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是怎么形成的

雾是怎么形成的,第1张

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小水滴组成。

雾主要有辐射雾及平流雾两种。

辐射雾的形成,是由于夜间时地面辐射不断散热,使近地面空气逐步冷却,较潮湿的空气很快便降温至露点,形成无数的小水珠悬浮于空气中。辐射雾多出现于晴朗而风力微弱的秋冬晚上或清晨,于日出后一至三小时或风力加强后,雾便会消散。

平流雾的形成,是由于湿暖空气流经较冷的地面或水面,气团底层降温至露点,水汽便凝结于尘粒之上。平流雾一般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不分昼夜,以春夏较多。

云和雾都是悬浮于空中的微细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为空中之雾,雾为场面之云,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区别只在于雾是空气中水汽在地面附近就已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肉眼能够看得见的、但又很难看得清楚的小雾滴。日出以后不久,雾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开始蒸发,常常被抬升为灰色的层云,进而升入高空,变成了云。

一般形成于凌晨,也有很少数形成于入夜后不久。基本原因是气温骤冷,而空气中水气正好相对饱合,于是就吸附微尘形成小颗粒状汽雾。

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小水滴组成。

雾主要有辐射雾及平流雾两种。

辐射雾的形成,是由于夜间时地面辐射不断散热,使近地面空气逐步冷却,较潮湿的空气很快便降温至露点,形成无数的小水珠悬浮于空气中。辐射雾多出现于晴朗而风力微弱的秋冬晚上或清晨,于日出后一至三小时或风力加强后,雾便会消散。

平流雾的形成,是由于湿暖空气流经较冷的地面或水面,气团底层降温至露点,水汽便凝结于尘粒之上。平流雾一般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不分昼夜,以春夏较多。一般形成于凌晨,也有很少数形成于入夜后不久。基本原因是气温骤冷,而空气中水气正好相对饱合,于是就吸附微尘形成小颗粒状汽雾。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扩展资料

雾的形成条件:

雾形成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一种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做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能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雾

成因: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扩展资料

雾和霾的区别:

1、水平能见度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3000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而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是乳白色、青白色,霾是**、橙灰色。

6、形成条件有差异。虽然雾和霾的形成都需要微风或无风,大气状态稳定,即要有逆温层,但是,雾需要一定的水汽和降温条件,使得空气达到饱和而发生凝结现象;而霾的形成并不需要水汽和降温条件,主要是空气中(干性)颗粒物要达到一定浓度,相对湿度不要大。

7、成分不同。雾主要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雾滴尺度一般为3~100微米;霾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复杂微小粒子等组成,霾粒子的直径仅有03~06微米。

8、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在午夜至清晨最容易出现,日出后会很快消散;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大气层结较稳定时,持续时间较长。

9、季节变化不同。我国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雾出现,大多数地区秋冬季节为雾多发期,春、夏季雾较少;霾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

10、指示意义不同。一般来说,雾有天气预报的指示意义;霾更属于环境问题,在大气污染研究和空气质量预报中的指示意义显得更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雾

雾是一种常见的凝结现象。

雾是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大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1公里-10公里为轻雾,大于10公里为蔼,由尘埃、微粒组成的为霾。)

雾的基本成因可以从其定义中解释,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过程一种是在气温不变的情况下以水的大量蒸发为主,使得水汽压增大到空气饱和,水汽发生凝结形成雾;二是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度为主,当气温降低到露点时,饱和水汽压变小,水汽凝结形成雾。

空气降温的过程主要有辐射冷却过程、接触冷却过程、混合冷却过程和绝热冷却过程,当然,最好是既增加水汽又降低气温,这两个途径共同作用达到水汽凝结,这样便有利于雾的形成。

根据地面气温的变化和大气平流过程受到地球表面的影响情况来决定雾的形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和锋面雾,它们的各自形成条件是依据上述原因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雾。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

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

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在一个晴朗的晚上,地面因向上散热而冷却。到了早晨,草叶和其他地面上缀有晶莹的水珠——露,在早晨时,草叶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液化,直接凝结在植被上,好像是附在一个巨大的气溶胶上一样。一些草坪每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滴一滴的收集到相当于2英寸(5厘米)深的雨水。

当地面冷却到冰点以下,大气中的水汽就会沉积成冰霜。如果玻璃窗达到足够的低温,窗玻璃内壁就会收集室内的水汽,形成纹路清晰的冰花。另外,在一个有霜的天气里,树干的底部可能会形成一个无霜圈。树叶和枝干吸收了下面反射上来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周围的土壤中,从而使地表的温度得以保持,而霜无法在其表面形成。

当空气在散发热量的地面上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夜晚而冷却后,它就会凝结成一种水平流动的层云,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这种雾,裹携着其所有在空气中生成的液滴,在距地面半英里(1千米)或者更短的距离内,能见度递减。当轻拂的微风足以带动气流致使空气中的水汽能有效地与寒冷的地面进行热量互换和循环时,如果有太多的风,水汽就会分散。

山谷之间能产生平流雾之类的浓雾,当密度较大的冷空气从山的侧面滑落继而垂悬在山谷或湖泊之上时,此种雾形成。当像这样的雾一旦形成于宽阔的加利福尼亚中部大山谷中,便在山谷上方的相对较温气流之下滞留数日。这种雾的,厚度可达1700英尺(500米),在白天里可能还会出现短暂的上升。只有延长了的强烈的日照才会使地面达到足够温度,使云消散。一种类似的地面空气的冷热转化促进了薄雾的生成,其中的气溶胶浓缩成雾一般的水汽,但是不能达到云彩中液滴的规模。潮湿的气溶胶能分散光线以至于干扰视线,但很少像雾那样使之透明。

并不是所有的雾都代表滞留的空气。雾在某处寒冷的地表上方凝结,然后再移至别处,或者当冷空气经过时,在水面上形成。海洋上的雾通常向内陆流动,尤其是在夏天,当气压笼罩着炎热的大地而引来海风时。这种过程在华盛顿州的失望角造成每年长达2500小时的厚雾,而在纽芬兰和阿根廷则每年长达206天有雾。

以上就是关于雾是怎么形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雾是怎么形成的、雾是怎么形成的、雾是怎么形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53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