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它民族交往的事例急

星期日英文缩写2023-04-23  24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

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

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

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

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 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

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

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

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 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 地区。

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 视同于 。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 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

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

他们与 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

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 、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 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

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

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 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

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

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

同时,为了巩固统治,满清统治者还主动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合。

这样,在多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中,满族因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渐壮大。

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分离出去,融入其他民族。

这种血缘的交流,既有利于满汉之间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

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们主要分别在边疆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状态。

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 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

如清代在对北部边疆的经营与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

接着,又经过多年的征战,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

同时,内地汉族人民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边疆,与他族杂居。

这种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 尔、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 。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

满族贵族在入关之初,曾推行过圈地、投充、剃发等一系列扰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权、平定“三藩”战争中,八旗军也曾扰害汉民。

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阶级对立和各族反抗,客观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统治中加强了联系。

清后期,统治日益腐朽,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狼烟四起,边患频仍,民族危机加深。

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情况下,在患难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与融合。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约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时代)传说有1350万人

约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时代)传说有1371万人

公元前684年(东周在三十三年)传说有1184万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计2000万人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 2100万人

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 3412万人

88年(东汉章和二年) 4335万人

105年(东汉元兴元年) 5325万人

122年(东汉延光四年) 4869万人 140年(东汉永和五年) 4915万人

136-141年(东汉永和中) 5386万人

126-144年(东汉顺帝时) 4915万人

144年(东汉建康元年) 4973万人

145年(东汉永嘉元年) 4952万人

146年(东汉本初元年) 4756万人

156年(东汉永寿二年) 5006万人

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5648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 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中)约4450万人

607年(隋大业三年) 4601万人

605--618年(隋大业中) 890万户,约合4450万人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 5291万人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 3330万人

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 4673万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万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1403年(明永乐元年) 6659万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万人

1578年(明万历六年) 6069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 1063万人

1656年(顺治十三年) 1541万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 1900万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万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万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万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万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万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万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万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万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万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万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万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万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万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万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万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万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万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万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万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万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万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万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万人

1805年(嘉庆十年) 33218万人

1808年(嘉庆十三年) 35029万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万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万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万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万人(湖南、福建未计在内)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万人

1851年(咸丰元年) 43216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未计在内)

1910年(宣统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统计是33118万人,邮局调查是43842万人

1911年(宣统三年〕 37767万人(清朝最后一年)

1912年(民国元年) 35572万人

1913年(民国二年) 43200万人

1919年(民国八年) 42767万人

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 45265万人

1920年(民国九年) 44715万人

1921年(民国十年) 44338万人

1922年(民国十一年) 44715万人

1923年(民国十二年) 43609万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40000万人

1925年(民国十四年) 48550万人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8550万人

1927年(民国十六年) 45778万人

1928年(民国十七年) 45184万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43893万人

1933年(民国十九年) 44400万人

1931年(民国二十年) 43893万人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48830万人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7353万人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43586万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6215万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46136万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43840万人

1944年(国国三十三年) 46492万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46100万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54877万人

1950年 54682万入 1951年 55748万人

1952年 56891万人

1953年6月30日24时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万人 1955年 60818万人

1956年 62123万人

1957年 65663万人

1977年 80000万人

1978年底 97523万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扩展资料:

据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是下面两个关键时代。一个是清代乾隆至道光的100年间(1736-1834年),全国人口由不到1亿迅速超过4亿;一个是解放以来的30多年间,全国人口由47亿多迅速增长到103亿多。

清代以前,各个朝代全国人口的最高数字是:夏代1000万多;秦代2000万;隋、宋两代各4000万多;两汉、唐代、元代各有5000万多;明代6000万多。最多是金章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计7681万,古代的人口统计或估计是不精确的,而且少数民族人口一般都没有计入。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首先清朝统治的疆域只是中国疆域的三分之二,而准噶尔不是一个部落,而是叫做准噶尔汗国,清廷和准噶尔的战争是俩个独立主权的国家的战争。

