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时间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时间,第1张

20世纪90年代,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邓小平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经历了一个过程。1979年,广东省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区,邓小平给予大力支持,迈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1984 年初,邓小平到广东、福建、上海考察后, 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回到北京后,他就提出了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他提出,除了现在的特区外, 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在他的倡导下,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及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沿岸地区。1987年又建立海南特区。这就构成了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的开放得到稳固之后,1990年邓小平又提出开发上海浦东。他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的范围、拓宽开放的领域、加深开放的层次,还意味着创新方式、优化布局、提升质量。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页)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加快了产业升级,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商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说,最近5年,我国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我国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分 工,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5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通过国际IT等高新产业转移,建设出口创新基地,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外贸增 长质量5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翻了两番,信息产品出口从2003年的1421亿美元提高到去年的3640亿美元出口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新增出 口额中有近四分之一是产品升值创造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不但扩大了贸易规模,还解决了3000多万人就业问题

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我国积极扩大 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双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升级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实施的“千百十工程”初见成效,未来5年,将建成十个服务 外包基地、吸纳百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培育千家大中型外包企业,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将比2005年翻两番

“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最近5年,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利用国外资金和综合运用各种要素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在“引进来”方面,近年来由注重引进资金向综合利用国外要素转变2006年技术引进220亿美元,4年来年均增长近20%技术引进带动了国内发展,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快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 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增强了“引进来”的外溢效应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已有近千家、地区总部300家,都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通过引导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 59%,比3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跨国零售巨头的进入带动了国内商业现代化,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外资收购国内战略性行业 的审查,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项目

近年来我国“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投资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并购占对外投资比重已近40%,其中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对外承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特大型项目,阿尔及利亚高 速公路和尼日利亚铁路项目分别高达63亿美元和83亿美元开创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一“走出去”的新方式,我国与巴基斯坦、赞比亚的经贸合作区已初见成效

贯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建设和谐世界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切实贯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为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双赢或共赢

面对贸易摩擦增多的形势,始终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 正当利益,通过谈判协商妥善化解争端近年来,先后妥善处理了中欧焦炭问题和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避免了贸易战,既兼顾了我国与欧美经贸关系的平衡,缓 解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也为国内纺织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对外关系大局,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通过多 种合作拓展外部空间目前,我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仅2006年就召开联委会57次、国家和多边磋 商会议40次;商谈自贸区已达11个,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以上;已争取到67个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多哈谈判中发挥建 设性作用,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通过实际行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我们通过了WTO对中国首次贸易政策审议,获得了“A+”的好成绩;在援外中着力实 施民心工程,使受援款更多地用于当地社会、文化和公益项目,使受援国人民切实受益;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的8项对非合作重大措施,得到非洲国家的热 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我国形成对外开放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多以判断和单选形式考查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此处,将围绕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来梳理相关知识点。

(一)经济特区(第一个层次)

1概念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区域。(此处尤其注意判断,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而不是“特殊的基本经济制度”。)

2作用

经济特区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特区是窗口,是个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一般以多选的形式考查经济特区的作用——“四个窗口”)

3我国的经济特区

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

1988年,将海南岛改制为海南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010年,将喀什、霍尔果斯两座西北边陲小城定为经济特区。

(此处需识记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些,开放的年份)

以上三点是经济特区这一块需要准确把握的内容。一般两种考查方式:以一道单选题形式出现,提问“以下关于经济特区说法正确的是”,选项包含以上的三点内容;以单选或判段的形式,考查每一小点的细节内容,如“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大层次”“目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等。

(二)沿海开放城市(第二个层次)

1984年,在吸收创办特区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

此处,需掌握开放的层次、年份、开放城市的数量以及熟悉1984年开放的城市有哪些。一般以单选或判断的形式考查。如:“以下哪个不属于1984年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多会用一些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来混淆,如南京、汕头等;“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是”;“1984年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有几个”或判断题里面混淆开放的年份,把“1984年”换成其他年份。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第三个层次)

1985年我国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即由厦门、泉州、漳州组成的三角地带)辟为对外经济开放地带。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

此处主要掌握开放的层次、年份和开放的地点,这三者的对应。多以单选或判断的形式考查。

(四)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第四个层次)

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

此处主要掌握开放的层次、年份和开放的地点,这三者的对应。多以单选或判断的形式考查。

总体来说,主要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怎样的,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对应的时间和地点等。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时间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时间、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938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