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是我国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

吃饭礼仪2023-04-23  29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19世纪70—80年代,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也吞并琉球,侵犯台湾。列强侵略中国邻国、蚕食中国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在进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国的争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

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是中国的最东端

乌苏里江长度890,流域面积187000,流量2000立方米/秒。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右岸的一大支流,也是中国东北部俄罗斯边境上的一条重要界河。其上游由乌拉河与道比河汇合而成,向东北流至伯力一带急转折向西南,注入黑龙江。乌苏里江全长八百八十公里,流域面积几近十九万平方公里。自其支流松阿察河注入之处起,至江水与黑龙江汇合之处止。该江亦有东西两源,其东源出于俄罗斯东部锡霍特山脉西麓,自南向北流动,西源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东北面,这是该湖的唯一出口。其中从松阿察河经乌苏里江干流至汇入黑龙江段492公里,为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界河。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在中国黑龙江省境内615万平方公里。 乌苏里江整个河道穿行在中国的完达山脉和俄罗斯的锡霍特山脉之间广阔的纵谷。其大部分的河段都是在低平的平原上流动,穿行于低洼、沼泽湿地之中。只是在位于饶河县境内的属于中游的一段河道,两侧时有低山丘陵逼近河边。 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的上游,在松阿察河汇入处以上地势较高,谷底平坦。汇入处以下为宽达300公里的平缓纵谷,地势低洼平缓,地面强烈沼泽化,水流缓慢,许多河段形成曲流或网状水道。 乌苏里江上有个约长二公里的小岛,名为珍宝岛,位于北纬四十六点五度、东经一百三十四度附近。原是从中国方面伸入乌苏里江的半岛,后来经过长期的水流冲击,才成为一个小岛。现在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宝岛还与乌苏里江的中国陆地连在一起,回复原来的半岛面目。在乌苏里江上作业的老一辈中国渔民,称珍宝岛为“翁岛”。这里冬季时气候严寒,最冷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十八度,平均气温则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夏季的平均气温在二十二度左右。年中寒暑气温相差极大。冰期很长,长达五个月之久。

一是重视边疆的南北差异。历史上,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构成主要的威胁,经营北部边疆成为中国历史上解决国家安全威胁的重点和难点,并在经营方式上不得不采取防御态势,甚至要诉诸军事征讨来调整双方关系。相对来说,南方及西南边疆地区对农耕文化的移入没有大的排斥,也难以对大一统格局构成严峻的挑战,中央政府在经营这一边疆地区时,也较少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因而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招抚怀柔的办法以实现有效统治。比如,在唐朝的边疆战略中,北部边疆以及西北的陇右、西域地区就被作为边疆经营中的重中之重,并以强大的军事行动,辅之以经济文化的推进来主动进取和开拓。而开拓之后,又适应游牧经济的特点,对这些边疆地区采取“羁縻”体制进行间接管理,同时,维持在边疆地区的强大军事存在,以政府行为进行移民以改变当地的居民结构,从而保持北部边疆的稳定。

相反,对南方以及西南边疆地区,中原王朝则主要采取招抚怀柔的和平方式将其纳入大一统的政治体系,其中,对农业经济发达,便于控制的地区,设立直隶州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否则按民族或部落建立州府,由都护府、都督府或者道进行间接管辖,只要它们能象征性地给朝廷交纳土特产以示忠于朝廷,不互相攻伐,则中央对其内部事务也就基本不予过问。当然,一旦这些“羁縻”府、州的经济文化有了发展,与内地的差距缩小之后,则又将其改为直隶州县。边疆经营上南北两种不同的模式,既是对边疆实际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大一统原则的坚持。

二是根据边疆地区发展的实际,尽量保持边疆地区各族居民的居住格局,充分尊重其原有的习俗、语言和生产、生活方式,做到“因俗而治”。同时,根据时代和边疆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因时因地因人而治。比如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西域都护府,以及管理北方民族事务的重要机构——护乌桓校尉,就灵活地解决了国内多民族地区的治理和管辖问题。到了唐朝,各边疆民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已脱离了原始形态,所以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决策集团在认真总结前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大一统原则并结合边疆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在整个边疆地区推行羁縻府、州体制,以有效地保证唐朝的国家安全和边疆的长期稳定。与汉朝相比,这种治边方式无疑体现了治边政策的进步。但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尤其是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到了清朝,“羁縻而治”已越来越不能够适应对边疆统治与管理的需要,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为,仅仅满足于对边疆民族加以笼络的间接式管理,毕竟与中央政府真正实现对边疆有效治理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清政府逐渐摒弃传统的羁縻政策,废除了明代以来的羁縻卫所制度,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以实现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实施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