准噶尔汗国是明末清初时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建立的封建军事国家,事实上与清朝是互相独立的主权实体,而此时的清朝在中国的东北崛起,而准噶尔汗国崛起于中国的西北,所以清朝与准噶尔百年的战争完全是两个新兴大国之间的较量。由于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扩张野心极大,统一漠西蒙古各部后,又想兼并漠北蒙古,进而成为全蒙古的大汗,而且他还介入藏传佛教事务。我们知道“满蒙一体”是清朝立国的基础,蒙古尤其是内蒙古的安定是满清统治中原的充分条件,而藏传佛教对内外蒙古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噶尔丹的扩张自然就与清朝的国家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为此康熙数次西征,大败噶尔丹,制止了准噶尔汗国东扩的企图,安抚了内外蒙诸部。最终导致噶尔丹内外交困被杀,清朝的西北边疆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是准噶尔汗国并没有灭亡,只是首领噶尔丹死了,其侄子继任首领。雍正时准噶尔汗国再度兴盛,出兵西藏,被清朝击败。但是康雍两朝始终没有能力一举灭掉准噶尔汗国。

直到乾隆中期,准噶尔汗国发生内讧,乾隆帝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出大兵一举平灭了准噶尔,其首领出逃俄罗斯。清朝历三代、逾百年,才彻底灭亡了准噶尔汗国。

清朝(1644年—1911年统治中国),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为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朝历史

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八旗制度随即建立,而此时正是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关。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在北京再次即位,并定都北京。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相对明末战乱有所恢复。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大量珍贵书籍焚毁。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满族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其中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进行修改或毁灭。其中著名的《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幸好法国有藏于《天工开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国。但没有保留于国外的大量珍贵书籍却永远失传,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由于清朝大兴文字狱并焚毁书籍,并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有关清朝的争议

有关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由于清朝自入关以来积极推行儒家思想,定国号大清,定都于中原的北京;同时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以儒家传统和中原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国的一个正统朝代。在近代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国”来指代清朝,并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的代表。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这种观点认为,清朝(或称满清)是在代表中国正统的明朝灭亡后,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外国或外族政权,因此此时中国处于亡国时期。注意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为的“中国”是代表汉族的中国,而“外族”是以汉族为本位称呼满族。支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对清朝持负面的看法,往往特别指出清朝初年发生的剃发易服等事件来支持这种观点。

清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尔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包衣奴,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极)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之战,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临)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圣祖(玄烨)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柳条边,迁海令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祯)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恰克图条约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历)8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四库全书,文字狱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颙琰)8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宁)8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8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太平天国起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载淳)8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载湉)8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 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统帝(溥仪)8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 辛亥革命,

登基时间:不详

去位时间:不详

慈禧(叶赫那拉)8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时间不详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慈禧并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权48年,所以在这里列出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曾以北京为首都的朝代共有10个。

分别为:春秋战国·蓟国;春秋战国·燕国;辽; 金;元;明;清;中华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扩展资料:

历史首都的变迁:

夏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后迁阳城(今河南登封),斟鄩(即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南),又东迁商丘(今河南商丘),又迁都纶城(今河南商丘东)。

商都亳(今河南商丘),后西迁嚣(今河南郑州),后又西亳(今河南洛阳),后又迁相(今河南安阳内黄县),后又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末迁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

西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都雒阳(今河南洛阳)。春秋时期。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郑都圃田(今河南郑州)。陈都淮阳(今河南淮阳)。蔡都新蔡(今河南新蔡)。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战国时期。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灭郑国后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

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迁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燕都蓟(今北京)。赵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

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汉末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洛阳、许昌、邺城、长安、谯号曰五都。

三国:魏都洛阳(今河南洛阳),陪都许昌(今河南许昌),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蜀都成都(今四川成都)。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都邺(今河南安阳)。

北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

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后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李治、李哲、李旦、李隆基、李柷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武周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五代-----后梁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都洛阳。后晋都洛阳,后迁开封(今河南开封),后汉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周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

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西夏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金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末迁归德(今河南商丘)。

南宋都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迁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后迁顺天府(今北京)。

清初都北京(今北京)。

民国都南京,后迁北京,最后又回到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北京(今北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北京

1永兴的发展史

宋熙宁六年(1073年)以“永世兴旺”之意定名永兴县,沿袭至今。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置便县。治设便江右岸,今县城东南隅。

