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生会有苏联情怀

为什么男生会有苏联情怀,第1张

为什么全世界男生有苏联情怀(喜欢苏联是什么心理)

为什么男生会有苏联情怀?

一段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的视频在微博一炮而红。

该视频,来自一名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彩排结束后走在莫斯科街头的夜晚,齐声高唱中国版《喀秋莎》,引来各大媒体的转发。

原微博转发1万多,赞2.8万。要知道,你女朋友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平均转发点赞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妹子,输给解放军,唱喀秋莎的解放军。

查看大图

评论界评价很“帅”,还有人评价“好像回到了几年前红场彩排《喀秋莎》的时候”。

这里的“几年前”是指5年前的胜利日阅兵时,三军仪仗队在红场高唱《喀秋莎》,再次炸了网络。每次《喀秋莎》走红,似乎都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奇迹。也是当时的场景刺激了那个留学生,今年喀秋莎又爆红了。

不仅是喀秋莎,还有前苏联的视频剪辑,前苏联的徽章都被倒卖了。近年来,中国人的前苏联情结越来越强烈。在哔哩哔哩,相关视频频频有百万流量,而在知乎,三个月来,相关讨论的回答不仅破千,还有一两千赞。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放在10年前甚至更久,中国网络上对前苏联的态度往往是“反思”和“教训”,评论往往来自门户网站或主流媒体,年轻人从不主动要求——

然而在今天,已经远去31年的苏联及其各种遗产,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崇拜。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00年代:游戏中引起燎原之火

前苏联第一位领导人列宁曾经说过:“谁不能休息,谁就不能工作。”大多数年轻人的前苏联情结都是在《红色警戒2》中形成的。

查看大图

俗话说,“十个苏汾,九个红警汾”,在Windows98中,动员战士们用俄语发音“同志?””,高喊“为了祖国俄罗斯”,冲上前去。当然,红军战士的所有牺牲都是为了炸掉几艘基洛夫空船,推平盟军基地。

当然,红警虽然好,但毕竟是美国公司游戏,难免抹黑苏联。

例如,前苏联被描绘成不择手段取得胜利的野路子之王。营地配备低科技,高输出核武器,精神控制,疯狂伊万,基因突变,结果导向。在《红色警戒3》中,甚至连苏联的配乐都写着:我们苏联将惩罚全世界!从欧洲到东部的涅瓦河,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将歌唱:首都,伏特加,我们的苏联巨熊!

查看大图

继《红色警戒2》之后,继承前苏联在游戏领域的文化衣钵,《使命召唤》系列势必排在首位。

第一个系列于2003年推出,后续版本都围绕苏德战争展开。从莫斯科郊外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舞的斯大林格勒火车站广场,到库尔斯克德军坦克横行的草原,再到柏林议会大厦的屋顶,《使命召唤》系列几乎被完整还原。

就这样,东方的年轻人以第一人称沉浸在卫国战争的烈焰中。拿起鼓得几乎无限大的波波沙,听政委的召唤。随着大胡子老兵嘴角咒骂白痴指挥官,他转过头,手里拿着燃烧的伏特加,朝麦田里的德军MG42阵地扔去,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一样翻滚,继续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

查看大图

一位名为“一山伊势”的玩家在网易云音乐上评论道:

在和父亲玩《使命召唤》的时候,我一直躲在战壕里躲避德国人MG42,但是我没有还手之力。倒塌的时候,我爷爷在磁带上放了一首《莫斯科保卫者之歌》,还加了一句“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老老少少都冲了出来。...

查看大图

那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红色霸王垮台已经10年了。高加索地区仍处于经济泥潭中,赫鲁晓夫确保每个人都吃饱了,还在漂浮。但当时很多中国年轻人对神秘的红色文化暗暗恐惧。他们为什么喜欢它?恐怕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查看大图

10年代:视频中的布尔什维克情怀

如果说游戏让几个电子成瘾的少年摸到了苏联文化的边缘,那么在2010年代,影视作品甚至哔哩哔哩的二次创作视频就是当代年轻人崇拜红色文化的一面旗帜。

就在几年前,有一部蒙系历史教科书《那年兔子怎么了》的演绎版,由瓦良格号运到中国,回望前苏联(片中名叫毛雄)的昔日辉煌。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这一段,文章开头那位留俄学生在网上发布了“解放军唱喀秋莎”的视频。

查看大图

不仅仅是《当年那只兔子怎么了》这种正规的内容品牌,哔哩哔哩的小Up主们都是真正用爱发电的小布尔什维克马达。

其中Upmaster《班泽和莉娜》是一对中俄情侣,平日里分享日常生活2-3分钟,播放量只有几十万。但是有一次,一个中国男友做了一个视频实验:在俄罗斯女友面前演奏苏联国歌会怎么样?当“牢不可破的联盟,团结而强大的苏联”响起时,大眼睛的金发女友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

查看大图

回复:笑得像个布尔什维克,而另一个弹幕回复:我的波波沙呢?

