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年代“十大将军”都是谁比如刘伯承、张学良、杨虎城等等……

解放年代“十大将军”都是谁比如刘伯承、张学良、杨虎城等等……,第1张

楼上的朋友说的有误,你说的是十大元帅!不是十大将军!另外,对于楼主所提的刘伯成、张学良、扬虎诚几为杰出将领的情况在此先做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刘伯成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军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在我军的不同几个时期都有伟大的贡献!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军衔!是开国我党我军公认的三十二个军事家之一!

张学良将军是国民党杰出的爱国将领之一 !是民国时期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被民国政府任命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民国一级陆军上将。后同出于爱国之心与国民党 西安绥靖主任 西北军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改变了我国抗日战争的格局,使的国共二次合作抗日,为我国的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已犯上的罪名一直囚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的到自由。而杨虎城将军则不幸遭到杀害!但综观张扬二人为中华民族的存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绩!真正的大英雄啊!

对于十大将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授予801人少将军衔。

十大将军-粟裕简介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黄克诚简介

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十大将军-谭政简介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十大将军-萧劲光简介

萧劲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杰出军事家。1903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两次赴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许多战役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在留守兵团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干部。他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采纳。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十大将军-王树声简介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5年生,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他身遇危难,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他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在率领太行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使地方武装同正规军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从而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10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部深入河南敌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拥有300多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5师一起在中原地区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陈赓简介

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十大将军-罗瑞卿简介

罗瑞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6年生,四川南充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入中国***,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起任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在主持抗大工作期间,坚决贯彻毛泽东制定的办学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1938年,在毛泽东指导下写出《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这本书出版以后,对加强我军的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并在全国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1939年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它学校的数千名教学员工越过日伪军封锁线,行程1500公里,进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1940年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他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的经验,提出一系列加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措施,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等文章。参与领导和指挥了百团大战以及华北敌后抗日斗争。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为培养干部、建设政治机关、加强政治工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后为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为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公安政法的建设,为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8年8月3日逝世。

十大将军-许光达简介

1908年出生,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69年6月3日逝世,终年61岁。

十大将军-徐海东简介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徐海东,1900年生,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任重建的第26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为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0年3月25日逝世于郑州。

十大将军-张云逸简介

张云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892年生,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加入中国***。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参与创建右江苏区。1931年3月率部进入湘赣苏区。同年冬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往来于广州、香港、南京、武汉、福州、桂林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顽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1943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他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部署第1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一山东军区、华中军区分立

第三野战军,前身是八路军山东军区兼115师、新四军部队。

抗战胜利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得东北者得天下”的战略部署下,华中中央局北迁山东,与山东中央分局合并, 1945年9月组建中共中央华东局 ,首府设在山东临沂。原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任书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原山东中央分局副书记黎玉担任副书记;

1946年1月7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 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 ,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罗炳辉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下辖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等五个军区,总兵力219余万人。

北调入鲁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八路军津浦前线野战军 组建山东野战军 ,兵力74万人,司令员由陈毅兼任,政治委员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担任,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由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兼任。

1945年10月, 重新组建华中中央分局 ,书记邓子恢,副书记曾山,隶属于华东中央局;

1945年10月25日,新四军留在华中的部队 组建华中军区 ,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山东军区下辖淮南、苏中两个军区,总兵力135万;

1945年11月10日,华中的新四军主力 编成华中野战军 ,总兵力47万,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粟裕兼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兼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山东军区 是抗战结束后的六大战略区之一,总兵力为354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约200万人,实力雄居六大战略区之首。 华中军区 是隶属于山东军区兼新四军下属的二级军区,华中野战军行政上接受陈毅的节制。

二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合并

1947年2月,华中军区的苏中根据地、苏北根据地全部沦陷,华中部队基本退入山东。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山东与华中进行统一整编, 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 的番号,合并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华东军区 以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司令员,黎玉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

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兼12纵)、苏中(兼11纵)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366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 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兼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

整编之后,华东野战军辖1~10纵(缺第5纵)、特种兵纵队,兵力275万余人,不含列入华东军区序列的第11、第12纵队。

三华东野战军七月分兵

1947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野战军分成 外线兵团、内线兵团 。

外线兵团又称西兵团 ,外出中原作战,隶属于晋冀鲁豫建制,“ 对外称为华东野战军 ”,辖1、3、4、6、8、10共6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外线兵团不设兵团机关,而是由华东野战军机关兼,野战军首长陈毅、粟裕随西兵团行动。

