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转眼间,2022年清明节又到了。吃青年团,去郊游,扫墓......除了这些活动,清明节其实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如果你有孩子,为你的孩子收集!
第一,堪比春节的清明,其实是由三个节日组成的。
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具有双重属性。在许多地方,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也是踏青的好日子。
悲伤扫墓,快乐踏青,为什么清明习俗如此分裂?
归根结底,清明节有三个节日。
一、清明这个名字来源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时,为清风。”
也就是春分后十五天,斗牛星与太乙星相对时,清明随风而至。
《岁时百问》中也说:“万物生长之时,清净明,故名清明。”
清明节过后,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适合万物生长。也是农事春游的好时节。因此,清明出游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那么,清明祭祀的习俗从何而来?
这不得不叫寒食节。今天,虽然我们不庆祝寒食节,但以前的教科书已经介绍了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和晋文公的故事。
晋文公想让介之推做官,于是他去了介之推隐居的绵山。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山众多。晋文公急于求成,听了小人的话,开始三面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介之推也没露面。直到火熄灭,晋文公才发现了介之推的尸体。
为了纪念介之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精神,人们在寒食节不生火,不吃冷食。
其实寒食节起源的原因更复杂。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来自古代民间信仰。二十八夜东的青龙宫一角叫龙星。先秦时期,人们迷信占星术,认为龙星容易在东方引起火灾,应该禁止。
另一种理论是,古代人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木材生火。寒食节正值季节之交,要换柴生火。在新火未至的时候,就要停火,祈求一年顺利。
慢慢的,寒食节和清明节融合,增加了扫墓的习俗,纪念介之推。
清明节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巳节。这个节日是在农历的前三个月的第四天。
孔子的《论语》曾记载上思节时人们的活动:“晚春,春装成就,五六人加冕,六七个童子沐浴伊,迎风起舞,回眸歌唱。”
上巳节,大家都会去水边进行祭祀浴,以此来净化去年的污浊空气,让灵魂复活。男生女生也有机会一起春游。
渐渐地,上思节的习俗演变成了水边接待,后人的“曲水流动”也发生在此时。
上思、韩石、清明,因为这三天离得很近,后来就合并成了一个节日——清明,扫墓、踏青的习俗也就合并了。
在唐代,有人认为在扫墓节出游是对祖先的不尊重。隆硕二年,唐高宗曾上谕禁止。
但越是被禁,越是繁荣。后来,文武官员也受到习俗的影响。这几天法院干脆放假了。起初只持续3~5天,到了贞元六年,增加到7天。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春节!
二、清明打卡健身习俗其实是荡秋千!
其实秋千最早起源于人们的劳动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采摘果实或狩猎生存,在攀爬或奔跑时会抓住一些藤蔓,依靠树枝的晃动来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这是秋千的原型。
到了唐代,荡秋千成为妇女清明节的重要活动,深受民间和宫廷的喜爱。唐玄宗也称荡秋千为“半仙之乐”,荡秋千时似半仙。
也可以趁着清明节多去荡秋千,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毕竟,甄嬛一开始就是这样认识四郎的。
除了荡秋千,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也催生了不同的习俗。
比如青年团,广东的鸡屎藤饼,川渝的清明粑粑...但是有一点是全国各地清明统一的,那就是每年清明都会下雨,而且不是大雨,一定是毛毛雨。
很多人开玩笑说,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真的是给清明节施了咒。
怎么从古至今这么久了,清明时节雨纷纷?其实需要科学知识的解释。冬至过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北移。到了四月,我们北半球的气温开始上升。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海洋上暖湿的水汽向大陆移动,容易带来降水。
同时,春季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流相遇,也会带来降水。清明节自然是毛毛雨。
3.如果你记得我,我会活下去。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要祭奠逝者。
死亡就是消失,停止存在。祭奠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人有什么意义?小时候父母说是为了让我爱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好好生活。长大后,我再也不相信这种说法了。
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祖中,我发现了追悼会的意义。
祭祖的时候,全家老小都出门了,一家六口兄弟,聚在一起,几十个人,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往山上走。一路上,老一辈的人开始讲他们的童年,他们的父母开始给我讲他们去世的爷爷奶奶的故事。
虽然是祭扫扫墓,但一路欢声笑语。
我这才明白,追悼会的意义在于,还活着,还活着的人,可以拧成一股绳。逝去的亲人真正想要的,不是年年有人来探望,而是子孙团聚,和睦相处。
梨花已隐,几个坟后人来了。
祭奠祖先,才能发现自己的血脉在哪里,根在哪里。清明节祭扫,是中国人血脉传承的体现。
但在清明节,我们不仅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也祭奠英烈。所以,清明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
纪念逝去的英雄们,我们才能懂得感恩,理解英雄们的精神,永远记住我们的国家。
又是一个清明节,菊花送给了他。风云轻念故人,清雨催人泪下。不要让烟尘惊扰你,一束鲜花告慰先人。
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请留言说说你们当地的习俗。
版权声明:
本站尊重互联网版权体系,本站部分图片、文章、音频等大部分转载于互联网、或用户主动投稿,因此内容均不代表本站观点、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转载(投稿)的目的只用于给网民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所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任何资料有侵权,先说声抱歉;麻烦您请联系本站QQ:2951220,邮箱:2951220@qq.com,核实后我们会立即删除、维护您的权益。非常感谢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