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怎么消失的?

恐龙是怎么消失的?,第1张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绝灭),又称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大灭绝事件,也是最著名的灭绝事件。

它发生在大约6600万年前,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之间,并导致了当时地球上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的灭绝,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包括苍龙、蛇颈龙、翼龙以及各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恐龙的直系后代,存活并辐射成为新一代的优势动物。

大多数科学家推测,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引起的,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陨石坑和德干暗色岩(Deccan dark rock)的火山喷发靠近白垩纪-古近纪界线,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导致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撞击或火山爆发会将大量灰尘带入大气,阻挡阳光,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的生态系统。

然而,少数科学家认为,这一灭绝事件发生缓慢,灭绝的原因是逐渐变化的海平面和气候。

主流理论认为,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导致的大气中的颗粒阻挡了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能,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灭绝。就像今天的情况一样,在白垩纪晚期,食物链的底部由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组成,如浮游植物和陆地植物。有证据表明,食草动物的数量由于依赖植物的减少而减少;同样,顶级掠食者(如霸王龙)也相继受到影响。

球石、软体动物(包括菊石、厚壳蛤、水生蜗牛和贻贝)以及以上述甲壳动物为食的动物,都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灭绝或遭受严重打击。例如,被认为以菊石为食的苍龙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灭绝了。

杂食性、食虫性和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食性更加多变。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为食,或者以生物的有机碎片为生,因此它们受植物群崩溃和灭绝的影响较小。此外,在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食草或食肉的哺乳动物,而是它们和鸟类通过吃昆虫、蚯蚓、蜗牛等小动物逃脱。

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绝;因为大多数河流群落依靠从土地上冲下来的生物有机碎片生存,所以它们不太直接依赖植物。

海洋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更复杂。生活在浮游区的动物受到的影响远比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大,因为它们几乎以活着的浮游植物为食。相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也可以转化为以生物本身的有机碎屑为食。

在这次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生物中,最大的陆地动物是鳄鱼和梁龙,它们是半水生动物,可以以生物残骸为食。现代的鳄鱼可以吃腐烂为生,可以几个月不吃东西;小鳄鱼很小,生长缓慢。在最初几年,它们以无脊椎动物和死去的生物为食。这些特征可能是鳄鱼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关键。

灭绝事件后,出现了许多空缺失的生态位,生态系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的多样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553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11
下一篇 2022-06-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