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简历.

宋庆龄先生2023-04-23  23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先生在他的《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了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兹录如下:

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姻缘

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请兆和吃甜饼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兆和的电报则是:沈从文乡下人请我吃甜饼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允。很简单,一语双关。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请我吃甜饼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附沈从文创作目录

沈从文文学作品全集:

--------------------------------------------------------------------------------

边城 [沈从文] 神巫之爱 [沈从文] 山鬼 [沈从文]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沈从文] 看虹录 [沈从文] 长河 [沈从文]

大山里的人生 [沈从文] 阿丽思中国游记 [沈从文] 一个母亲 [沈从文]

阿黑小史 [沈从文] 十四夜间 [沈从文] 篁君日记 [沈从文]

创作杂谈 [沈从文] 水云集 [沈从文] 非梦集 [沈从文]

凤子 [沈从文] 丈夫 [沈从文] 新摘星录 [沈从文]

灯 [沈从文] 夫妇 [沈从文] 艺术教育 [沈从文]

新烛虚 [沈从文] 冬的空间 [沈从文] 好管闲事的人 [沈从文]

龙朱 [沈从文] 芸庐纪事 [沈从文] 石子船 [沈从文]

或人的家庭 [沈从文] 新景与旧谊 [沈从文] 入伍后 [沈从文]

自传编零 [沈从文] 雨 [沈从文] 文学运动杂谈 [沈从文]

往事 [沈从文] 玫瑰与九妹 [沈从文] 月下小景 [沈从文]

新与旧 [沈从文] 湘西 [沈从文] 怯步集 [沈从文]

雨后及其他 [沈从文] 老实人 [沈从文] 怯步者笔记 [沈从文]

狂人书简 [沈从文] 致唯刚先生 [沈从文] 到北海去 [沈从文]

绿魇 [沈从文] 黑魇 [沈从文] 白魇 [沈从文]

劝人读经 [沈从文] 穷与愚 [沈从文] 中国人的病 [沈从文]

禁书问题 [沈从文] 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沈从文]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友情 [沈从文] 悼勒以 [沈从文] 无从驯服的斑马 [沈从文]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蜜柑 [沈从文]

旅店及其他 [小说集] 湘西民族的艺术 [沈从文] 小草与浮萍 [沈从文]

新湘行记 [沈从文] 雪晴 [沈从文] 福生 [沈从文]

在别一个国度里 [沈从文] 采蕨 [沈从文] 苗民问题 [沈从文]

鸭子 [沈从文] 生之记录 [沈从文] 老伴 [沈从文]

一个传奇的故事 [沈从文] 街 [沈从文] 凤凰 [沈从文]

沅陵的人 [沈从文] 桃源与沅州 [沈从文]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市集 [沈从文] 沈从文子集 [沈从文] 过节和观灯 [沈从文]

虎雏 [小说集] 都市一妇人 [小说集]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常德的船 [沈从文]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沈从文] 泸溪·浦市·箱子岩

如蕤集 [小说集] 游目集 [小说集] 八骏图 [小说集]

凤凰集 [沈从文] 柏子集 [沈从文] 主妇集 [沈从文]

辰溪的煤 [沈从文] 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沈从文] 水车 [沈从文]

流光 [沈从文] 遥夜 [沈从文] 一天 [沈从文]

新废邮存底 [沈从文] 沉默 [沈从文] 逃的前一天 [沈从文]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时间 [沈从文] 水云 [沈从文]

水云集 [沈从文] 人生石板路 [沈从文] 人生的梦幻 [沈从文]

我的学习 [沈从文] 我所见到的司徒乔先生 我为什幺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记丁玲 [沈从文] 西山的月 [沈从文] 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

湘行书简 [沈从文] 新诗的旧账 [沈从文] 新文人与新文学 [沈从文]

血 [沈从文] 一个女人 [沈从文] 一张大字报稿 [沈从文]

忆翔鹤 [沈从文] 贵生集 [沈从文] 游二闸 [沈从文]

云南看云 [沈从文] 在昆明的时候 [沈从文] 躁 [沈从文]

怎样办好一份报纸 战争到某市以后 芷江县的熊公馆

致王际真 [沈从文] 顾问官 [别集] 凤凰集 [别集]

抽象的抒情 [沈从文] 长河集 [沈从文别集] 边城集 [沈从文别集]

柏子集 [别集] 湘行集 [沈从文别集] 友情集 [沈从文别集]

萧萧集 [沈从文] 蜜柑小说集 [沈从文] 生命 [沈从文]

