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灭齐

周国灭齐,第1张

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3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

邙山之战

公元564年(北周保定四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邙山

公元564年9月,突厥在塞北集结兵力,决定联合北周攻打北齐。北周宇文护于是征集内外诸军20万东进。10月,宇文护派尉迟迥率10万大军进攻洛阳。12月,宇文护派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断齐国援兵。但是,因齐国兵力甚微,北周轻敌,认为齐国必须不敢出兵迎战,于是放松警惕戒备不严。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但他们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于是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周军越战越疲,齐军趁势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被迫撤军。

这是一次关乎北齐生死存亡的战役,又称邙山之战。[5]

河阴之战

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七月至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河阴(今河南盂津尔)地区与北齐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是年,北周帝乘北齐淮南兵败、主昏政乱之际,采纳骠骑大将军韦孝宽建议,向边境集结兵力,准备东出击

北齐北周形势

北齐,北齐闻知,亦增筑守御。七月,宇文邕发兵十余万,分兵六路进攻北齐。以柱国字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分别勾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工宇文招分别勾后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率兵2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隋公杨坚等率水军3万臼渭河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众2万守太行道,以断北齐并、冀、殷、定诸州援军;申公李穆率众3万守河阳道,切断黄河以北与洛阳的联系;常山公于冀率众2万出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汝南)以南防陈军,掩护主力右翼。

周武帝自率主力前后六军6万人直指河阴。八月二十一日,北周军进入北齐境内,为争取民心,禁止伐树、践踏庄稼,违者军法从事。二十四日武帝亲自指挥诸军攻占河阴大城,宇文宪攻拔武济(今河南盂津),进围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攻克其东、西二城,焚毁黄河浮桥。北齐永桥大都督傅伏从永桥(今河南武陟西)增援至河阳,因浮桥已断,遂入中潬城(今河南盂津西南黄河中),北周军攻克河阳南城后,围攻中潬城二十余日不能下。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扼守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武帝攻之亦未克。九月,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南援洛阳,兵临河阳(今河南孟县)。北周军以屯兵金墉及中潬城下,久攻不克,而北齐援军业已到达,又因宇文邕阵中患病,遂放弃所拔30余城,焚舟回师仅留韩正控守王药城(今河南济源境),掩护撤军。[3]

平阳之战

公元576年(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进攻北齐,其作战企图是:攻击攻击晋州,扼北齐咽喉,吸引北齐主力大军救援,再集中力量消灭援军,乘势东进,攻灭北齐。按这一企图采取如下部署: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进至汾曲,分派诸将各自据守要地,阻击北齐援军,派辛韶率步骑5000守蒲津关,保障后方安全,命内史王谊督诸军攻平阳城。二十五日,北齐后主高纬亲率10万大军自晋阳南下救援平阳。宇文邕亲自平阳城下督战,北齐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二十七日,北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入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8000人,北周军占领平阳。同时,宇文宪攻占洪洞,永安二城。十一月,北齐援军已进平阳,宇文邕为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退到玉璧一带,使宇文宪领兵6万驻扎,自还长安。北齐援军至平阳,昼夜围攻,梁士彦顽强守御。十二月,宇文邕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趋平阳,随后亲至,集诸军8万,东西列阵20余里,与北齐军对峙。北齐军围平阳时,恐北周援军突至,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至汾水。北周军至即与北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军渡沟堑进攻,齐军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齐后主听从幸臣意见,命令齐军填沟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遂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齐后主携冯淑妃和幸臣穆提婆观战,见齐军东翼稍退,便认为齐军已经战败,不听劝阻,赶紧后进,北齐军因而大败,死伤者万余人,军资甲仗丢弃如山。[3]

邺城之战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邺城(今安阳北郊,临漳西南)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的进攻战。

北周北齐

武陟之战后,行军元帅韦孝宽率6总管军乘胜追击尉迟迥溃军,迅速迫近相州(治邺城),叛军头目尉迟迥之根据地邺城。尉迟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于相州南之野马岗,被孝宽属下行军总管宇文忻率500骑兵突袭歼灭。尉迟迥又在草桥(邺城南)部署阻击,亦为宇文忻部击败。孝宽军于十六日进抵邺城近郊。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时青州总管尉迟勤(迥弟之子)来援之先头部队3000骑已经到达,5万主力尚在途中。孝宽当即发起进攻。

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关中兵均拼死力战,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时宇文忻见邺城百姓数万人观战,即与监军高颎、长史李询商定: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观战士民被射,纷纷逃避,喊声震天。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迥率余部退入城中。孝宽乘势挥军围攻。李询和大将军贺娄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迥被迫自杀。尉迟勤、尉迟惇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方向逃走,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精骑千人追获。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3]

