直隶州还要再高一级,也就是正五品。

知州和知县因为是亲民官,他们是整天都要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如收税、捉贼、审判等,事务相当繁忙。

至于知府,则要统揽所在区域的所有事务,但他们主要是盯着知县知州就行了,至于道台,则主要起监察作用,各自的分工是不同的。

以上就是关于知县,知州,知府的区别它们的由来它们的全称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知县,知州,知府的区别它们的由来它们的全称是什么、历史上的知府和知州,谁的权利更大一些、知州和知府的差别在哪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428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