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始祖”和“鼻祖”有什么区别

价值观是什么2023-04-23  51

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仪礼丧服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地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

鼻祖指创始人。

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 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

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

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另一种说法炎帝活动在山东济宁地区,是东夷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黄帝西进,)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司马迁《本纪》中有关炎帝之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徳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祗,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知识点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我国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黄帝,亦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五帝的第一个。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姬姓部落首领。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关于黄帝的历史资料十分稀少,比较可信的仅为历史上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公元前4 000多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黄帝为附宝所生。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这一认定是目前古代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通论。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千米的旧县村东,宋真宗尊黄帝为赵姓始祖,曾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景灵宫共1 320间,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占地1 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少昊陵。

黄帝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是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

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扩展资料: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的一天,在辽东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西南的一个村寨,一个在母腹中孕育了十三个月的女真族男婴哇哇落地,降生到人间。

他的父亲塔克世,对他的出生非常高兴,希望他长大能聪明绝顶,坚强骁勇,胸怀壮志。因此为他取了乳名叫小罕子。

“罕”在当时的女真族语中的意思是坚硬的野猪皮。这个小罕子便是后来的一代君王——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十岁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不幸,他的生身母亲喜塔拉氏病逝。

父亲塔克世续娶一位福晋那喇氏,成了他的继母。这位继母天天在塔克世面前挑拨离间,说尽了努尔哈赤兄妹四人的不是,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待他非常刻薄。

因此,少年的努尔哈赤兄妹四人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母爱,常常受继母的冷落。

后来父亲塔克世偏听继母那喇氏的谗言,便给了努尔哈赤以微薄的财产,将他赶出家门。性格刚烈而倔强的努尔哈赤,拒绝了父亲给与的微薄财产,他决心自立,不愿意接受父亲的关照。

由于家道中衰,年仅十二岁的努尔哈赤从此经常出没于山林之中,采集松子、人参、木耳、蘑菇等山货,到抚顺的市场去卖钱。

他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

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据一些史集记载,努尔哈赤在抚顺期间,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成为其麾下侍从。

王杲是建州女真部落中著名的首领之一,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实力,逐渐与明王朝作对。公元1574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消灭王杲,王杲及其家属被杀, 机智的努尔哈赤当即跪在李成梁的面前痛哭流涕,因而被李成梁收为随从和侍卫。

此后,自幼便练习骑射的努尔哈赤因在战斗中奋勇冲杀,屡建战功而深受李成梁的 赏识和器重,待努尔哈赤也形同父子。

三年后,对外祖父被李成梁所杀而怀恨在心的努尔哈赤借口回家成亲,离开了李成梁,并在结婚后另立门户,永远离开了那个令他伤心的家。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努尔哈赤游历于辽东地区,生活阅历和军事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到了25岁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明军讨伐女真部落的时候意外被杀。噩耗传来,努尔哈赤悲痛欲绝,愤然责问明朝驻边官吏,为何杀死他一向忠于朝 廷的祖父和父亲。

那官吏自知理亏,一再抚慰努尔哈赤,并让他袭任祖父之职,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强忍心头怒火,接受了明朝的抚慰,从此与明朝结下深 仇大恨。

此后,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除掉了仇人女真图伦部的尼堪外兰,接着乘胜平定了哲陈部、完颜部。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努尔哈赤相继打败了建州女真界凡、萨尔浒、董嘉、巴尔达四城联军和漠河、章嘉、巴尔达、萨尔济、界凡五城联军,并攻破了安图瓜尔佳、克贝欢和托漠河城。

之后,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到公元1593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统一。在这期间,努尔哈赤于公元1587年在烟筒山下建赫图阿拉城称王。

将建州女真收归麾下后,努尔哈赤的目标又盯上了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主要的叶赫、哈达、辉发和扈伦回等部的首领,对努尔哈赤的强大非常 恐惧。

其中的叶赫部自恃拥有强大的实力,企图将努尔哈赤的扩张消灭在萌芽状态,顺便自己也征服建州,称雄女真。

于是率先与努尔哈赤开战,先后纠集了海西女真、长白山女真和蒙古族等九部共三万人马向建州进攻,结果被努尔哈赤率军击溃,叶赫部的贝勒布斋也在战斗中被杀。

此战过后,努尔哈赤实力大增,征服海西的雄心日益高涨。这时,海西女真中的哈达部和叶赫部发生冲突,哈达部首领便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人质,请求努尔哈赤出兵援助。

天赐良机, 努尔哈赤求之不得,立即派两千兵马前去救援。没想到,哈达部的首领孟格布禄在叶赫部的威逼利诱下,竟然想反戈一击,努尔哈赤勃然大怒,亲率大军攻陷哈达城,生擒哈达首领孟格布禄。

此战受到与哈达关系密切的明王朝的重视,于是命令努尔哈赤恢复哈达部。努尔哈赤深知自己的实力还无法与强大的明朝抗衡,于是恢复了哈达部,但是到了公元1601年,还是将其灭亡。

随后,努尔哈赤于公元1607年派人化装成商人潜入辉发城,里应外合,一举攻灭辉发。公元1611年,努尔哈赤攻灭扈伦回部。并于公元1619年剿灭叶赫部,从而将海西女真收归自己麾下。在此期间,努尔哈赤还使用征伐与招抚两种手段,将东海女真各部统一。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随后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发展后金的社会生产上。

努尔哈赤首先发展的是农业,将游牧的女真各部组织起来,进行屯田,并扩大农耕范围,使建州大片荒芜之地得到开垦。

他还非常注重发展手工业,建立了能够炼铁、采矿并制作精良兵器的作坊。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与汉族地区积极展开贸易,以弥补建州经济上的欠缺。