雪晴集 [沈从文别集] 萧萧 [沈从文] 湘女萧萧 [沈从文]

辛弃疾个人简历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生平事迹

早年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归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79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

南归综述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现闲居,或者沉沦下僚,不得尽用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并且用“词”作为发泄工具,成了一代词宗。在南宋期间,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担任江西安抚使等职,是年二月,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致人户陈诉故也”召为大理少卿。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他一生被弹劾七次。在被罢职后,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1180年,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南归十年

辛弃疾归南宋的前十年,对恢复旧山河饱含信心和希望,他虽然官职卑微,但是不断上书献策,其中,《十论》和《九议》是其政论文代表作,体现了其经济救世的才华。但是,辛弃疾的策略没有被朝廷采纳,10年里,他只是担任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主簿。1165年(乾道元年),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给宋孝宗,但是没有回应。1168年(乾道四年),主战派虞允文当宰相,辛弃疾又写了《九议》,仍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辛弃疾南归二十年

乾道八年,辛弃疾担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知府,开始了南归的第二个十年仕途生涯。当时的滁州因常年兵乱而凋敝,辛弃疾到任后“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改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淳熙二年四月,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武装集团在常德府、岳州一带称乱,并先后于湖南、江西大败官军。辛弃疾为宰相叶衡所荐,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讨捕茶寇。辛弃疾“亲提死士与之角”,使茶寇“困屈请降”辛弃疾虽然于当年平定这场叛乱,但他对于镇压内乱心里充满矛盾,他既不认同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大政策,也不认同“攘外必先安内”的治国方略。他在淳熙六年写成的奏章《论盗贼札子》中提到“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指出农民在南宋官吏豪绅逼迫下成为盗贼,以至“今年剿除,明年扫荡”,希望朝廷下令各路州县“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为意”。此间可以看出他对农民寄予了深切同情。

淳熙七年,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他以湖南“风俗顽悍”、“武备空虚”为由,上疏朝廷请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军队,命名为“湖南飞虎军”。经朝廷准许后,他于当年夏开始筹建军队,共招募二千步军、五百马军,并在马殷营垒的遗址上建造军营。《宋史》载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此后的八十余年时间里,虽然飞虎军的性质、驻地有所变化,但它始终是朝廷镇压当地叛乱、抗击金兵的重要力量。123-138辛弃疾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国富民强,再恢复旧山河,但他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中“不为众人所容”。

淳熙八年,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是年江西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朝廷命其处理赈灾事务。他到任后在要道旁张贴“闭籴者配,强籴者斩”,以控制粮食买卖;又拿出官府的钱,派能人从外地运粮。这些举措使得粮价稳定下来,民众得以购买粮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奖。同年冬,他受谏官弹劾,被革职处分,退隐田园。

隐居

淳熙九年之后,辛弃疾开始隐居,取意“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自号“稼轩”,除了1192年(绍熙三年)到1194年(绍熙五年),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这前后18年里,他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

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和爱国词人陈亮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相会,两人在鹅湖寺居住10天,“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朱熹和陆九渊之后的第二次“鹅湖寺之会”,两人唱和,辛弃疾写了《贺新郎》词数阙,表达了:“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夷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再度起用

1203年(嘉泰三年),64岁的辛弃疾起任绍兴府知府和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欣然上任,“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这个时期,蒙古族壮大,金国被挤压,势力范围往南扩张,河北、河南、山东人民奋起反抗。南宋朝廷宰相韩侂胄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派遣他担任镇江知府,辛弃疾打造了1万套军服,招募1万名士兵,训练一支精锐军队准备抗金,但是被南宋官员弹劾而去职。1205年(开禧元年)秋季,辛弃疾从镇江调回绍兴府任知府,他上章辞免,回到铅山。1206年,南宋王朝北伐失败,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辞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国求和。1207年,金国要求南宋把韩侂胄的人头送到金国才答应议和,韩侂胄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弃疾出山,但是诏命到达铅山的日子,辛弃疾已经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词宗和爱国者辛弃疾“抱恨入地,赉志以殁”,终年68岁。

主要成就

辛弃疾现存词六百二十六首,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人称他的词作“色笑如花,肝肠如火”。元大德年间编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存世,是辛词中较完备版本。词与北宋的苏轼有“苏辛”之称,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词中之龙。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丑奴儿》、《永遇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

书法

辛弃疾留存于世的墨迹甚少,《去国帖》是其为数不多的行楷书作品之一。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虽无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人评价

《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5]

范开《稼轩词序》:“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呜呼,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

