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写赤壁地理位置重要

赤壁赋写赤壁地理位置重要,第1张

苏轼赤壁赋》中写赤壁地理位置重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语句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之战是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在经过罗贯中的渲染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可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由于历史久远缺乏确切资料引来后世史家争议至今没有定论,列而述之,大约有黄州说、汉阳说、汉川说、江夏说、钟祥说、嘉鱼说、蒲圻说等7种说法其中,嘉鱼说与蒲圻说其实是同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归属过嘉鱼县和蒲圻县,学者们不知内情,无端地发起争论至于汉阳说、汉川说、江夏说和钟祥说,也不过是学术界聊备一格的观点只有黄州说与蒲圻说,双方都在引经据典,各执一辞,互不相让 黄州赤壁的由来,出自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宋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常与友人到长江之滨泛舟而游他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赤鼻矶为三国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绝美文字清朝康熙年间,黄州知府郭朝祚为赤鼻矶题名为“东坡赤壁”,并书写了匾额黄州赤壁因此亦名“文赤壁”,区别于蒲圻的“武赤壁”

         1990年代初期,有学者认为黄州赤壁的地理环境符合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描述,苏东坡所感怀的赤壁确系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无疑由此引发了历史学界令人瞩目的“文赤壁与武赤壁之争”争论到激烈之处,时任蒲圻市长的樊仁富先生索性向民政部申请更名1998年6月11日,申请书得到国务院批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而蒲圻赤壁亦有许多丰富资料来证明自己 蒲圻境内有一赤壁山,赤壁山临江而立,有摹崖石刻“赤壁”二字,一说是周瑜所书,一说是唐朝人所书,一说是宋朝人所书,一说是明朝人所书赤壁山之北麓,有赤壁大战陈列馆,有1000多件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物陈列其间,包括刀、枪、剑、戟、弩机、箭镞、铜镜、以及东吴和蜀汉两国使用的钱币这些珍贵的文物足以证明,赤壁之战的历史确实无虚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自两晋以来,赤壁山一带就不断有文物出土,有《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盛宏之《荆州记》载曰:“蒲圻县有吕蒙冢,中有一骷髅极大蒙形体长伟,疑即蒙之骷髅也除了吕蒙遗骨外又曾找到几面古代用来行军打仗的战鼓宋朝诗人谢枋得在他的《叠山集》中记述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 至于真像到底如何是“文赤壁还是武赤壁”那就不得而知了

今时今日,许多景区依靠综艺节目中明星们的吸引力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其实这种方式古已有之。虽然没有现代的刻意而为,但是的确存在大量原本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随着名人效益而声名鹊起的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大概就是以苏轼为代表的文豪们的造景能力。

苏轼所写的《赤壁赋》脍炙人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实际上这首词是在被贬黄州,游赤鼻矶时(现为黄冈市黄州区)完成的。这里并非是赤壁之战(亦称“三国赤壁”或“武赤壁”)的发生地。而湖北黄冈赤壁则是苏东坡在那赋了首词而得名,称为“东坡赤壁”或“文赤壁”。当时,苏轼本人都没有去细致的考证过这里是否是真赤壁:“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然而,在《赤壁赋》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之后,黄州这个赤壁随即名声大噪。

黄冈赤壁(文赤壁)

到了南宋时期,已然成为后世的仰慕者们追寻苏轼遗迹的大本营。即便这个黄州“赤壁”的风景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但源源不断的游人却乐此不疲的蜂拥而来。这里面就包括陆游、范成大等南宋时著名文人。陆游对于黄州有着十分详细的记录,从中我们可见,这个地方的景色的确不怎么样:“楼下稍东即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而范成大在自己的游记中更是直言,苏轼描写的黄州景象实在有点夸大其词:“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之词赋微夸焉。”不过,赤壁景色的平平无奇,并不妨碍人们来此观览的热情。很简单,大多数人来这里都是为了追寻自己偶像苏轼当年的脚步,风景只是其次罢了。

除了赤壁之外,苏轼在黄州的家,也就是“雪堂”同样成为了给黄州文化形象加分的热门景点。“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可见,苏轼的别号“苏东坡”与雪堂的建造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也难怪来黄州的游人皆会来此凭吊当年苏轼的豪情。甚至于,后来黄州的地方官还刻意维护雪堂的房屋。陆游来此游览的时候,就看到雪堂中还挂着苏轼的画像,这明显是刻意为之。北宋末年,雪堂的木材和石块曾经被军队征用。

黄州知州安信知道之后,立刻筹集款项将雪堂重建,此举得到了士绅们的称赞。可见,维护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早在两宋时期已经相沿成俗。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问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的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在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的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为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东坡文赤壁在黄州(今黄冈县)城西北长江之滨。因其为红褐色石崖,状似倒悬之鼻,故唐以前称赤鼻山;又因其断崖临江,也叫赤鼻矶。赤鼻矶何时称为赤壁,已无从查考。但唐宋时的许多诗文已把这里称作赤壁,且还有意无意地写成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来此之前,这里已有不少供人游览的建筑物。但真正声名大噪,还是由于苏轼的缘故。自苏轼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黄州赤壁声誉与日俱增,以致清康熙年间重建赤壁时,黄州知府郭朝祚亲书其额,正式命名为“东坡赤壁”。