估计这一对Up主自己也没想到。短短20秒,播放内容达到351万,在他们49个视频中排名第一。

更多的Up主没有俄罗斯女友,却依靠文化崇拜,贡献了一波与前苏联各类影视作品的混搭剪。

从“我们曾经守护的国家没了”到“老师,您说的苏联美吗?”甚至有“北美剧变,川普哭了!”这个版本的演绎幻想曲。

查看大图

在哔哩哔哩的“苏联”主题下,最受欢迎的视频是电影和电视的混合剪辑。播放量981万,名字是“嗨,同志,你知道斯大林格勒在哪里吗?”地图上找不到”,带着浓浓的苏联布尔什维克意味,又带着一丝故国信仰不再的伤感。

查看大图

视频中夹杂着燃烧的重金属音乐和摇滚音乐。它把几部卫国战争的电影剪辑成一部,冲锋、射击、嚎叫。

还有个人的悲哀。在德军的枪口下,一个亲人死了。一个苏联大叔在德国人面前拉起手风琴,边跳边唱,直到被枪毙。德国人在问被俘的士兵:“政委是谁?一个已经通过检查的人转过头来,笑着对德国人说:我是政委,共产党员,犹太人。然后被枪毙。

没有什么比一部电影《斯大林格勒》更火的了。为了阻止苏军的反击,德军点燃汽油,四处放火。没想到红军战士冲过燃烧带变成了火把,跳进了对方的战壕,弹幕里有一个乌拉,正好冲进了屏幕——

有意思的是,《乌拉》的满屏还包括浑水摸鱼的“鸟拉”。以下评论《鸟拉向克格勃汇报》。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现在:百花齐放的黎明

有心的话,可以发现前苏联这几年真正的文化已经跨过了第聂伯河,翻过了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平原的尽头闪耀在远东——

【/s2/】很多黄皮肤的达瓦里人都在向这种文化致敬的事业中绽放。

查看大图

在音乐上,哔哩哔哩的歌曲《最震撼版的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画面是斯大林和列宁的盲幅。配合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播放量达到362万次,而星条旗完整版《勇敢者之家》的播放量只有7.9万次。

越是前卫的年轻人越是与时俱进,网易云音乐上甚至还有电子版的《喀秋莎》。一个女孩评论说,“这是社会主义者耶迪的唯一选择”。

查看大图

更多的小布尔什维克用表情包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文化崇拜。表情包4公司:基佬伏特加(96度,可以当燃烧瓶扔出去的那种,燃烧一切压迫);同志,波波沙;吨和吨两个下来;大喊“乌拉”

感觉可以听听政委的教诲,横扫欧洲。

查看大图

除了音乐和表情包,很多年轻人也爱收集苏联时代留下的徽章作为纪念品。

去年,在HBO剧集《切尔诺贝利》大火中,许多苏联人为拯救生命和防止污染扩散,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数千倍的辐射进入事故现场。年轻人看完内容后,为感谢他们的奉献,在网上购买了前苏联赠送给救灾人员的纪念勋章,顿时让原本50元一个的小物件价格飙升到3500元。

查看大图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并不迷信前苏联的文化,知乎、豆瓣各种平台上流传着很多苏联式的段子:

比如一个人惊呼“紧急情况,克里姆林宫发生3级地震,深度0公里!”,另一个人安慰他“同志,没必要大惊小怪,这只是勃列日涅夫的军装和勋章掉到了地上……”

再比如:赫鲁晓夫出访欧洲,晚上坐火车回家,在一个车站停下来,同行的人问:“你在哪里?”赫鲁晓夫把手伸出窗外,然后又抽了回来,说:“我在东德,有人吻了我的手。”停了一会儿,赫鲁晓夫把手伸出窗外说:“到了波兰,有人往我手上吐口水。”最后一次拉回来,他说:“是我们苏联的时候了。看,我的手表被偷了。”

笑话表现出一种不盲目崇拜的态度,证明东方年轻人继承了列宁的格言“国家的强大在于群众的觉悟”。

查看大图

不仅创意传播能力惊人,与热点当代年轻人的契合度也非常强。

两天前,特朗普在演讲中自认为“明智”,并评论说“疫情让俄罗斯倒退了40年。”中国年轻人潇洒地跳了起来,这位名叫爆浆棉花糖的UPP老板用前苏联的阅兵式截了一段近3分钟的视频,“疫情!那个红色帝国还活着!”,207万分钟播放,1.6万弹幕再次刷屏,高呼“乌拉”。