努尔哈赤对女真政权作的重要贡献便是建立八旗制度和创制满文。八旗制度的雏形是女真部落的狩猎组织,后来成为女真贵族发动掠夺战争的工具,但一直都是临 时性的组织。

努尔哈赤把它改造为常设的社会组织形式,公元1601年,他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来随着兵力的不断增加,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 蓝四色旗,从而建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实行,提高了女真的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创制和颁行满文,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满文主要是参照蒙文,结合女真语言拼读成句,从而完成了满文的创制。这加强了满族内部和满汉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也 进一步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封建化。

后来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占领了辽河流域。努尔哈赤便将都城于公元1625年迁到沈阳,以便巩固对辽 河流域的统治,并推行了“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辽河流域荒废的土地分给后金士兵,并将所有被俘获的汉人奴隶编入田庄,使庄田变为官田。

这标志 着后金初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努尔哈赤还与蒙古各部互相交好,对蒙古各部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为日后统一蒙古诸部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与明朝之间的战争是从公元1618年开始的,这一年的春天,努尔哈赤在精心准备后,率领众军民,祭祖告天,宣读了“七大恨”誓词,宣布伐明。

努尔哈赤的目标首先便是明朝的军事要塞和互市的重要 场所,位于临浑河边的抚顺城。努尔哈赤智取抚顺,又将前来援救的明军全歼,缴获了大量武器辎重辎重。

随后又智取清河城,杀死守将和军民万余人。明朝当朝皇帝派明军10万人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城。明军各路大都行动迟 缓,只有明将杜松一路按时赶到了萨尔浒。

在敌我军事力量悬殊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决定发挥后金军队运动作战能力强的优势,采取集中优势 兵力消灭的战略手段,设计包围并全歼了萨尔浒的明军,明军主将杜松也力战而死。

随后又策马北上,歼灭消极防守的北路明军,仅有主将马林及等少数人逃脱。之 后,努尔哈赤听说另外两支明军同时从东、南两个方向逼近赫图阿拉,为避免与两支明军同时交战,努尔哈赤又心生一计,将缴获的杜松令箭让明军降卒去催促东路 军前来作战。

然后将东路军诱进埋伏圈,一举全歼,其主将刘铤也力竭身亡。得知另外三路大军被歼灭的消息,胆小怯弱的南路军统帅李如柏带着士兵落荒而逃。

萨尔浒战役堪称军事史上的又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尤其可贵的是采用了运动战术,在运动中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军事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萨尔浒之战 后,后金与明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努尔哈赤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随后,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于公元1621年春在辽沈之战中取胜,取得了整个辽 东地区,后来几经征战又夺取了辽西地区。从此,努尔哈赤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山海关。

明朝在屡次大败后,明崇祯帝任用了名将袁崇焕,参与对后金的防守。袁崇焕走马上任后,向当时的主帅孙承宗提出了守山海关必须先守宁远的建议,并重建了宁远城,以及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城池,分别派兵防守,这样一条以宁远和锦州为中心的防线建成了。

后来,明朝内部党争又起,孙承宗被魏忠贤的同党高第取代。高第上任后,就下令撤走了锦州等地的守军全部退回关内,只有袁崇焕坚持留在宁远。

努尔哈赤在完成迁都事宜后,得知明军撤换主帅全线后撤的消息后,决定立即出兵。公元1626年年初,还没有过完新年的努尔哈赤就亲率10余万大军向辽西杀来。

后金军队长驱直人,直攻到宁远城下。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的努尔哈赤认为此战必胜,于是采取了先招降后用兵的战术,结果袁崇焕拒绝了后金的招降,与不到3万的士兵坚守宁远城。

努尔哈赤征战多年,第一次败仗就是败在袁崇焕的手下,他以10余万兵力攻打宁远城,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结果是后金士兵死伤无数,努尔哈赤自己也受了伤,但宁远城在袁崇焕的坚守下,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

这次平生未有的失利令努尔哈赤难以接受,撤回沈阳后不久,年近七旬的努尔哈赤一病不起,于公元1626年病逝享年6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努尔哈赤

中国人祖先并非北京猿人 而是远古非洲人

综合报道:“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传统教科书的说法是,分布在中国的现代人是由生活在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进化而来。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的多地区起源说,认为在欧、亚、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猿人进化而来。

其实,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

据新京报消息,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正在合力完成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希望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的变异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经过南亚进入中国。这支南亚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及体内基因突变,逐渐分化成为各个民族。

领导“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科学家斯宾赛-威尔斯说,“我们都曾属于同一个祖先,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开来。”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代人,无论是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都是由东非直立人进化而来。他们在5万-10万年前,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

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坎恩破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

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里,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们包含少量遗传物质—————DNA每个人的线粒体都来自母亲,因此线粒体是从母系遗传的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工具,就像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遗传的工具。

随后,分子人类学家再次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密码的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

“DNA中的遗传密码让亚当、夏娃离开了神话世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非洲人。他们成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祖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辉说。

李辉解释说,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Y染色体上的M168是目前发现的一个很古老的突变位点,这是人类在要离开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大约发生在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就是带着这个古老的突变开始向世界扩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具有这个位点的突变。

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或许是频繁发生类似于现在的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开始走出非洲。

“又过了几千几万年,现代人在Y染色体基因突变M168基础上又出现了2个突变类型,M130和M89前者发生在8万年前,后者发生在4万5千年前,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李辉说,最早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边走着。公元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之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之后可能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柯越海取样的1万2千个中国人的样本中有11311个样本在M89的位点上发生突变。而这个突变标记在黄种人到达东南亚时就已形成,并且一直在这里做了很长久的活动,之后他们将要进入中国,分化出现在的汉族。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始祖”和“鼻祖”有什么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问“始祖”和“鼻祖”有什么区别、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谁、请问清朝始祖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382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