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酸碱质子论,酸和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统一在对质子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酸碱 + 质子
即,酸给出质子后就成为碱,碱接受质子后就变成酸。满足上述关系的一对酸和碱称为共轭酸碱对(conjugate acid-base pair)。例如HCN-CN就构成了一个共轭酸碱对。HCN是CN的共轭酸(conjugate acid),反过来,CN是HCN的共轭碱(conjugate base)。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能够提供氢质子或者能够接受一个电子对的物质,称之为酸性物质。
第一类,经典酸碱理论认为,能够提供氢质子的物质,称之为酸,也称之为质子酸,如硫酸(H₂SO₄)盐酸(HCl)等。
第二类,路易斯酸碱理论认为,能够接受一个电子对的物质,称之为酸(路易斯酸) ,如三氯化铈 三氯化铁,氯化镁等。
水溶液中,H+>OH-时显酸性,H+<OH-时显碱性,相等时显中性。
也就是说,狭义酸碱指当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时,为酸, 电离出的阴离子为OH-为碱。
而质子酸碱指凡是能给出质子的是酸,结合质子的是碱,例如NH₄+为酸。
路易斯酸碱理论指出,凡是能给出电子或电子对的是路易斯碱,凡是能结合电子或电子对的是路易斯酸。
扩展资料:
酸碱性是物质在酸碱反应中呈现的特性,一般来说酸性物质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物质可以使其变蓝,后来随着酸碱理论的发展,人们给出了更准确,完善的定义,逐渐触及酸碱性成因的本质。
酸碱性的衡量标度有三种:水溶液的pH与pOH,酸的pKa与碱的pKb,以及酸碱的化学硬度。酸碱性一般用PH试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来检测。
测酸碱性可以用石蕊试液和酚酞,石蕊试液遇中性不变色,遇酸性变红,遇碱性变蓝;酚酞遇中性、酸性均不变色,遇碱性变成红色。
测量酸碱性的较精确方法是pH试纸,酸度计与中和滴定。其中pH试纸的精确度较差,一般只有一位,或没有有效数字,酸度计的精确度可达2~3位有效数字,滴定则可以达到小数点后两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碱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性物质
有几种定义酸和碱的方法。虽然这些定义并不相互矛盾,但它们的包容性确实有所不同。酸和碱的最常见定义是 Arrhenius 酸和碱、Brønsted-Lowry 酸和碱以及 Lewis 酸和碱。Antoine Lavoisier、Humphry Davy 和 Justus Liebig 也对酸和碱进行了观察,但没有正式定义。
Svante Arrhenius 酸和碱
Arrhenius 的酸碱理论可以追溯到 1884 年,基于他的观察,即氯化钠等盐类在放入水中时 会分解成他所谓的离子。
精选视频
酸和碱有什么区别?
酸在水溶液中产生 H +离子
碱在水溶液中产生 OH -离子
需要水,所以只允许水溶液
只允许质子酸;需要产生氢离子
只允许使用氢氧化物碱
Johannes Nicolaus Brønsted - Thomas Martin Lowry 酸和碱
Brønsted 或 Brønsted-Lowry 理论将酸碱反应描述为释放质子的酸和接受质子的碱。虽然酸的定义与 Arrhenius 提出的定义几乎相同(氢离子是质子),但碱的定义要广泛得多。
酸是质子供体
碱基是质子受体
水溶液是允许的
允许使用氢氧化物以外的碱
只允许质子酸
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酸和碱
酸碱的路易斯理论是限制最少的模型。它根本不处理质子,而只处理电子对。
酸是电子对受体
碱基是电子对供体
酸碱定义的最少限制
酸和碱的性质
罗伯特·博伊尔(Robert Boyle)在 1661 年描述了酸和碱的性质。这些特征可用于轻松区分两种化学物质,而无需进行复杂的测试:
酸
尝尝酸味(别尝了!)——“酸”这个词来自拉丁语acere,意思是“酸的”
酸有腐蚀性
酸将石蕊(一种蓝色植物染料)从蓝色变为红色
它们的水溶液(水溶液)传导电流(是电解质)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活性金属(如碱金属、碱土金属、锌、铝)反应产生氢气(H 2 )
常见酸
柠檬酸(来自某些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柑橘类水果)
抗坏血酸(维生素C,来自某些水果)
醋(5% 醋酸)
碳酸(用于软饮料的碳酸化)
乳酸(在酪乳中)
基地
尝尝苦味(不要尝它们!)