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岁中进士。曾写《进策》二十五篇、《思治论》等论文,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等社会政治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王安石强调更张法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王安石主张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王安石变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苏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力主稳健。由于多次上书而未被采纳,因此他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后,吴充、王珪继任宰相,变法动向逆转,一些投机分子营私结党,倾轧报复。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摘出苏轼诗文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这年七月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的机构)的别称,因汉代御史府内有柏树,常有数千乌鸦栖居其上而得名。御史台本想判苏轼死罪,幸得亲故营救,神宗也不想杀他,他才侥幸获释。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之名,贬谪黄州。

躬耕东坡

被贬黄州后,苏轼先住在定惠院中,并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通过刻划孤鸿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肯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之感。后来他迁居到离江边仅十步的临皋亭。

苏轼在黄州名义上是地方“团练副使”,实际只是挂名,而且宋神宗明确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其任务为“思过而自新”,行同罪人,几近于流放。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把时间几乎全用于游览山河。黄州的风景胜地,鄂东以至大江以南的许多风景佳地都留有他的足迹。

苏轼的游兴极高,以致出现过这样的笑谈。元丰五年九月,苏轼同客人泛舟于黄州江面,夜半归来,门敲不开,就又回到江边,“倚杖听江声”,心中不快,遂赋词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的下阙从江声引起感慨,自己总为名缰利锁所扰,不能真正主宰自己,不如一叶扁舟,遨游江海,以终余年。想用退隐解脱政治上的苦闷。没想到这后两句遐想之词,竟引起一场误会。第二天满黄州都传说苏轼昨晚作了此词后,将帽子和衣服挂在江边树上,驾着小船,不知去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虽与苏轼交好,但负有看管苏轼之责,闻信急忙赶到苏轼住处,却见苏轼鼾声如雷,睡得正香。

经济上苏轼也很窘迫。他在给友人秦观的《给秦太虚书》中说,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串,挂于梁上,每天挑下一串,用后所余装入竹筒,留作待客。即便如此,日子仍难应付。《寒食雨二首》描绘了在大雨中的困顿潦倒:“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老友马正卿,为他向郡中申请来数十亩旧营地,以便维持生计。营地久荒,布满荆棘碎石。苏轼率僮仆于草丛瓦砾中开垦出大片耕地,种上稻谷、蔬菜。一向读书、做官且已年满四十五岁的苏轼,虽深感“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仍虚心求教,学会了种田,并与贫苦的农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农夫人不乐,我独与之游”,甚至公开声称:“吏民莫作是长官,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诗》)。

旧营地略有坡度,且面向东方,苏轼便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曾有《东坡种花》诗、《步上东坡》诗,苏轼十分钦佩白居易,并有意效法,也是他自号为“东坡居士”原因之一。苏轼还在此建了一座房子,因是雪天落成,故命名为“雪堂”;并在房内四壁都画上雪,以喻其高洁。

这段躬耕生活成为苏轼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此,他先后写了九首有关东坡和东坡耕作的诗。

二赋堂与前后《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墨迹

东坡赤壁有一主体建筑,名“二赋堂”,是专为纪念苏轼前后《赤壁赋》而建。堂中有高约丈许的巨大木壁,正面刻着字大如拳、豪迈俊逸的楷书《前赤壁赋》: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篇赋记述了元丰五年(1082)秋七月十六日晚,苏轼与客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文中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作者感叹造物无穷,人生短暂,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出把个人不幸视作暂时现象,将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既流露出政治失意后的抑郁,又表现了旷达开朗的胸襟。这种情感上的波折反映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复杂的精神世界。

二赋堂木壁的背面则刻着苍劲有力的碑体《后赤壁赋》。这是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所作。此时已是秋末冬初,树叶落尽,长江水枯。苏轼陪同客人,踏着月影,从临皋出发,再次泛舟赤壁矶下。第二天,写下了这篇《后赤壁赋》。其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句,状写赤壁冬夜的景色,堪为绝唱。后赋境界幽奇萧瑟,与前篇各异其趣,更多地反映了作者遭贬谪后悲凉孤寂的心情、超尘绝俗的追求。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使黄州赤壁大放光彩。明李东阳赞道:黄州赤壁“不直(只)山水之佳,盖子瞻二赋为之增重也”(《题赤壁图序》)。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有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明有许潮《赤壁游》、沈采《苏子瞻赤壁记》传说。而且宋李公麟、明唐寅都画过苏轼游赤壁的画,明魏学洢的《核舟记》还记载了民间雕刻家王毅以“大苏泛赤壁”为内容所刻“核舟”的惊人技艺。由此更使黄州东坡赤壁名满天下。