查看大图

事实上,怀旧在前苏联10-20年前并没有兴起,现在却越来越流行,而且这种崇拜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

苏联国歌在Youtube上播放量已达6700万,是中国网站的18倍。一个西方小伙评论说“听起来很史诗”,另一个网友说,妈妈问我在Youtbe听了什么?但他回答:不是你的,是我们的。

查看大图

同样,俄罗斯版《喀秋莎》在西方免费平台也有300万的播放量。一个年轻人的画像是谢尔曼将军,美国内战中的一位将军,名叫谢尔曼,是二战中著名的坦克。你一看,这肯定是铁军迷。他这样评价前苏联的歌曲《喀秋莎》:这是一首让我想学俄语的歌。

查看大图

几年前,时尚圈的俄罗斯设计师Gosha Rubchinskiy,他的作品充满了前苏联的元素,少先队的口号LOGO,代表集体生活的大色运动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味道的设计,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为之买单。川久保玲的设计师,VOGUE级别的流媒体,甚至卫国战争的对手民族品牌阿迪达斯,也把他拉到了一起——

后来这种设计风格席卷了所有运动品牌,俗称“俄潮”。

查看大图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崇拜前苏联的文化?答案似乎远比想象的复杂。

1997年,汽车领域的从业者阿伟在哔哩哔哩拍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纪录片后,被问及为何关注前苏联。他回答说:“苏联是头牛,敢和美国摔跤。”他补充道,“更何况,军人爱喝酒!Sukabulie(俄罗斯民族诅咒)!不喝酒,就喝防冻液和液压油……”

和阿伟一样,有商科背景的90后学生Alex虽然在美国读书,但也对前苏联的波波沙、伏特加和熊皮帽子很满意。

如果说他们代表了年轻男性对前苏联力量的崇拜,那么作为摇滚音乐人和互联网运营商的Lemmy则更有地域认同感。

喜欢极左翼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莱米也会观看纪念哔哩哔哩卫国战争的宣传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全家人的英雄气概,还有前苏联解体后,老军人穿越空时看到死去战友的心酸。

但他不承认前苏联,出生在东北。他对茫茫雪原和全家铁锅炖鱼有了更强烈的认知。严酷而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其中渺小而悲伤的人——

“苏联从来就不是苏联,而是俄罗斯的经历。”他认为。

查看大图

与莱米不同,哔哩哔哩用户“只是想看看”,因为他们的浪漫情怀。

他在留言中写道:每次看到这样一群人为某个理想或信仰付出和牺牲,我都忍不住感动。无论是苏联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的抗震救灾,抗击疫情,还是流浪地球这样的全人类集体努力自救,这种事业往往带有极大的浪漫色彩,让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同样的观点也出现在微博的“俄罗斯文学机器人”上,该机器人拥有42万粉丝,其置顶是微博互动“你从俄罗斯文学中学到了什么?最高赞回答:底层人民的生活基本一样,顶层人民的龌龊不一样。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苏俄广播负责人、2007年从事该领域文化传播的吴鞑靼,对其痴迷并非出于军事或浪漫情怀,而是因为喜欢前苏联和东欧的艺术电影。审美上,他也喜欢东欧女性特有的淡然表情。

他系统地将喜欢前苏联的文化群体分为:喜欢军政历史的爱好者,喜欢苏联时代文艺建筑的文艺界人士,喜欢俄罗斯潮的时尚群体,喜欢二次元及相关网络梗的年轻群体。

查看大图

年轻人怀念前苏联的原因不是非理性的狂热。就像没有人否认切尔诺贝利是一场悲剧,是隐瞒事故的官僚带来的灾难,也没有人否认大清洗的存在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创伤,更没有人忘记俄罗斯曾经占领过中国领土。

而前苏联的文化,脱离了这片土地,让很多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之外,找到了别样的内心领地。正如吴鞑靼总结的那样,“其实大家只是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里找一些比较新奇和陌生的东西作为延伸和投影而已”。

如今,红场的游行队伍中再也看不到镰刀锤子的红旗,被崇拜的领袖也被移出了神坛。牢不可破的联盟也变成了一个分裂的独立实体,但苏联时代的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共享的。

放最后一首《圣战》,喊一声《乌拉》,在现实之外寻找自己内心的不同角落。歌中,红巨星已经陨落了3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374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