感觉很滑或有肥皂味(不要随意触摸它们!)
碱基不会改变石蕊的颜色;它们可以将红色(酸化)石蕊变回蓝色
它们的水溶液(水)溶液传导电流(是电解质)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共同基地
洗涤剂
肥皂
碱液(NaOH)
家用氨水(水溶液)
强酸和弱酸和碱
酸和碱 的强度取决于它们在水中解离或分解成离子的能力。强酸或强碱完全解离(例如,HCl 或 NaOH),而弱酸或弱碱仅部分解离(例如,乙酸)。
酸解离常数和碱解离常数表示酸或碱的相对强度。酸解离常数 K a是酸碱解离的平衡常数:
HA + H 2 O ⇆ A - + H 3 O +
其中HA是酸,A -是共轭碱。
K a = [A - ][H 3 O + ] / [HA][H 2 O]
这用于计算 pK a,即对数常数:
pk a = - log 10 K a
pK a值越大,酸的解离越小,酸越弱。强酸的pK a小于-2。
酸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的物质,初中用到的主要有硫酸,盐酸,磷酸,硝酸,醋酸
碱就是在水溶液中或者分子中含有OH-的集团的物质,初中用到的主要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氨水,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
盐的酸碱性就要看阴阳离子集团了,若阳离子是个强碱性的,如Na,K等,而阴离子是个弱酸性的,如CO32-,那么这个盐就是显示碱性的
反过来,如果阳离子是个弱碱性的,如NH4+,而阴离子是个强酸性的,如NO3-,那么这个盐就是显示酸性的酸是一类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物质
碱是一类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根据他们的定义,我们可以区分他们:
氢离子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氢氧根却会使紫色石蕊变蓝,所以区分的方法可以滴加紫色石蕊。
氢离子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而氢氧根离子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滴加无色酚酞也能区别。
注意:酸能使指示剂变色,但能使指示剂变色的不一定是酸,可能是酸性溶液。碱也相同。
如果根据化学式来判断那么就要注意两点:
1此化学式中是否含有氢氧根(或氢离子)。
2次化学式中的阳离子是否全部都是氢离子(或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
比如说:NaHCO3
碳酸氢钠,它不是酸,因为他虽然有氢离子但是他的阳离子不全不都是氢离子,还含有钠离子所以它不是酸。
又如:Cu2CO3(OH)2
碱式碳酸铜,他也不是碱,因为他虽然有氢氧根但是它的阴离子不全是氢氧根,还含有碳酸根,所以它不是碱
酸碱盐的定义:
酸: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碱: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盐:酸根离子与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举例说明:
酸:h2so4(硫酸),hcl(盐酸),hno3(硝酸)
碱: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nh4oh(氨水)
盐:na2co3(碳酸钠),cuso4(硫酸铜)
酸===h+
+酸根离子
碱===oh-
+金属离子
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酸根离子常见的如cl-(氯酸根)
so4-(硫酸根)
no3-(硝酸根)
co32-(碳酸根)等。
在化合物中读作:某酸某
酸、碱、盐分别是:
1、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或者溶于水并能释放质子形成H3O+(水合氢离子)的物质也是酸。H3O+的浓度越高,溶液酸性越强。
2、碱: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在酸碱质子理论中碱指能够接受质子的化合物;在酸碱电子理论中,碱指电子给予体。
3、盐:
盐在化学中,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₄+)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如硫酸钙、氯化铜、醋酸钠,一般来说盐是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如硫酸与氢氧化钠生成硫酸钠和水,也有其他的反应可生成盐,例如置换反应等。
扩展资料:
盐的颜色可以是纯洁透明的、不透明的或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大多数情况下盐表面的透明或不透明只和构成该盐的单晶体有关。
当光线照射到盐上时,就会被晶界反射回来,大的晶体就会呈现出透明状,多晶体聚集在一起则会看起来更像白色粉末一样。
盐有许多颜色,例如:**、橙色、红色、淡紫色、蓝色、绿色、无色,粉末状时为白色大部分矿物质、无机色素以及很多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都是盐,有一些盐能够呈现出其它颜色是过渡元素的d轨道存在未成对电子导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
酸、碱理论的发展
