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权,是中国历史上权位之争的黑暗体现。与玄武门之变不同。最后兄弟反目成仇,自相残杀,造成了残酷的流血事件。然而,兄弟之间虽然没有流血,没有战争,但结局之惨烈,丝毫不亚于玄武门之变。
而且九子夺位还是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并没有随着康熙王朝的结束而结束。雍正年间,当了皇帝的四儿子疯狂迷恋上了以前夺权的对手。老九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第八个儿子被皮革骑士封号禁止改名后死在禁地。第三个儿子也被查封了爵位,最后抑郁了,最后被封禁。大哥和二哥,也就是被废的太子,在康熙年间被封杀,老十和老十四也被封杀,但好在一直呆到乾隆年间被释放,晚年可以安享自由。
九子夺位的余波,直到乾隆四年“洪贵逆案”才彻底平息。至此,九子夺位完全成为过去,一场夺位之争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内斗,导致许多王公无法解脱,甚至英年早逝。这也引发了雍正帝不当职务的风波,而
康熙皇帝有35个儿子,按顺序有24个儿子,子女多也是九子夺位的重要原因。在雍正帝,只有六个儿子,其中只有四个活到成年。在乾隆帝,有17个儿子,虽然没有他爷爷康熙帝的孩子多。那么为什么乾隆皇帝时期上任没有任何争议,还风平浪静呢?
第一,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太子权力来回萎缩,乾隆时期甚至没有实权
康熙年间九子为什么要上台?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康熙帝给了所有的进士很多实权,随着个人权力的不断壮大,出现了苦斗官职。否则,没有实权,这些诸侯怎么打仗?最多是抢着表白,或者互相吵架,或者最多是当面打一架。但是有了权力和自己的权力,那就不同了。
康熙帝之所以这么做,在于清朝是家族式建国。比如清太宗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都是以自己的儿子作为治国的主要助手,相应的诸侯自然权力也很大。到康熙帝继位时,清朝入关才18年,所以康熙帝延续这种传统方式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雍正帝,鉴于九子夺权的危险,雍正帝不仅创立了秘密仓储制度,还极大地限制了太子的权力。此外,在雍正帝时期,随着军事部门的建立和其他集权行为,这意味着皇权的高度集中和加强。这种情况也不允许康熙时期皇子分权的再现。所以雍正时期太子虽然也参与国家行政,但与康熙时期相比,次数和力度更高。
乾隆年间,对太子的限制更进一步。太子没有实权,顶多是一些事务性的分派。管理内务府的刘孜勇聪,充《四库全书》玉蝶馆馆长,监管秦事务;黄自永宣先后管理永和宫、武英殿、御书局、中正殿乐部等事务;皇帝的十二个儿子永吉负责编写《帝国满族文学评论总纲》。
这些职位都没有实权,与康熙皇帝相差甚远。当时康熙皇帝不仅被允许参与国家行政,而且权力很大,比如14岁的年,就可以率领大军西征。但乾隆年间,太子领兵,想都没想。
而康熙年间,康熙帝因为经常离京到热河木兰秋仙避暑,出征作战,所以选择他的太子留在北京管理政务而不是大臣。某种程度上,留在北京的太子可以充当皇权的一小部分,这在乾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太子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康熙年间,朝廷官员给太子送礼,发生女同关系,增加感情,还是很常见的。而且康熙帝也没有禁止,但是在乾隆年间,这种情况是严格禁止的。当然,准确地说,王子被禁止与大臣交朋友。其实雍正年间就开始了,只是乾隆年间才开始形成具体的规则。
像四十五年(1780年)冬天,陕西巡抚卡宁阿,向互无往来的黄六子雍聪,黄次子勉恩赠送祝寿折子,并送鱼。不是偷偷摸摸的问候,是来自存折和小礼物的问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应该是什么都不是。
但知道乾隆皇帝忌讳地方大臣与雍聪太子交朋友,对此不敢接受,上报乾隆皇帝。虽然得到了批准,乾隆皇帝认为这点小礼物不算什么,但怕以后逐渐成风,形成送礼巴结人的不正之风,还是对卡宁阿进行了申斥。
可以说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太子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太子没有实权,更别说参与国家行政,进入决策层,甚至领兵。而且他严格限制太子与大臣交朋友,使得太子内部没有权力,外部没有支持,自然无法掀起风浪。
二。康熙帝是先有情后有政,乾隆是先有情后有政
狄龙皇帝是一个性情好、感情细腻的人,也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他有点吹毛求疵和报复心。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防微杜渐的方式,所以他喜欢在每一个细节上敲打敲打。