刘熙载《艺概·词概》:“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资是何夐异。”又“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沮。”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辛稼轩,词中之龙也!”又“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温、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

胡适《词选》:“(辛弃疾)是词中的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

严文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严文井(1915年10月15日-2005年7月20日),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著名童话作家。 [编辑] 简历 严文井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后,到北京图书馆任职,开始使用“严文井”的笔名。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到延安,加入中国***。 1939年开始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年至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兼副刊部主任。后到北京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即“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1953年以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亚非作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儿童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编辑] 作品 严文井在高中二年级时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次写童话是到了延安两年之后。在延安时期,写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文井创作了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我是不是个上了年纪的丙崽》、《浓烟和烟囱》、《习惯》、《飞蛾和台灯》、《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等童话和寓言。 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创作了《歌孩》、《沼泽里的故事》、《不泄气的猫姑娘》、《浮云》等童话。 合集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编辑] 获奖 《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获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严文井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荣誉奖。 =========================================== 王力(语言学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字了一,原名王祥瑛,广西博白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诗人、教育家、散文家、翻译家。 目录[隐藏] 1 生平 2 主要作品 3 家庭 4 评价 5 纪念 6 站外链接 [编辑] 生平 1900年8月10日王力生于广西博白。1911年,考入博白高小。1914年,高小毕业。据说家境贫困,初小辍学。 1924年,王力就读于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班,第二年转学进入私立上海国民大学本科。 1926年,王力凭借自学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赵元任先生非常欣赏王力,与之深交。 1927年王力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在巴黎期间翻译文学作品以作供养,结识当时在上海商务印书局的叶圣陶先生。 1932年王力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 1954年后王力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曾兼任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他还曾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主张汉字拼音化,在其主要著作中多次推崇,要求简化汉字并且推行汉语拼音,以求将来逐渐达到全民汉字拼音化,便利“国际友人学习汉语”,预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也正是汉语在全世界传播的时代”。 在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力先生被当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右派”批判。 从1933年起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战火不熄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纷乱的“文化大革命”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恶劣,王力的学术研究从没有停止过。 王力卒于1986年5月3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设有“王力文库”收藏王力的14架藏书,供语言学专业教师参阅。 [编辑] 主要作品 《汉语音韵学》 《汉语史稿》 《中国语言史》 《同源字典》 《诗词格律》 《诗律余论》 《古代汉语》(主编) 《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主编) 《龙虫并雕斋诗集》 《龙虫并雕斋琐语》 《中國現代語法》 《中國語法理論》 [编辑] 家庭 王力先生的父亲王炳如,晚清秀才,曾祖父王文田,清朝贡生,家中可以说是书香门第。 王力先生原配秦氏祖瑛,生子秦似(原名王缉和)、王缉平、王缉国(女)(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和王力的三侄王缉民合成“和平民国”)等3人。现夫人夏蔚霞(于2003年10月7日在北京去世),有5个儿女,分别是王缉志、王缉惠(女)、王缉慈(女)、王缉思、王缉宪 (5人名中都有心字,繁体字“宪”字为“憲”)。 [编辑] 评价 王力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综合了古代语言研究成果和西欧语音学,兼识八国语言。在继承中国两千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以西方诗律学为参照系、用技术定量分析手段总结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人,他为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提供了比较宽泛的基本范式。 王力先生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训诂、文字、词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在音韵学方面成就最大。在将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写了1000多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00篇。著作中中不少被译为美、英、法、日、俄等多国文字,列为研究生必读之书和汉语基础课教科书。 王力先生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赵元任之后,和罗常培同时的,著名汉语语言学家。 [编辑] 纪念 北京大学保留燕南园60号王力旧居,现已改为北大工学院办公室。王力和胡适、朱光潜、周培源、冯友兰等人合列“北大名家名师”,是北大人所最为自豪的学者之一。 王力的故乡广西玉林市在本市文化广场建立王力纪念雕塑。(博白在玉林市辖区内)博白修缮王力故居,建立博白王力中学。希望王力的治学精神再次在故乡展现光芒。但王力的博白故居所谓修缮实际是重造,已经缺乏历史人文意味。

采纳哦

每一个正在成长路上的年轻人,都应该多看看那些名人励志成才的经 典故 事,那么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 故事 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篇1:不是人人靠“拼爹”

作者:白岩松

我一直在讲两个笑话。

第一个,我说我很小就失去了“拼爹”的机会。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父亲在我8岁的时候——1976年,就去世了。母亲把我们哥俩养大。我哥哥从中央民族大学 毕业 ,我是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是武汉大学,第三志愿是北京大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以后,我妈的一个同事问她:“孩子考哪儿了”“北京广播学院。”那个同事略微有些尴尬地说:“念电大也得去北京吗”