公元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受戮,北周皇帝趁势进军北齐。

宇文邕

公元576年,北齐帝高纬于平阳(今山西临汾)战败后,退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周武帝率军乘胜追击。北齐高阿那肱率军1万镇守高壁(今山西灵石东南)。宇文邕率军至高壁,高阿那肱望风而逃。十二月,宇文邕与宇文宪在介休(今属山西)会师。逼降北齐守将韩建业后,向晋阳和北朔州急进。高纬欲奔突厥,随员多散,乃回奔邺城。宇文邕亲率诸军攻破晋阳,疾趋邺城。高纬退至邺城后,禅位于皇太子高恒,恒时年八岁。

公元577年正月,高恒从邺城出逃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宇文邕围攻邺城,焚烧西门,北齐军战败。高纬率百骑东走,以慕容三藏守邺宫。北周军攻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官员皆降。高恒在济州遣人持玺绂至赢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禅位于任城王高浩,与高纬等再逃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临淄)宇文邕派尉迟勤追击高纬和高恒至青州,齐将高阿那肱降,高纬、高恒率十余骑仓促南逃,欲奔陈朝。在南邓树(今山东临朐西南),被周军俘获。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成王高浩,广宁王高孝珩等。

随后,周武帝遣军平定各地反抗势力。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被北周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周建德四年(北齐武平六年,575)至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攻灭北齐,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周建德四年七月,周武帝宇文邕乘北齐后主高纬昏庸政乱、内叛外离之机,出兵攻北齐。以柱国宇文纯、荣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同昌公侯莫陈琼、赵王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共6万人,由周武帝统率进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北)。又令齐王宇文宪领兵2万趋黎阳(今浚县东北),隋国公杨坚等率水军3万自渭河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众2万守太行道,以断北齐并、冀、殷、定诸州援军;申公李穆率众3万守河阳道,切断北齐军与洛阳的联系;常山公于翼率众2万出陈、汝,以为策应。出征前,众臣对先攻河阳皆有异议,主张出汾水攻晋阳(今太原西南)。周武帝不纳,自率大军直指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八月,周军攻克河阴大城、武济,进围洛口(今巩义东北)。北齐军坚守河阳中(左氵右单)城。北周军克河阳南城,围攻中(左氵右单)城,二旬不克。至九月,宇文宪、于翼、李穆等所向皆捷,降拔30余城。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领兵自晋阳救河阳,适值周武帝患病,于是撤军西返。

五年九月,周武帝认为,河阴之役,仅拊北齐之侧背,而未扼其喉;晋州(治平阳,今山西临汾)乃北齐重镇,攻之,彼必来援,我严军以待,击之必克;再乘势东进,定能灭之。遂于十月复攻北齐。以宇文盛、杞公宇文亮、杨坚为右二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恭、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周武帝率军至晋州,驻于平阳南的汾曲,派宇文宪、宇文纯、达奚震、大将军韩明等分守险要,以阻齐援军;遣内史王谊监诸军攻平阳。北齐行台仆射尉相贵闭城固守。周武帝亲临城下督战。北齐行台左丞侯子钦和北城守将崔景嵩相继请降。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乘夜登城,呼号而进,齐军大溃,遂克平阳,擒尉相贵及士卒8000人。武帝以梁士彦率军万人镇守平阳。

十一月,北齐后主率援军至平阳。周武帝见齐军兵盛,遂引军西还长安以避其锋。齐军围平阳,昼夜攻击。梁士彦督励士卒坚守。周武帝遣宇文宪领兵6万屯涑川(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支流涑水河),声援平阳。又下诏调集诸军。十二月初四,周武帝再至平阳,时诸军聚齐,达8万人,遂于城外列阵20余里。周军奋力进击,大败北齐援军,斩万余人。齐后主败退晋阳。周武帝乘胜追击,齐后主欲奔突厥受阻,仅领数十人逃往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六年正月,周武帝率军继续追击,至邺城,齐后主领百骑东遁。周武帝入邺城,遣将追齐后主至青州(今属山东)南邓村,俘其父子等。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南朝的政权相对简单,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而北朝则比较复杂,原本与南朝对峙的北魏,只不过后期北魏分裂,有了东魏和西魏,他们虽同为北朝,却也是对峙的两个王朝,后期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由此北齐和北周对峙。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晋南北朝的乱局终被大一统的隋朝取代,而曾经对峙的北齐和北周后来也合在了一起,确切来说是北周灭了北齐,北朝局势一定,天下一统的机会再次降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隋朝。从北魏到北周,北朝经历了有合到分再到合,无论是东魏和西魏时期还是北齐和北周时期,他们都想要实现北朝的统一,但为什么是北周灭了北齐,而不是北齐灭了北周呢?要知道它们最初的起点是相同的。北魏当初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其建立者是拓跋珪,经过后期的太武帝拓跋焘的南征北战,基本有了后期北朝的格局,而当时的北魏都城是在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登基之后,进行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的改革点就是汉化,为了彻底进行改革,拓跋宏迁都洛阳。