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服务于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至清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中外文献中,一般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国内外文献作出的解释是很相近的。一般都解释为"靠近国界的那个地方",有的说:"边疆,边境之地",有的则说:"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 。

在外文辞书中,边疆是"一个国家的边远地区"。 总之,中外文献中,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有一定宽度的地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的地区才可称之为陆疆地区,即一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要具有自然、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据此,当代中国的陆疆省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严格地说,我们不能把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省都视为陆疆地区。

因为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从人文方面看是蒙古族普遍居住的地区,从历史方面看也有它发展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但阴山山脉横贯其间,使山南与山北地区在自然条件、历史与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实际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将阴山山脉以北地区作为边疆地区并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应把横跨阴山山脉的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也都作为边疆地区,是较为适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深入内地的桂林、梧州地区,亦不应作为边疆地区。

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及其周缘地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自治县和集安市以外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以外地区和云南省沿国境线诸州和地区以外地区,亦不应视之为边疆地区。简言之,凡是有国境线的边境县的总和是当代中国狭义的边疆地区。

顺便提及,在当今人们习惯中,也有将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贵州等省称之为"边疆地区",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我们可以称它们为"边远地区",但不能称之为边疆地区,因这些省区均不具备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

中国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首先是地域的广阔性。中国有着辽阔的领土,其边疆地区地域亦十分广袤,因此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的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

这里所讲的分散与统一均有两重含义,分散的含义既包括整个边疆可以划分为若干地区,也包括一个大的地区又往往可分为若干相对自成体系的局部;统一的含义既包括各大边疆区域逐步统一于中国的进程,也包括各个边疆区域内部趋于一体化的进程。

扩展资料:

清政府边疆管理的各项制度与措施是清代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具体化,涉及行政、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完备而周密。

其内容要点可归纳如次:一、改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兼管中外交涉事宜。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

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的行政体制,不强求划一。

如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制;新疆为将军辖下的伯克、州县、札萨克制;西藏为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二、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首重蒙古是清朝的基本国策,它取得了有利于清朝统治的效果。三、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对有益自身统治的宗教加以大力扶植;对没有威胁到政权稳定的宗教采取不干涉的相对宽容的政策;对不利于巩固统治或保持疆土的宗教或教派则予以严厉打击。坚持宗教不能干预皇权,限制宗教的世俗权力;坚持以法治教,众建以分其势的原则,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往往在政治上反对言华夷之别,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就更加反对。而清朝统治者的创新之处首先是要求各民族承认清王朝为正统,其次是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十分重视联合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上层(尤其是蒙古上层贵族)。

把边疆政策的制订、推行和不断完善作为基本国策的一部分。这虽然是为了达到以人数明显处于劣势的满族贵族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人民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上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进大一统有积极意义。

二、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三、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前者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惯用的统治方针,清朝统治者亦奉行不替;后者在唐朝推行的羁縻政策中虽已初见端倪,但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清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方针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根据统一国家的总体安全目标出发有所改变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出现过多次大一统局面。秦汉王朝开创了全国统一的先河,隋唐王朝疆域的开拓,扩大了中原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实现了"华戎同轨","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宋、辽、金之际,汉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意识,各族人民克服了战争造成的种种困难,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一统全国的先例。

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本身,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改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及至明、清,特别是清朝前期,清政府在元、明两代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全国大一统。

清初内地划分18省,即直隶、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陕西、甘肃。

其中云南、广西,以及台湾、海南和南海诸岛虽划入18省,但地处边陲,与邻国接壤,清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政策与内地有区别;除上述地区以外,一般都视为边疆地区。

清代边疆包括:东北3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基本上形成了现今的疆域范围。

陆上边疆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有战乱、有分裂,但每次战乱和分裂,都为下一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因此,在讨论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时,应考虑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相连接的省区。

其次是以此为基础,上溯古代,参考历代封建王朝边疆的实际情况予以综合考察。这就是说,当代的中国边疆与历史上的中国边疆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但当代中国边疆又不能与古代的边疆简单地划等号,因为中国古代疆域呈现着稳定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海疆

至于海疆情况比陆疆要复杂得多,按当今公认的国际法,海疆是指领海基线以外的国家管辖海域,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国家的管辖海域和岛礁。也有认为,海疆还包括有海岸线的省区和大陆海岸线至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