治所东依梧桐山,南邻先农坛(今自来水公司门前侧),西傍便江,北近化龙桥,治无城墙。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撤便县并入郴县,置治历期622年。

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治设旧址。隋开皇九年(589),便县再度并入郴县。

第二次置治历期30年。 唐开元十三年(725),析郴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县治设今高亭乡 东侧的古城村,筑城墙高15丈,周长1华里。

唐天宝元年(742),更名高亭县,县治移至今高亭乡 西侧,历期348年。 宋熙宁六年(1073),定名永兴县。

治所迁回旧便县原址北侧,沿袭至今。治所东靠梧桐山,南邻化龙桥,西傍便江,北抵太平寺(今永兴一中厨房附近)。

始无城墙,明天顺元年(1457)初筑土垣。正德七至十二年(1512~1517)改筑砖石结构城墙,设有5道城门及城楼,后屡遭兵燹、水患,经多次修复。

明代,全县分为金陵、长庆、永兴、延道4乡,下辖12里统20都。金陵乡辖金陵、平乐、平陵3里,统一、二、三、六共4都;长庆乡辖崇贤、崇义、高亭3里,统九、十、十二、十四共4都;永兴乡辖千箱、开道、招携3里,统十三、上十五、下十五、十六、十七共5都;延道乡辖逢阳、液武、潦水3里,统左坊、右坊、上十八、下十八、下十九、二十共7都。

弘治年间,全县裁并为16里(即都),里设保甲。 民国元年(1912),永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3年(1914),改属衡阳道。 民国11年(1922),道制废除,为省直辖县。

民国17年(1928)春,县治原貌全废。 民国26年(1937),省设行政督察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1940),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3年(1944)12月,日机轰炸县城,县 先后迁往鲤鱼塘和太和寺边。

民国34年(1945)8月抗战胜利,县 迁回县城。 1949年永兴解放。

县城在原址基础上重修新建,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 1950年2月,全县设5个区,保留旧有乡(镇)、保、甲。

第一区,辖环城镇、仁勇乡、三王乡;第二区,辖乌市、龙山、滩磊、云峰乡;第三区,辖文良、太平、悦油乡;第四区,辖柏和、金安、洞义乡;第五区,辖石龙、唐明乡。是年6~7年,普遍开展建政工作,废保甲设村。

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66个乡(镇)581个村:一区,辖1镇8乡83村;二区,辖10乡86村;三区,辖9乡45村;四区,辖9乡95村;五区,辖10乡92村;六区,辖10乡92村;七区,辖9乡88村。 1951年12月,大乡划小乡,全县设9个区,辖2镇231乡。

第一区驻县城,辖2镇25乡;第二区驻湘阴渡,辖24乡;第三区驻油榨墟,辖26乡;第四区驻马田墟,辖23乡;第五区驻油麻墟,辖26乡;第六区驻竹叶塘,辖25乡;第七区驻柏林,辖33乡;第八区驻鲤鱼塘,辖21乡;第九区驻龙形市,辖28乡。1953年3月,将原9个区改为8个区1个镇。

1956年6月,撤区并乡,设27乡(镇)。 1958年9月,撤销乡(镇)村建制,建立11个人民公社。

即东风公社(今城关镇和城郊乡)、卫星公社(今湘阴渡镇、碧塘、油市乡)、上游公社(今黄泥乡)、光速公社(今塘门口镇)、红旗公社(今马田镇,高亭、洋塘、复和乡)、五星公社(今油麻、悦来、三塘乡)、先锋公社(今金龟镇,香梅乡、太和乡西部、樟树乡南部)、红专公社(今柏林镇,太和乡东部、樟树乡北部)、跃进公社(今龙形市、七甲乡)、红星公社(今大布江乡及千冲乡东部)、火箭公社(今鲤鱼塘镇及千冲乡西部)。下设86个大队,512个生产队。

1961年,调整为2个直辖公社(城湘、马田矿区公社)、4个区(金龟、鲤鱼塘、湘阴渡、高亭司),分辖24个人民公社(黄泥、金龟、香梅、樟树、洞口、柏林、太和、双合、鲤鱼塘、彼坑、龙形市、大布江、七甲、碧塘、塘市、湘阴、油市、高亭、和平、复和、文明、油麻、三塘、悦来)。1962年5月,撤销4个区。