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它们所表现的性质开始的。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它们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因此认为:凡具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酸”这个字在拉丁文中写作“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
17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注意比较系统地研究酸和碱的性质。他们发现,酸除了具有酸味外,还能使指示剂变色,能被某些金属置换出氢气;碱有涩味,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并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但为什么不同的酸(或者不同的碱)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呢是不是它们的组成中都具有相同的成分呢于是科学家们又从分析酸和碱的成分来进行研究。18世纪后期,法国的拉瓦锡提出酸是一种含氧的二元化合物,他认为氧是造成酸具有酸性的原因。这种观点曾流行了二十几年。到了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有些酸(如盐酸)并不含有氧,但它们同样具有酸的性质。据此,英国的戴维(Davy)提出了“氢才是组成酸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观点。
到了19世纪后期,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创立了电离理论后,又相继提出了多种关于酸、碱的理论。首先,阿伦尼乌斯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角度提出了水-离子论。他认为凡能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叫做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叫做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阿氏理论对于水溶液来说是适用的,但对非水溶液体系就不能解释,因此,这一理论有它的局限性。
针对阿氏理论的不足点,富兰克林(Franklin)在1905年提出了他的溶剂理论(简称溶剂论)。溶剂论的基础仍是阿氏的电离理论,只不过它从溶剂的电离为基准来论证物质的酸碱性。他认为:凡能电离产生溶剂阳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溶剂阴离子的物质为碱,酸碱中和反应就是溶剂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形成溶剂分子的过程。例如,以液态氨为溶剂时,NH3的电离方程式为:
NH4Cl在氨溶液中能电离出NH4+,所以NH4Cl表现为酸;氨基钠(NaNH2)能电离出NH2-,所以NaNH2表现为碱。酸碱中和反应是:
NaNH3+NH4Cl==NaCl+2NH3
富兰克林把以水为溶剂的个别现象,推广到适用更多溶剂的一般情况,因此大大扩展了酸和碱的范围。但溶剂论对于一些不电离的溶剂以及无溶剂的酸碱体系,则无法说明。例如,苯不电离,NH3和HCl在苯中也不电离,但NH3和HCl在苯中同样可以反应生成NH4Cl。又如,NH3和HCl能在气相进行反应,同样也是溶剂论无法解释的。
为了克服离子论和溶剂论的局限性,1923年,丹麦的布朗斯台特和英国的劳瑞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新的酸碱理论——质子论。质子论认为:凡能放出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例如,HCl、NH4+都能放出质子(H+),所以它们都是酸。当HCl、NH4+放出质子后,剩余的Cl-、NH3又都能接受质子,因此它们都是碱。这种关系我们可用下式表示:
酸碱+质子(H+)
质子论认为:中和反应是质子的传递,不一定有盐的生成,而且也可以在气态时进行,不限于在溶液中,更不限于水溶液或其他能电离的溶剂组成的溶液。但质子论对于无质子(不含氢原子)的溶剂如液态SO2等中的酸碱反应就不能说明。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发展起来适用范围最广的理论——路易斯(Lewis)酸碱的电子理论,以及把路易斯酸碱分为软、硬和交界(即介于软硬之间的)三类的皮尔逊(Pearson)软硬酸碱概念。
2用石灰改良土壤
在土壤里,由于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另外,使用无机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也会使土壤呈酸性。施用适量石灰能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Ca2+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同时又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素。
以上就是关于酸与碱的概念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酸与碱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酸性物质,什么是碱性物质、什么是酸和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