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原来是不是一个国家

巴勒斯坦原来是不是一个国家,第1张

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吗?巴勒斯坦究竟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

如今“巴勒斯坦”这个词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巴勒斯坦国;二是指巴勒斯坦地区。两千年来,“巴勒斯坦”一直是一个地区的名称,意思是传统意义上的巴勒斯坦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不是指一个国家。“巴勒斯坦国”的概念直到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以分治计划才出现。综合百度百科和中文辞海的定义:巴勒斯坦是指地中海、死海和约旦河之间的区域。

古代巴勒斯坦地区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以及今天的黎巴嫩南部、叙利亚西南部、约旦、红海北部和埃及西奈半岛东部。相比之下,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比古代的巴勒斯坦小了很多,但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实际上存在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政治实体。巴勒斯坦人说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以色列人也说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是他们的。

早在公元前1200年,犹太人就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并在这里建立了以色列王国(意为与上帝角力)。不过,在当时,这个地区还不叫巴勒斯坦,叫迦南。据《圣经》记载,这片土地是以一个名叫迦南的人命名的。在圣经中,这个地区被称为“牛奶和蜂蜜流动”的应许之地。公元前931年左右,古以色列王国分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大王国。

此后,这两个国家分别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犹太人也一度成为巴比伦人的奴隶。直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摧毁了巴比伦王国,犹太人才重获自由,重返家园。相比巴比伦人,波斯人对犹太人足够宽容:只要犹太人服从波斯帝国的统治,波斯就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公元前515年(比方说公元前516年),返回故土的犹太人重建了犹太圣殿,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

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消灭后,犹太人再次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臣民。亚历山大延续了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犹太人可以在臣服于帝国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迅速分裂为马其顿、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而犹太人居住的迦南长期处于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的争斗之中。

公元前160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哈斯莫尼王朝(又译马卡比王国)。这个王国游走在塞琉古和托勒密两大势力之间。虽然要向两个大国朝贡,但本质上相当于一个内政独立的诸侯国。后来,塞琉古和托勒密两个王国被新罗马人征服。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将触角伸向了迦南:公元前63年,罗马统帅庞培抵达耶路撒冷城下。

经过大约3个月的围攻,庞贝占领了耶路撒冷。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后,发动大屠杀,幸存下来的被卖为奴隶。此后,犹太国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但在形式上仍保留着一个国家的行政架构。自公元66年以来,犹太人一直反抗罗马统治。公元70年8月30日,罗马人占领并烧毁了犹太圣殿。公元73年4月15日,罗马人攻占了犹太叛军占据的Masaadeh要塞。

此后,犹太人在亚历山大、塞浦路斯等地发动了多次反罗马起义,但最终被罗马统治当局镇压。罗马皇帝哈德良为了缓解犹太人的反抗,试图修复耶路撒冷的圣殿。但他很快发现,这与罗马帝国在当地长期奉行的文化政策不符。罗马总督的剥削和勒索也使修复神庙的工作难以完成。哈德良最终改变了主意:他不仅放弃重建圣殿,还禁止犹太人割礼。

这一决定极大地损害了犹太人的民族感情,成为公元132 -135年大起义的导火索。起义爆发后,许多志愿者参加了起义。叛军成功攻占耶路撒冷,控制了利达、凯法尔、查卢帕、恩马赫利斯、佐尔、希律堡、恩盖迪、阿多拉、赫伯罗、伯莎、美拉德等地。起义军发行印有“拯救锡安”、“为了以色列的自由”字样的硬币,收取什一税和地租,组织群众进行生产,恢复犹太人的传统习俗。

公元133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从帝国各地抽调七个集团镇压起义。公元134年夏,罗马军队攻占耶路撒冷,起义领袖巴尔·科克巴(bar kokhba)率兵来到耶路撒冷东南约11公里处的伯塔尔要塞。叛军在这里一直呆到公元135年8月。最终罗马人成功镇压了起义:参与起义的男女老少都被屠杀。在这次起义之前,虽然犹太国家实际上已经成为罗马的附庸,但它仍然保留了国家行政结构。