1966年,裁并为19个人民公社。1980年,调整为21个人民公社。

1984年,改社镇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1986年2月,湘阴渡、塘门口、金龟、柏林、鲤鱼塘乡改为镇。

至1988年,永兴县城先后三次设置县治,已有1567年的历史。城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东、北与城郊乡毗邻,西与塘门口镇、湘阴渡镇接壤,南与碧塘乡相连。

2永兴镇的永兴历史

2010年以前全镇有38个村,319个农村生产合作社,一个街道居委会,幅员面积占92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4076人,非农业人口4616人。遂宁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建设用地逐渐扩大,永兴镇部分村庄划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其中水寨门村、苟桥村、钟灵寺村、马田村、中脊村、洋渡村、姜家巷村、歇马庙村、二教寺村、任家渡村十个村全部划入河东新区;旗山村十一个社中5、6、7、11社并入长庙村,其他社划入河东新区;灵通村5社划入河东新区。永兴镇现有27个村,236个农村生产合作社,幅员面积约67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7995人,其中非农人口4047人。

明朝时期设永兴乡,乡 驻地永兴场始建于明代末期,原名太平场,位于灵通村踏水桥附近的白鹤嘴,清初遭火灾后重建场镇于丘陵、平坝结合处的射洪嘴,并更名永兴场,含永远兴盛之意。建国初,设立永兴区。1955年河沙区并入。1981年地名普查时,永兴区更名为永济区。1985年5月永济区又改称永兴办事处。1992年9月撤永兴办事处设永兴镇,并将永盛乡、吉东乡、联盟乡并入。

2010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8050万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0万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工商税收862万元,同比增长117%。 折叠

菠萝蜜

品尝黄皮菠萝蜜

提到海口秀英永兴镇的美目村,大家不禁就会把它和菠萝蜜联系在一起,美目村位于永兴镇南部,西邻海榆中线21公里处,有二百亩的菠萝蜜种植基地。菠萝蜜,又名木菠萝,树菠萝,是一种桑科乔木。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很适合海南这样的热带潮湿地区广泛栽培。

菠萝蜜可以说是“浑身都是宝”,树龄约300年的菠萝蜜树,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也可作**染料;菠萝蜜果实硕大,长椭圆形,棕绿色,一般重8千克至10千克,最大可达15千克至20千克。菠萝蜜果实品种主要分为湿包和干包两大类,湿包菠萝蜜果皮坚硬,肉瓤肥厚,多汁、味甜,香气特殊而浓;干包菠萝蜜果汁少、柔软甜滑,鲜食味甘美。菠萝蜜果有止渴、通乳、补中益气功效,品质以干包菠萝蜜果为佳。

除了菠萝蜜,属于羊山地区的永兴镇,还非常适合种植黄皮。黄皮又名黄弹,是一种芸香科植物,浆果小,夏季成熟,黄褐色,圆形或卵圆形、长心脏形。按口味,黄皮可分为甜黄皮和酸黄皮两大类。黄皮食后喉咙甘凉,一股凉气直透胸腹,令人感到舒畅。在药用方面,黄皮有消除胸腹胀满、生津、止渴、顺气、镇咳的功效。

此外,在永兴镇,还有一种热带水果佛手瓜,也叫“合掌瓜”,果梨形,表面有稀疏瘤状突起,果脐内凹,皮绿色或绿白色,肉白色,纤维少,具香味,非常值得品尝。

3湖南永兴有多少年的历史

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

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

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 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

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 长沙国。

王莽新朝曾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桂阳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东汉时恢复原郡名,但长沙不再立国而保留长沙郡。

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 后零陵、武陵郡归入东吴版图,并增置南郡、临贺郡、衡阳郡、湘东郡、天门郡、昭陵郡 6郡。

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东晋偏安江左,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并州、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湖南省境设8郡:长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 州、南云州、南营州8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统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邵州和道州。

太宗朝始设道,道下设州(或郡),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

广德二年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有湖南,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府。

楚分其所辖地为28州1监, 在湖南境有13州1监: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锦州、澧州、叙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阳监。 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

