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还注意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还注意,第1张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林县修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是谁)

这个人就是指挥修建著名红旗渠的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蓟县。他14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共临县县委书记。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临县大半个村庄,初步摸清了县城的基本情况,摸清了临县贫困的症结所在: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

林县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一半是荒山。1957年夏,林县再次遭受旱灾。杨贵挖的7000多口枯井和水窖,因为不能蓄水,导致全县人民干涸见底。对于人和动物来说,喝水是极其困难的。当时觉得打井挖坑修小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促使杨贵下定决心从山西调水,从根本上解决临县用水问题,是从毛主席接见开始的。

我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并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由于杨贵在县委书记任上的出色工作,特别是在抗旱治水方面的突出成绩,林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任书记的1957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长文,讴歌林县山区建设。1957年11月10日,在全国山地生产座谈会上,29岁的杨贵第一次登上全国代表大会的讲台,向中央和省部委领导介绍了林县的山地建设经验。会议主持人多次示意杨圭多谈谈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杨贵受到了党中央甚至周总理、毛主席的重视。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到河南新乡视察,在专列上见到了杨贵。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地握着杨贵的手,幽默地说:“林县的杨贵,我认识你,你治水很有一套!”

听到毛主席的表扬,杨贵很不高兴,谦虚地回答说:“主席表扬了我,但我做得还不够!”停顿了一下,杨贵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才继续说道:“临县严重缺水。我们这几年只修了几条小水渠,很多人还是吃不上水。”

主席听完杨贵的汇报,皱着眉头,语重心长地说:“喝水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粗心大意。一定要解决好,为老百姓分忧解难”!“是的,我们会不辜负主席的要求,请放心,”杨贵坚定地回答。后来,毛主席询问了林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鼓励他把这个地方管理好,为人民造福。

二。下定决心把附近的河的水引到临县

杨贵觉得这次能见到毛主席非常荣幸。他下定决心造福人民。仅半年后,林县再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该地区的所有四条河流都被切断,已建成的运河也没有水可以汲取。

这让杨贵最终下定决心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问题,这既是对毛主席的承诺,也是对林县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经过反复调研,临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从附近的张卓河引水到临县。他们专门成立了把漳州带入森林的委员会,杨贵发出了“重新整理临县河山”的号召。经河南、山西两省充分协商,并经水利部批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它始于1960年2月,3月初,张成森林分流委员会在潘阳村召开了全体会议。会上,张成森林引水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为高举红旗前进。春节刚过,杨贵就带领着修渠的民工,带着自己的口粮、被褥和简单的工具来到工地,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在险滩峡谷里,不停地辛勤劳作。

1964年12月1日,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竣工。到1969年,红旗渠已经完工。

分为五个等级:干渠长度70.6公里,支渠234公里,支渠524公里,斗渠697公里,农渠近2500公里。林县的各个农田里,散落着无数的水渠。

其中红旗渠干渠设计坡度为1/8000,可以说设计要求极高,延伸段水头差极小。渠底宽8米,高4.3米。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设计合理!

扩建了48座小型水库和300多座塘坝,同时修建了大量的跨越构筑物。红渠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60万人的用水问题,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三。施工难度出乎意料

众所周知,1960年是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历史上靠天吃饭的阿林县人,经常颗粒无收,穷得叮当响,日子更不好过!

林县人民在面临困难时没有选择退缩或等待上级的帮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修建红旗渠改变命运!

困难时期,国家不可能投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没有钱和材料自己养,就不会学技术。当时参加修渠的干部和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斤原粮。在艰苦的施工条件下,他们在每一座山上挖洞,在沟渠里架桥。

干部和农民工实行“五位一体”原则。他们吃饭,生活,工作,学习,讨论和解决问题,领导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知难而进。

杨贵终于兑现了“不战而胜”的承诺。他自己也成了林县人民的英雄!夷平1,250座山丘,架设151条沟渠,打通211条隧道,建造12,408栋建筑,这些都很困难。

修建红旗渠的难度超乎世人的想象。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这样的奇迹才会发生在人民中间。

1971年,大型新闻纪录片《红旗渠》在全国上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郡民多有志气,誓要重新整理河山。”英雄主题曲响彻神州大地。那一年,杨贵妃43岁。

周恩来总理看了红旗渠后激动不已,称赞红旗渠是“英雄的临县人民用双手建成的人工天河”!

四。沉寂多年后,杨贵回到了林县

杨贵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冲击。1973年11月至1990年,县委决定举办红旗渠开通25周年纪念活动,邀请杨贵出席,但未能成行。杨贵发来贺电。大会上宣读贺词时,全场顿时沸腾了。原来,林县的人们多年来还日夜思念着他们的杨。

他们感谢杨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修建红旗渠,让他们不仅有水喝,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杨的下落,以至于去世的消息还在林县流传。

林县人对杨贵的向往很快就传到了北京的杨贵。1990年5月9日上午,他来到了林县。晚上,临县县委安排了《红旗渠之歌》文艺晚会欢迎杨贵。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很多人看过这个节目,大部分是来看杨贵妃的。演出结束时,人们为杨贵呐喊助威。杨贵眼里闪着泪光,不停地双手交叉向群众打招呼。

1991年4月27日,临县举行“红旗渠精神杯”比赛表彰会,同时举行李先念主席题词红旗渠纪念碑揭幕仪式。河南省一位代表专程来北京,邀请杨贵回林县参加会议。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当主持人介绍杨贵时,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报道称:“杨贵书记十分钟的发言被掌声打断了27次”。会议结束时,人们站起来喊道:“杨贵!杨贵!”不会离开很久。

此后,杨贵书记多次回到林县,每次都是看望群众,关心他人。杨贵妃在北京的家是林县人的接待站。林县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电话号码。大家有事总喜欢给他打电话。杨贵很乐意为您服务。

时任河南省省长,后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事后说,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像杨贵同志离开临县时那样受到群众爱戴就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349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