我们且将这种认识界定为大海疆观念。但从当前实际看,沿海地区(包括一定宽度的海岸带)通常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把它划入边疆地区显得内涵过宽,但若是认识历史上的海疆,似亦无不可。

第一,边疆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形式往往呈现两种极端局面,一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甚至是军事管制;另一种则是高度的地方自治。

至于在某地实施那种方式,则是因地制宜或因时而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在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即由治向不治过渡的特定区域。

第二,边疆有军事方面的含义,边疆地区是国家的国防前沿,即边防地区,因此在军事方面的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在国家面临外部军事威胁或武装侵略时就更为突出。

第三,边疆有经济方面的含义。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边疆地区在经济区域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往往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别。

第四,边疆也有文化方面的含义。正是因为边疆地区在以上诸方面往往与内地有着不少差异,所以其区域文化类型的形成是边疆地区社会发展长时期、深层次演进的结果。

与边疆地区的居民构成(主要是民族或种族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与外部的文化交流中(主要是边疆与内地的交流),其社会文化特点也会发生变化。

显然,中国边疆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只有综合地考虑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从历史角度看,许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民族自治的本质和形式有别,如在古代有羁縻府州、土司地方等)属于边疆地区,但也不能就此得出自治程度高的地区就是边疆地区的结论。

事实上,人们在研究边疆问题时都有自己的着眼点,这其中既有综合性考虑问题的,也有就某个局部问题进行研究的。

在进行历史上的边疆研究时,应历史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边疆问题,既要有重点地考察对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中国的边疆进行研究,也要兼顾从边疆的某个单一视角或对某些局部问题进行的研究。

面对十分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边疆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完整客体供人们进行研究,这首先取决于内涵十分丰富而复杂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发展的历程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疆

不可以。

1、《中国边疆》是一款针对在长城修建期间所建立的华夏族群定居点的生活模拟器。

2、作为居民之一,看看你是否有资源和能力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防御工事并应对其他日常挑战。

3、中国边疆联机版还未上线,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正式发售。

19世纪70-90年代为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紧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侵略活动,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他们主张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扩大在华特权,并对中国边疆及周围邻邦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

(一)日美侵犯台湾。早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海军就曾两次派遣军舰到台湾勘察。1867年美国轮船失事漂到台湾南部附近,一些水手被当地人误以为海盗杀死,美国曾以此为借口派遣海军侵台,但被台湾人民击退。1874 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派出西乡从道为首的3000人军队侵台,但遭到台湾民众的有力还击。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并于1874年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白银,承认了琉球属于日本。日本侵台后,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防务,并于1885年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这一措施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台湾的建设与发展。

(二)马嘉理事件与英国侵略西藏。英国占领缅甸后,直企图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1874年,英国翻译官马嘉理闯入云南边境的蛮允山寨,被当地民众杀死。这是所谓的“马嘉理事件”,又称“滇案”。1876 年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国赔款20万两,派专使到英国赔礼道歉,并规定英国可以派人从北京出发,经甘肃、青海或由四川进人西藏以抵印度,也可派员由印度进入西藏等,该条约大大加强了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有利于英国对我国云南和西藏的侵略。

19世纪60年代,英国占领印度后,就企图自印度入侵我国西藏地区。1888年,英国派大批军队武装人侵西藏。西藏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打死打伤英军100多名。但清政府阻止西藏军民的斗争,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与英国罢兵议和,并签订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将西藏的亚东开放为商埠。从此,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英国势力也由此侵入西藏。

(三)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和左宗棠收复新疆。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也爆发了反清起义,控制南疆的金相印向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请求出师援助。浩罕国在英国的支持下派阿古柏率军队侵入南疆。阿古柏在攻灭南疆的各个割据政权后,于1867年建立“哲德沙尔”反动政权,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攻占乌鲁木齐和北疆部分地区,对新疆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沙俄一方面勾结阿古柏政权,一方面乘机派兵入侵新疆,占领我国伊犁地区。从此,新疆地区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面对新疆的危机和东南沿海遭受侵略的局面,清政府内部曾有过“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关外,专注海防;王文韶主张放弃海防,加强西北塞防:左宗棠强调海防和塞防并重,并主张收复新疆。清政府最终接受左宗棠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武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以上就是关于男是我国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全部的内容,包括:男是我国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边疆地区和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大事年表、中国东边的边疆在哪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23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