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 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 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 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 (州)、县三级制。

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

康熙三年 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 省。

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 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

至此,现行的湖南省行政区域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 权组织才基本确立下来。 清代湖南总计分4道、9府、4直隶州、5直隶厅(不辖县)。

直隶州、直隶厅直接隶 属道与省,而不由府管辖。县以外设有散厅、散州,受府节制,相当县一级。

湖南有散州 3个,散厅1个。作为基本行政单位的县和散州、散厅,包括不辖县的直隶厅和直隶州在 内,共有77个单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设置几经变化。民国3年(1914),分全省为湘江、衡阳、辰沅、武陵4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县。

民国5年(1916),裁常德道,所辖县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 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县。

民国11年(1922),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二级。 民国24年(1935),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区,将指定绥靖范围的19县划为慈石 庸、沅泸辰溆、永保龙桑、芷黔麻晃、乾凤古绥5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5年(1936), 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绥宁和通道6县划入,与原19县组成 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分别设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阳。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是由省 派出机构,代行省 职权。 民国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 县长。

全省划为9区:第一区辖浏阳、平江、临湘、岳阳、醴陵、湘阴、长沙、湘潭、宁 乡、益阳等10县,专员驻浏阳;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驻常德;第三区辖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 顺、泸溪、辰溪等7县,专员驻沅陵;第四区辖乾城、龙山、保靖、古丈、永绥、凤凰、麻阳等7县,专员驻乾城;第五区辖衡阳、常宁、衡山、耒阳、攸县、茶陵、安仁、酃县 等8县,专员驻衡阳;第六区辖邵阳、湘乡、安化、新化、武冈、新宁、城步等7县,专 员驻邵阳;第七区辖黔阳、绥宁、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等7县,专员驻黔阳; 第八区辖郴县。

4永兴有哪些历史典故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陲,东邻资兴,南连苏仙,西靠桂阳,北接安(安仁)耒(耒阳),辖8镇17乡,总人口67万人,是郴州市人口第二大县,中国银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系黄克诚大将的故乡。地域狭长貌似蚕形,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56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79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093%,东部多山,西部以丘陵为主,中部丘岗平原间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G107、S212纵横境内,耒水上游的便江四季通航。

风土人情

主要节日有全国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并都富含本地地方特色。同时还有一些地方节日。

春节

本地称过年,新年大节,从12月中下旬便做过年的准备,备置年货,大扫除(扫尘,洗门板,抹窗户,锅碗瓢盆齐上阵,屋里屋外大扫除)。年货中不乏自制地方小吃,“踩”的禾米糖(爆米花糖),油煎的豆糍粑、花片、兰花根(还真的像兰花根)、汤皮、“排哈”(音译)。“廿七廿八,杀鸡杀鸭”,下旬便宰杀牲畜,把一部分猪肉、鱼肉油炸,俗称“走油锅”。

元宵

1马田一带的倒灯(耍龙灯) “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提起“倒灯”,永兴县一年一次的元宵节倒灯活动,壮观的场面被誉为“江南奇观”。每年的元宵节,“倒灯”也成为当地群众不能错过的一顿精神大餐。当地人民以这种喜庆热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倒灯仪式分焚香、扫邪、送龙入海三个环节。最热闹的要数“扫邪”这一环节,龙灯挨家挨户辞岁,每家每户都要鸣炮、烧香、点烛迎送。而此时,大街小巷必定是灯火辉煌,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准备一包香烛,等到火龙来时,抢下龙头上的头香,插在了自家的神龛上,再将自己准备好的香烛插到龙头上去,据说这样就能留住幸福吉祥。 倒灯”在永兴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起初,“倒灯”是人们驱邪敬神、拜年贺岁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这一习俗已成为人们庆贺丰收、比文明、比富裕、比进步、比团结的一种先进民间文化。实际上,“倒灯”是当地最有可能引发大型械斗的活动。

2吃油茶粥 本县正月十五又称“出节”,即过完了“新年大节”,除了吃元宵外,也有吃油茶粥的,此“油茶”非植物油茶(同名异物),而与著名北方小吃油茶(如武陟油茶)有点相似,由干炒大米磨成的粉与晒干的青菜和新鲜的豆芽、油豆腐、粉条(或粉丝)等食材齐入锅下水煮,并加入适量油盐与葱蒜。平常过生日(尤其成人)也有以油茶粥做“幺伙”(永兴话,正餐前的小餐)待客。