酹江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二赋堂,往右穿过题有“迎素月”的侧门,左边崖石上屹立着酹江亭。此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之句命名。亭中有清康熙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前《赤壁赋》“御书”碑刻。在酹江亭陡峭的石壁上,留有道道波浪冲蚀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见当年作者所描述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

在写前后《赤壁赋》的同一年,苏轼来到赤壁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被贬黄州也逾二年,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将付之东流,他不禁心潮涌动,浮想联翩,于是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词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一作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追怀古人功业,礼赞如画江山,引出英雄豪杰,感慨历史无情,哀叹己身无为,更觉人生如梦。既然空怀壮志,不能有所作为,只好豁达为怀。此情此意,江月可鉴,于是举杯邀月,把酒酹江。

这首词以雄健的笔法描绘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塑造了雄姿英发、潇洒从容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苏词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离黄州后,在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时,问:“我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回答是:“柳郎中的词适宜于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挽铁板,唱‘大江东去’。”此说不一定为真,但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轼《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对世人的影响,后人因此以“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并在江边修建此亭。

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酹江亭

坡仙亭与碑阁

出酹江亭,往左走,左侧有一亭为坡仙亭。此亭的得名,是由于苏轼二赋中有“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等佳句,描绘了“羽衣蹁跹”的道士形象,加之苏轼在黄州时经常览佛书、赴佛寺、参禅问佛,因而宋元以来,一些人常以“坡仙”称呼苏轼。南宋诗人戴复古在他的《赤壁》中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其实,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蓄道、佛,博采三家而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奉儒但不迂执,谈禅并不佞佛,好道又不厌弃人生。

苏轼喜丹青,长于画枯石竹木,所画枯木,枝干盘踞弯曲,像是作者胸中抑郁情状的 。坡仙亭内,即嵌有两幅石刻苏轼画,一幅月梅,一幅寿星老头。月梅画半镰新月,一株老梅,老枝虬劲,嫩枝茁壮,花蕊初吐,于凄清中露出一缕生机。寿星画系以“德、寿、殿、宝”四字组画。黄州多竹,苏轼在黄州时喜画墨竹,并颇有心得,总结为:“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及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东坡全集》第三十二卷)这“成竹在胸”后来成为非常有名的成语。

苏轼擅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坡仙亭石刻苏词四首,均为苏轼手迹翻刻。其中《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三首为楷书,呈苏书所长,丰腴跌宕,富有天真烂漫之趣。另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草书,笔势奇劲,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与其豪放词风相得益彰。

欣赏苏轼书法的更好去处是二赋堂东侧的碑阁。进碑阁大门,映入眼帘的全是黑底白字的苏轼手书石刻,四壁皆然,煞是壮观。碑阁中藏有《景苏园帖》石刻,为苏书各体中的精品。全套原为六卷,共一百二十六块,现存一百零二块,其中包括苏轼留存的法帖名作《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洞庭秋色赋》。说起碑阁石刻,不能不提及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来黄冈县做县令的四川杨葆初,是他多方搜集苏轼墨迹,择其佳者,编为六册,然后请刘宝臣手摹上石,请工匠镌刻,并建亭阁,使苏帖石刻嵌于其内,命名为“景苏园”,苏轼书法才得以传世。碑阁后遭破坏,1925年扩建赤壁时,“流落市贾之手且二十载”的石刻中有一百零二块从张姓人家买得。

作为一代文豪、著名书画家的苏轼,黄州阶段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调离黄州。其间写诗二百一十四首,填词三十七首,文赋小品三百七十篇,而且其代表作都写于黄州。苏轼与黄州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感情,在《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以示对黄州的眷恋。他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到黄州,且“来时莫遣故人非”。但直到苏轼去世,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

黄州人民没有忘记苏轼这一代文豪。1982年,在黄州东坡赤壁立起一座3米高的全国第一座大型苏轼立像:苏轼手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

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告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

东坡赤壁风景区分为古迹游览区、水上游览区、山林游览区、动植物观赏区、游乐区、商业服务区、度假区、广场区等,其风景名胜具体又分为“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崐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

西晋初年,龙骧将军蒯思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始建江馆,后代多有增建。北宋元丰三上(1080),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此得名。后修建多座纪念建筑。南宋末毁于兵燹,元、明、清三代屡毁屡建。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二赋堂、坡仙亭、睡仙亭、问鹤亭、酹江亭、放龟亭、挹爽楼、涵晖楼、留仙阁、鸟石塔、栖霞楼等。

以上就是关于赤壁赋写赤壁地理位置重要全部的内容,包括:赤壁赋写赤壁地理位置重要、文赤壁、武赤壁、东坡赤壁和三国赤壁,它们有啥区别、查朱增泉 <文赤壁> 原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40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