我是1989年毕业的。那一年开始我很幸福,因为我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了硕果。我在国际电台华侨部实习,到进入1989年的1月份,老师就告诉我:“你没问题了,我们要你,留下吧。”那时候看着其他还在找工作的同学,我就觉得我定了,幸福啊。

我回家过了一个很圆满的 春节 ,回来了。3月份,我突然接到国际台的通知,广电部下了政策,今年国际台不招中文编辑,我的工作吹了。于是,到手的幸福破灭了。没隔两天,我就买了去广州的硬座火车票,一个人去广州的珠江广播电台应聘。

但是,莫名其妙的是,出发头一天下午,系里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说你们还有没有没来我们这儿实习的实习生,我们想见一见。系里知道我在国际台的工作已经吹了,但失败挫折孕育了新的机会。当初我没有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原因是,我评估了一下,我去国际台留下的可能性较高,所以,我选择了国际台,但是没有想到最后国际台这儿也告吹了。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了不到两个小时,我谁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我。回去第2天我就接到了电话,“我们要你了”。

大家可能说那是你怀念的20世纪80年代,现在不可能了。生活中不要去相信大家都在那儿“拼爹”,要去相信更多的正向的东西。我就是一个例子:从大学毕业一直到今天,一路走来,我没有为求职和工作的变动送过一分钱的礼。我遇到了很多贵人,要去相信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更多,大家不是都在那儿“拼爹”。

第二个是我曾经拥有一次当“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父亲没有珍惜,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富一代”,当“富二代”有什么意思那天我去广播学院捐款。每年捐款资助新生的时候,我就跟那些新生说:“恭喜你们,你们拥有了别的同学所没有的一份履历,表面上是由挫折、痛苦、贫穷造成的,但是将来它会成为你的亮点。你可以在简历里写你是某某基金资助的,我相信很多老总看到这个都会眼前一亮。因为现在很多单位招人都要招家境贫寒的,他们觉得这样的孩子韧性更强。”

因此,反过来说,我为我经历过这样的青春感到骄傲,它能让我今天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心平气和。“富二代”可以继承大笔财产,一进社会可以不租房子,也有女孩追你,我祝福你。有人说我夫人怎么怎么样,我说:“那是!人家买的原始股,她认识我的时候,是我最悲惨的时候。”但是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就没有那么多趣味了。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篇2: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或说“国之重臣”,确实有着传统中国 文化 中士大夫的品德,那就是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 文章 ,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千金散尽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甚至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属于那种对钱没有概念,大手大脚之人。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他第一个妻子王昭为此非常不满,丈夫乱花钱,根本不是过日子的态度。两人经常吵架。蔡先生的儿子蔡怀新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我们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毛泽东、刘开渠、王云五这些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元培先生。甚至到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平子时常将他写的诗作呈蔡元培。蔡元培知道廖平子生活清贫,即赠廖法币拾元,每月皆然,历数年而不断……

可见蔡先生的豪情出于至诚。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他们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以回归平实,再难以自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自信自足是包括官吏在内的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年5月,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再次学习了4年之久。

因为公派 留学 机会搁浅,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还通过同年同乡挚友张元济先生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蔡元培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按照千字3元(编译)和5元(著述)的标准,每月稿酬100元(约合今人民币7000元左右),如此保证留学所需,并维持国内妻子儿女的生活。

辞职,辞职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其实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他终生都涉足官场,辞职之烦扰于他几乎是家常便饭。

1890年,24岁的蔡元培应邀出任上虞县志总纂。他所定的编写条例得不到各分纂的赞同,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

1898年,32岁的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的行列。但当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仍选择了辞职。

1900年,34岁的蔡元培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年多,学堂新旧势力争执不断,他支持新派,遭到出资人的干涉。蔡元培断然辞职,后勉强留任。次年,因办学经费的事再起矛盾,蔡元培就辞职离开。

1902年,36岁的蔡元培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一年多,学校发生学潮,蔡元培支持学生退学,他自己则是辞职。

1912年,46岁的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 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蔡向袁当面坚辞教育总长。

1917年,51岁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总统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部分学生被捕,蔡元培四处奔波救助被捕学生,7日上午10时,被捕学生终于悉数获释。8日蔡元培向总统徐世昌递送辞北大校长信,并发表《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当晚离京。后放弃辞职。

同年12月31日,北京市小学以上各学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北京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1月12日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又复职。