糊鸟嘴节

二月初一有糊鸟嘴之俗,俗称“糊鸟仔嘴巴”,与瑶族赶鸟节(或称粘鸟节、敬鸟节)相似,只是少了歌会等等民族特色活动。

5永兴有哪些历史典故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陲,东邻资兴,南连苏仙,西靠桂阳,北接安(安仁)耒(耒阳),辖8镇17乡,总人口67万人,是郴州市人口第二大县,中国银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系黄克诚大将的故乡。地域狭长貌似蚕形,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56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79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093%,东部多山,西部以丘陵为主,中部丘岗平原间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G107、S212纵横境内,耒水上游的便江四季通航。

风土人情

主要节日有全国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并都富含本地地方特色。同时还有一些地方节日。

春节

本地称过年,新年大节,从12月中下旬便做过年的准备,备置年货,大扫除(扫尘,洗门板,抹窗户,锅碗瓢盆齐上阵,屋里屋外大扫除)。年货中不乏自制地方小吃,“踩”的禾米糖(爆米花糖),油煎的豆糍粑、花片、兰花根(还真的像兰花根)、汤皮、“排哈”(音译)。“廿七廿八,杀鸡杀鸭”,下旬便宰杀牲畜,把一部分猪肉、鱼肉油炸,俗称“走油锅”。

元宵

1马田一带的倒灯(耍龙灯) “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提起“倒灯”,永兴县一年一次的元宵节倒灯活动,壮观的场面被誉为“江南奇观”。每年的元宵节,“倒灯”也成为当地群众不能错过的一顿精神大餐。当地人民以这种喜庆热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倒灯仪式分焚香、扫邪、送龙入海三个环节。最热闹的要数“扫邪”这一环节,龙灯挨家挨户辞岁,每家每户都要鸣炮、烧香、点烛迎送。而此时,大街小巷必定是灯火辉煌,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准备一包香烛,等到火龙来时,抢下龙头上的头香,插在了自家的神龛上,再将自己准备好的香烛插到龙头上去,据说这样就能留住幸福吉祥。 倒灯”在永兴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起初,“倒灯”是人们驱邪敬神、拜年贺岁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这一习俗已成为人们庆贺丰收、比文明、比富裕、比进步、比团结的一种先进民间文化。实际上,“倒灯”是当地最有可能引发大型械斗的活动。

2吃油茶粥 本县正月十五又称“出节”,即过完了“新年大节”,除了吃元宵外,也有吃油茶粥的,此“油茶”非植物油茶(同名异物),而与著名北方小吃油茶(如武陟油茶)有点相似,由干炒大米磨成的粉与晒干的青菜和新鲜的豆芽、油豆腐、粉条(或粉丝)等食材齐入锅下水煮,并加入适量油盐与葱蒜。平常过生日(尤其成人)也有以油茶粥做“幺伙”(永兴话,正餐前的小餐)待客。

糊鸟嘴节

二月初一有糊鸟嘴之俗,俗称“糊鸟仔嘴巴”,与瑶族赶鸟节(或称粘鸟节、敬鸟节)相似,只是少了歌会等等民族特色活动。

6永兴县的历史调查报告怎么写

永兴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为郴州市第二大县,系黄克诚大将的故乡。全县总人口63万,总面积1979平方公里,辖8镇17乡。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S212省道交叉穿越境内;便江上承东江,下接湘江,直入长江,一年四季通航,是郴州市唯一的水运航线。

永兴,地扼五岭,雄联衡麓,秀接潇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邑 。在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诸葛亮屯兵“侯憩仙”,唐代大文豪韩愈驻足挥毫,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探幽揽胜,大哲学家王船山游历唱和;在这里,百里便江胜景连连,丹霞地貌全国称奇,名庵古刹坦洞青峰闻名遐迩:有全国最大的坦洞---龙华寺和全国最大的丹霞地貌群。便江、注江、龙王岭和青山垅四大旅游风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丹霞风光,清幽雅臻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而成为风韵动人的湘南生态旅游胜地。

