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绿色的。
最近秋雨连绵,中秋节又临近了。边肖的脑海里不禁想起周杰伦的那句话:
“天空蓝蓝的,下着雨,而我在等你。月色打捞,结局晕。”
月光,以前有一种专属的月光,那种朦胧的月光,淡淡的,灰中带点绿,也就是月光白。
月光
这个对颜色的定义是非常恰当的,不仅仅是现在一系列价值观的相对定义,而是一种情绪,当时的心情,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再说“天蓝”,你就会想起雨后的天空,微微有些蓝,微微有些绿,覆盖着细密的水雾,等待着我们在这片蓝天下抒发心情空。
在色系中,“青色”是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一种颜色,是一种底色,明快而不张扬,灵动而不圆滑。青色是春天的象征,是中国特有的颜色。
今天审美美学就带你看绿色。
一个
绿色就是绿色
它是春天绿色植物叶子最初的颜色,是绿色果实未熟的表现。它的同源词“苍”和“葱”都是绿色的。
有趣的沧州图片,明代,沈州
“青青”也用于描绘常绿植物,如琼瑶的“青青河边的草”。
古人用绿色的时候,往往是绿色和黄色一起用。《说文》“青为青黄”,绿介于青黄之间。用“绿”的时候,总有一点枯黄的意思。
2
绿色是蓝色
“蓝”逐渐被纳入绿色的范围后,很多同源词都会用“绿”来表示一种物质的润泽清澈的形状,比如水绿清澈,天蓝清澈,眼睛里有眼睛,基本上都是润泽清澈的意思。
在古代,“蓝”是一种可以染布染丝的植物,被称为“蓝草”,而蓝色只能用“绿”来表示。正如《荀子》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色是一种比蓝色更蓝的蓝色。
“听琴图”是宋徽宗北宋的一部分。
坐在左边的人穿着绿色的长袍。
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蓝天。
绿色紫色和白色蓝色是长袍的蓝色。
还有青山淡淡的水,意思是山空雾蒙蒙的,往前看,很蓝。
三
绿色是黑色
大诗人李白在《江·》中写道:“你看,高阁明镜中的几缕秀发,早晨还是丝一般的黑,到了晚上就变成了雪。
蓝色的头发在这里的意思是黑色的头发,所以蓝色也代表黑色。同理,还有辛弃疾的《头上青丝》。
《朱鹭山房图》部分是明朝沈震。
“山青树全黑,天黄再绿”。山林郁郁葱葱,但黄昏过后,便是一片漆黑。天空空在山色的映衬下,呈现出比黑色更明亮的颜色。这也是绿色的。
四
群青
在阿富汗的东北部,有一条蓝色的山脉,那里盛产一种名为“青金石”的蓝色宝石。世界上最正宗最纯正的颜料,可以从青金石中提取:群青。
青金石
这些昂贵的蓝色岩石会用大篷车从遥远的阿富汗运到欧洲,由工人磨成粉末,再掺入芝麻油作为油画颜料。
新疆基齐尔石窟壁画
从青金石中提取的群青,性质稳定,长久新鲜。因为贵,所以用来刻画人们最看重的东西,就成了圣母玛利亚的礼服。它被僧侣和画家用佛的头饰装饰,用神圣的器具装饰。
左: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弗米尔1665
右图:1852年天使主持的圣母玛利亚
青金石的蓝色非常强烈,古人形容它“美如天穹”。它闪耀着星星般的金色斑点(那是黄铁矿与青金石共存)。青金石的蓝色和金色的闪光使它真的像一颗夜星空。
五
蓝晶石
石青和石绿一样,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常用的两种颜料。画在纸上是蓝绿色,有金属光泽,像《千山万水》里的山水颜色。
《千里山河》是王熙蒙中的宋部分。
石青是蓝色的,来自石青,石青是绿色的,来自孔雀石。因为蓝晶石和孔雀石往往是共生的,而且物理性质相似,所以这两种颜色往往是混合的。
《瑞和图》是北宋宋徽宗的一部分。
敦煌莫高窟壁画
石青是水晶矿石磨出来的,有水晶质感,画出来的画也像是珍贵的光。
六
古人绿
青色有很多这样的变化,比如花绿、蟹壳绿、鸭蛋绿等等。
在古人眼里,水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天是草绿色,夏天是深绿色,秋天是黄色,冬天是深色。
水变了颜色不是真的,但随着光线,空,心情,每一刻看到的不同变化,心里都是感动的,于是把颜色一一记下,郑重地命名。
《桃花图》部分出自明代文徵明。
所以,红有绛朱赤丹,蓝有绿蓝靛,白有白月白雪。鱼的肚子是白色的,里面有一点粉末,丁香比莲藕更紫,脸红意味着女孩害羞,秋香在秋天如火如荼的时候是金色的。
青色有好几种。
指绿色时,表示“我还年轻”。指蓝色,是天空深处的颜色空,是春天水波的颜色。指黑色,是眼睛和头发的颜色。
这些细微的差异背后是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关注,想通过命名来留住这种美妙的诗意感受和情感。
所以,最后,审美美学与你分享他们眼中的这种颜色。
类绿色,非蓝色近黑色。
青色承载古人。
千年美学的情感表达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预约课程)
A每天的世界名画会让你更接近艺术
审美美学,你的人生艺术学院
每日艺术
听钢琴
赵霁
北宋
听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在这幅画中,主人公坐在中间的一个石墩上,黄冠装扮成一个道士,双手放在钢琴上,轻轻地拨着琴弦。三个听众,右边一个穿红色长袍,左边一个穿绿色长袍,站在一个头发蓬松的男孩旁边,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听着钢琴。这幅画相当精致,人物的表情和画面的氛围都足够吸引人。通过细腻的手法和迷人的色彩,将作品刻画得工整、优美、精彩。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就是“此地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