1922年,56岁的蔡元培痛感对北大学生“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愧惭”,愤请辞职。后经多方挽留而复职。

1923年,57岁的蔡元培为抗议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向总统府提出辞去北大校长职,并发表《关于不合作宣言》。

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 辞职信 :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先生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样一位圣贤的心地。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先生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我们看蔡元培先生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篇3:最有钱的民国文人

作者:吴安宁 康有为

民国年间,康有为在文坛上的地位显然不比在晚清那会儿。虽然后起之秀们对这位顽固的保皇派精神领袖多有批判,却也丝毫影响不了他发大财。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康有为流亡海外,组织“保皇党”。当时康有为怀着一腔热血,声称奉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外结强援,内交豪杰,伺机助皇帝再掌大权。其时“六君子”被弑,全国有识之士无不扼腕,海外华侨对维新志士多有同情,故而康有为筹措经费,收获颇丰。

手中握着大把资金,康老夫子的个人生活过得丰富多彩。1906年春,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向华侨宣传他的政治理念。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建有轨电车,他发现商机,买下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大片房产。不久之后,这些房产价格上扬好几倍,他赚了10多万墨西哥鹰洋。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西部演讲,既发展了一批党员,又募集了不少资金,还娶了第三房姨太太——年仅17岁的何旃理。何旃理是美国华侨,懂四国文字,熟悉中国文化。当时,何被康之演讲所迷,以为遇到了大英雄,不顾父母反对,执意以身相许。1911年6月,康有为移居日本。次年春,康又把一个家境贫寒的16岁神户少女市冈鹤子纳为四姨太。

保皇党本就组织涣散,党魁康有为怎么支出,有哪些支出,大家都不知道,故而这个账在清末绝对是糊涂的。

1913年,康有为刚一回国就发了笔横财——他的祖宅曾被清政府抄了,民国政府接收后,为了修建马路,又将其拆毁。精明的康有为,自然不依,联名十几个广东缙绅,找广东政府谈赔偿。当局无奈,将广州永汉路(今北京路)附近的一座深宅大院赔给了康有为,还补偿其一大笔钱。

1914年春,康有为携全家迁居上海,他预测到上海的地皮肯定会涨,就迅速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了大片地皮。此后,上海地价连续飞涨,康有为一点儿一点儿地卖,大赚特赚。

到上海之初,康有为并没买房子,而是租了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此处占地10亩,花木扶疏、曲径通幽、楼台交错、亭阁辉映,既有洋楼,又有平房,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得一拼。此园的主人本是犹太人辛溪,他在破产后将房子卖给了清末大买办盛宣怀。康有为从盛家后人手上租来,每月租金120银圆,一住就是8年。每月的租金就相当于上海寻常人家一年的收入。

1921年,63岁的康有为在英租界内的愚园路购地10亩,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后世称为“康公馆”。游存庐的装修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豪奢。几栋房子的装修姑且不谈,仅看庭院布置,就得花不少钱。一个曲折的大池塘,能在里面划船,上架两处木桥,池内放养了500条大金鱼。院内种有1200多株树,有从日本买来的樱花400株、从苏州买来的红梅数十株,还有开绿色花的梨树等。菊花、玫瑰、牡丹等花草更是不必说。更厉害的是,园内还养了孔雀、麋鹿、猴子等动物。

除了“游存庐”,康有为还修建了3处别墅——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会泉的“天游园”。

“一天园”占地30余亩,位于西湖的丁家山,康有为到杭州时看中此处,花钱买了下来。从1920年起开始建设,前后分11期,4年后才完工。此处山花烂漫,能俯瞰整个西湖,水天一色、赏心悦目。康家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将其出售。

杨树浦的“莹园”毗邻吴淞江,属于短期投资,筑成仅一年多时间,就卖给了日本人。

青岛的“天游园”原是德国在青岛设租界时建筑的提督署,当地称之为“提督楼”。“一战”德国战败,撤出青岛,此提督署成为官产,1924年康有为将其买下,改名“天游园”并加以扩建,用于夏日避暑。

除了投资房地产,康有为一年卖字也能赚不少钱。康夫子的字,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并不忌讳将此当作生意,明码实价在报纸上刊登 广告 。在上海、北京各大书店还放置“康南海先生鬻书润例告白”,中堂、楹联、条幅、横额、碑文等,有求必应、无所不写,官僚军阀、富商地主趋之若鹜。据有关统计,此项收入,每月就能为康夫子进账1000银圆。

以上就是关于沈从文的简历.全部的内容,包括:沈从文的简历.、辛弃疾个人简历、严文井是谁,王力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25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