永兴同时是著名的“冶炼之乡”,2002年被世界白银协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命名为“中国银都”。全县从事“三废”回收金银冶炼者达6000多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回收黄金400万克、白银2000余吨、产值2亿多元,是唯一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允许自行销售“三废”回收金银产品的县。永兴还是“烤烟之乡”和“油茶之乡”,是国家和省定粮食大县、电气化县以及丘岗开发重点县。“永兴冰糖甜橙”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湖南省名优特新农产品金奖、最畅销农产品奖,“龙华春毫”茶叶、山苍籽油、腐竹、皮蛋和鞭炮等远销东南亚地区。

永兴县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臻完善,县城经过投资8亿余元的全面建设,已发展成为一座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富有活力的山水旅游城市。全县已开通394万门程控电话和12万门移动电话,乡村电话网络四通八达,国际国内均可直拨。

永兴县的投资软环境十分宽松。外商来永兴投资兴业者,除享受国家、省、市制订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本县制订的用地、让利、税费等各项优惠政策。为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永兴县委、县 特成立了“永兴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委员会”,对外资企业实行归口统一管理和“一条龙”服务,主动帮助外资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矛盾,为外资企业保驾护航!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姆炊裕�兄睾汗佟N�耸剐滦说耐持位�党ぶ尉冒玻��悦髦�送鑫�杓���杌鹿倥蟮澄�觯�厥诱�晾糁危�⒁庥朊裥菹ⅲ�≈�薪凇5��倌昶�ⅲ�浙棺杂茫�痹胍着��彼�璋�亩��ナ篮螅�����崾溃�沼诖掖易咄甓淘莸娜松��蹋�⒛暝缡拧K�乔宄��飞衔ㄒ还��橐漓�诺幕实邸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3、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简介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据清宫档案透露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1、福临帝(顺治)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2、玄烨帝(康熙)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刺激,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礼有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遗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3、胤禛帝(雍正)

胤禛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险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禛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禛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道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禛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炼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禛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4、弘历帝(乾隆)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禛死时他年方25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当。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才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5、顒琰帝(嘉庆)

顒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 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6、旻宁帝(道光)

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顒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死,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奕 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为亲王。

关于旻宁死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7、奕詝帝(咸丰)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死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8、载淳帝(同治)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

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

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他的死,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9、载湉帝(光绪)

载湉亲政典礼于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举行,光绪十五年正月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时慈禧才“交权”并移居到颐和园,但是斗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最后终于导致了戊戌宫廷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载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苦闷,使本来就患有多种疾病的载 身体越发不支,成为一个被慈禧抛弃的傀儡,加上久病缠身,使他再也无力奋起抗争。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四岁入宫,在慈禧太后苛刻管制下成人,与慈禧斗争了十几年,最后落了个傀儡皇帝,这一切都是造成从小多病而且越来越重的真正原因。他从小体弱,感冒发烧,胃病时作,大婚前经常遗精而使“肾经亏损太甚”,接着脑鸣、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上的打击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后更为严重,宫中御医已束手无策,不得已召江苏名医陈秉钧和曹元恒入京诊视,到了四月份仍无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过军机处向各地发出电文:“入春以来皇上圣躬时有欠安。在京名医,诊治无效。希尊处精选名医,资送迅速来京,恭候传诊”。这次保送来京的名医有: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人。其中江苏名医(浙江候补知县)杜仲骏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辈此来,满拟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来,徒劳无益,希望全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证明光绪病情之严重使诸臣失掉了信心。进入十月,光绪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岁生日,皇上勉强来到殿上哭着对大臣说:太后“万寿在即,不能行礼,奈何?”大臣们也陪着落泪。慈禧见他非常可怜,马上命太监扶轿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动,胃中隆起”“上疾剧增”,再次向全国发布上谕,急调名医来京,可是在这道上谕没有完全发出去之前,于酉正二刻三分,就崩于瀛台涵元殿,享年38岁,死于肺病。

10、溥仪(宣统)

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1967年溥仪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参考资料:

>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它民族交往的事例急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它民族交往的事例急、清朝别谁灭的、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393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