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第1张

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词汇,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响亮起来。说古老,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说新鲜,是因为在经历了“先富论”的嬗变以后共同富裕实现了新的回归。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把“先富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体制上、政策上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束缚,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但是,20多年过去了,“先富论”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化。我无须列举反映贫富差距的有关数字,这样的数字见诸各类媒体报端。这种弊端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少数人占有了改革的成果,而大多数人没有平等地享受这样的成果,伤害了大多数人的感情,也必然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少数人的富裕不是富裕,少数人的发展不是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少数人发展、少数人富裕的局面,实现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把“共同富裕”作为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战略眼光,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反映了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共同富裕,我始终认为,首先必须做到政策上的平等。必须在政策上作出新的调整,不利于共同发展的政策该废弃的废弃,该修改的修改,消除不平等的歧视政策。这是基本的前提。同时,在政策的制定上,必须充分照顾大多数阶层、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他们创造发展致富的政策条件。

当然,强调共同富裕,我认为绝不是主张平均主义,绝不均贫富。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共同富裕,是在公正、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在竞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当然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距是合理的、和谐发展可以随的、各阶层都可以接受的。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作出的选择,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共同责任。

如何正确理解“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贯穿于邓小平经济理沦的一条红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灯塔、指针,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因此,邓小平从不同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思想观点。

一、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讲的五个要点是一个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生产关系方面);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的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的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没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的,统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赋予它们以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意义,离开了共同富裕这个目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以往任何社会的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东西。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二、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虽然没有提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它作为既定的前提存在,其意思蕴涵其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看,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只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和特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本质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应当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三、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上,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

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一是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二是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公有制要求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这能从根本上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既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收入的宏观调控,这有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现象,但它不会伤及社会主义的主体和本质,也不会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总体上促进生产,加快迈进共同富裕的步伐。

四、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马克思称之为:“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则概括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富裕也就是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没有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不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那种富裕。

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活的基础。为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克服这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对此,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同时也应看到,对物质生活来说,文化、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它对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任何时刻都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不能忽视以至否定精神文明的客观作用。

五、有先后分步骤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共同富裕”都该包括些什么?

近日,随着“十一五”规划的提出,“共同富裕”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一次大的调整,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希望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富足的社会。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课题,笔者以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各种社会事务、政府决策中,给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加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的决策过程要充分民主化。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指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水平,它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经济上的含义,还包括诸如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状况、生活环境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包括要让老百姓有一个健康、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富裕”就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这种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文化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那么,和这些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一些政府行为,例如政策、法规的制定,决策的形成等等,理应给予人民群众以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避免某些盲目的、脱离群众的决策,减少浪费,切实使政府的所作所为真正为老百姓的利益服务。

其次,广大人民的参与,有利于对政府加强监督,从而更加有效地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腐败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大的绊脚石。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防止腐败的非常有效的措施。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果仅仅靠公检法部门的工作,是很有难度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比如一个决策的形成,其过程如果对老百姓不公开,没有老百姓的监督,那么很可能导致某些政府官员和奸商的勾结,从而使巨大的社会财富流入少数人的腰包,最终是老百姓埋单。如果一个决策,比如修建一个市政工程,让广大市民充分参与讨论,招标过程充分公开,让老百姓都知道:工程到底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到底是谁中标的,金额是多少,为什么是这个数字,质量要达到什么要求。这样一来,腐败分子的活动空间就大大减小了。

现在一些地方在某些政策、举措出台之前,搞了听证会制度,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现有的听证会在参与人数、择人方法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其影响程度还不够大,某件事情是否要举行听证会也还大都是政府自己说了算,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我们期待着更加完善、合理的制度出现。

给大自然留下适当的空间采光

飓风“卡特里娜”连日来横扫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各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无所作为和听天由命的。在美国,“卡特里娜”来临之前,气象部门就作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国土安全部也下达了撤离命令,灾难发生后,政府和军队也展开了积极的应急救援措施。在我国,“麦莎”、“泰利”到来之前,中央和地方的气象部门也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但是,在威力惊人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生命财产仍然遭受重大损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渺小和脆弱的。

在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为何仍然在大自然面前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深入分析,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人类未来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有太多的努力需要付出,也需要对自然灾害有更多的防范意识。而利用科技的力量准确预报和有效而迅速地救灾,更是这些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看到,在人类的发展中,如果对自己家园承受自然考验能力的评估越少,留给自然的空间越少,那么对自然灾害的缓冲力就会慢慢变得荡然无存。为什么这次新奥尔良的飓风灾难会如此巨大?那是因为人类并没有为自然留下适当的空间,在城市扩建和发展的道路上以及在今天的经济发展中不遵循自然规律,走上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歧路。

人类并非不要变革和发展,更不可能不建设和创造。但是,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为自然留下适当的空间。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本来就是自然的。同时,为自然留下了空间,正如我们的计算机留有了足够的内存,才能使机器正常而充分地运转。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必然存在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推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积极支持和帮助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改革一以贯之的追求。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具体如下:

1、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切潜力。

2、要保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GDP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步性明显增强,所以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继续保持同步性,就意味着人均GDP的提高可以转化为居民收入的提高。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叠加发力。国际上通常把04的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基尼系数都有所下降,但这个下降趋势已趋于平缓,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6左右。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全部的内容,包括: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97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