虽然迁都洛阳促进了改革的进行,对当时的北魏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在后来却造成了北魏的分裂,原本处于政治军事中心的北方六镇越来越不受重视,导致了后来的六镇之乱,虽然动乱平息,但北魏政权却已经摇摇欲坠,而曾经参与镇压起义的势力强大起来。尤其是尔朱荣,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控制朝政,有废立皇帝的能力,北魏皇族一心想要除掉尔朱荣,最后虽然除掉了尔朱荣,但却又来了一个高欢。

高欢拥立孝文帝之孙元修为帝,即北魏孝武帝,元修虽然能力一般,但振兴北魏皇权的心思却很强烈,所以当高欢把持朝政后,元修很是不满,在不敌高欢之后,遂迁都长安,投奔宇文泰,希望借着宇文泰来讨伐高欢。元修到了长安,高欢就选择让元为大司马,暂摄国政,而在回到洛阳之后,高欢又怕元亶不受控制,虽拥立元之子元善见为帝,并迁都邺城,东魏政权由此而立。与此同时,元修在长安也没有被宇文泰善待,仅仅几个月之后,宇文泰寻了一个借口,将元修给杀了,然后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政权由此而立。

北魏就这样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虽然其皇族仍旧是拓跋氏,即元氏,但朝政却却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把持,自两个政权建立开始,它们就是对立的,之后,高欢和宇文泰数次开战,为的就是吞掉对方,但谁也拿谁没有办法。只不过,高欢和宇文泰生前没分出什么胜负,但他们的子孙却为他们分出了胜负,这也是为什么北周能灭掉北齐的重要原因。高欢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孙那么不成器。

我们知道北齐王朝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被称为禽兽王朝,这并非是夸大之词,而是北齐的皇帝们也就是高欢的儿子和孙子确实是荒唐无比又暴虐无比,任何荒唐的事在北齐都有可能发生,当然,除了一项,即勤政爱民。北齐的皇帝对政事只有三分钟热度,或许在刚登基的时候有稍微的上进,但随后就开始荒废政务,荒*暴虐,北齐唯一的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就是孝昭帝高演,当他因为是发动了政变,除掉了自己的侄子而心生愧疚,这种愧疚让他整日郁郁寡欢,为帝不过两年就从马上摔下来死了。

而在这两年的时间内,高演勤政为民,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当然也可能是时间太短,还没有激发心中的荒唐因子。高演去世之前,为了保全儿子,让弟弟高湛即位。高湛的荒唐更胜几个哥哥,后来更是为了享乐早早退位于年幼的高纬。高纬这个人不仅荒唐无比,还很是自卑,见不得比自己优秀的人,正是高纬自掘坟墓,北齐三将只有一位是自然死亡,两位是被高纬除掉的。北齐三将一死,北齐的长城彻底倒了,北周大军压境,再也没有谁能抵挡得住北齐的灭亡。

是的。

北周的宇文邕登基后,把目标定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此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增强国力。而当时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渐渐失去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与北周对抗的实力。宇文邕于是于公元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屡屡获胜,攻占北齐20余城。后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后失败。

这次失败使宇文邕摸清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继续发展和增强北周的国力。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宇文护向一座大山一般挡在他亲政的路上。宇文邕决定先除掉宇文护(同时宇文护与宇文邕之间还有杀兄之仇),扫亲亲政的障碍。宇文邕与对宇文护不满的大臣多次商议,终于拟定诛杀宇文护的计划。公元572年,宇文邕设计在太后宫里杀掉了宇文护,随后将其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终于迎来亲政。

亲政后武帝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扩充军备加强实力。

公元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

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宇文邕之后,周宣帝继位直到580年5月,周宣帝病死,8岁的字文阐(周静帝)继承皇位。周宣帝的岳父杨坚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

581年3月3日(北周静帝大定元年二月十四日)杨坚废周静帝为介公,北周亡。同时,杨坚自立为皇帝,筑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为国都,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隋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方面继承周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一些措施

开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

陈朝的兵力非常薄弱,据估计,只有十万人。[13] 杨坚即位后,派贺若弼镇广陵、韩擒虎镇庐江,密谋灭陈。又派兵在陈国农时骚扰对方,纵火烧毁他们积蓄的粮食物资。开皇八年(588年),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九月,贺若弼和韩擒虎攻下京口、姑苏。沿江守军望风而逃,在建康城外陈军主力与贺若弼、韩擒虎八千部队激战,由于陈军不能合力,被击破。

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

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开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天下一统。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长达280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统一之局,并缔造隋唐盛世

,另一方面又取消前朝的一些弊政,稳定了局势,加强了国力,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周国灭齐全部的内容,包括:周国灭齐、北齐是被哪国所灭的、北齐和北周双雄对峙,为什么最后的失败者是北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56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