陈毅率西兵团进入中原地区作战期间,华东军区的日常工作由副司令员张云逸、政委饶漱石主持。

内线兵团又称东兵团 ,留守山东境内,辖2、7、10、13等4个纵队,许世友、谭震林分别担任司令员、政治委员。

东兵团属于华东野战军的编制序列、与华东野战军陈粟首长脱离了指挥关系,接受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的直接指挥。

四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新式整军

1948年1~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 西兵团分为粟裕兵团、陈唐兵团,华东军区成立苏北兵团,内线兵团改称山东兵团 。

第1兵团 拟挺进江南。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以西兵团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准备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局的任务,后因粟裕反对渡江并经中央批准,该兵团奉命仍留中原作战。

第2兵团 仍留守山东。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许谭兵团,以第7、第9、第13纵队、渤海纵队组成,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兵团继续留在山东执行内线作战任务;

第3兵团 归统一指挥。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以西兵团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陈士榘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陈唐兵团归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

第4兵团 留苏北发展。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韦吉兵团,抽调原东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11、第12纵队组成,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吉洛任副政治委员,兵团留苏北地区执行进一步开展华中战局的任务。

整军后,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

这一阶段,华东军区与华东野战军下属各兵团的 建制隶属、指挥关系是最复杂、最混乱的时期。

华东野战军名义上拥有4个兵团,指挥关系与隶属关系并不统一,华东野战军真正能指挥的只有第1、第4兵团。

粟裕兵团 :隶属关系、指挥关系均归华东野战军;

许谭兵团 :建制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却由华东军区指挥,直接向张云逸、饶漱石汇报;

陈唐兵团 :建制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却由中原军区指挥,直接向刘伯承、邓小平负责;

韦吉兵团 :建制隶属于华东军区,却划归华东野战军指挥。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陈毅到中原局工作,并任命陈毅为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粟裕为中原局委员。

中原中央局同时决定, 陈毅不再随华东野战军机关行动期间,“其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由副司令员粟裕代理”。

6月中旬,陈毅抵达中原局机关。1948年6月 1949年1月,粟裕以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 的身份指挥华东野战军。

1948年6月24日,经中央批准,中原中央局 组建豫皖苏中央分局、豫皖苏军区 ,宋任穷担任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吴芝圃担任副书记,粟裕兼豫皖苏分局委员、中原军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网络流传的“粟裕是宋任穷的下属”的来源就在此处。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发起了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率领100万雄师一起击破华东国军主力,歼敌555万人。

五华东军区改组,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 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

同期, 重建山东中央分局、山东军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康生任山东分局书记,原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改任新设立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原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49年5月,南京、上海均告解放, 华东军区领导层改组 ,刘伯承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原司令员陈毅改任第一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升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邓小平任军区第一政治委员,饶漱石任第二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三政治委员,李达兼军区参谋长;华东军区部队约42万人;

1949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 华东中央局领导层进行改组 ,邓小平任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任第二书记,陈毅任第三书记;

第三野战军 辖4个兵团15个军、1个特种兵纵队,兵力约58万余人。

第7兵团 ,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参谋长,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军。

第8兵团 ,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治委员,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辖第第24军、第25军、第26军、第34军。

第9兵团 ,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

第10兵团 ,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

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

六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合并

1949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

1949年7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合并,第三野战军名义仍予保留,番号为“ 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 ”。同时,对野战部队的机构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

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 ,该兵团第23军拨归第9兵团建制,第35军地方化;

第8兵团部撤销 ;

第9兵团 辖第20、第23、第26、第27军,第30、第33军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

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 ,1956年改编为福州军区兼福建省军区。

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

1950年8月,第三野战军前委正式撤销,组成新的华东军区党委,以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

七华东部队参与的重大战役

根据《第三野战军战史》统计,解放战争期间,野战军歼敌1763万人、军区部队歼敌462万人、清剿土匪251万人,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歼灭敌人数量达2476万人。

我军有116万名将士英勇牺牲,435万人光荣负伤,455万人失踪,战损总数596万人。

以上就是关于解放年代“十大将军”都是谁比如刘伯承、张学良、杨虎城等等……全部的内容,包括:解放年代“十大将军”都是谁比如刘伯承、张学良、杨虎城等等……、第三野战军的光辉历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96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