因为乾隆帝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自邀号甚至逃学之类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放过的,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被批评。他也习惯把太子的谕旨贴在自习室,让太子和在此学习的师傅反复观看,以示警示。这种做法可谓从小就给小王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
雍正帝对他的兄弟非常残忍,这是出了名的。老十三黄宏发去世后,老三维志军缺少悼念。对他不满已久的雍正帝知道他是骑士之后,被幽禁在景山永安阁。两年后,立体志君因悲痛而死。
有其父必有其子,乾隆皇帝也因为类似的事情狠狠收拾了两个人。当然,他收拾的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自己的儿子。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的第一任妻子孝贤春皇后病逝。孝贤春皇后死后,大哥黄雍和三哥张永因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哀痛,被乾隆严厉斥责,他们的继位资格被取消:“你再不规矩点,就会有不同意见,将来还得杀了你的兄弟。与其像易一样杀了你的兄弟,不如做我的父亲。如果伊敢在我面前露出苗头,我就遵从今天的指示,揭露不孝之罪,做正确的事。”
就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痛,就训斥了他们21岁的哥哥和14岁的三哥,剥夺了他们的继位资格,甚至还说如果发现他们不忠,就要惩罚他们。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儿子有多苛刻。两年后,哥哥在恐惧中死去,可以说是被乾隆皇帝吓死的。
12年后,三哥病逝,虽然和这次申斥没有直接关系,但多少有些间接。毕竟小的时候因为第一个母亲的去世,被人训斥不够伤心。我被剥夺了继位资格,还说我要是有了异心就杀了你。这是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啊,很长一段时间自然影响了我的身心。
可以说乾隆皇帝是先政治后亲情的典型,亲情不是第二位的。更好的描述应该是,政治是最重要的,但感情是次要细节中不重要的部分。
当然,乾隆皇帝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在加强雍正帝皇权的基础上,乾隆继位后,清朝皇权高度集中,达到了加强的极致。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没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权力,然后捍卫皇权,而是太子没有必要分权,所以乾隆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防范和打压。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是先家后政的妥当政策,甚至可以说家族往往优先于政治,以至于九子越来越强大。
如果康熙帝像乾隆皇帝一样,从小就对太子严格要求,非常严格,等到太子长大后,严格限制他的权力,不赋予他实权,也就不会有九子上台了。
可惜康熙皇帝不是一个严格的人。他仍然非常关心家庭关系。他从小就对王子很包容,很照顾。王子成年后,甚至赋予了很多权力。即使进入实质性的夺嫡斗争,也不会像乾隆皇帝那样严厉斥责,说“我不如杀我父,不如杀我兄弟如伊。”要知道,那时候大哥和三哥都没这么干。
反而是苦口婆心的规劝。即使在愤怒的时候,它也不会说出这样的狠话,更不会做出具体严厉的惩罚动作。
康熙皇帝给了儿子们很多权力,这是九子夺权的原因,而过度宠溺是九子夺权日益猖獗的关键原因。
当然,康熙皇帝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目的。也就是前面说的,乾隆年间是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和加强的时代。虽然康熙皇帝的皇权也是集中的,但还是明显不如乾隆皇帝时代的巅峰。所以康熙皇帝给太子权力,也有和太子一起保卫和捍卫皇权的目的。等于用这种变相分权的方式来集中皇权。毕竟太子再是威胁,也是自己的儿子。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肯定更划算,哪怕他们打的是一支雪茄。
综上所述,康熙帝时期九子夺位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政治环境来说,在皇权没有高度集中的时候,皇帝带着子女掌权确实是一种正常的操作。当时的康熙帝过于重视亲情,不忍重拳对付儿子,导致罢官。
孙子乾隆时代,在政治环境上,皇权高度集中加强,不需要太子以分权的方式重新集权。此外,缺点也很明显。太子有了权力,很容易引起篡位之争,所以乾隆皇帝没有给太子实权,不过是过犹不及。对太子防范过多,也造成了不小的后果。例如,一个妃子的长子黄雍被活活吓死了。