罗马在镇压了这次起义后,彻底吞并了犹太国。从此,迦南从罗马的附庸国变成了罗马帝国直接统治的行省。罗马人驱逐了当地的犹太人,将非犹太人从其他地区迁走,从此开始了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的流浪生活。哈德良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随后在耶路撒冷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名为以利亚·卡皮托利纳的新城。迦南也被改名为巴勒斯坦,为的是抹去当地的犹太痕迹。

“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这片巴勒斯坦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甚至在古代以色列统治王国时期,这片被称为迦南的土地上就居住着除犹太人以外的许多其他民族。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后,巴勒斯坦地区属于罗马东部的拜占庭帝国,而新萨珊帝国崛起于东部的波斯高原。此后,巴勒斯坦地区长期处于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争夺之下。

历史有时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就在拜占庭和萨珊波斯势不两立的时候,阿拉伯人乘势摧毁萨珊波斯,从拜占庭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地区,随后巴勒斯坦地区被并入阿拉伯帝国。9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帝国逐渐分崩离析,在此期间,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从阿拉伯帝国分裂出来的阿拔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争夺的对象。158年,西进的蒙古军队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

此后,巴勒斯坦地区在蒙古的伊尔汗国、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几经易手。由于蒙古的伊尔汗国、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信奉伊斯兰教,巴勒斯坦地区一直保持着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一时期只有阿拉伯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事实上,在阿拉伯帝国以及后来的伊尔汗和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属性并没有改变。

虽然一千多年来巴勒斯坦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但阿拉伯人一直是那里的主体民族。相比之下,被罗马人强行赶出该地区的犹太人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在长期的流浪过程中,犹太人遭遇了欧洲国家的白眼、迫害甚至屠杀,于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潮从19世纪末兴起。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第一次会议,将犹太复国主义的目的地定在以色列故国,即巴勒斯坦。

随后,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向英、德、法、美等大国寻求支持。一时间,欧美主要国家相继成立了各种犹太人政治组织。在这些大国中,英国犹太人的影响力相对较强:英国首相之一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国政坛的犹太人代表,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则是掌握着欧洲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代表。英国犹太人利用他们在政界和商界的人脉游说英国政府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A.J .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L.W .罗斯柴尔德,表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这封信后来被称为《鲍尔弗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主要大国宣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结束后,中东霸主的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战败国被彻底肢解。此时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英国的托管地,大量犹太人趁机涌入巴勒斯坦地区。

犹太人的到来让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人感到了威胁——他们认为犹太人侵占了自己的土地。1921年,英国人为了安抚阿拉伯人,将巴勒斯坦的内陆部分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外约旦国,于是约旦河以东的外约旦地区从巴勒斯坦地区分离出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的独立阻止了犹太人的渗透,使阿拉伯人在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约旦分离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加剧。根据英国托管当局的规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公共部门的就业率应各为50%,因为当地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各提供了50%的税收,但当地的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70%。所以这种就业实际上导致更多的阿拉伯人中有大量的失业人口。阿拉伯人越来越觉得犹太人抢了他们的土地和饭碗。

此时的英国,作为巴勒斯坦的统治者,认为犹太人只是想回到祖先居住的故土,而不足以侵犯那里的阿拉伯人的权利和地位。但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对犹太人进行迫害,于是越来越多的德国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19年,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迁移之初,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只有6.5万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39年,这个数字突然上升到45万。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铁蹄蹂躏欧洲各国,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欧洲犹太人为逃离纳粹魔掌而逃往巴勒斯坦。在这个过程中,阿拉伯人与犹太移民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早在1929年9月24日,就发生了一场流血冲突,造成133名犹太人和116名阿拉伯人死亡,339名犹太人和300多名阿拉伯人受伤。1936年后,这种暴力愈演愈烈。1936年4月25日,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成立了“阿拉伯最高委员会”。

