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地处险要,西有高原,东有蹇涧,南有秦岭,北有黄河,故名“函谷关”。据记载,历史上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威函谷关。
一、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古函谷关,又名“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以北15公里的王铎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它位于“长安古道”上,靠近黄河两岸,始建于西周。它是中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古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没有岸壁耸立,道路狭窄,车辆只能通行。“车不共轨,马不共鞍”,故易守难攻,有“且一人守,万人不能逼”之称。有人用“一颗泥丸封东函谷关”来形容其战略地位。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战国秦汉时期不可多得的地方。
汉函谷关又称“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第三年(114),由杨普将军出资修建。据说汉武帝时期,迁居山东的豪强多在嘉治关中地区,关中腹地在皇帝脚下。很多C王子都被封了,船上将军也是。但杨普耻于当专员,于是要求武帝捐出全部家财,修建函谷关,以报耻辱。新建的函谷关被称为“汉代函谷关”。它早已被遗弃,只留下一片废墟。
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的函谷关镇孟村。它也被称为“大骨关”和“金斗关”。这是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政时初年,弘农巡抚孟康在漕运道入口处建楼。在抗日战争期间,关被摧毁,它早已被遗弃,只有古道和烽火台仍然存在。
金斗关老照片
二、函谷关的战略地位今天的函谷关主要是指“古代函谷关”。山谷地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关有2000多年的历史,期间这里发生过16次重大战役,其中很多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梁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协同六国伐秦,秦国依仗函谷关天险,让六国军队“躺着流血”。秦始皇六年(前211年),楚、赵、魏等五国军队入侵秦国,在函谷关大败。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也是保卫函谷关对抗项羽的。“安史之乱”唐军在这里与叛军进行了一场“桃林之战”。此外,还有“出谷会师”、“修鱼”、“周闻入关”等战役。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重建的。整个建筑庄重美观,具有汉代宫殿的风格。现在,有尹加油站,有鸡鸣站等景点。
乌鸦站
固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北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司马迁、、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都在这里吟诗作赋,至今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00多首。围绕这座重要的城市,流传着“子琪东来”、“老子出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关东显圣,关西出将军”、“唐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和传说。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得罪了秦王,逃离了秦国。他到达函谷关时才半夜。当时秦律规定,函谷关是“日进斗金,鸡鸣报晓”的。池追得很急,幸好有一个陪他的公客模仿鸡鸣,把关李骗得开了门,关了门。孟尝君和他的团队得以脱离危险。
山谷仍然是道教的圣地。相传老子骑青牛入关时(见图4-15),关员尹上台看紫气东来。见到老子后,虚心向他求教。老子写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后,飘然而去,使谷关名垂千古,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公孙白马与战国时期哲学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孙龙有关。据记载,公孙龙骑马经过函谷关,官员拦住他,只让自己通过,不准马通过。公孙龙问:“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看守人一时答不上来,只好让他过去。这就是著名的“白马非马论”。
汉关所在地原是秦国的边疆,对秦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重要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失去了作为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潼关比函谷关更重要,军事地位逐渐取代函谷关。汉代的函谷关东移,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从洛阳往西。函谷关是丝绸之路的第一关,是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汉沽古道上的军事门户,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和交流之门。自西汉以来,函谷关在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