这个组织的目标是联合所有阿拉伯政治团体,为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政府而斗争。阿拉伯人的抵抗从城镇延伸到农村地区,这迫使英国殖民当局试图阻止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1937年7月7日,英国皇家调查团发布的《皮尔报告》全面分析了巴勒斯坦冲突的原因和现状。这份报告认为,阿拉伯人确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对民族权利的要求和对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恐惧是动乱的根源。

但与此同时,报告也认为,以纳粹迫害欧洲犹太人为前提,阻止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是不现实的。报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未来命运做了两个规划:一是英国放弃对该地区的委任统治,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通过协商组成统一的巴勒斯坦国;二是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别统治的两个国家。报告认为第二种方法更现实。

报告分析指出:阿拉伯人是一个具有亚洲特色的民族,而犹太人是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和宗教完全不同,他们的社会结构、文化生活和民族感情充满了矛盾。因此,他们通过平等协商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园是不现实的,然后两个民族的分治将成为一个相对务实的选项。事实上,这份报告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到巴以分治计划。然而,二战的爆发阻止了这份报告付诸实施。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当时受英国托管的迦南地区在1948年英国托管结束后,建立一个犹太人的以色列国(约15200平方公里)和一个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国(约11500平方公里)。犹太人遵从联合国的决议,于1948年5月14日在联合国划定的领土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了联合国的分治计划,阿拉伯国家联盟委员会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进行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

犹太人组织地下民兵力量进行反击,双方冲突加剧。到1948年5月15日凌晨,由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对前一天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发动了战争。阿拉伯联军比以色列有优势,以色列刚建国一天,还没来得及组建正规军。此时,在美国的建议下,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自认为优势最大的阿拉伯联军同意暂时停火。

正是利用这一宝贵的喘息时间,以色列扩军采购武器,而阿拉伯联军却陷入了相互推诿扯皮的局面。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而结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正式获得联合国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此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结果,以色列赢得了许多战争,阿拉伯国家输掉了许多战争。当阿拉伯国家看到他们无法击败以色列时,他们转而与以色列和解。

以色列逐渐成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看到其他阿拉伯国家都承认了以色列,而巴勒斯坦当地的阿拉伯人也在努力改善与以色列的关系,这让他们想起了当初联合国关于巴以分治的决议——根据决议的规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样是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但当时阿拉伯人觉得可以把以色列彻底赶出去,所以拒绝承认决议。

现在把以色列人赶出去不现实,就算地小也比没有强。于是巴勒斯坦当地的阿拉伯人表示愿意像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承认以色列,然后根据联合国当初的分治决议,在他们1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国。谁知在中东战争中节节胜利的以色列改变了主意。巴勒斯坦一开始不承认分治决议或以色列国;现在胜利后轮到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国了。

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并逐渐侵占了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原本划分给巴勒斯坦的领土。自那时以来,巴勒斯坦武装部队为了实现独立建国的目标,继续与以色列对抗了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抗,巴勒斯坦的一些极端势力也通过策划恐怖袭击来打击以色列。自1974年11月以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一直作为联合国的观察员实体运作。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同年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在联合国用巴勒斯坦的名称取代原来的巴解组织名称。199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签署《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被正式承认为一个国家,但以色列国防军仍占领加沙31%的土地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目前巴勒斯坦实际控制面积只有3220平方公里。

这还不到联合国最初分治计划中分配给巴勒斯坦的面积的三分之一。甚至这块不到原分治计划三分之一的领土也被以色列分割成分散的飞地,有隔离带和公路网。事实上,以色列及其幕后支持者美国一直试图否认巴勒斯坦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存在——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实际上就是这种心态的证明。然而,巴勒斯坦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如今,几乎所有的联合国成员国,包括以色列和美国,都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既成事实,至少公开承认。但巴勒斯坦不是联合国正式成员,没有投票权,只有观察员地位。自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以来,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直积极推动联合国大会将巴勒斯坦的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提升至会员国地位。然而,由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这一要求至今未能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384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